專利名稱:帶狀織物及其織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織造單層(平幅針織物)和雙層(管狀織物)交替的帶狀織物的方法,上述帶狀織物有一表經和一背經,在上述帶狀織物的中間有減弱的(聯結)經線,并且在帶狀織物針織機上有四根綜片控制的緯線,在該針織機上有兩根開式(左和右)反向往復運動的織針。
這一類織物應用于容納自動座椅安全帶裝置的氣袋。在碰撞的情況下,裝在上述帶狀織物的雙層部分中的氣袋從部分管狀座椅安全帶內部突然膨脹,展開在,例如,車輛乘客胸部的前方,保護他的身體不受傷害。這需要帶狀織物中的氣袋在一定范圍內展開,以使充氣的氣袋能在車輛乘客的前面處于一定的精確的位置上。結果,氣袋充氣時向前離開車輛中的乘客,也就是沿這個方向從帶狀織物凸出去,而爆發縫不僅設在帶狀織物的側面,也設在帶狀織物的中央,在帶狀織物背離車輛乘客的那一面上。這種裝置的失敗一部分是由于安全的可靠程度不足,一部分是由于織造的成本高。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單層和雙層織物交替的織造方法和一種帶狀織物,這種帶狀織物至少避免了以上提到的缺點,而且,采用這種方法能以低廉的成本織造出設有結構爆發線的安全可靠的帶狀織物。
上述目的是由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來達到的。這種方法在一單一的織造工序中所織造出來的帶狀織物具有一根在雙層部分上、位于上述帶狀織物中央的織造的結構爆發線,更具體的說,這牽涉到一根結構爆發線,帶狀織物的上層沿著這根線爆裂,讓帶狀織物中的氣袋擴展。本方法中的這些步驟保證帶狀織物中央的上層中的較弱的經線能起作用,這些經線在第三和第四次投梭中,用左方和右方兩根梭針穿繞在上述管狀織物中。就是這些經線把管狀織物上層的兩半互相聯結起來,所以能織成連續的上層織物。按照本發明的方法的各個步驟使這些聯結的經線能織入扁平的織物部分,所以在帶狀織物的表面上看不到這些經線。在這種結構中,聯結的經線的強度是特別選定的,所以隨著管狀織物內部壓力的突然增大,也就是當發生以上所說的碰撞情況,氣袋點火擴張時,這些經線就斷裂。按照本發明在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本方法的另一個方面,把至少兩根,更特殊的是四根較弱的聯結經線織入帶狀織物的中央,能形成非常好的結構爆發線。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附圖中
圖1是經過極度簡化了的一段按照本發明的方法制成的帶狀織物的示意立體圖;圖2是沿圖1中的帶狀織物的A-A線的斷面圖;圖3是沿圖1中的帶狀織物的B-B線的斷面圖;圖4是說明一臺使用兩個開式的作相向往復運動的織針的帶狀織物針織機的簡化了的示意圖;圖5是按照本發明的帶狀織物的管狀纖維部分的引緯順序的示意圖。
請參閱圖1,圖中表示一塊在帶狀織物針織機上,用兩個開式相向往復運動(一左,一右)的引緯針16和18織成的帶狀織物2,這塊帶狀織物2有第一段單層帶狀織物4,和后面的第二段由下部纖維層8和上部纖維層10組成的雙層帶狀織物6。下部纖維層8和上部纖維層10形成了一根扁平的管子。在上部纖維層10中用虛線表示的線條SBL形成了一條用下面將要描述的方法沿著上部纖維層10織在帶狀織物中間部分的,所謂結構爆發線SBL。這條結構爆發線SBL的作用是,例如,在一條用按照本發明的的方法織成的帶狀織物2制成的座椅安全帶(圖中未表示)中,能讓布置在纖維層8和10之間的氣袋(圖中未表示)爆脹,這個氣袋充滿了由于點燃一火藥器(圖中未表示)釋放出的氣體,而立刻成為氣球。
請參閱圖2,圖中表示沿著圖1中的帶狀織物2的單層部分,即沿著第一段帶狀織物4的A-A線的橫斷面。帶狀織物的這一部分設計成能容納在座椅安全帶模件(圖中未表示)的伸縮裝置(圖中未表示)中。
請參閱圖3,圖中表示沿著圖1中的帶狀織物的雙層部分,即沿著第二段帶狀織物6的B-B線的橫斷面。帶狀織物的這一部分是打算用來在纖維層8與10之間容納座椅安全帶的氣袋的,座椅安全帶的租用已經在上面說明過了。
按照本發明的帶狀織物2是按照一般原理織成的,所以先織成的第一段帶狀織物4是單層的(平幅針織物),然后在形成第二段帶狀織物6時,織成雙層的(管狀織物),其中有上部織物層10和下部織物層8,從而完成一次反復投梭,此后,再織成一段單層的第一段帶狀織物4,如此循環編織。本方法中的這種順序能夠用極其簡單并且廉價的設備織造出上面提到的那種帶狀織物或座椅安全帶。
為了制成上面提到的結構爆發線SBL,剛才上面描述的基本編織操作要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得格外精確。不過,首先要簡短描述以下圖4中所示的,用于上述目的的編織機。
請參閱圖4,先說明對于本發明十分重要的針織帶狀織物織機20的構件,它們包括一根左方編織針16和一根右方編織針18,在詳圖16v和18v中放大表示了它們頭部的結構,并且在例示的圖4中,緯線S分別用相應的編織針16和18來編制的,如圖中的虛線所示。在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公知的圓形運動中,編織針16和18沿著箭頭17和19運動,把緯線織在表經和背經之間。應該指出,圖4中所說明的只涉及一般的雙織針帶狀織物編織機。關于按照本發明的織針投梭的詳細情況(此時牽涉四根不同的緯線)要看圖5和關于圖5的說明。圖4中,很明顯,在帶狀織物的各織邊設有左側織針23及其支承件,以及右側織針24及其支承件,緯線是用這兩根織針與縫褶線編織在一起的。
編織是在具有兩根開式反向往復運動編織針16和18的帶狀織物針織機(圖4)上進行的。投梭的送進由四根用綜片控制的緯線A、B、C和D組成。緯線的安排如下緯線B從織物的左方送入,緯線A從織物的右方送入,而兩根緯線C和D則從織物的中間送入。綜片控制由一臺提綜機(圖中未表示)完成。帶狀織物通過一個受控的可關閉的調節器牽拉。
請參閱圖5,圖中示意地表示了下面將要描述的本方法中的各個步驟具體化了的緯線的花樣。為了說明簡單起見,除了接頭E之外,省略了所有的經線。正如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帶狀織物兩側的縫褶線以及它們的連接圈也同樣省略了,以便看得更加清楚些。
每一次投梭都用圖5中的小寫字母按照下列次序確定雙層管狀織物6按照以下步驟編織d)第一次投梭da)用右方的梭針18把從右方送進的第一緯線(A)越過帶狀織物的全部寬度,直到左方織邊,但只在背經中;db)在左方織邊把第一緯線(A)與第一縫褶線鉤接在一起;e) 第二次投梭ea)用左方的梭針16把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三緯線(C)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右方的織邊,但只在表經中;eb)在右方織邊把第三緯線(C)與第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f) 第三次投梭(停止牽拉帶狀織物)fa)用右方的梭針18把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四緯線(D)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左方的織邊,但只在表經中;fb)在左方織邊把第四緯線(D)與第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g) 第四次投梭ga)用左方的梭針16把從左方送進的第二緯線(B)越過帶狀織物的全部寬度,直到右方織邊,但只在背經中;gb)在右方織邊把第二緯線(B)與第一褶線鉤接在一起;h) 第五次投梭ha)用右方的梭針18把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四緯線(D)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左方的織邊,但只在表經中;hb)在左方織邊把第四緯線(D)與第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i) 第六次投梭(停止牽拉帶狀織物)ia)用左方的梭針16把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三緯線(C)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右方的織邊,但只在上方經線中;ib)在右方織邊把第三緯線(C)與第二褶線鉤接在一起;k) 第七次投梭與第一次投梭相同,余類推。
如圖5所示,每一次投梭都進入織造的帶狀織物左側和右側標有F的一列中,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明顯,圖5中所表示的僅僅是這幾次投梭的示意的斷面,即,從頂部到底部(如圖5所示)的織造動作當然只是它們的一部分,而這種投梭每次都要從d)重復到i)。
上述結構爆發線SBL是由織入帶狀織物中間的較弱的經線E實現的,如圖5所示,這種經線是由左方梭針16和右方梭針18在f)和g)這兩次投梭中織入的。這些經線E把上部織物的兩邊聯結在起來,形成一條連續的上部織物。在上面提到的平幅針織物部分織入了上述經線E,所以在帶狀織物的表面上是看不見的。
在本發明方法的上述步驟順序中帶狀織物的牽拉停止,在這種情況下,對本技術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并且,常常在需要進行非生產性的附加投梭時使用,即,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一當在帶狀織物的整個寬度上進行織造時,便恢復帶狀織物的牽拉。
在上述方法中,用于織造單層的平幅針織物的步驟,安排在按照權利要求1的方法中的步驟a)到c)中進行,在松開的投梭a)和b)之間,在織造扁平的織物部分時,不需要緯線C和D。
權利要求
1.一種織造單層(平幅針織物)和雙層(管狀織物)交替的帶狀織物的方法,上述帶狀織物有一表經和一背經,在上述帶狀織物的中間有減弱的(聯結)經線(E),并且在帶狀織物針織機上有四根綜片控制的緯線,在該針織機上有兩根開式(左和右)反向往復運動的梭針,本方法在織造上述(單層)扁平織物時包括下列步驟a) 第一次投梭aa)用右方的梭針把從右方送進的第一緯線(A)穿過帶狀織物的全部寬度,直到左方織邊;ab)在左方織邊把第一緯線(A)與第一褶線鉤接在一起;b) 第二次投梭ba)用左方的梭針使從左方送進的第二緯線(B)越過帶狀織物的全部寬度,直到右方織邊;bb)在右方織邊把第二緯線(B)與第E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c) 第三次投梭與a)第一次投梭相同,依次類推;并且,還包括下列用于織造相鄰的(雙層)管狀織物的步驟d) 第一次投梭da)用右方的梭針使從右方送進的第一緯線(A)越過帶狀織物的全部寬度,直到左方織邊,但只在背經中;db)在左方織邊把第一緯線(A)與第一褶線鉤接在一起;e) 第二次投梭ea)用左方的梭針使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三緯線(C)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右方的織邊,但只在表經中;eb)在右方織邊把第三緯線(C)與第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f) 第三次投梭(停止牽拉帶狀織物)fa)用右方的梭針使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四緯線(D)越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左方的織邊,但只在表經中;fb)在左方織邊把第四緯線(D)與第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g) 第四次投梭ga)用左方的梭針使從左方送進的第二緯線(B)越過帶狀織物的全部寬度,直到右方織邊,但只在背經中;gb)在右方織邊把第二緯線(B)與第一縫褶線鉤接在一起;h) 第五次投梭ha)用右方的梭針使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四緯線(D)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左方的織邊,但只在表經中;hb)在左方織邊把第四緯線(D)與第二縫褶線鉤接在一起;i) 第六次投梭(停止牽拉帶狀織物)ia)用左方的梭針16把大致在帶狀織物中間送進的第三緯線(C)穿過帶狀織物的一半寬度,直到右方的織邊,但只在上方經線中;ib)在右方織邊把第三緯線(C)與第二褶線鉤接在一起;k) 第七次投梭與d)第一次投梭相同,余類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兩根,更特殊的是四根較弱的(聯結)經線(E)織入上述帶狀織物的中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織造單層(平幅針織物)和雙層(管狀織物)交替的帶狀織物的方法,這種帶狀織物有一表經和一背經,在帶狀織物的中央有較弱的聯結經線(E),還有四根由針織機上的綜片控制的緯線,該針織機上有兩根作反向往復運動的開式(左和右)的織針。
文檔編號B60R21/235GK1321207SQ99811704
公開日2001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1999年10月4日 優先權日1998年10月2日
發明者約翰·堡格, E·雷特爾, J·梅爾茨 申請人:約翰·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