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和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和具有該框架總成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在當今車輛領域中,常規的車輛后排座椅均會具有可翻轉的肘靠組件從而為乘客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對于一些較高檔車輛來說,通常不需要后排座椅和肘靠組件的肘靠向車輛前向方向傾倒,而是可以向車輛后向方向躺倒從而為乘客提供半躺倒狀態。
[0003]對于后排座椅設置成4:6結構,尤其是4:2:4結構的車輛來說,需要使得車輛后排座椅和肘靠組件均能夠穩固地保持在適當位置,從而防止由于緊急停車、剎車或前部碰撞引起部件可能的向前大幅度傾覆,導致對乘客造成傷害。
[0004]目前市面上的車輛并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或結構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和車輛,以至少實現車輛后排座椅和肘靠組件的穩固安裝。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包括沿車輛的車寬方向分隔開的第一座椅框架、第二座椅框架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肘靠框架,其中,第一座椅框架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內側底端分別與肘靠框架連接,第一座椅框架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分別與車輛的底板連接,其中,肘靠框架的底部與底板連接,頂部通過連接架與車輛的車身構件連接。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連接架包括第一連接段、布置在第一連接段兩端的第二連接段以及將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相連的第三連接段,第一連接段與肘靠框架的頂部連接,第二連接段與車身構件連接。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連接架布置在車身構件和肘靠框架之間的空隙處,并且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分別與第三連接段成角度地布置。
[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肘靠框架的底部通過分別設置在肘靠框架的兩側底部邊緣處的肘靠安裝構件與底板連接。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任一肘靠安裝構件還與車輛的車身主體框架連接。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內側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內側底端分別與肘靠框架兩側的肘靠安裝構件連接。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分別通過外部安裝構件安裝至底板。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處的外部安裝構件與第二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處的外部安裝構件相對于肘靠框架鏡像對稱地布置。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與外部安裝構件之間、第一座椅框架的內側底端與肘靠安裝構件之間、第二座椅框架的外側底端與外部安裝構件之間、第二座椅框架的內側底端與肘靠安裝構件之間均設置有安轉襯板。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車身構件為車輛后窗臺板。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肘靠框架以及第二座椅框架構造成尺寸比例為4:2:4的獨立框架結構。
[0017]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車輛,該車輛具有如上所述的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
[0019]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內側底端和外側底端分別與肘靠框架和車輛的底板連接,從而使得第一和第二座椅框架穩固地保持在車輛中;進一步,由于肘靠框架的底部與車輛的底板連接,同時頂部通過連接架車輛的車身構件連接,這就使得肘靠框架在頂部與底部均與車輛的車身結構件相連,從而保證肘靠框架的穩固,繼而使得與其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座椅框架保持穩固。所以本實用新型的框架總成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能夠更加穩固地安裝。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中連接架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圖1所示實施例中肘靠框架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圖1所示實施例中其中一個座椅框架與肘靠框架相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5是圖4所示實施例中座椅框架底部的放大圖;
[0025]圖6是圖4和圖5所示實施例中外部安裝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現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描述。如圖1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種車輛后排座椅框架總成,其包括沿車輛的車寬方向L分隔開的第一座椅框架1、第二座椅框架2以及肘靠框架3,其中肘靠框架3位于第一座椅框架I和第二座椅框架2之間。由此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后排座椅框架總成構造為尺寸比例為4:2:4的獨立框架結構;但是應當理解,如果第一座椅框架I或者第二座椅框架2單獨與肘靠框架3結合,則本實用新型的框架總成也可以為尺寸比例為6:4的結構。
[0027]繼續參照圖1,第一座椅框架I的內側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內側底端可以分別與肘靠框架3連接;而第一座椅框架I的外側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外側底端可以分別與車輛的底板連接。此處應當理解,第一座椅框架I的內側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內側底端指的是二者分別靠近肘靠框架3的一側底端部,而第一座椅框架I的外側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外側底端指的是二者分別遠離肘靠框架3的另一側底端部。
[0028]進一步如圖1所示,肘靠框架3的底部可以與車輛的底板連接,而肘靠框架3的頂部可以通過連接架4與車輛的車身構件連接。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個可選的實施例中,車輛的車身構件可以構造為車輛的車身主體框架的一部分,即,位于后排座椅后方的框架部分;而在優選的實施例中,該車身構件可以為車輛后窗臺板的框架、車輛后備箱安裝架等任何適于安裝的框架。
[0029]由以上描述可知,結合圖1和圖2,第一座椅框架1、第二座椅框架2均與車輛的底板連接;同時肘靠框架3在頂部與底部均與車身結構件穩固相連。所以在這種框架總成中,第一座椅框架I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底部可以起到穩固作用;而連接架4可以對肘靠框架3起到良好的穩固作用。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后排座椅框架總成能夠有效地防止在車輛前部碰撞事件中出現的后排座椅框架發生大幅度地傾覆。
[0030]在優選的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連接架4可以包括第一連接段41、布置在第一連接段兩端的第二連接段42以及將第一連接段41與第二連接段42相連的第三連接段43。進一步,第一連接段41可以與肘靠框架3的頂部連接,第二連接段42與車身構件連接。進一步優選地,第一連接段41和第二連接段42可以分別與第三連接段43成角度地布置。也就是說,當連接架4安裝到位后,從車輛頂部向車輛底部觀察,第一連接段41的延伸方向與第二連接段42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S卩,并未處在同一平面內,同時兩者之間通過第三連接段43相連接。因此,在如圖2所示實施例中,包括兩個第三連接段43,二者分別設置在第一連接段41的兩端部,而且可選地,第二連接段42可以鏡像對稱地布置在第一連接段41兩端,同時第三連接段43同樣為鏡像對稱布置,由此形成如圖2所示的“幾”字形結構。
[0031]這種“幾”字形結構的優勢在于,能夠對肘靠框架3與車身構件起到充分連接的作用,使得能夠有效防止肘靠框架3在意外事件中的前傾。同時,在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對于豪華型車輛而言,其后排座椅可以設置成無法向前傾倒,而是可以向車輛后方躺倒從而為乘客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因此,在這種類型的車輛中,后排座椅與車輛的后窗臺板或車身構件之間會留有一定空隙,以用于后排座椅的向后躺倒。因此優選地,本實用新型中上述的連接架4被布置在車身構件和肘靠框架3之間的上述空隙處,以在提供穩固連接的同時可以對空隙進行適度遮擋。
[0032]當然應當理解,第一連接段41與第三連接段43之間的夾角以及第二連接段42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