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其構成包括:動力牽引機構、升降動作機構和可升降天線塔,其中的動力牽引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直流電機、減速機、行程限位開關和軸承座;升降動作機構包括可同時升降套接的多根升降桿的鋼絲繩、鋼絲繩滑輪、鋼絲繩錨固板和聚四氟圈;可升降天線塔包括套接的多根升降桿、上端蓋和滑動體,其特征在于,升降動作機構的各組件和滑動體均置于塔體內部,并且上端蓋收口處的環形內壁以及滑動體外周壁上均配置了凹槽,凹槽內部分地嵌入了相應尺寸的聚四氟圈;一端用錨固板錨固的鋼絲繩各自獨立地跨一級升降桿連接隔級升降桿的滑動體。
【專利說明】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尤其是一種適于配備在野外勘探儀器車、新聞采訪車、臨時移動通訊基站車、軍用通訊車等車輛上的自動升降天線塔。
【背景技術】
[0002]現已有多種類型升降天線塔,例如氣動的,其在野外使用易于發生密封性方面的問題;采用外露滑輪和鋼絲繩牽動的,在風吹日曬環境下,因銹蝕而不能上下滑動;采用折疊機構的,由于單節桿體過高而不能直接車載使用。目前急需開發一種所有機構全部內置,各級升降桿同步升降,防風雨腐蝕,無需潤滑的車載天線塔產品。
[0003]本設計人提出了采用直徑不等的鋼絲繩且每一根鋼絲繩獨立運動、跨一級升降桿錨固的設計構思,并在材料設計方面,充分將新型材料與設計結構的機械性能要求相結合一利用不銹鋼耐腐蝕的特性,使天線桿無需表面處理就能滿足不銹蝕同時內外壁保持光滑的性能要求,進而達到減少天線桿上下運動阻力的目的;利用聚四氟(PTFE)的耐磨、耐高溫特性定制特定組件,實現升降塔組件上下滑動過程中無需潤滑劑的產品特征;按照能夠達到同步機械運動的要求設計聯動機構;此外,利用數控技術實現升降的自動控制;利用數控設備完成升降桿及滑動體的精密加工。
[0004]升降桿外形采用弧元和流線型設計,從而減小了風阻,天線塔升高至15米無需三角拉線穩定,可在小于七級風的環境工作,不影響車輛和天線塔的穩定。
[0005]采用偏心旋轉設計為聯動機構內置提供了安裝空間,采用本車電瓶(24v或12v)做動力,牽引機構由直流電機、減速機、行程限位開關、軸承座見組成。達到自動升降,同時還保證了用電安全,天線桿每升降一次僅消耗2Ah電流,是車載便捷,操控簡單的一種實用新型產品。
【發明內容】
[0006]本設計人完成發明任務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如下:
[0007]一種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其構成包括:動力牽引機構、升降動作機構和可升降天線塔,其中的動力牽引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直流電機、減速機、行程限位開關和軸承座;升降動作機構包括可同時升降套接的多根升降桿的鋼絲繩、鋼絲繩滑輪、鋼絲繩錨固板和聚四氟圈;可升降天線塔包括套接的多根升降桿、上端蓋和滑動體,其特征在于,升降動作機構的各組件和滑動體均置于塔體內部,并且上端蓋收口處的環形內壁以及滑動體外周壁上均配置了凹槽,凹槽內部分地嵌入了相應尺寸的聚四氟圈;一端用錨固板錨固的鋼絲繩各自獨立地跨一級升降桿連接隔級升降桿的滑動體。
[0008]前述的天線塔,其升降桿的上端蓋和下端的滑動體均設計成偏心的,偏心的上端蓋容納升降桿穿過偏心孔往復升降,并在上端蓋的蓋體下安裝滑輪,鋼絲繩繞過滑輪互不干擾地穿過偏心滑動體上的孔做往復運動。
[0009]前述的天線塔,其升降桿外形為風阻小的弧形、或流線型,天線塔包括6根升降桿,相鄰升降桿的徑向間隙約26?36毫米,平均不超過30毫米。
[0010]前述的天線塔,其進一步包括第一升降桿1,第一上端蓋2,第一上口聚四氟圈3,第二升降桿4,第一鋼絲繩滑輪5,第二上端蓋6,第二上口聚四氟圈7,第一鋼絲繩8,第二鋼絲繩滑輪9,第三升降桿10,第二鋼絲繩11,第一偏心滑動體12,第一內聚四氟圈13,第三上口聚四氟圈14,第三上端蓋15,第四升降桿16,第三鋼絲繩滑輪17,第二偏心滑動體18,第二內聚四氟圈19,第三鋼絲繩20,第四上端蓋21,第四上口聚四氟圈22,第四鋼絲繩滑輪23,第五升降桿24,第四鋼絲繩25,第三偏心滑動體26,第三內聚四氟圈27,第一鋼絲繩錨固板28,第五上口聚四氟圈29,第五上端蓋30,第五鋼絲繩滑輪31,第四偏心滑動體32,第四內聚四氟圈33,第六升降桿34,第二鋼絲繩錨固板35,第五鋼絲繩36,第五偏心滑動體37,第五內聚四氟圈38,第三鋼絲繩錨固板39,第四鋼絲繩錨固板40和第六鋼絲繩滑輪41,其中,
[0011]各升降桿沿軸向由大到小依次套接,且各升降桿軸線雖然共處同一平面但相鄰升降桿的軸線彼此平行卻不重疊,升降桿間隙的位置交替地出現在升降桿軸線平面的左側或右側,第二至第六升降桿4、10、16、24和34的上端分別安裝有第一至第五上端蓋2、6、15、21和30,這些上端蓋沿徑向偏心地依次封住本升降桿頂端與較小直徑的上一升降桿1、4、10、16和24的間隙部分,并為第一至第五鋼絲繩滑輪5、9、17、23和31及第一至第五上口聚四氟圈3、7、14、22和29提供安裝位置,
[0012]第一至第五升降桿1、4、10、16和24的下端分別固連著第一至第五偏心滑動體12、18、26、32和37,這些偏心滑動體偏心地托舉著相應的升降桿1、4、10、16和24穿過第一至第五上端蓋2、6、15、21和30的偏心孔在第二至第六升降桿4、10、16、24和34內同時平穩地升降,
[0013]第一至第五偏心滑動體12、18、26、32和37還為第一至第五鋼絲繩8、11、20、25和36及第一至第五內聚四氟圈13、19、27、33和38提供安裝位置。
[0014]前述的天線塔,其各鋼絲繩與各鋼絲繩滑輪和/或錨固板如下連接,使得連接絞盤的鋼絲繩36每牽動I米,每根升降桿均上升I米,
[0015]第四鋼絲繩錨固板40將第四鋼絲繩25的一端錨固于第六升降桿34的底端,鋼絲繩25依次穿過滑動體37、32并繞過第四鋼絲繩滑輪23,連接于第四偏心滑動體32上,
[0016]第三鋼絲繩錨固板39將第三鋼絲繩20的一端錨固于第五升降桿24的底端,鋼絲繩20依次穿過滑動體32、26并繞過第三鋼絲繩滑輪17,連接于第三偏心滑動體26上,
[0017]第二鋼絲繩錨固板35將第二鋼絲繩11的一端錨固于第四升降桿16的底端,鋼絲繩11依次穿過的滑動體26、18并繞過第二鋼絲繩滑輪9,連接于第二偏心滑動體18上,
[0018]第一鋼絲繩錨固板28將第一鋼絲繩8的一端錨固于第三升降桿10的底端,鋼絲繩8依次穿過的滑動體18、12并繞過第一鋼絲繩滑輪5,連接于第一偏心滑動體12上,
[0019]第五鋼絲繩36 —端受到天線塔外經鋼絲繩滑輪41的牽引力,另一端繞過第五鋼絲繩滑輪31,連接于第五偏心滑動體37上。
[0020]前述的天線塔,其用6種直徑不等不銹鋼管制成所述的6根升降桿。
[0021]前述的天線塔,其6個升降桿根據每根所需牽引力的大小分別采用不同直徑的鋼絲繩。
[0022]前述的天線塔,其滑動體上有直徑不等的孔,每根做往復運動的鋼絲繩穿過滑動體上不同的孔。
[0023]前述的天線塔,以輪胎與地面附著面算起,天線塔安裝在車體上不超過4米。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實用新型具有6節升降桿的實施方案示意圖。
[0026]圖2a和圖2b,分別是圖1所示實施方案的第五升降桿24的結構圖及其局部A的放大圖。
[0027]圖2c、圖2d、圖2e、圖2f、圖2g是圖1所示實施方案的第六升降桿34、第四升降桿16、第三升降桿10、第二升降桿4和第一升降桿I的結構圖。
[0028]圖3a和圖3b,分別是第五上端蓋30 (含第五上口聚四氟圈29和第五鋼絲繩滑輪31)的結構示意圖和俯視圖。
[0029]圖4包括圖4a和圖4b,分別是第五偏心滑動體37的結構示意圖和俯視圖。
[0030]圖5包括圖5a和圖5b,分別是第五鋼絲繩滑輪31的示意圖和結構視圖。
[0031]圖6是動力牽引機構的布置圖。
[0032]其中的附圖標記含義分別為:
[0033]I)第一升降桿2)第一上端蓋
[0034]3)第一上口聚四氟圈 4)第二升降桿
[0035]5)第一鋼絲繩滑輪 6)第二上端蓋
[0036]7)第二上口聚四氟圈 8)第一鋼絲繩
[0037]9)第二鋼絲繩滑輪10)第三升降桿
[0038]11)第二鋼絲繩12)第一偏心滑動體
[0039]13)第一內聚四氟圈 14)第三上口聚四氟圈
[0040]15)第三上端蓋16)第四升降桿
[0041]17)第三鋼絲繩滑輪 18)第二偏心滑動體
[0042]19)第二內聚四氟圈 20)第三鋼絲繩
[0043]21)第四上端蓋22)第四上口聚四氟圈
[0044]23)第四鋼絲繩滑輪 24)第五升降桿
[0045]25)第四鋼絲繩26)第三偏心滑動體
[0046]27)第三內聚四氟圈 28)第一鋼絲繩錨固板
[0047]29)第五上口聚四氟圈 30)第五上端蓋
[0048]31)第五鋼絲繩滑輪 311)滑輪軸
[0049]312)滑輪軸承313)滑輪體
[0050]32)第四偏心滑動體 33)第四內聚四氟圈
[0051]34)第六升降桿35)第二鋼絲繩錨固板
[0052]36)第五鋼絲繩37)第五偏心滑動體
[0053]38)第五內聚四氟圈 39)第三鋼絲繩錨固板
[0054]40)第四鋼絲繩錨固板 41)第六鋼絲繩滑輪
[0055]42)鋼絲固定板43)下偏心滑動盤
[0056]44)直流電機45)減速機
[0057]46)行程限位開關47)軸承架
[0058]上述實例中,采用304不銹鋼制造升降桿、上端蓋、偏心滑動體、鋼絲繩和鋼絲繩錨固板和滑輪,其中,升降桿及偏心滑動體的精密加工利用數控設備完成。上口聚四氟圈和內聚四氟圈采用耐磨、耐高溫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制造,安裝后能確保天線塔升降過程中沒有金屬與金屬的摩擦,而且升降塔組件上下滑動過程中無需潤滑劑。本實例采用6根直徑不同的不銹鋼升降桿。
[0059]參見圖6,由直流電機44、減速機45、行程限位開關46、軸承座47組成牽引機構,從天線塔外經鋼絲繩滑輪41牽引第五鋼絲繩36,從而產生天線塔的升降機械運動。電機44的電力來自機動車輛。
[0060]如圖2a、圖2c、圖2d、圖2e、圖2f、圖2g所示,6根升降桿橫截面為減小風阻的流線型設計,外周直徑依次為:第六升降桿34直徑204mm,第五升降桿24直徑168mm,第四升降桿16直徑140mm,第三升降桿10直徑114mm,第二升降桿4直徑89mm,第一升降桿I直徑63mm。升降桿的徑向間隙從26mm至36mm,平均不超過30mm。組裝時,上述各升降桿沿軸向由大到小依次套接,且各升降桿軸線雖然共處同一平面但相鄰升降桿的軸線彼此平行卻不重疊,套接的升降桿彼此間的徑向間隙因此偏心地出現在一側,為鋼絲繩的牽引動作提供了空間。為了在驅動不同升降桿的鋼絲繩聯動運行時彼此不干擾,升降桿間隙的位置交替地出現在升降桿軸線平面的左側或右側。
[0061]在本實例中,第二至第六升降桿(升降桿4、10、16、24和34)的上端分別安裝有第一至第五上端蓋(上端蓋2、6、15、21和30),上端蓋沿徑向偏心地依次封住本升降桿頂端與較小直徑的上一升降桿(第一至第五升降桿1、4、10、16和24)的間隙部分,并為第一至第五鋼絲繩滑輪(鋼絲繩滑輪5、9、17、23和31)及第一至第五上口聚四氟圈(上口聚四氟圈
3、7、14、22和29)提供安裝位置。
[0062]以圖3a、圖3b中的第五鋼絲繩滑輪31和圖2a、圖2b中的第五上口聚四氟圈29為例,舉例說明各鋼絲繩滑輪和各上口聚四氟圈的特征:在第六升降桿34上端安裝第五上端蓋30,上端蓋30封住第六升降桿34上端與偏置于其中的第五升降桿24形成的間隙。在上端蓋30底部封住最大間隙的部位上,向下方(第六升降桿34內)安裝第五鋼絲繩滑輪31,滑輪31的滑輪軸311的軸線平行于上端蓋30的底面并處于升降桿34、24軸線形成的平面內。當第五上端蓋30環抱第五升降桿24安裝于第六升降桿34上端后,滑輪31將完全位于第六升降桿34與其上端蓋30以及第五升降桿24形成的空間內。
[0063]第五上端蓋30與第五升降桿24接觸的環面上,襯墊著上口聚四氟圈29,使升降桿24的金屬外壁與上端蓋30收口的金屬內環面不發生接觸,不產生摩擦。使用耐熱、耐摩擦的上口聚四氟圈起到潤滑作用,密封的同時不需要潤滑劑。上口聚四氟圈29安裝在上端蓋30環繞第五升降桿24的收口上面向升降桿24外壁形成的凹槽內。
[0064]在本實例中,第一至第五升降桿(升降桿1、4、10、16和24)的下端分別固連著第一至第五偏心滑動體(偏心滑動體12、18、26、32和37),參見圖2a、圖2b、圖2c、圖2d、圖2e、圖2f、圖2g和圖4a、圖4b,偏心滑動體偏心地托舉著相應的升降桿1、4、10、16和24穿過第一至第五上端蓋(上端蓋2、6、15、21和30)的偏心孔在第二至第六升降桿(升降桿4、10、16、24和34)內同時平穩地升降。
[0065]第一至第五偏心滑動體12、18、26、32和37還為第一至第五鋼絲繩(鋼絲繩8、11、20,25和36)及第一至第五內聚四氟圈(內聚四氟圈13、19、27、33和38)提供安裝位置。
[0066]以圖4a、圖4b中的第五偏心滑動體37和第五內聚四氟圈38為例,舉例說明各偏心滑動體和各內聚四氟圈的特征:如圖4a所示,偏心滑動體37由下偏心滑動盤43和鋼絲固定板42構成,在下偏心滑動盤43的外周用內聚四氟圈38進行襯墊,防止下偏心滑動盤43的金屬外周與第六升降桿34內壁發生金屬摩擦。內聚四氟圈38嵌裝在下偏心滑動盤43外周的凹槽上。在與第五上端蓋30安裝鋼絲繩滑輪31位置相對應的滑動盤部位,開有通孔。此外,第三、四、五偏心滑動體26、32和37還各自組裝有相應尺寸的鋼絲固定板,例如圖4a中42所示,用于安裝鋼絲繩錨固板28、35、39。
[0067]在本實例中,各鋼絲繩錨固板用304不銹鋼制造,各種直徑的鋼絲繩采用鍍鋅鋼絲制成。本實例中,通過各鋼絲繩與各滑輪、和/或錨固板的特定連接關系,使得連接絞盤的鋼絲繩每牽動I米,每根升降桿均上升I米。具體地,
[0068]第四鋼絲繩錨固板40將第四鋼絲繩25的一端錨固于第六升降桿34的底端,鋼絲繩25依次穿過滑動體37、32并繞過第四鋼絲繩滑輪23,連接于第四偏心滑動體32上。
[0069]第三鋼絲繩錨固板39將第三鋼絲繩20的一端錨固于第五升降桿24的底端,鋼絲繩20依次穿過滑動體32、26并繞過第三鋼絲繩滑輪17,連接于第三偏心滑動體26上。
[0070]第二鋼絲繩錨固板35將第二鋼絲繩11的一端錨固于第四升降桿16的底端,鋼絲繩11依次穿過的滑動體26、18并繞過第二鋼絲繩滑輪9,連接于第二偏心滑動體18上。
[0071]第一鋼絲繩錨固板28將第一鋼絲繩8的一端錨固于第三升降桿10的底端,鋼絲繩8依次穿過的滑動體18、12并繞過第一鋼絲繩滑輪5,連接于第一偏心滑動體12上。
[0072]第五鋼絲繩36 —端受到天線塔外經鋼絲繩滑輪41的牽引力,另一端繞過第五鋼絲繩滑輪31,連接于第五偏心滑動體37上。
[0073]本實用新型的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每升降一次僅消耗2Ah電流,是車載便捷,操控簡單的一種實用新型產品。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載自動升降天線塔,其構成包括:動力牽引機構、升降動作機構和可升降天線塔,其中的動力牽引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直流電機、減速機、行程限位開關和軸承座;升降動作機構包括可同時升降套接的多根升降桿的鋼絲繩、鋼絲繩滑輪、鋼絲繩錨固板和聚四氟圈;可升降天線塔包括套接的多根升降桿、上端蓋和滑動體,其特征在于,升降動作機構的各組件和滑動體均置于塔體內部,并且上端蓋收口處的環形內壁以及滑動體外周壁上均配置了凹槽,凹槽內部分地嵌入了相應尺寸的聚四氟圈;一端用錨固板錨固的鋼絲繩各自獨立地跨一級升降桿連接隔級升降桿的滑動體。
2.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升降桿的上端蓋和下端的滑動體均設計成偏心的,偏心的上端蓋容納升降桿穿過偏心孔往復升降,并在上端蓋的蓋體下安裝滑輪,鋼絲繩繞過滑輪互不干擾地穿過偏心滑動體上的孔做往復運動。
3.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升降桿外形為風阻小的弧形、或流線型,天線塔包括6根升降桿,相鄰升降桿的徑向間隙約26?36毫米,平均不超過30毫米。
4.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第一升降桿(I),第一上端蓋(2),第一上口聚四氟圈(3),第二升降桿(4),第一鋼絲繩滑輪(5),第二上端蓋¢),第二上口聚四氟圈(7),第一鋼絲繩(8),第二鋼絲繩滑輪(9),第三升降桿(10),第二鋼絲繩(11),第一偏心滑動體(12),第一內聚四氟圈(13),第三上口聚四氟圈(14),第三上端蓋(15),第四升降桿(16),第三鋼絲繩滑輪(17),第二偏心滑動體(18),第二內聚四氟圈(19),第三鋼絲繩(20),第四上端蓋(21),第四上口聚四氟圈(22),第四鋼絲繩滑輪(23),第五升降桿(24),第四鋼絲繩(25),第三偏心滑動體(26),第三內聚四氟圈(27),第一鋼絲繩錨固板(28),第五上口聚四氟圈(29),第五上端蓋(30),第五鋼絲繩滑輪(31),第四偏心滑動體(32),第四內聚四氟圈(33),第六升降桿(34),第二鋼絲繩錨固板(35),第五鋼絲繩(36),第五偏心滑動體(37),第五內聚四氟圈(38),第三鋼絲繩錨固板(39),第四鋼絲繩錨固板(40)和第六鋼絲繩滑輪(41),其中, 各升降桿(1、4、10、16、24、34)沿軸向由大到小依次套接,且各升降桿軸線雖然共處同一平面但相鄰升降桿的軸線彼此平行卻不重疊,升降桿間隙的位置交替地出現在升降桿軸線平面的左側或右側,第二至第六升降桿(4、10、16、24和34)的上端分別安裝有第一至第五上端蓋(2、6、15、21和30),這些上端蓋沿徑向偏心地依次封住本升降桿(4、10、16、24和34)頂端與較小直徑的上一升降桿(1、4、10、16和24)的間隙部分,并為第一至第五鋼絲繩滑輪(5、9、17、23和31)及第一至第五上口聚四氟圈(3、7、14、22和29)提供安裝位置, 第一至第五升降桿(1、4、10、16和24)的下端分別固連著第一至第五偏心滑動體(12、18、26、32和37),這些偏心滑動體偏心地托舉著相應的升降桿(1、4、10、16和24)穿過第一至第五上端蓋(2、6、15、21和30)的偏心孔在第二至第六升降桿(4、10、16、24和34)內同時平穩地升降, 第一至第五偏心滑動體(12、18、26、32和37)還為第一至第五鋼絲繩(8、11、20、25和36)及第一至第五內聚四氟圈(13、19、27、33和38)提供安裝位置。
5.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各鋼絲繩與各鋼絲繩滑輪和/或錨固板如下連接,使得連接絞盤的鋼絲繩(36)每牽動I米,每根升降桿均上升I米, 第四鋼絲繩錨固板(40)將第四鋼絲繩(25)的一端錨固于第六升降桿(34)的底端,鋼絲繩(25)依次穿過滑動體(37)、(32)并繞過第四鋼絲繩滑輪(23),連接于第四偏心滑動體(32)上, 第三鋼絲繩錨固板(39)將第三鋼絲繩(20)的一端錨固于第五升降桿(24)的底端,鋼絲繩(20)依次穿過滑動體(32)、(26)并繞過第三鋼絲繩滑輪(17),連接于第三偏心滑動體(26)上, 第二鋼絲繩錨固板(35)將第二鋼絲繩(11)的一端錨固于第四升降桿(16)的底端,鋼絲繩(11)依次穿過的滑動體(26)、(18)并繞過第二鋼絲繩滑輪(9),連接于第二偏心滑動體(18)上, 第一鋼絲繩錨固板(28)將第一鋼絲繩(8)的一端錨固于第三升降桿(10)的底端,鋼絲繩(8)依次穿過的滑動體(18)、(12)并繞過第一鋼絲繩滑輪(5),連接于第一偏心滑動體(12)上, 第五鋼絲繩(36) —端受到天線塔外經鋼絲繩滑輪(41)的牽引力,另一端繞過第五鋼絲繩滑輪(31),連接于第五偏心滑動體(37)上。
6.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用6種直徑不等不銹鋼管制成所述的6根升降桿。
7.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6個升降桿根據每根所需牽引力的大小分別采用不同直徑的鋼絲繩。
8.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滑動體上有直徑不等的孔,每根做往復運動的鋼絲繩穿過滑動體上不同的孔。
9.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塔,其特征在于,以輪胎與地面附著面算起,天線塔安裝在車體上不超過4米。
【文檔編號】B66F11/00GK204097021SQ201420448600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1日
【發明者】靳超, 田正剛 申請人:靳超, 田正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