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繼電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35468閱讀:479來源:國知局
繼電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繼電器。



背景技術:

繼電器具有線圈和銜鐵。通過對線圈通電而產生的電磁力使銜鐵動作。由此,對在銜鐵上設置的可動觸點和固定觸點的ON/OFF進行切換。

例如,在專利文獻1的繼電器中,銜鐵被可擺動地支承,在銜鐵的兩端安裝有可動接觸片。銜鐵因線圈的電磁力而擺動,從而使可動接觸片移動。由此,對觸點的ON/OFF進行切換。

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繼電器中,銜鐵經由連桿部件與可動接觸片連結。當銜鐵因線圈的電磁力而旋轉時,銜鐵的旋轉運動經由連桿部件被轉換成直線運動并向可動接觸片傳遞。由此,對觸點的ON/OFF進行切換。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8-250003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71815號

在上述的繼電器中,為了增加觸點的極數,需要增加可動接觸片的數量。若可動接觸片的數量增加,則用于對可動接觸片進行支承的構造增大。因此,存在繼電器大型化這樣的問題。

另外,考慮將多個繼電器組合而構成繼電器模塊來增加極數。例如,若為4極的繼電器,則如圖32所示,通過將8個繼電器200配置在基板300上進行組合,作為整體能夠構成32極的繼電器模塊100。但是,該情況下也存在作為繼電器模塊整體而大型化的問題。另外,由于需要將多個繼電器焊接到基板上,故而也存在制造工時增加的問題。

進而,可動接觸片與固定觸點間的接觸壓力可通過可動接觸片因線圈的電磁力被向固定觸點被按壓而得到。該情況下,接觸壓力容易受到構成部件的尺寸偏差產生的影響。例如,會由于可動接觸片與固定觸點之間的距離、或連桿部件的長度等的偏差,而對接觸壓力產生偏差。因此,不容易提高觸點的接觸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可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時增加觸點的極數,且觸點的接觸可靠性高的繼電器。

本發明一方面的繼電器具備可動組件、基體基板、線圈組件和多個接觸件。可動組件設置為能夠以規定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可動組件具有多個滑動件。基體基板在可動組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上與可動組件相對配置,并與滑動件接觸。基體基板具有可與多個滑動件接觸地配置的多個接觸件。線圈組件具有線圈。線圈用于利用因通電而產生的電磁力而使可動組件相對于基體基板旋轉。伴隨著可動組件的旋轉,對多個滑動件與多個接觸件之間的導通狀態進行切換。

在本方面的繼電器中,當可動組件因線圈組件的電磁力而旋轉時,多個滑動件在基體基板上滑動。由此,滑動件向與接觸件接觸的位置移動,由此將滑動件和接觸件導通。另外,滑動件在基體基板上滑動而向沒有接觸件的位置移動,由此使滑動件和接觸件成為非導通。這樣,多個滑動件在保持與基體基板接觸的狀態下移動,由此對多個滑動件和多個接觸件的導通狀態進行切換。即,能夠在將接觸件的接觸壓力保持為恒定的同時切換導通狀態,故而可容易提高滑動件和接觸件的接觸可靠性。另外,在本方面的繼電器中,能夠容易在小的空間中配置多個滑動件和銜鐵。因此,通過增加可動組件中的滑動件的數量和基體基板上的接觸件的數量,能夠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時增加有助于導通狀態切換的滑動件和接觸件的組數。

優選的是,多個滑動件沿可動組件旋轉的周向和徑向上相互隔開間隔配置。該情況下,能夠在小的空間中配置大量的滑動件。

優選的是,多個接觸件在基體基板上沿可動組件旋轉的周向和徑向上相互隔開間隔配置。該情況下,能夠在小的空間中配置大量的接觸件。

優選的是,多個滑動件具有第一滑動件。優選地,多個接觸件具有第一接觸件。第一滑動件設置為可向與第一接觸件接觸的接觸位置和不與第一接觸件接觸的非接觸位置移動。線圈組件使可動組件向規定方向旋轉,由此,第一滑動件從非接觸位置向接觸位置移動。線圈組件使可動組件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由此,第一滑動件從接觸位置向非接觸位置移動。該情況下,通過對可動組件的旋轉方向進行切換,能夠切換基于第一滑動件實現的與第一接觸件的導通狀態。

優選的是,多個滑動件具有第二滑動件。優選地,多個接觸件具有第二接觸件。第二滑動件設置為可向與第二接觸件接觸的接觸位置和不與第二接觸件接觸的非接觸位置移動。線圈組件使可動組件向規定方向旋轉,由此,第一滑動件從非接觸位置向接觸位置移動,并且第二滑動件從接觸位置向非接觸位置移動。線圈組件使可動組件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由此,第一滑動件從接觸位置向非接觸位置移動,并且第二滑動件從非接觸位置向接觸位置移動。該情況下,通過第一滑動件和第二滑動件可構成起到與a觸點和b觸點同等功能的滑動件與接觸件的導通狀態。另外,通過對可動組件的旋轉方向進行切換,可在與a觸點起到同等功能的滑動件與接觸件的導通狀態和與b觸點起到同等功能的滑動件與接觸件的導通狀態之間交替地進行切換。需要說明的是,a觸點是指通常為非導通而在動作時(可動組件旋轉時)導通的觸點構成。b觸點是指通常為導通而在動作時(可動組件旋轉時)非導通的觸點構成。

優選的是,可動組件還具有第三滑動件。優選地,基體基板還具有第三接觸件。第三滑動件設置為在第一滑動件向接觸位置和非接觸位置移動期間始終與第三接觸件接觸。該情況下,通過將第三滑動件與第一滑動件、或第二滑動件適當組合,可構成起到與a觸點、b觸點及c觸點同等的功能的滑動件與接觸件的導通狀態。需要說明的是,c觸點是指與a觸點和b觸點組合的觸點構成。

優選的是,第三滑動件配置為比第一滑動件更靠近旋轉軸線。該情況下,可動組件的旋轉產生的第三滑動件的移動距離也小于第一滑動件的移動距離。因此,能夠縮短與第三滑動件接觸的第三接觸件的長度。另外,由于可增大第一滑動件的移動距離,故而可增大第一滑動件與第一接觸件之間的絕緣距離。

優選的是,可動組件還具備旋轉基板。旋轉基板在旋轉軸線方向上與基體基板相對配置。多個滑動件安裝于旋轉基板。旋轉基板與多個滑動件電連接。該情況下,通過變更滑動件的配置和旋轉基板的配線圖案,能夠容易地變更有助于導通狀態切換的滑動件和接觸件的組數或觸點構成。

優選的是,多個滑動件具有向可動組件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該情況下,能夠降低旋轉時的滑動件的滑動阻力。另外,由于可使滑動件具有良好的彈性,故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接觸可靠性。

優選的是,多個滑動件包括具有向規定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和具有向與規定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該情況下,能夠減小旋轉方向的不同導致的滑動阻力的不同。

優選的是,繼電器還具備與基體基板連接的多個端子。優選地,在基體基板上,多個端子分別與多個接觸件的任一個電連接。該情況下,通過變更接觸件的配置和基體基板的配線圖案,能夠容易地變更有助于導通狀態切換的滑動件和接觸件的組數或觸點構成。

優選的是,至少兩個以上的接觸件通過基體基板中的圖案與公共端子連接。該情況下,能夠減少端子數量,擴大端子間的距離。另外,通過減少端子數量,能夠簡化供繼電器安裝的圖案的設計。

優選的是,線圈組件具有第一線圈和與第一線圈分體設置的第二線圈。該情況下,通過將線圈組件分割成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能夠將繼電器小型化。

優選的是,第一線圈的磁路與第二線圈的磁路相互獨立。該情況下,可抑制第一線圈的磁通與第二線圈的磁通相互干涉。由此,能夠減少磁損耗,使大的電磁力作用于可動組件。

優選的是,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相互隔開間隔配置。可動組件具有配置在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之間的銜鐵。該情況下,銜鐵因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的電磁力而被吸引,從而能夠使可動組件旋轉。

優選的是,銜鐵具有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在可動組件向規定方向旋轉的情況下,第一接觸部與線圈組件接觸,從而對可動組件向規定方向的旋轉量進行限制。在可動組件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的情況下,第二接觸部與線圈組件接觸,從而對可動組件向相反方向的旋轉量進行限制。該情況下,可通過使第一接觸部或第二接觸部與線圈組件接觸來規定在對滑動件與接觸件的導通狀態進行切換時的滑動件的移動量。

優選的是,線圈組件具有第一磁軛和第二磁軛。第一磁軛在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之間向銜鐵突出。第二磁軛在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之間從與第一磁軛的相反側向銜鐵突出。優選地,銜鐵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第一凹部配置有第一磁軛的前端。在第二凹部配置有第二磁軛的前端。該情況下,通過第一凹部與第一磁軛的接觸及/或第二凹部與第二磁軛的接觸,能夠限制可動組件的旋轉量。

優選的是,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分別具有第一層和繞線方向與第一層不同的第二層。該情況下,能夠不變更其他部件而實現雙繞組閉鎖型繼電器。

優選的是,可動組件被夾在基體基板與線圈組件之間。優選地,線圈組件以向基體基板按壓可動組件的方式安裝在基體基板上。該情況下,線圈組件按壓可動組件,由此維持滑動件與接觸件的接觸壓力。由此,能夠在將接觸件的接觸壓力保持為恒定的同時切換導通狀態,故而可進一步提高接觸可靠性。

優選的是,可動組件具有與線圈組件接觸的多個突起。該情況下,線圈組件經由多個突起按壓可動組件。因此,可偏移少且穩定地按壓可動組件。另外,由于可動組件旋轉,多個突起與線圈組件摩擦。因此,可將可動組件中因與線圈組件的摩擦而磨耗的部分限定為突起。

優選的是,多個突起相對于旋轉軸線對稱配置。該情況下,可通過線圈組件進一步偏移少且穩定地按壓可動組件。

優選的是,可動組件具有多個凹部。多個凹部分別配置在多個突起的周圍。該情況下,因突起與線圈組件的摩擦而產生的磨耗粉末被收納在凹部內。由此,能夠抑制磨耗粉末向周圍飛散。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可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時增加觸點的極數,且觸點的接觸可靠性高的繼電器。

附圖說明

圖1是繼電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從斜上方觀察到的主體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從斜下方觀察到的主體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基體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基體基板的俯視圖;

圖6是基體基板的仰視圖;

圖7是可動組件的俯視圖;

圖8是可動組件的仰視圖;

圖9是銜鐵被去除的狀態的可動組件的俯視圖;

圖10是滑動件及其周圍的構造的放大圖;

圖11是可動組件的立體仰視圖;

圖12是從斜上方觀察到的支承部件的立體圖;

圖13是從斜下方觀察到的支承部件和銜鐵的立體圖;

圖14是可動組件的側視圖;

圖15是支承部件的剖視圖;

圖16是主體部的俯視圖;

圖17是主體部的俯視圖;

圖18是表示第一線圈單元和第二線圈單元的圖;

圖19是線圈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20是表示從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的軸線方向觀察到的線圈組件的圖;

圖21是表示第一線圈單元及第二線圈單元中的磁通的流動的圖;

圖22是表示線圈組件中的磁通的流動的圖;

圖23是表示線圈組件中的磁通的流動的圖;

圖24是從下方觀察到的線圈組件的立體圖;

圖25是表示滑動件的一部分和接觸件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圖;

圖26是表示基體基板的圖案的一例的圖;

圖27是表示基體基板的圖案的另一例的圖;

圖28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線圈組件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29是第一變形例的繼電器的仰視圖;

圖30是第一變形例的繼電器的底面的放大圖;

圖31是第二變形例的基體基板的側視圖;

圖32是關聯技術的繼電器模塊的立體圖。

標記說明

5:可動組件

11:基體基板

6:線圈組件

23_1a:第一滑動件

13_1a:第一接觸件

23_1c:第三滑動件

13_1c:第三接觸件

23_1b:第二滑動件

13_2b:第二接觸件

21:旋轉基板

18、19:端子

54:第一線圈

64:第二線圈

22:銜鐵

223:第一接觸部

224:第二接觸部

57:第一磁軛

59:第二磁軛

221:第一凹部

222:第二凹部

26:支承部件

322、332、342、352:突起

323、333、343、353:凹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進行說明。圖1是繼電器1的分解立體圖。如圖1所示,繼電器1具有蓋2和主體部3。蓋2以將主體部3覆蓋的方式安裝在主體部3。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中的上下各方向分別表示圖1中上下各方向。但是,本實施方式中的方向的名稱是為了便于說明而使用的,不對繼電器1的安裝方向等構成限定。

圖2是從斜上方觀察到的主體部3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從斜下方觀察到的主體部3的分解立體圖。如圖2及圖3所示,主體部3具有基體組件4、可動組件5及線圈組件6。

基體組件4可旋轉地支承可動組件5。圖4是基體組件4的分解立體圖。如圖4所示,基體組件4具有基體基板11和基體部件12。

圖5是基體基板11的俯視圖。圖6是基體基板11的仰視圖。基體基板11在可動組件5的旋轉軸線Ra(參照圖2)方向上與可動組件5相對配置。基體基板11具有正方形或長方形等四邊形狀。基體基板11配置在基體部件12上,安裝于基體部件12。基體基板11具有貫通孔111。貫通孔111位于基體基板11的大致中央部。

在基體部件12設有支承部121。支承部121具有筒狀的形狀。支承部121從基體部件12突出。如圖2所示,支承部121通過基體基板11的貫通孔111而突出。支承部121可轉動地支承可動組件5。

基體基板11具有多個接觸件13。多個接觸件13由具有導電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基體基板11具有96個接觸件13。但是,接觸件13的數量不限于96個,可以比96少或比96多。需要說明的是,在附圖中,僅對多個接觸件13的一部分標注標記,并省略其他接觸件13的標記。

多個接觸件13配置在貫通孔111的周圍。多個接觸件13在基體基板11上以可動組件5的旋轉軸線Ra為中心配置在放射線上。多個接觸件13在基體基板11上在可動組件5旋轉的周向和徑向上相互隔開間隔配置。多個接觸件13具有平坦的形狀。

基體基板11具有多個端子連接部14。多個端子連接部14設置在基體基板11的表面和背面這兩面。基體基板11的表面是指設有多個接觸件13的面。基體基板11的背面是指設有多個接觸件13的面的相反面。需要說明的是,在附圖中,僅對多個端子連接部14的一部分標注標記,省略其他的端子連接部14的標記。

基體基板11的表面相對于旋轉軸線Ra垂直配置。基體基板11的背面相對于旋轉軸線Ra垂直配置。多個端子連接部14配置在基體基板11的邊緣部。多個端子連接部14具有平坦的形狀。

在多個端子連接部14分別安裝有多個端子18、19。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端子18、19是具有彎折的前端部的表面裝配用的端子,但也可以是通孔用的端子。

在基體基板11的表面的端子連接部14上安裝的端子18從基體基板11的邊緣部向側方突出。如圖4所示,在基體部件12的邊緣部設有多個狹縫20。如圖3所示,在基體基板11的背面的端子連接部15上安裝的端子19通過狹縫20從基體部件12突出。需要說明的是,在圖4中,僅對多個狹縫20的一部分標注標記,省略其他的狹縫20的標記。

如圖5及圖6所示,多個接觸件13具有多個第一接觸件13_1a、13_2a、多個第二接觸件13_1b、13_2b、多個第三接觸件13_1c、13_2c。多個端子連接部14具有多個第一端子連接部14_1a、14_2a、多個第二端子連接部14_1b、14_2b、多個第三端子連接部14_1c、14_2c。需要說明的是,在接觸件13、端子連接部14及后述的滑動件23的標記中“_”(下劃線)之后的標記表示觸點構成。如后述,多個第一接觸件為構成a觸點的接觸件。多個第二接觸件為構成b觸點的接觸件。多個第三接觸件為構成c觸點的接觸件。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5及圖6中,僅對多個第一接觸件的一部分(13_1a、13_2a)、多個第二接觸件的一部分(13_1b、13_2b)及多個第三接觸件的一部分(13_1c、13_2c)標注標記,省略其他的第一接觸件、第二接觸件及第三接觸件的標記。

第一接觸件13_1a、第二接觸件13_1b及第三接觸件13_1c在可動組件5旋轉的徑向上隔開間隔配置。第三接觸件13_1c配置為比第一接觸件13_1a及第二接觸件13_1b更靠近旋轉軸線Ra。

第一接觸件13_2a、第三接觸件13_2c及第二接觸件13_2b在可動組件5旋轉的徑向上隔開間隔配置。第三接觸件13_2c配置為比第一接觸件13_2a和第二接觸件13_2b更靠近旋轉軸線Ra。

基體基板11與多個接觸件13和多個端子連接部14電連接。例如,將第一接觸件13_1a和第一端子連接部14_1a連接。將第二接觸件13_1b和第二端子連接部14_1b連接。將第三接觸件13_1c和第三端子連接部14_1c連接。將第一接觸件13_2a和第一端子連接部14_2a連接。將第二接觸件13_2b和第二端子連接部14_2b連接。將第三接觸件13_2c和第三端子連接部14_2c連接。雖然省略詳細的說明,但對于其他的接觸件13及其他的端子連接部14來說也是同樣地,分別在基體基板11相互電連接。

基體基板11是所謂的印刷基板。多個接觸件13和多個端子連接部14為在印刷基板上形成的圖案,由銅箔等導電體形成。多個接觸件13和多個端子連接部14露出而不被絕緣體包覆。

如圖1及圖2所示,可動組件5配置在基體組件4上。可動組件5被夾在基體基板11與線圈組件6之間。可動組件5具有旋轉基板21、銜鐵22及多個滑動件23。

圖7是可動組件5的俯視圖。如圖7所示,旋轉基板21具有圓板狀的形狀。旋轉基板21在旋轉軸線Ra方向上與基體基板11相對配置。如圖3及圖7所示,可動組件5具有旋轉軸24。上述的旋轉軸線Ra為旋轉軸24的中心線。如圖3所示,旋轉軸24從旋轉基板21的背面突出。需要說明的是,旋轉基板21的背面為與基體基板11的表面相對的面。旋轉軸24被支承于上述基體組件4的支承部121。旋轉軸24配置在支承部121內。因此,旋轉軸24被支承部121覆蓋。由此,能夠抑制旋轉軸24的旋轉產生的磨耗粉末向周圍飛散。

多個滑動件23安裝在旋轉基板21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組件5具有96個滑動件23。但是,滑動件23的數量不限于96個,可以比96少或比96多。多個滑動件23由具有導電性的材料形成。多個滑動件23安裝在旋轉基板21的背面。

圖8是可動組件5的仰視圖。如圖8所示,多個滑動件23在可動組件5旋轉的周向和徑向上相互隔開間隔配置。多個滑動件23以可動組件5的旋轉軸線Ra為中心配置在放射線上。

圖9是銜鐵22被去除的狀態的可動組件5的俯視圖。如圖9所示,在旋轉基板21上設有多個貫通孔211。需要說明的是,圖9中,僅對多個貫通孔211的一部分標注標記并省略其他的貫通孔211的標記。多個貫通孔211沿旋轉基板21的徑向具有細長形狀。在多個貫通孔211安裝有多個滑動件23。

旋轉基板21將多個滑動件23電連接。旋轉基板21是所謂的印刷基板。多個貫通孔211為通孔,通過在印刷基板上形成的圖案配線25將多個貫通孔211電連接。因此,通過將滑動件23安裝到貫通孔211中,將多個滑動件23相互電連接。

詳細地,多個滑動件23具有多個第一滑動件23_1a、23_2a、多個第二滑動件23_1b、23_2b及多個第三滑動件23_1c、23_2c。第一滑動件23_1a、第二滑動件23_1b及第三滑動件23_1c在可動組件5旋轉的徑向上隔開間隔配置。第三滑動件23_1c配置為比第一滑動件23_1a及第二滑動件23_1b更靠近旋轉軸線Ra。

第一滑動件23_2a、第三滑動件23_2c及第二滑動件23_2b在可動組件5旋轉的徑向上隔開間隔配置。第三滑動件23_2c配置為比第一滑動件23_2a及第二滑動件23_2b更靠近旋轉軸線Ra。

第一滑動件23_1a、第二滑動件23_1b及第三滑動件23_1c相互電連接。雖然省略圖示,但第一滑動件23_2a、第二滑動件23_2b及第三滑動件23_2c也同樣地相互電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9中,僅對多個第一滑動件的一部分(23_1a、23_2a)、多個第二滑動件的一部分(23_1b、23_2b)及多個第三滑動件的一部分(23_1c、23_2c)標注標記,省略其他的第一滑動件、第二滑動件、及第三滑動件的標記。雖然省略詳細的說明,但對于其他的第一滑動件、第二滑動件、第三滑動件而言,也同樣地分別通過配線而相互連接。

圖10是第一滑動件23_1a及其周圍的構造的放大圖。第一滑動件23_1a的前端部與基體基板11接觸,具有呈圓弧狀彎曲的形狀的第一滑動件23_1a的前端部被向基體基板11按壓。由于第一滑動件23_1a具有彈性,故而第一滑動件23_1a因彈性力而被向基體基板11按壓。第一接觸件13_1a在基體基板11上沿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滑動件23_1a并列配置。

第一接觸件13_2a也與第一接觸件13_1a同樣地配置。第一接觸件23_2a沿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接觸件13_1a并列配置。第一接觸件13_2a在基體基板11上沿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滑動件23_2a并列配置。

通過可動組件5的旋轉,第一滑動件23_1a的前端部及第一滑動件23_2a的前端部以被壓靠在基體基板11上的狀態在基體基板11上滑動。其他的滑動件23也是與第一滑動件23_1a及第一滑動件23_2a同樣的構成。

圖11是可動組件5的立體仰視圖。如圖11所示,多個滑動件23具有向旋轉基板21的周向彎折的形狀。換言之,多個滑動件23具有向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

詳細地,多個滑動件23包括具有向規定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23(例如23_1a、23_2a)、和具有向與規定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23(例如23_1b、23_2b)。具有向規定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23、和具有向與規定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23朝向徑向交替地配置。另外,在同一圓周上配置的滑動件23向相同方向彎折。

如圖2及圖7所示,銜鐵22安裝在旋轉基板21的表面。詳細地,可動組件5具有對銜鐵22進行支承的支承部件25。支承部件26由樹脂等具有絕緣性的材料形成。銜鐵22經由支承部件25安裝在旋轉基板21上。

如圖7所示,銜鐵22具有第一銜鐵27、第二銜鐵28及永久磁鐵29。第一銜鐵27和第二銜鐵28相互隔開間隔配置,第一銜鐵27和第二銜鐵28相互平行地配置。

第一銜鐵27和第二銜鐵28例如由半硬磁材料形成。但是,第一銜鐵27和第二銜鐵28也可以由不同于半硬磁材料的材料形成。

永久磁鐵29配置在第一銜鐵27與第二銜鐵28之間。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永久磁鐵29以與旋轉軸線Ra重合的方式配置。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旋轉軸線Ra配置在第一銜鐵27與第二銜鐵28之間。第一銜鐵27和第二銜鐵28具有細長的形狀。

銜鐵22具有第一凹部221和第二凹部222。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第一凹部221和第二凹部222以旋轉軸線Ra為基準對稱配置。第一凹部221由第一銜鐵27的一端和第二銜鐵28的一端和永久磁鐵29構成。第二凹部222由第一銜鐵27的另一端和第二銜鐵28的另一端和永久磁鐵29構成。第一凹部221和第二凹部222分別沿第一銜鐵27和第二銜鐵28的長度方向延伸。

圖12是從斜上方觀察到的支承部件26的立體圖。圖13是從斜下方觀察到的支承部件26和銜鐵22的立體圖。支承部件26具有配置銜鐵22的凹部31。支承部件26具有第一支承部32和第二支承部33。在第一支承部32與第二支承部33之間配置第一銜鐵27。支承部件26具有第三支承部34和第四支承部35。在第三支承部34與第四支承部35之間配置第二銜鐵28。

如圖13所示,上述旋轉軸24與支承部件26的底面一體化。在旋轉軸24的兩側方配置有一對突起36、37。如圖9所示,旋轉基板21具有貫通孔212。貫通孔212具有圓部213和一對突起部214、215。如圖8所示,旋轉軸24通過圓部213。另外,一對突起36、37分別通過一對突出部214、215。由此,旋轉基板21相對于支承部件26止轉。由此,旋轉基板21與銜鐵22一起旋轉。

如圖13所示,在支承部件26的底面配置有多個臺部38~41。多個臺部38~41從支承部件26的底面突出。多個臺部38~41具有平坦的底面。多個臺部38~41配置在旋轉軸24的周圍。圖14是可動組件5的側視圖。如圖14所示,利用多個臺部38~41在支承部件26的底面與旋轉基板21的表面之間設有間隙G1。由此,可避免從旋轉基板21的表面突出的多個滑動件23的端部和支承部件26間的干涉。

圖15是圖7中的支承部件26的XV-XV剖視圖。如圖15所示,第一支承部32具有第一上面部321和第一突起322和第一凹部323。第一上面部321具有平坦的形狀。第一突起322從第一上面部321突出。第一凹部323設置在突起的周圍。

同樣地,如圖12所示,第二支承部33具有第二上面部331和第二突起332和第二凹部333。第三支承部34具有第三上面部341和第三突起342和第三凹部343。第四支承部35具有第四上面部351和第四突起352和第四凹部353。第二~第四上面部331、341、351、第二~第四突起332、342、352和第二~第四凹部333、343、353分別與第一上面部321、第一突起322和第一凹部323相同,故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但是,第一、第二上面部321、331距旋轉基板21的高度低于第三、第四上面部341、351距旋轉基板21的高度。另外,第一、第二突起322、332距旋轉基板21的高度低于第三、第四突起342、352距旋轉基板21的高度。

如圖7所示,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突起322、332、342、352以旋轉軸線Ra為基準相互對稱地配置。這些突起322、332、342、352被向線圈組件6按壓,由此,支承部件26被線圈組件6和基體基板11夾持。

線圈組件6使可動組件5相對于基體基板11旋轉。圖16及圖17是線圈組件6及銜鐵22的俯視圖。通過使銜鐵22自圖16所示的位置(以下稱作“第一位置”)向規定方向(圖16及圖17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線圈組件6向圖17所示的位置(以下稱作“第二位置”)移動。另外,通過使銜鐵22自圖17所示的第二位置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圖16及圖17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線圈組件6向圖16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動。

線圈組件6具有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圖18是表示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的圖。在圖18中,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分開表示。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相互分體。即,第一線圈單元51的磁路和第二線圈單元52的磁路相互獨立。

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沿與旋轉軸線Ra垂直的方向并列配置。以下,將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并列的方向稱作寬度方向。

圖19是線圈組件6的分解立體圖。如圖19所示,第一線圈單元51具有第一線圈骨架53、第一線圈54、第一鐵芯55、第一連結磁軛56、第一磁軛57、第二連結磁軛58及第二磁軛59。

第一線圈54卷繞在第一線圈骨架53上。在第一線圈骨架53上安裝有第一線圈端子61和第二線圈端子62。第一線圈端子61和第二線圈端子62與第一線圈54連接。第一線圈端子61插入圖5及圖6所示的第一線圈端子孔42中。第二線圈端子62插入第二線圈端子孔43中。

第一鐵芯55配置在第一線圈骨架53的孔531內。第一鐵芯55具有第一端部551和第二端部552。第一鐵芯55的第一端部551和第二端部552從第一線圈骨架53突出。

第一連結磁軛56與第一鐵芯55的第一端部551連接。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第一連結磁軛56向第二線圈單元52延伸。第一連結磁軛56具有第一開口561和第二開口562。在第一開口561插入有第一鐵芯55的第一端部551。第二開口562比第一開口561的更靠近下方。第一連結磁軛56具有第一切口部563。第一切口部563位于第二開口562的上方。

第一磁軛57具有支承部571和前端部572。支承部571插入第二開口562中。前端部572從支承部571向銜鐵22突出。

第二連結磁軛58與第一鐵芯55的第二端部552連接。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第二連結磁軛58向第二線圈單元52延伸。第二連結磁軛58和第二磁軛59分別為與第一連結磁軛56和第一磁軛57相同的形狀,故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第二線圈單元52具有第二線圈骨架63、第二線圈64、第二鐵芯65、第三連結磁軛66、第三磁軛67、第四連結磁軛68、第四磁軛69。第二線圈64自第一線圈54沿寬度方向分離而配置。

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第三連結磁軛66和第四連結磁軛68向第一線圈單元51延伸。第三磁軛67配置在第一磁軛57的上方。第四磁軛69配置在第二磁軛59的上方。

第二線圈骨架63為與第一線圈骨架53相同的形狀。在第二線圈骨架63上安裝有第三線圈端子71和第四線圈端子72(參照圖3)。第三線圈端子71和第四線圈端子72與第二線圈64連接。第三線圈端子71插入圖5及圖6所示的第三線圈端子孔44中。第四線圈端子72插入圖5及圖6所示的第四線圈端子孔45中。上述第一線圈端子孔42和第四線圈端子孔45為通孔,與第一外部線圈端子46電連接。上述第二線圈端子孔43和第三線圈端子孔44為通孔,與第二外部線圈端子47電連接。

第二鐵芯65為與第一鐵芯55相同的形狀。第一~第四連結磁軛56、58、66、68相互為相同的形狀。第一~第四磁軛57、59、67、69相互為相同的形狀。因此,對于這些部件,可通過對配置的方向進行變更而通用形狀相同的部件。

特別是,第一連結磁軛56和第三連結磁軛66相互上下相反地配置。圖20是表示從第一線圈54及第二線圈64的軸線方向觀察到的線圈組件6。如圖20所示,第三連結磁軛66與第一連結磁軛56上下相反地配置,從而第三連結磁軛66的第二開口662的位置與第一連結磁軛56的第二開口562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錯開。即,第三連結磁軛66的第二開口662配置在第一連結磁軛56的第二開口562的更上方。因此,第一磁軛57和第三磁軛67的位置上下錯開。由此,在將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組合的狀態下,第一磁軛57和第三磁軛67上下重合。詳細地,第一磁軛57的前端部572和第三磁軛67的前端部672在上下方向上層疊而配置。

同樣地,第二連結磁軛58和第四連結磁軛68也相互上下相反地配置。由此,在將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組合的狀態下,第二磁軛59和第四磁軛69上下重合。詳細地,第二磁軛59的前端部592和第四磁軛69的前端部692在上下方向上層疊而配置。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一支承部件26的第一突起322與第一磁軛57的支承部571接觸而進行支承。第二突起332與第二磁軛59的支承部591接觸而進行支承。第三突起342與第三磁軛67的支承部671接觸而進行支承。第四突起352與第四磁軛69的支承部691接觸而進行支承。第一磁軛57位于第三磁軛67的下方。因此,如上所述,關于距旋轉基板21的高度,第一突起322低于第三突起342。另外,第二磁軛59位于第四磁軛69的下方。因此,如上所述,第二突起332低于第四突起352。

此外,第一鐵芯55、第一連結磁軛56、第一磁軛57、第二連結磁軛58、第二磁軛59例如由半硬磁材料形成。另外,第二鐵芯65、第三連結磁軛66、第三磁軛67、第四連結磁軛68、第四磁軛69也由半硬磁材料形成。但是,這些部件也可以由不同于半硬磁材料的材料形成。

如圖16及圖17所示,第一線圈54和第二線圈64相互隔開間隔配置,銜鐵22配置在第一線圈54與第二線圈64之間。第一磁軛57和第三磁軛67在第一線圈54與第二線圈64之間向銜鐵22突出。第二磁軛59和第四磁軛69在第一線圈54與第二線圈64之間自第一磁軛57及第三磁軛67的相反側向銜鐵22突出。

第一磁軛57的前端和第三磁軛67的前端配置在銜鐵22的第一凹部221內。第二磁軛59的前端和第四磁軛69的前端配置在銜鐵22的第二凹部222內。從旋轉軸線Ra方向觀察,永久磁鐵29和旋轉軸24配置在第一磁軛57與第二磁軛59之間。另外,永久磁鐵29和旋轉軸24配置在第三磁軛67與第四磁軛69之間。

圖21A表示第一線圈單元51中的磁通的流動。圖21B表示第二線圈單元52中的磁通的流動。如圖21A所示,當第一線圈單元51的第一線圈54通電時,生成依序流過第一連結磁軛56、第一磁軛57、第二銜鐵28、永久磁鐵29、第一銜鐵27、第二磁軛59、第二連結磁軛58的磁通的流動。

另外,如圖21B所示,當第二線圈單元52的第二線圈64通電時,生成依序流過第三連結磁軛66、第三磁軛67、第二銜鐵28、永久磁鐵29、第一銜鐵27、第四磁軛69、第四連結磁軛68的磁通的流動。因此,如圖22所示,第一線圈單元51的磁通和第二線圈單元52的磁通在銜鐵22中同向地重合,從而大的電磁力作用于銜鐵22。由此,大的吸引力作用于第一銜鐵27與第二磁軛59之間、第一銜鐵27與第四磁軛69之間、第二銜鐵28與第一磁軛57之間、第二銜鐵28與第三磁軛67之間。其結果,銜鐵22向規定方向(圖22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可動組件5也與其一起向規定方向旋轉。

另外,當將向第一線圈54及第二線圈64的通電方向設為與上述相反時,如圖23所示,第一線圈單元51、第二線圈單元52及銜鐵22中的磁通的流動與上述相反。由此,大的吸引力作用于第一銜鐵27與第一磁軛57之間、第一銜鐵27與第三磁軛67之間、第二銜鐵28與第二磁軛59之間、第二銜鐵28與第四磁軛69之間。其結果,銜鐵22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圖23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可動組件5也與其一同向規定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

如圖16及圖17所示,銜鐵22具有第一接觸部223、第二接觸部224、第三接觸部225及第四接觸部226。詳細地,第一接觸部223為第一銜鐵27的一端部的內側面。第二接觸部224為第一銜鐵27的另一端部的內側面。第三接觸部225為第二銜鐵28的一端部的內側面。第四接觸部226為第二銜鐵28的另一端部的內側面。

如圖17所示,當銜鐵22向規定方向(圖17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一接觸部223與第一磁軛57及第三磁軛67接觸。另外,第四接觸部226與第二磁軛59及第四磁軛69接觸。由此,限制銜鐵22的旋轉。因此,在可動組件5向規定方向旋轉的情況下,第一接觸部223和第四接觸部226與線圈組件6接觸,從而對可動組件5向規定方向的旋轉量進行限制。

如圖16所示,當銜鐵22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圖16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接觸部224與第二磁軛59及第四磁軛69接觸。另外,第三接觸部225與第一磁軛57及第三磁軛67接觸。由此,限制銜鐵22的旋轉。因此,在可動組件5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的情況下,第二接觸部224和第三接觸部225與線圈組件6接觸,從而對可動組件5向規定方向的旋轉量進行限制。

線圈組件6安裝在基體基板11上。圖24是從下方觀察到的線圈組件6的立體圖。如圖24所示,線圈組件6具有多個固定突起73~76。詳細地,第一線圈骨架53具有第一固定突起73和第二固定突起74。第一固定突起73和第二固定突起74設置在第一線圈骨架53的兩端部的底面。第二線圈骨架63具有第三固定突起75和第四固定突起76。第三固定突起75和第四固定突起76設置在第二線圈骨架63的兩端部的底面。

如圖3所示,在基體組件4設有多個固定孔81~84。多個固定孔81~84與線圈組件6的多個固定突起73~76相對應地配置。固定突起73~76插入這些固定孔81~84中,通過粘接劑或冷壓焊等固定方式固定。通過將線圈組件6安裝到基體基板11,將可動組件5向基體基板11按壓。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中的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的導通狀態的切換動作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中,可動組件5相對于基體基板11旋轉,從而對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的接觸和切斷進行切換。在本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中,滑動件23的前端部相當于可動觸點,接觸件13相當于固定觸點。滑動件23的前端部與接觸件13接觸,從而使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導通。即,可動觸點和固定觸點成為ON狀態。滑動件23的前端部離開接觸件13,從而使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非導通。即,可動觸點和固定觸點成為OFF狀態。

圖25是表示滑動件23的一部分和接觸件13的一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圖。詳細地,圖25表示上述第一~第三滑動件23_1a、23_1b、23_1c(參照圖9)和第一~第三接觸件13_1a、13_1b、13_1c(參照圖5)的配置。圖25A中,可動組件5位于圖16所示的第一位置。圖25B中,可動組件5位于圖17所示的第二位置。

如圖25所示,第一接觸件13_1a沿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與第一滑動件23_1a并列地配置。第三接觸件13_1c沿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與第三滑動件23_1c并列地配置。第二接觸件13_1b沿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與第二滑動件23_1b并列地配置。

如圖25A所示,在可動組件5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一滑動件23_1a不與第一接觸件13_1a接觸,而與基體基板11的絕緣層接觸。另外,第三滑動件23_1c與第三接觸件13_1c接觸,第二滑動件23_1b與第二接觸件13_1b接觸。因此,第二滑動件23_1b和第二接觸件13_1b導通,第一滑動件23_1a和第一接觸件13_1a非導通。由此,圖6所示的第二端子連接部14_1b經由第二接觸件13_1b、第二滑動件23_1b、第三滑動件23_1c、第三接觸件13_1c而與第三端子連接部14_1c電連接。另外,第一端子連接部14_1a與第三端子連接部14_1c被電切斷。

當可動組件5沿規定方向(圖25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可動組件5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如圖25B所示,在可動組件5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一滑動件23_1a與第一接觸件13_1a接觸,第三滑動件23_1c與第三接觸件13_1c接觸。第二滑動件23_1b不與第二接觸件13_1b接觸而與基體基板11的絕緣層接觸。因此,第一滑動件23_1a與第一接觸件13_1a導通,第二滑動件23_1b與第二接觸件13_1b非導通。由此,第一端子連接部14_1a經由第一接觸件13_1a、第一滑動件23_1a、第三滑動件23_1c、第三接觸件13_1c而與第三端子連接部14_1c電連接。另外,第二端子連接部14_1b與第三端子連接部14_1c電切斷。

如上所述,當線圈組件6使可動組件5在規定方向從第一位置旋轉到第二位置時,第一滑動件23_1a從相對于第一接觸件的非接觸位置向接觸位置移動,第二滑動件23_1b從相對于第二接觸件13_1b的接觸位置向非接觸位置移動。第三滑動件23_1c與第三接觸件13_1c始終接觸。

另外,與上述第一~第三滑動件23_1a、23_1b、23_1c的移動一同,包括第一~第三滑動件23_2a、23_2b、23_2c在內的其他滑動件也移動。因此,如圖10所示,第一滑動件23_2a從不與第一接觸件13_2a接觸的非接觸位置(參照圖10A)向與第一接觸件13_2a接觸的位置(參照圖10B)移動。雖然省略圖示,但第三滑動件23_2c及第二滑動件23_2b也與上述第三滑動件23_1c及第二滑動件23_1b同樣地移動。由此,包括第一滑動件23_1a、23_2a在內的多個第一滑動件和與其對應的多個第一接觸件導通。另外,包括第二滑動件23_1b、23_2b在內的多個第二滑動件和與其對應的多個第二接觸件非導通。

此外,在可動組件5位于第二位置的狀態下,即使向線圈組件6的通電被解除,利用永久磁鐵29的磁力及各滑動件23和基體基板11間的摩擦力,將可動組件5保持在第二位置。

當使可動組件5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而從第二位置移動到第一位置時,觸點狀態從圖25B所示的狀態回到圖25A所示的狀態。即,第一滑動件23_1a從相對于第一接觸件13_1a的接觸位置向非接觸位置移動,第二滑動件23_1b從相對于第二接觸件13_1b的非接觸位置向接觸位置移動。第三滑動件23_1c與第三接觸件13_1c始終接觸。

另外,與上述第一~第三滑動件23_1a、23_1b、23_1c的移動一同,包括第一~第三滑動件23_2a、23_2b、23_2c在內的其他滑動件也移動。由此,包括第一滑動件23_1a、23_2a在內的多個第一滑動件和與其對應的多個第一接觸件非導通。包括第二滑動件23_1b、23_2b在內的多個第二滑動件和與其對應的多個第二接觸件導通。

此外,在可動組件5位于第一位置的狀態下,即使向線圈組件6的通電被解除,利用永久磁鐵29的磁力及各滑動件和基體基板11間的摩擦力,將可動組件5保持在第一位置。

如上所述,通過對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進行切換,可在與多個a觸點起到同等功能的滑動件和接觸件間的導通狀態和與多個b觸點起到同等功能的滑動件和接觸件間的導通狀態之間交替地進行切換。

如上述說明地,在本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中,當可動組件5因線圈組件6的電磁力而旋轉時,多個滑動件23在基體基板11上滑動。由此,多個滑動件23向與多個接觸件13接觸的接觸位置移動,從而將多個滑動件23和多個接觸件13導通。另外,多個滑動件23在基體基板11上滑動而向沒有接觸件13的位置移動,從而多個滑動件和多個接觸件13非導通。

這樣,通過多個滑動件23保持與基體基板11接觸的狀態進行移動,從而可對多個滑動件23與多個接觸件13之間的導通狀態進行切換。因此,能夠在將滑動件23的接觸壓力保持為恒定的同時切換導通狀態,故而可容易提高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間的接觸可靠性。特別是,由于可動組件5被線圈組件6和基體組件4夾住,多個滑動件23因彈性力被向基體基板11按壓。由此,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間的接觸壓力被維持,故而可進一步提高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間的接觸可靠性。

能夠在旋轉基板21上的小空間中配置多個滑動件23,并且能夠在基體基板11上的小空間中配置多個接觸件13。因此,通過增加旋轉基板21中滑動件23的數量、和基體基板11中接觸件13的數量,能夠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時容易增加有助于導通狀態切換的滑動件和接觸件的組數(觸點的極數)。另外,通過變更滑動件23的配置、旋轉基板21的配線圖案、和基體基板11的配線圖案,可變更有助于導通狀態切換的滑動件和接觸件的組數和觸點構成。

例如,圖26表示繼電器1的觸點構成的一例。圖26是表示繼電器1的基體基板11中的接線圖的一部分的圖。在圖26中,1a~8a、1b~8b、1c~8c表示基于上述多個端子連接部14的觸點構成。在圖26所示的基體基板11的圖案中,1a~8a、1b~8b和1c~8c分別一對一地對應設置。

圖27表示繼電器1的觸點構成的另一例。在圖27所示的基體基板11的圖案中,相對于1a~8a,1b為公共端子。即,與圖26的1b~8b對應的第二接觸件13利用基體基板11中的圖案而與作為公共端子的端子連接部14(1b)連接。

該情況下,可減少端子的數量。由此,可擴大端子間的距離,提高裝配的可靠性。另外,通過擴大端子間的距離,可增大耐電壓。另外,與供繼電器1裝配的基板相匹配,可在最優位置配置公共端子。進而,通過減少端子數量,可簡化供繼電器1安裝的圖案的設計。

如上所述,不改變多個端子連接部14的構成,而僅通過變更基體基板11的圖案,可容易變更觸點構成。需要說明的是,并非將所有的b觸點設為公共的,可根據基體基板11的圖案的不同而設定任意的極數。另外,通過變更基體基板11的圖案,不限于b觸點,可將a觸點或c觸點設為公共的。

多個滑動件23具有向可動組件5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因此,能夠降低旋轉時的滑動件23的滑動阻力。另外,多個滑動件23包括具有向規定的旋轉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23、和具有向與規定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折的形狀的滑動件23。因此,能夠減小旋轉方向的不同引起的滑動阻力的不同。

線圈組件6被分割成第一線圈單元51和第二線圈單元52。因此,能夠將線圈組件6小型化。另外,第一線圈單元51的磁路和第二線圈單元52的磁路相互獨立。因此,可抑制第一線圈54的磁通和第二線圈64的磁通相互干涉。由此,可減少磁損耗,使大的電磁力作用于可動組件5。

在可動組件5向規定方向旋轉的情況下,第一接觸部223與線圈組件6接觸,從而可對可動組件5向規定方向的旋轉量進行限制。在可動組件5向與規定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轉的情況下,第二接觸部224與線圈組件6接觸,從而可對可動組件5向相反方向的旋轉量進行限制。由此,可規定對滑動件23與接觸件13的導通狀態進行切換時的滑動件23的移動量。

線圈組件6與支承部件26的多個突起322、332、342、352接觸。因此,可經由多個突起322、332、342、352而偏移少且穩定地按壓可動組件5。另外,由于可動組件5旋轉,支承部件26的多個突起322、332、342、352與線圈組件6摩擦。因此,可將可動組件5中因與線圈組件6的摩擦而磨耗的部分限定為突起322、332、342、352。進而,在突起322、332、342、352的周圍配置有凹部323、333、343、353。因此,因突起322、332、342、352和線圈組件6的摩擦而產生的磨耗粉末被收納在凹部323、333、343、353內。由此,可抑制磨耗粉末向周圍飛散。

以上,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在不脫離發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上述實施方式的觸點構成具有a觸點、b觸點和c觸點,但也可以僅為a觸點、僅為b觸點、僅為c觸點,或者還可以為這些觸點的任意組合。

構成a觸點、b觸點、c觸點的三個滑動件23也不一定在徑向上并列地配置。構成a觸點、b觸點、c觸點的三個滑動件23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在沿周向自其他的滑動件23錯開的位置。或者構成a觸點、b觸點、c觸點的三個滑動件23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在以旋轉軸線Ra為中心的同一圓周上。對于與滑動件23對應配置的接觸件13也同樣。

基體組件4的構造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也可以進行變更。例如,基體基板11不限于四邊形,也可以為其他的形狀。在基體基板11的端子連接部14上安裝的端子18、19不需要在基體基板11的各片均等地配置,也可以配置在任意的位置。該情況下,通過變更基體基板11的配線圖案,可容易變更端子18、19的位置。

可動組件5的構造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也可以進行變更。例如,接觸件的第一接觸部223和第二接觸部224不限于第一磁軛57和第二磁軛59,也可以與線圈組件6的其他部分接觸。不限于支承部件26的突起,線圈組件6也可以被其他的構造支承。旋轉基板21不限于圓板狀,也可以為其他的形狀。

線圈組件6的構造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也可以進行變更。例如,也可以使用不被分割成第一線圈54和第二線圈64的一體的線圈。

如圖28所示,第一線圈54也可以具有第一層541和第二層542。第二線圈64也可以具有第一層641和第二層642。第二層542、642的繞線方向與第一層541、641的繞線方向相反向。第一層541、641的繞線和第二層542、642的繞線分別與獨立的線圈端子連接。

例如,如圖28A所示,通過向第一線圈54的第二層542和第二線圈64的第二層642通電,可動組件5向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另外,如圖28B所示,通過向第一線圈54的第一層541和第二線圈64的第一層641通電,可動線圈向規定方向旋轉。

第一線圈54和第二線圈64無需一方一方地通電,也可以兩方同時通電。該情況下,通過適當設計線圈的卷線方向和通電方向,可使更大的電磁力作用于銜鐵22。

由第二線圈64和第二線圈骨架63構成的部件也可以為與由第一線圈54和第一線圈骨架53構成的部件共通的部件。該情況下,可以相互改變各部件的方向而配置。或者,由第二線圈64和第二線圈骨架63構成的部件還可以為相對于第一線圈54和第一線圈骨架53構成的部件,線圈相對于線圈骨架的卷繞方向不同的其他部件。

與多個端子連接部14連接的端子不限于像上述實施方式的端子18、19那樣地從基體基板11突出的線狀的端子,也可以進行變更。圖29是第一變形例的繼電器1的仰視圖。圖30是第一變形例的繼電器1的底面的放大圖。如圖29及圖30所示,在第一變形例的繼電器1中,端子由焊球陣列封裝(BGA:Ball Grid Array)構成。即,在端子連接部14也可以安裝有球狀的焊料90。在裝配繼電器1時,通過將焊料90熔解,可將端子連接部14與基板電連接。

該情況下,由于球狀的焊料90配置在端子連接部14,可降低焊料90的高度及位置的偏差。另外,由于可減小端子連接部14的間隔,故而可設置多個端子連接部14。因此,第一變形例的端子的構成在如上述圖26所示那樣的端子數量增多的基體基板的圖案中特別有效。進而,由于可省略上述實施方式的端子18、19,故而可削減成本。

或者,如圖31所示的第二變形例那樣,端子也可以由柵格陣列封裝(LGA:Land Grid Array)構成。即,通過增厚端子連接部14的鍍料,可使端子連接部14直接起到作為端子的功能。該情況下也可得到與上述BGA實現的端子同樣的效果。另外,與BGA實現的端子相比,可進一步降低端子的高度及位置的偏差。另外,可提高端子的接觸可靠性。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可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時增加觸點的極數,且觸點的接觸可靠性高的繼電器。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