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生產用反應釜,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包括釜體和攪拌系統,其中,所述釜體的釜體壁由鋼板制成的釜體外層和鈦制成的釜體內襯層復合而成;所述的釜體內襯層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盤管,所述的盤管設置為豎直層疊方式。采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后,增加了設備的傳熱面積,提高了設備的傳熱效率,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經濟效益;同時,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能。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生產用反應釜,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
目.0
【背景技術】
[0002]反應釜的廣義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學反應的不銹鋼容器,通過對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置,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隨之反應過程中的壓力要求對容器的設計要求也不盡相同。生產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標準加工、檢測并試運行。不銹鋼反應釜根據不同的生產工藝、操作條件等不盡相同,反應釜的設計結構及參數不同,即反應釜的結構樣式不同,屬于非標的容器設備。不銹鋼反應釜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橡膠、農藥、染料、醫藥、食品等生產型用戶和各種科研實驗項目的研宄,用來完成水解、中和、結晶、蒸餾、蒸發、儲存、氫化、烴化、聚合、縮合、加熱混配、恒溫反應等工藝過程的容器。反應釜是綜合反應容器,根據反應條件對反應釜結構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設計。從開始的進料-反應-出料均能夠以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完成預先設定好的反應步驟,對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壓力、力學控制(攪拌、鼓風等)、反應物/產物濃度等重要參數進行嚴格的調控。
[0003]為滿足耐酸、耐高溫、耐磨損、抗腐蝕等不同工作環境的工藝需要,反應釜要根據不同的工藝需要,進行不同的結構設計。
[0004]目前,氨化產品重氮化生產過程中所用的反應釜為搪瓷反應釜,即在碳鋼釜壁內襯搪瓷敷層,但是搪瓷反應釜存在體積小,傳質傳熱效果差等不利因素,另外,其內部介質腐蝕性較強,對不銹鋼等材質腐蝕較嚴重,容易損壞,使用壽命短。
[0005]鑒于鈦復合板優良的抗腐蝕性,良好的熱傳導性,較高的強度等級及大幅下降的制造成本等特性,鈦復合板反應釜被應用于各種高溫高熱及高壓的化工場所。
[0006]申請號為CN201220158368.7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鈦反應釜,包括反應釜支架,反應釜支架上端固定有攪拌電機,攪拌電機下端連接攪拌軸,攪拌軸下端固定有攪拌槳,攪拌槳插入反應釜內,其中:所述反應釜包括反應釜內層和反應釜外層,所述反應釜內層下端通過固定座固定在反應釜外層內部,所述反應釜內層與反應釜外層之間的夾層內設置有加熱裝置,反應釜內層為鈦材料制成。
[0007]然而,上述鈦反應釜的傳熱面積小,傳熱效率低。
[0008]有鑒于此,特提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傳熱面積大、傳熱效率高的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
[0010]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11]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包括釜體和攪拌系統,其中,所述釜體的釜體壁由鋼板制成的釜體外層和鈦制成的釜體內襯層復合而成;所述的釜體內襯層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盤管。
[0012]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釜體的釜體壁由鋼板制成的釜體外層和鈦制成的釜體內襯層復合而成,可以提高設備的耐腐蝕性能,從而減少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過程中反應介質對設備的腐蝕;同時,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釜體內襯層的內壁上對稱設置盤管,可以加大傳熱面積,從而提交傳熱效率。
[0013]所述的盤管設置為豎直層疊方式,所述的盤管包括豎直部、連接部和彎折部,所述豎直部通過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彎折部連接。
[0014]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盤管以豎直層疊的方式對稱設置在釜體內襯層的內壁上,以加大傳熱面積、提交傳熱效率。
[0015]所述釜體外層的外壁上開有與盤管相配合的盤管進口和盤管出口,所述盤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的盤管進口和盤管出口相連接。
[0016]為增加傳熱面積、提高傳熱效率,所述的盤管為鈦材料制成。
[0017]為進一步增加傳熱面積、提高傳熱效率,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盤管至少為2路,優選為4路,分別對稱設置在釜體內襯層的內壁的前后、左右壁上。
[0018]所述釜體外層的圓周壁上設有外半管。
[0019]所述的釜體頂端的內部設置有噴淋管。
[0020]所述的噴淋管上均勻設置有多個噴淋孔。
[0021]所述的攪拌系統包括攪拌電機、攪拌軸和攪拌槳;所述的攪拌電機設置于釜體頂部;所述的攪拌軸連接于所述的攪拌電機下端;所述的攪拌槳固定于攪拌軸的下端,并插入釜體內。
[00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23]采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后,增加了設備的傳熱面積,提高了設備的傳熱效率,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經濟效益;同時,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能。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釜體壁的局部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盤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7]其中,附圖中各部件名稱如下:
[0028]I——釜體,11——釜體外層,111——盤管進口,112——盤管出口,12——釜體內襯層,2--盤管,21--豎直部,22--連接部,23--彎折部,31--攬拌電機、32--攬拌軸,33—一攪拌槳,4一一外半管,5一一噴淋管,51一一噴淋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0030]實施例一
[0031]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包括釜體I和攪拌系統,所述的攪拌系統包括攪拌電機31、攪拌軸32和攪拌槳33 ;所述的攪拌電機31設置于釜體I頂部;所述的攪拌軸32連接于所述的攪拌電機31下端;所述的攪拌槳33固定于攪拌軸32的下端,并插入釜體I內。其中,所述釜體I的釜體壁由鋼板制成的釜體外層11和鈦制成的釜體內襯層12復合而成(如圖2)所示;所述的釜體內襯層12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盤管2。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釜體I的釜體壁由鋼板制成的釜體外層11和鈦制成的釜體內襯層12復合而成,可以提高設備的耐腐蝕性能,從而減少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過程中反應介質對設備的腐蝕;同時,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釜體內襯層12的內壁上對稱設置盤管2,可以加大傳熱面積,從而提交傳熱效率。
[0032]如圖3所示,所述的盤管2設置為豎直層疊方式,所述的盤管2包括豎直部21、連接部22和彎折部23,所述豎直部21通過所述連接部22與所述彎折部23連接。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盤管2以豎直層疊的方式對稱設置在釜體內襯層12的內壁上,以加大傳熱面積、提尚傳熱效率。
[0033]所述釜體外層11的外壁上開有與盤管2相配合的盤管進口 111和盤管出口 112,所述盤管2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的盤管進口 111和盤管出口 112相連接。
[0034]為加大換熱面積、提高傳熱效率,所述的盤管2為鈦材料制成。
[0035]為進一步增加傳熱面積、提高傳熱效率,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盤管2至少設置為2路,優選為4路,分別對稱設置在釜體內襯層12的內壁的前后、左右壁上。
[0036]作為優選,可進一步在所述釜體外層11的圓周壁上設置外半管4。
[0037]實施例二
[0038]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需要在所述的釜體I頂端的內部設置噴淋管5,所述的噴淋管5上均勻設置有多個噴淋孔51。
[0039]上述實施例中的實施方案可以進一步組合或者替換,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思想的前提下,本領域中專業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化和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氨化產品重氮化反應裝置,包括釜體(I)和攪拌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I)的釜體壁由鋼板制成的釜體外層(11)和鈦制成的釜體內襯層(12)復合而成;所述的釜體內襯層(12)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盤管(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盤管(2)設置為豎直層疊方式,包括豎直部(21)、連接部(22)和彎折部(23),所述豎直部(21)通過所述連接部(22)與所述彎折部(23)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外層(11)的外壁上開有與盤管⑵相配合的盤管進口(111)和盤管出口(112),所述盤管⑵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的盤管進口(111)和盤管出口(112)相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盤管(2)為鈦材料制成。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盤管(2)至少為2路。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盤管(2)為4路。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外層(11)的圓周壁上設有外半管(4)。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釜體(I)頂端的內部設置有噴淋管(5)。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淋管(5)上均勻設置有多個噴淋孔(51)。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重氮化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攪拌系統包括攪拌電機(31)、攪拌軸(32)和攪拌槳(33);所述的攪拌電機(31)設置于釜體(I)頂部;所述的攪拌軸(32)連接于所述的攪拌電機(31)下端;所述的攪拌槳(33)固定于攪拌軸(32)的下端,并插入釜體(I)內。
【文檔編號】B01J19-18GK204275972SQ201420749081
【發明者】孫善起, 林鳳章, 王炳強 [申請人]青島雙桃精細化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