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底面高爾夫球桿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高爾夫球桿頭,特別涉及一種“鐵頭球棒”式的高爾夫球桿頭。高爾夫球手總是力求在一堅實的地基上準確有力地沿直線擊打高爾夫球。遺憾的是,主要由于高爾夫球手揮桿不理想,再加上較小程度上的外部因素,使該目的無法實現。擊射的準確性和直線性取決于桿頭的正面和撞擊球之間的角度。球的運動方向垂直于高爾夫球桿下頭的正面的平面。直線擊射要求桿頭垂直于球。如果桿頭打開(open),即從高爾夫球手的角度上看桿頭順時針轉動時,擊射向右斜擊使球斜向右方。如果球桿正面關閉(close),擊射向左使球向左彎。鐵頭球棒特別不易于準精擊射,由于球桿頭必然會與地面撞擊,所以在地面和桿頭間的阻力使球桿正面很難保持垂直。而且,當球桿揮動時,球桿頭的重量使其彎曲或在揮桿方向的一橫截平面內下垂,從而引起球桿頭的球棒尖下垂。這會在桿頭的球棒尖區產生很強的地面撞擊和阻力,再加上揮桿過程中球桿未對準,這引起球桿的求棒尖插入地面,以致所述正面使球轉動并未對準球擊打。在此發生時,球將右飛或向右斜。希望提供一種高爾夫球桿,它能補償高爾夫球手揮桿時的缺陷,并且減少由該缺陷產生的誤差。還希望提供一種具有感覺良好,并能產生更可靠和更有力的擊射的高爾夫球桿,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的改進的高爾夫球桿頭,它能在揮桿時盡可能地減少桿頭下垂,使觸感顯著改善,并盡可能地減少因高爾夫球手揮桿時的缺陷所產生的擊射誤差。本發明針對的就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通過減小球桿頭與地面的撞擊從而減小地面對桿頭的阻力,使設計的球桿頭可以在桿頭的重心的棒桿彎頭側處使其與地面接觸,從而促使桿在撞擊處保持垂直,由此也就完成了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形狀有助于減少下垂,從而減少球棒尖插入地面的可能性,并使球桿底面和地面之間的阻力中心移向球桿的棒桿彎頭。這有助于地面與球桿的棒桿彎頭的適當接觸。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由兩個明顯區別的表面形成的雙底面的高爾夫球桿頭。底面的第一表面從球桿的棒桿彎頭伸向棒桿尖。第二表面從棒桿尖伸向棒桿彎頭,并第一表面與第一表面相交于一對角線上,該對角線從棒桿尖的前導邊伸向在底面的后隨邊上的棒桿尖和棒桿彎頭之間的中間點。第一表面具有一條切線,當桿頭瞄準球時,該切線與地面形成一第一預定角。第二表面具有一切線,當球桿瞄準球時該切線與地面形成一遠大于第一預定角的第二角。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組具有雙底面的經校正的球桿頭,該雙底面從長鐵頭球棒至短鐵頭球棒逐漸變細,以致對角線與逐漸靠近棒桿尖的后隨邊相交,該對角線從棒桿尖的前導邊伸向后隨邊。圖1A-1C分別是傳統高爾夫球桿頭的底部透視圖,底部立視圖和棒桿尖的透視圖;圖2A-2C同圖1A-1C類似,分別是本發明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底部透視圖,底部立視圖和棒桿尖的透視圖;圖3是詳示本發明高爾夫球桿頭的底面的底部視圖;圖4A-4B分別是沿圖1C的線4A-4A表示傳統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橫截面視圖和沿圖2C的線4B-4B表示本發明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橫截面視圖;圖5A-5B分別是本發明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正視圖和俯視圖;及圖6表示本發明的一組經校正的高爾夫球桿頭的雙底表面從長鐵頭球棒向短鐵頭球棒逐漸變尖。本發明提供的高爾夫球桿頭具有一雙底表面外形,它特別適合于鐵頭球棒式高爾夫球桿,下面將對其描述。然而,顯然本發明可廣泛應用于其它類型的球桿。圖1A-1C表示鐵頭球棒式高爾夫球桿的傳統的高爾夫球桿頭10。如圖所示,桿頭包括一固體金屬桿頭體12,該桿頭體12具有一前正面14,一包括一中空槽部的后側面16,該中空槽部具有一周邊18,一頂表面20和一底面或底表面22。如圖所示,該底面包括一連續的表面,該連續表面從桿頭的被稱為球棒尖的較大端24伸向桿頭的被稱為球棒頭的相對的較小端26。從桿頭體的球棒頭向上伸展的是一整體插口30,該插口30包括適合容納高爾夫球桿桿體(未示出)的尖端的一管件。如圖1B和1C所示(及圖4A),插口的軸34沒有位于桿頭的前正面14的平面上,而是以一角度偏離,并且通過一段部件32與球桿體相連,該部件32包括一個在桿頭的平表面14和插口30之間轉接的一平滑彎曲表面。如圖4A的最佳形式所示,當球桿瞄準球時,插口的軸34(和桿體)基本上垂直。軸34和平表面14間的角被稱為球桿的高擊斜面。隨著鐵頭球棒的數量從長鐵頭球棒向短鐵頭球棒的增加(球桿標號的增加),高擊角度也增加,這是公知的,以致9-鐵頭球棒的高擊角遠大于如1-鐵頭球棒或2-鐵頭球棒。如圖4A清楚地所示,當高爾夫球桿頭瞄準球且桿體的軸34垂直時,在前導邊38和后隨邊40之間的幾乎在底面的表面22的中點36處桿頭的底面22與地面相碰,且底面的形狀使前導邊38離升地面略微抬起。如圖所示,約在曲線36的中點處相對于底面的曲表面22的切線42與水平面(H)之間形成的角度較小,如10°。因此,球桿的正面的法線延長線46與切線42之間的角度φ幾乎與球桿的高擊角一致。圖2A-C,3和4B表示本發明的改進的高爾夫球桿頭100。如圖所示,桿頭包括一桿頭體112,該桿頭體112包括一前正面114,一具有用邊118的凹槽后側面116,一頂表面120,一球棒尖124,棒桿彎頭126,和一與桿頭體112形成整體且通過一平滑彎曲的標準部位132與桿頭體連接的插口130。本發明的高爾夫球桿頭100的整體形狀可與傳統的高爾夫球桿頭10的形狀通常相似。其形狀區別主要在于本發明的桿頭100的雙底表面122。如圖2A-B和3清楚地所示,傳統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底面22包括一基本上單獨的彎曲表面,該彎曲表面平滑地將桿頭的球棒尖24和棒桿彎頭26連接并形成桿頭的連續的底表面,與此不同,本發明的桿頭100的底面122是雙組合表面,該表面包括兩個沿一基本為對角線154相交的非相切的表面150和152,該對角線154從前正面114的下前導邊162的球棒尖處的點160伸向球桿頭的后側面的下后隨邊166的中點164。桿頭100的底面的棒桿彎頭側表面150(靠近棒桿彎頭)的形狀及其與地面的夾角基本上與圖4A所示的傳統的桿頭10類似。然而,如圖4B所示,底面的球棒頭側表面152基本上相對于表面150逆轉,以致幾乎在曲線的中點處表面152的切線176相對于水平面(H)的角度很大。這樣,如圖4B所示,切線176與球桿的正面114的法線178的夾角θ遠上大于圖4A所示的傳統的桿頭的對應角φ。本發明使前正面的下前側前導邊180相對地面(H)的位置較高,從而減小前導邊與地面撞擊并插入地面的可能性。而且,表面152的形狀,特別是與地面的較大夾角使逆轉的底表面152與地面撞擊的部位減少。這也使桿頭的底面的球棒尖相對于地面的阻力減小,同時還減小了正面打開的可能性。由于雙底面逆轉的形狀,桿頭促使在其重心處的棒桿彎頭側與地面接觸而不是在球棒尖側與地面接觸。這有助于球桿保持垂直或在撞擊時略微后轉,產生良好的擊打,以直線或者略微后旋地擊球。本發明的在球棒尖部逆轉的底表面152與傳統桿頭的相應部分相比不僅減少了地面阻力,它還具有其它優點,它可使桿頭在球棒尖部處的重量減少,且該重量再分配到棒桿彎頭部126從而保持理想的258克的總重。由于球棒尖部較輕,在揮桿時球桿頭的球棒尖部的下垂或下落減輕。這還減少了前導邊與地面撞擊并插入地面的可能性,而引起桿頭和地面的阻力中心移向棒桿彎頭部。如上所述,這使桿頭很容易控制以便其保持垂直,并減少正面打開的可能性。最好,底面的逆轉表面的相對于表面150的面積部分152從長鐵頭球棒向短鐵頭球棒逐漸縮小。圖6最佳地表示了長鐵頭球棒(例如2鐵頭球棒或3鐵頭球棒的情況),底面逆轉部分的表面152的面積大于短鐵頭球棒如8-鐵頭球棒或9-鐵頭球棒的底面的逆轉部分的表面152的面積。其原因在于長鐵頭球棒的桿體長于短鐵頭球棒的桿體。長桿體要比短桿體更易于彎曲并產生桿頭的更多下垂,從而引起桿頭更易插入地面。而且,桿體越長,球桿越難控制,而且底面的逆轉部分越大以便用于對由于缺乏對桿頭的控制而使插入地面的增長的可能性進行調整。下面的表1和圖6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從鐵制桿頭100的基準點200(見圖3和5A)至底面點,164的相對距離X。如前所述,底面點164是底面的下后側后隨邊166與對角線154之間的交點,該對角線154表示兩個底表面150和152的交線。桿頭的基準點200定義為球桿底面的下前導邊162與位于球桿正面114的平面內的最遠處的棒桿彎頭側線202(見圖5A)之間的交點。該位置對應于標準部位132的起始,如上所述,該標準部位是前正面114的平面和插口130之間轉接的曲表面。如圖3所示,表1中的距離X是沿桿頭的軸在基準點200至底面點164之間的縱向距離。如表1和圖6所示,該距離隨鐵頭球棒數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對于不同的球桿,表2表示,球桿高擊角角度Q和角度XXX之間的關系,角Q指的是正面的法線和底面的表面152的切線之間的夾角,角XXX為測自切線176和水平面H間的角度XXX。表1</tables>表2</tables>如表2所示,隨著球桿標號的增加高擊角增加,角度θ相應增加。然而,在距離基準點為2.5英寸的一位置(d)測得的切線176和表面152之間的夾角XXX的變化范圍很小,對于1-鐵頭球棒約為28°,而對于Wedge擊球(P)為18°,總的變化范圍約為10°。這樣,在底表面150和表面152之間相對的角度差值約等于表2所示的角度XXX。這多少表示了與距離基準點2.5英寸的點處的底表面152相對的底表面150的逆轉量。選擇2.5英寸的距離以確保對各種球桿的測定都在逆轉表面152上的相同比較點處進行。而且,對于表2所示的實例,1-鐵頭球棒至9-鐵頭球棒的角度XXX°處于較小范圍,即約7°的范圍,而對于Wedge擊球約為11°。這些是本實施例的典型角度,而本發明估計其角度在表中所示的角度值約+2°范圍內變化,如從約16°至約30°。如圖5A和5B所示,本發明的高爾夫球桿頭從前方和頂部看去具有傳統的外觀和形狀。然而,其使用性能與傳統球桿大不相同。由于桿頭的重心位置移向球桿的桿體,采用本發明的雙底面桿頭的高爾夫球桿對于高爾夫球手來說具有顯著改善的觸感。由于桿頭的重心靠近棒桿彎頭,桿體存在較小的彎曲和扭曲。這有助于高爾夫球手保持對球桿頭的良好控制,并減小桿頭不垂直和不對準的可能性。而且,減小桿頭下垂和地面的阻力,隨著地面的阻力中心移向棒桿彎頭,同樣減小球棒尖插入地面以及球桿正面打開的可能性。本發明的雙底面桿頭的整體效果使得球桿更均衡并提供更直,更精確和更有力的擊射。前面例舉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顯然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則和精神的前提下本實施例可加以變化,發明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確定。權利要求1.一種高爾夫球桿頭,它包括一桿頭體,該桿頭體具有一前正面,一后側面,一球棒頭,一球棒尖,一頂部,以及在所述桿頭體的底部上的一底面,當桿頭瞄準一球時該底面與地面接觸;還包括一用來容納一桿體的位于球桿體的球棒頭區內的一插口,所述底面包括不連續的表面,該不連續的表面包括一從棒桿彎頭伸向球棒尖的第一表面和一從球棒尖伸向棒桿彎頭并沿一對角線與第一表面相交的第二表面,該對角線從球棒尖的一前導邊伸向底面后隨邊上的棒桿彎頭和球棒尖間的一中間點,第一表面的一條切線與地面形成一第一預定角,第二表面的一第二切線與地面形成一大于第一預定角的第二角。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定角和所述第二角的差值大于約16°。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的差值在約18°和30°之間。4.一種高爾夫球桿頭,它包括一桿頭體,該桿頭體具有一底面,當桿頭瞄準一球時該底面與地面接觸,該底面具有一靠近桿頭體的一棒桿彎頭的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從桿頭體的一球棒尖伸向棒桿彎頭并沿一對角線與所述第一表面相交,該對角線在球棒尖區內底面的一前導邊和在底面的一后隨邊上且在球棒尖和棒桿彎頭間的一中間點之間伸展。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底面的所述第二表面包括一底面的逆轉部分,該逆轉部分與地面形成的角遠大于由底面的第一表面所形成的角。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當桿頭瞄準一球時所述第一表面與地面接觸,而所述第二表面向上傾斜并離開地面。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導邊和所述后隨邊的一中間點上所述第二表面的一切線與地面的夾角在18°和30°之間。8.如權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點位于其與棒桿彎頭的距離為從桿頭的棒桿彎頭至球棒尖的全長的約二分之一至約五分之一之間。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切線與高爾夫球桿頭的正面的法線延長線之間的夾角在約45°和60°之間。10.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每個桿頭具有一棒桿彎頭,一球棒尖,及一在棒桿彎頭和球棒尖之間伸展且包括靠近的棒桿彎頭第一表面和靠近棒尖的第二表面的雙底表面,第一和第二表面在從球桿頭的前導邊至球桿頭的后隨之間的一對角線上相交,該組雙底表面逐漸變細以致在從前導邊伸出的對角線與后隨邊相交后隨邊通過該組有關的桿頭逐漸靠近球棒尖。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包括一組鐵頭球棒,該組鐵頭球棒由長鐵頭球棒和短鐵頭球棒組成,而且所述雙底表面從長鐵頭球棒向短鐵頭球棒逐漸變細以致所述對角線與后隨邊相交,后隨邊逐漸靠近短鐵頭球棒的球棒尖。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當桿頭瞄準一球時所述第一表面與地面接觸,且該第一表面的切線與地面形成第一預定角,而所述第二表面與地面形成一大于第一預定角的第二角。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第二表面的切線與地面的夾角對于短鐵頭球棒大于16°而對于長鐵頭球棒小于30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高爾夫球桿頭的正面的法線延長線與所述切線的夾角對于短鐵頭球棒約為60°而對于長鐵頭球棒約為45°。15.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頭包括由長鐵頭球棒和短鐵頭球棒組成的鐵頭球棒,且所述雙底表面從長鐵頭球棒向短鐵頭球棒逐漸變細。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一組相關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對角線在對于該組中的長鐵頭球棒來說,在沿棒桿彎頭和球棒尖之間的底面的距離的約二分之一位置處與所述后隨邊相交,對于短鐵頭球棒來說,對角線在棒桿彎頭和球棒尖之間的距離的約五分之一處與后隨邊相交。全文摘要一種鐵制高爾夫球桿頭,它具有一雙底面,該雙底面包括沿一對角線相交的第一和第二非連續的表面,該對角線在球棒尖的桿頭的前導邊和桿頭的后隨邊的一中間點之間延伸。該底面從長鐵頭球棒向短鐵頭球棒逐漸變細以致對角線與后隨邊的交點逐漸靠近球棒尖。桿頭結構減少了球棒尖重量和在球棒尖部位與地面的撞擊,并使阻力中心移向球桿的棒桿彎頭。這減小了桿頭下垂和球棒尖插入地面的可能性,并消除了正面撞球時的打開(opening)。文檔編號A63B53/00GK1176834SQ9711786公開日1998年3月25日申請日期1997年6月27日優先權日1996年6月28日發明者C·貝斯特,P·羅格爾斯,R·希爾斯赫申請人:科布拉高爾夫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