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構,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減振,是減少各類機械中不需要的機械振動的措施。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常常采取僅使機械中某關鍵部位的和某頻率范圍內的振動衰減的措施,因此振動不能完全消除。一般的減振措施有減小激勵作用、避開共振區、增加阻尼和使用減振器。減小激勵作用:減小激勵就能減小振動。如電動機、高速旋轉軸和往復運動的連桿、活塞等,在運動中由于不平衡而產生的周期性慣性力,常是產生受迫振動的主要根源。按要求對這些運動件進行動平衡即可減小振動。若由于設計和制造不當,機械出現了共振,只有避開共振區才能有效地減小振動。為此,常在機械的適當部位增設筋條以提高系統固有頻率,或增加質量塊以降低系統固有頻率,也可改變機械的激勵頻率而避開共振區。有些機械的振源不止一個,激勵頻率較多。或雖然只有一個振源,但激勵頻率經常改變,僅調整剛度或質量還可能產生新的共振。若增加系統的阻尼,便可在較寬的頻率范圍內減小振動。如箱體件經常產生頻率范圍很寬的受迫振動,其中有很多階共振,同時產生強烈的噪聲。在這類零部件表面粘上一層粘彈性材料如橡膠等,即可增加其阻尼,有效地抑制高頻部分各階共振。在有些情況下可使用減振器。常用的減振器有:阻尼減振器,利用附加阻尼裝置耗散振動能量;沖擊減振器,利用附加質量反復沖擊振動體減小振動;動力減振器,在所要求的頻率范圍內,利用減振器中的輔助質量產生與作用于原系統的激勵相反的力,使能量轉移,減小振動;擺式減振器,利用擺體的動力對扭振系統作功以減小扭轉振動。在汽車領域,現有的減振器減振效率差,使得在通過路況較差的路段時人們感覺到抖動厲害,乘坐非常不舒適。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汽車減振器減振效率差,使得在通過路況較差的路段時人們感覺到抖動厲害,乘坐非常不舒適的問題,設計了一種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該機構的結構簡單,利用液壓原理進行減振,減振效率高,能夠進行自動補償回位,避免產生金屬疲勞現象,解決了現有汽車減振器減振效率差,使得在通過路況較差的路段時人們感覺到抖動厲害,乘坐非常不舒適的問題。
[0004]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包括內部中空且兩端開口的儲油缸,所述儲油缸中設置有內部中空且兩端開口的工作缸,工作缸中設置有活塞,活塞的側壁與工作缸的空腔壁面接觸,且活塞能夠沿著工作缸的空腔壁面進行移動,活塞連接有活塞桿,活塞桿一端伸出儲油缸和工作缸,活塞桿設置在儲油缸外部的一端連接有上連接器;所述儲油缸的頂端設置有油封器,油封器完全覆蓋儲油缸的頂端開口,油封器中設置有導向座,導向座固定在工作缸的頂端開口處,活塞桿穿過導向座和油封器,儲油缸的底端設置有密封座,密封座能夠完全封閉儲油缸的底端開口,工作缸的底端設置在密封座中,密封座的底端連接有下連接器,活塞中設置有伸張閥和流通閥,且伸張閥和流通閥均穿過活塞,工作缸中設置有安裝座,安裝座的側壁與工作缸的側壁無縫連接,安裝座設置在活塞的下方,安裝座中設置有壓縮閥和補償閥,壓縮閥和補償閥均穿過安裝座,所述伸張閥的底端和壓縮閥的底端均呈圓錐臺狀,且面積較大的一端朝下;所述流通閥和補償閥的頂端均呈圓錐臺狀,且面積較大的一端朝上。
[0005]活塞桿設置在儲油缸的空腔的一端固定有連接螺栓,連接螺栓穿過活塞,且連接螺栓的外壁套合有螺母,活塞設置在螺母和活塞桿之間,連接螺栓設置在伸張閥和流通閥之間。
[0006]所述上連接器與活塞桿的連接處設置有防塵罩,活塞桿穿過防塵罩,且儲油缸設置在防塵罩中。
[0007]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機構的結構簡單,利用液壓原理進行減振,減振效率高,能夠進行自動補償回位,避免產生金屬疲勞現象,解決了現有汽車減振器減振效率差,使得在通過路況較差的路段時人們感覺到抖動厲害,乘坐非常不舒適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09]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1 一上連接器;2—防塵罩;3—導向座;4一工作缸;5—流通閥;6—螺母;7—連接螺栓;8—補償閥;9一密封座;10—下連接器;11一安裝座;12—壓縮閥;13—活塞;14一伸張閥;15—儲油缸;16—油封器;17—活塞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僅限于此。
[0011]實施例:
如圖1所示,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包括內部中空且兩端開口的儲油缸15,所述儲油缸15中設置有內部中空且兩端開口的工作缸4,工作缸4中設置有活塞13,活塞13的側壁與工作缸4的空腔壁面接觸,且活塞13能夠沿著工作缸4的空腔壁面進行移動,活塞13連接有活塞桿17,活塞桿17 —端伸出儲油缸15和工作缸4,活塞桿17設置在儲油缸15外部的一端連接有上連接器I ;所述儲油缸15的頂端設置有油封器16,油封器16完全覆蓋儲油缸15的頂端開口,油封器16中設置有導向座3,導向座3固定在工作缸4的頂端開口處,活塞桿17穿過導向座3和油封器16,儲油缸15的底端設置有密封座9,密封座9能夠完全封閉儲油缸15的底端開口,工作缸4的底端設置在密封座9中,密封座9的底端連接有下連接器10,活塞13中設置有伸張閥14和流通閥5,且伸張閥14和流通閥5均穿過活塞13,工作缸4中設置有安裝座11,安裝座11的側壁與工作缸4的側壁無縫連接,安裝座11設置在活塞13的下方,安裝座11中設置有壓縮閥12和補償閥8,壓縮閥12和補償閥8均穿過安裝座11,所述伸張閥14的底端和壓縮閥12的底端均呈圓錐臺狀,且面積較大的一端朝下;所述流通閥5和補償閥8的頂端均呈圓錐臺狀,且面積較大的一端朝上,安裝座11與工作缸4的側壁保持固定,活塞13能夠在工作缸4中沿著工作缸4的內壁進行鉛垂移動,活塞桿17設置在儲油缸15的空腔的一端固定有連接螺栓7,連接螺栓7穿過活塞13,且連接螺栓7的外壁套合有螺母6,活塞13設置在螺母6和活塞桿17之間,連接螺栓7設置在伸張閥14和流通閥5之間,連接螺栓7使得活塞桿17能夠帶動活塞13移動;所述上連接器I與活塞桿17的連接處設置有防塵罩2,活塞桿17穿過防塵罩,且儲油缸15設置在防塵罩2中,防塵罩2防止灰塵等進入到油封器16或者活塞桿17上,造成活塞桿17移動出現卡死的現象。在本結構的實際使用中,將上連接器I與車架相連,下連接器10與車轎相連,在減振時進入壓縮行程時,流通閥5和壓縮閥12開啟,進入伸張行程時,伸張閥14和補償閥8開啟,這樣使得汽車通過顛簸路面時減振效果更好,乘坐人員更加舒適。
[0012]本裝置采用液壓減振,相對于現有的彈簧減振器,其無金屬疲勞這個缺陷,減振的效果更好,而且使用壽命更長。
[0013]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法實質上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內部中空且兩端開口的儲油缸(15),所述儲油缸(15 )中設置有內部中空且兩端開口的工作缸(4 ),工作缸(4 )中設置有活塞(13),活塞(13)的側壁與工作缸(4)的空腔壁面接觸,且活塞(13)能夠沿著工作缸(4)的空腔壁面進行移動,活塞(13)連接有活塞桿(17),活塞桿(17)—端伸出儲油缸(15)和工作缸(4),活塞桿(17)設置在儲油缸(15)外部的一端連接有上連接器(I);所述儲油缸(15)的頂端設置有油封器(16),油封器(16)完全覆蓋儲油缸(15)的頂端開口,油封器(16)中設置有導向座(3),導向座(3)固定在工作缸(4)的頂端開口處,活塞桿(17)穿過導向座(3)和油封器(16),儲油缸(15)的底端設置有密封座(9),密封座(9)能夠完全封閉儲油缸(15)的底端開口,工作缸(4 )的底端設置在密封座(9 )中,密封座(9 )的底端連接有下連接器(10 ),活塞(13 )中設置有伸張閥(14 )和流通閥(5 ),且伸張閥(14 )和流通閥(5 )均穿過活塞(13),工作缸(4)中設置有安裝座(11),安裝座(11)的側壁與工作缸(4)的側壁無縫連接,安裝座(11)設置在活塞(13)的下方,安裝座(11)中設置有壓縮閥(12)和補償閥(8),壓縮閥(12)和補償閥(8)均穿過安裝座(11),所述伸張閥(14)的底端和壓縮閥(12)的底端均呈圓錐臺狀,且面積較大的一端朝下;所述流通閥(5)的頂端和補償閥(8)的頂端均呈圓錐臺狀,且面積較大的一端朝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17)設置在儲油缸(15)的空腔的一端固定有連接螺栓(7),連接螺栓(7)穿過活塞(13),且連接螺栓(7)的外壁套合有螺母(6),活塞(13)設置在螺母(6)和活塞桿(17)之間,連接螺栓(7)設置在伸張閥(14)和流通閥(5)之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器(I)與活塞桿(17)的連接處設置有防塵罩(2),活塞桿(17)穿過防塵罩(2),且儲油缸(15)設置在防塵罩(2)中。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車雙向筒式減振機構,包括儲油缸,儲油缸中設置有工作缸,工作缸中設置有活塞,活塞連接有活塞桿,活塞桿連接有上連接器;儲油缸的頂端設置有油封器,油封器中設置有導向座,導向座固定在工作缸的頂端開口處,活塞桿穿過導向座和油封器,儲油缸設置有密封座,工作缸的底端設置在密封座中,密封座的底端連接有下連接器,活塞中設置有伸張閥和流通閥,伸張閥和流通閥均穿過活塞,工作缸中設置有安裝座,安裝座設置在活塞的下方,安裝座中設置有壓縮閥和補償閥,壓縮閥和補償閥均穿過安裝座。該機構的結構簡單,利用液壓原理進行減振,減振效率高,能夠進行自動補償回位,避免產生金屬疲勞現象。
【IPC分類】F16F9/36, F16F9/32, F16F9/14
【公開號】CN105065530
【申請號】CN201510588488
【發明人】代膨嶺
【申請人】四川膨旭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