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該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包括:步驟1,進行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步驟2,進行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包括壓力和射孔的影響;步驟3,進行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步驟4,根據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設計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對于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進行分層注采,對于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轉換油水井別;步驟5,應用數值模擬技術進行指標預測,選擇最優方案。該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實用性強,能夠經濟有效提高該類油藏采收率,大幅度的增加老油田的累積產油量。
【專利說明】
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油田開發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到一種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大孔道油藏由于其地質構造特征,滲流通道優勢較大,無效水循環嚴重,導致水驅效果較差。在高滲條帶描述的基礎上,完善原注采井網,進行堵調及高效驅油,無法取得預期效果,調整難度大,在現井網條件下進一步提高采收率十分困難,要加強井網調整,必須改變液流方向,以提高波及體積來達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為此我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解決了以上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和效果,能夠有效提高大孔道油藏的采收率,通過轉換油水井別大幅度改善大孔道油藏開發效果的變流線調整方法。
[0004]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該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包括:步驟I,進行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步驟2,進行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包括壓力和射孔的影響;步驟3,進行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步驟4,根據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設計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對于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進行分層注采,對于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轉換油水井別;步驟5,應用數值模擬技術進行指標預測,選擇最優方案。
[0005]本發明的目的還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
[0006]在步驟I中,進行的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包括地層對比、構造、儲層、沉積相、油水系統、溫壓系統;結合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
[0007]在步驟2中,在精細地質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注入井壓力變化進行跟蹤,結合大孔道的分類,分析注入井的油壓、日注水及視吸水指數變化情況;對采油井動態變化進行跟蹤,分析生產井見效情況,同時結合優化射孔對開發效果的影響進行分析。
[0008]在步驟3中,利用測井資料進行地層韻律段細分對比,應用夾層的巖性電性標準及電性物性標準對不滲流夾層的類型及分布特征進行精細描述。
[0009]在步驟4中,對于地質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在設計層系細分方案時,注重挖潛高滲條帶上部剩余油;對于高滲條帶下部,在大井距的基礎上大幅度提液,強化驅替。
[0010]在步驟4中,對于地質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設計井網調整方案時,考慮注采方向與主河道方向夾角,使油井存在不滲流夾層,同時轉換油水井別,改變液流方向,通過改變注入水固有驅替通道改善水驅開發效果,在此基礎上大幅度提液,強化弱驅。
[0011]在步驟5中,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變流線方案的最終采收率,依據提高采收率大小,選擇實施最優方案。
[0012]本發明涉及大孔道油藏變流線調整,特別是涉及存在地質不滲流夾層的大孔道油藏轉換油水井別的變流線調整方法。該方法包括:進行精細地質研究,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進行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壓力和射孔的影響;進行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設計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對于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進行分層注采,對于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轉換油水井別;應用數值模擬技術進行指標預測,選擇最優方案。此方法對于大孔道油藏改變注入水固有驅替通道改善水驅開發效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能夠經濟有效提高該類油藏采收率,大幅度的增加老油田的累積產油量。該發明轉變思路,在孔道封堵同轉變流線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高效調驅,可以達到較好調整效果。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發明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的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
[0014]圖2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例中先導試驗區高滲條帶分類示意圖;
[0015]圖3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例中先導試驗區超支化封堵井注水曲線;
[0016]圖4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注水井32-266井曲線;
[0017]圖5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生產井25-234測井圖;
[0018]圖6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632—41地質不滲流夾層分布圖;
[0019]圖7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631—32地質不滲流夾層分布圖;
[0020]圖8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641—42地質不滲流夾層分布圖;
[0021 ]圖9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試驗區西北部選取井位圖;
[0022]圖10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轉換油水井別井網調整方案設計圖;
[0023]圖11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試驗區東南部選區井位圖;
[0024]圖12為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局部細分變流線方案設計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使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所示,作詳細說明如下。
[0026]如圖1所示,圖1為本發明的大孔道油藏轉換油水井別變流線調整方法的一具體實施例的流程圖。該方法考慮大孔道油藏完善原注采井網進行堵調未取得預期效果,還考慮了地質不滲流夾層的存在。
[0027]在步驟101.精細油藏地質研究,主要研究地層對比、構造、儲層、沉積相、油水系統、溫壓系統,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流程進入到步驟102.
[0028]在步驟102,在精細地質研究基礎上,進行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壓力和射孔的影響。流程進入到步驟103.
[0029]在步驟103,主要利用測井資料進行地層韻律段細分對比,應用夾層的巖性電性標準及電性物性標準對不滲流夾層的類型及分布特征進行精細描述。流程進入到步驟104.
[0030]在步驟104,根據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設計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對于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進行分層注采,對于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轉換油水井別。流程進入到步驟105.[0031 ]在步驟105,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各方案的15年末的最終采收率,選擇實施最優方案。流程結束。
[0032]為使本發明的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面以孤東七區西Ng63+4IV類油藏復合堵驅提高采收率先導試驗區為例,作詳細說明如下:
[0033]孤東七區西Nge3+4IV類油藏復合堵驅提高采收率先導試驗區地質儲量366萬噸,2011年4月進行超支化體系封堵,2011年11月開始注入高濃度聚合物段塞,已累積注
0.174PV。截止2013年3月8日,注入井開井19口,生產井開井26口,平均單井日油1.2t/d,綜合含水98.8 %,平均單井日注111.5m3/d,油壓9.25MPa,聚合物注入倍數0.174PV,平均聚合物濃度2500mg/L。目前壓力平均上升0.3MPa,油井沒有明顯見效跡象。先導試驗在高滲條帶描述的基礎上,完善原注采井網,進行堵調及高效驅油,未取得預期效果,需轉變思路,在孔道封堵同轉變流線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高效調驅。
[0034]1、精細地質研究及大孔道分類描述
[0035]地質研究是基礎,進行地層對比、構造、儲層、沉積相、油水系統、溫壓系統地質特征方面的研究。如圖2所示,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
[0036]2、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0037]在精細地質研基礎上,進行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壓力和射孔的影響。
[0038]通過對注入井壓力進行跟蹤,高滲條帶發育區域,水井壓力下降。7口一類高滲條帶井中5 口進行了超支化封堵,封堵后油壓上升,但維持時間短,聚合物段塞注入后壓力呈現下降趨勢,如圖3。二、三類高滲條帶發育區域,油壓上升。常規調剖井調剖后壓力平均上升1.5MPa,之后壓力迅速下降,12年10月份后油壓上升。二、三類高滲條帶“大孔道”不嚴重井,油壓上升趨勢明顯,如圖4。
[0039]對采油井動態變化進行跟蹤,油井未出現明顯見效跡象,同時優化射孔可改善開發效果。30 口油井中,12 口油井對底部避射,未避射的16 口直井含水均大于98.4 %,日油均在lt/d以下。
[0040]3、地質不滲流夾層精細描述
[0041]主要利用測井資料進行地層韻律段細分對比,應用夾層的巖性電性標準及電性物性標準對不滲流夾層的類型及分布特征進行精細描述。
[0042]如圖5,通過韻律段細分對比,63+4先導試驗區目的層為新近系館陶組館上段6砂層組3+4小層,地層埋深1300-1350m,根據63、64時間單元河流沉積的韻律性,分別劃分為2個韻律段。
[0043]通過巖電性對比發現,632—41地質不滲流夾層以泥巖夾層為主,呈片狀分布,面積占38%,見圖6。
[0044]631—32不滲流夾層+物性夾層,呈條帶狀,面積約占29 %。641—42不滲流夾層+物性夾層,呈片狀分布,面積占34%,見圖7和圖8。
[0045]4、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設計及優選
[0046]對于地質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在設計層系細分方案時,注重挖潛高滲條帶上部剩余油。對于高滲條帶下部,在大井距的基礎上大幅度提液,強化驅替。對于地質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設計井網調整方案時,考慮注采方向與主河道方向夾角,使大部分油井存在不滲流夾層,同時轉換油水井別,改變液流方向,通過改變注入水固有驅替通道改善水驅開發效果,在此基礎上大幅度提液,強化弱驅。
[0047]632—41夾層,以穩定泥質夾層為主,厚度0.3-2.4m,呈片狀分布,面積占32.9 %,主要分布在試驗區東南部。
[0048]試驗區西北部含油面積0.4km2,見圖9,地質儲量IllX 104t,厚度19.62m,注入井6口,生產井8 口,采出程度44.78 %,平均單井日油1.2t/d,綜合含水98.8 %,平均單井日注
11lm3/d,油壓9.5MPa,聚合物注入倍數0.174PV。
[0049]西北部不滲流夾層不連片,通過轉換油水井別,改變液流方向,通過改變注入水固有驅替通道改善水驅開發效果,在此基礎上大幅度提液,強化弱驅。設計方案注采方向與主河道方向夾角大(60度),大部分油井存在不滲流夾層,見圖10。
[0050]5、指標預測及方案優選
[0051 ]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變流線方案15年末的最終采收率,提高采收率最高的為變流線+提液方案,該方案預測15年末提高采收率3.14%,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為最優實施方案。
[0052]試驗區東南部含油面積0.19km2,見圖11,地質儲量54 X 104t,厚度18.23m,注入井6口,生產井2口,平均單井日油2.15t/d,綜合含水98.3%,采出程度44.8%,平均單井日注117m3/d,油壓9.2MPa,聚合物注入倍數0.174PV。
[0053]試驗區東南部地質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充分利用隔夾層進行層系細分,增大井距,提高液量,增強驅替。設計思路:原63+4層利用層內隔夾層細分成63和64層,63層原井網井距,64層井距擴大I倍,為五點法井網,目前方案已完成射孔優化,待實施,見圖12。63層增強驅替,挖潛高滲條帶上部剩余油,64層抽稀后井距放大一倍,在大井距的基礎上大幅度提液,強化驅替。
[0054]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的最終采收率,提高采收率最高的為局部細分+提液方案,該方案預測15年末提高采收率2.6%,為最優實施方案。
【主權項】
1.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包括 步驟1,進行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 步驟2,進行開發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包括壓力和射孔的影響; 步驟3,進行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 步驟4,根據地質不滲流夾層的精細描述,設計變流線井網調整方案,對于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進行分層注采,對于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轉換油水井別; 步驟5,應用數值模擬技術進行指標預測,選擇最優方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I中,進行的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包括地層對比、構造、儲層、沉積相、油水系統、溫壓系統;結合精細油藏地質特征研究,對大孔道進行分類描述。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在精細地質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注入井壓力變化進行跟蹤,結合大孔道的分類,分析注入井的油壓、日注水及視吸水指數變化情況;對采油井動態變化進行跟蹤,分析生產井見效情況,同時結合優化射孔對開發效果的影響進行分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中,利用測井資料進行地層韻律段細分對比,應用夾層的巖性電性標準及電性物性標準對不滲流夾層的類型及分布特征進行精細描述。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4中,對于地質不滲流夾層連片分布區在設計層系細分方案時,注重挖潛高滲條帶上部剩余油;對于高滲條帶下部,在大井距的基礎上提液,強化驅替。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4中,對于地質不滲流夾層不連片區設計井網調整方案時,考慮注采方向與主河道方向夾角,使油井存在不滲流夾層,同時轉換油水井別,改變液流方向,通過改變注入水固有驅替通道改善水驅開發效果,在此基礎上提液,強化弱驅。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油水井別轉換治理油藏大孔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5中,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變流線方案的最終采收率,依據提高采收率大小,選擇實施最優方案。
【文檔編號】E21B43/20GK105822270SQ201510527011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5日
【發明人】畢義泉, 王端平, 李振泉, 佟穎, 譚河清, 任嶠, 賈俊山, 劉志宏, 柳世成, 黃迎松, 賈元元, 王占國, 李振東, 李文華, 張偉偉
【申請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