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設置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設置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 更具體地,涉及包括通風口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設置有散熱器罩的 跨乘式車輛。
背景技術:
傳統地,在速可達型小型車輛(跨乘式車輛)中公知設置有格柵(散 熱器罩)的車輛(例如,參見專利文件1)。專利文件1公開一種速可達 型小型車輛,其包括散熱器和格柵,該散熱器具有芯體表面,芯體表面布 置在沿著行駛方向而非車身橫向方向具有預定角度的狀態中,該格柵布置 在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外側。速可達型小型車輛的格柵由多個板狀構件和 多個進氣口形成,該板狀構件形成為在沿著行駛方向而非車身的橫向方向 具有預定的角度的狀態,該進氣口分別形成在多個板狀構件之間以大致沿 著一個方向開口。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登記No. 2576872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對于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速可達型小型車輛(跨乘式車輛) 的格柵(散熱器罩),多個進氣口大致沿著一個方向開口,使得空氣僅僅 從一側流入。因而,造成難以提髙用于冷卻安裝在速可達型小型車輛上的 散熱器的空氣的進氣效率這樣的問題。
為了解決以上所述的問題已經思考了本發明,并且其目的是提供能夠 提高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的進氣效率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和設置有該 散熱器的跨乘式車輛。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本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包括多個通風孔,散熱器 罩相對于芯體表面布置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的散熱器布置,以罩住芯體表 面的外側,通風孔形成為面向芯體表面,并分別沿著不同的方向開口。
利用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多個通風孔設置成罩住芯休 表面布置在車輛橫向方向上的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外側,并分別沿著不同 方向開口,由此分別沿著不同方向開口的多個通風孔能夠在多個方向上吸 入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結果,可以提高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的吸入 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中,優選地,通風孔包括沿著行 駛方向開口的第一通風孔,和沿著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口的第二通風 孔。利用這種構造,可以易于在行駛方向上和在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 均吸入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
優選地,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導流構件,導流構 件設置在散熱器的一側上以將從多個通風孔吸入來冷卻散熱器的空氣引導 到散熱器的芯體表面。利用這種構造,可以禁止從多個通風孔吸入來冷卻 散熱器的空氣進入散熱器的非芯體表面的其它部分,使得可以提高散熱器 的冷卻效率。
優選地,在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中,通風孔包括第一通風孔, 其沿著行駛方向開口以吸入行駛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通風孔,其沿著 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口以將布置在散熱器的與芯體表面相反的表面上 的進氣風扇的吸入風吸入。利用這種構造,可以易于使行駛風從第一通風 孔流入以吸入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并使進氣風扇的吸入風從第二通風 孔流入以吸入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
優選地,在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 散熱器罩中,第一通風孔成設置成在行駛方向上沿著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
傾斜預定角度的方向開口,以及第二通風孔設置成在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 向上沿著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方向開口。利用這種構造, 可以使行駛風易于從在行駛的方向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方向開口的第一通風孔流入,并且使進氣風扇的吸入風易于從在與行駛方向 相反的方向上沿著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方向開口的第二通 風孔流入。
優選地,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散 熱器罩還包括設置在第一通風孔上的多個第一板狀構件,以及設置在第二 通風孔上的多個第二板狀構件,并且多個第一板狀構件布置成其相對于芯 體表面的傾斜角度小于多個第二板狀構件的相對于芯體表面的傾斜角度。 利用這種構造,可以禁止濺起的泥土等進入第一通風孔,與在與行駛的方 向相反的方向上開口的第二通風孔相比較濺起的泥土易于沿著行駛方向進 入第一通風孔。
優選地,在其中多個第一板狀構件設置在第一通風孔上的跨乘式車輛 的散熱器罩中,多個第一板狀構件分別布置成從俯視圖觀察彼此不重疊。 利用這種構造,可以禁止行駛風的向內流動不受妨礙,同時禁止泥土等從 第一通風孔進入內部。
優選地,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散 熱器罩還包括設置在第二通風孔下方以罩住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下部的壁 部分,通過第二通風孔吸入進氣風扇的吸入風,并且通風孔還包括第三通 風孔,其設置在壁部分上以沿著能夠吸入行駛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向上開 口。利用這種構造,除了第一 通風孔以外第三通風孔還能夠使行駛風流 入,使得可以進一步提高進氣效率。
優選地,在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三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中, 第一通風孔布置成面向芯體表面的行駛方向的部分,第二通風孔布置成面 向芯體表面的上部的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并且第三通風孔布置 成面向芯體表面的下部的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利用這種構造, 第一通風孔能夠吸入用于冷卻芯體表面的沿著行駛方向的一側的空氣,第 二通風孔能夠吸入用于冷卻芯體表面的上部與行駛方向相反一側的部分的 空氣,并且第三通風孔能夠吸入用于冷卻芯體表面的下部的與行駛方向相 反的方向的部分的空氣。
優選地,在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三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中,第三通風孔形成為沿著行駛方向傾斜向下延伸。利用這種構造,第三通風 孔易于將行駛風引導到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下方,其中散熱器設置成面向 散熱器罩。
優選地,在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三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中, 還設置導流構件,其設置在壁朝著散熱器的一側上以將從第一通風孔和第 三通風孔吸入的行駛風引導到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下部。利用這種構造, 導流部分可以禁止從第三通風孔流入的行駛風向后流動,使得從第三通風 孔流入的行駛風可以有效地引導到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下部。
優選地,其中通風孔包括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的跨乘式車輛的散 熱器罩還梁部分,其設置在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之間以將第一通風孔 和第二通風孔分隔。利用這種構造,可以提高機械強度來抵抗來自外部的 沖擊。
在此情況下,優選地,梁部分形成為沿著與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相反的 方向相反的方向突起到最外部。利用這種構造,可以擴大散熱器的芯體表 面和散熱器罩的背面之間的空間,使得吸入到散熱器的芯體表面和散熱器 罩的背面之間的空間中的空氣可以對流。由此,可以在散熱器的整個芯體 表面上分配被吸入的空氣,使得可以提高散熱器的冷卻效率。
優選地,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罩住散熱器的散 熱器帽的帽蓋部分。利用這種構造,可以易于保護散熱器的散熱器帽。
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跨乘式車輛包括芯體表面布置在車輛橫向方向上的 散熱器和布置成罩住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外部并包括多個通風孔的散熱器 罩,通風孔形成為面向芯體表面并分別沿著不同方向開口。利用這種構 造,可以獲得包括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利用這種散熱器罩,可以提高 用于冷卻散熱器的空氣的進氣效率。
圖l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整體構造的側視圖。
圖2是圖示圖1所示的根據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的周邊的構造的 橫截面視圖。圖3是圖示圖1所示的根據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構造的立體 視圖。
圖4是圖示圖1所示的根據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構造的前視圖。
圖5是沿著圖4中的線100-100所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6是沿著圖4中的線200-200所取的橫截面視圖。 圖7是圖示圖1所示的根據實施例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構造的立體視
圖8是圖示圖1所示的根據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構造的后視圖。
圖9是圖示圖1所示的根據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構造的俯視圖。
賊雄討
以下參照附圖將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整體構造的側視圖。圖2至 圖9是圖示在圖1中所示的根據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周邊的構造 的視圖。此外,將速可達型摩托車作為本發明的跨乘式車輛的示例來描述 本實施例。在附圖中,FWD表示摩托車行駛方向的前方。將參照圖l至圖 9將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摩托車1的構造。
對于本發明實施例的摩托車1,如圖1所示,主框架3固定到頭管2 的下部。主框架3從其下部向后延伸。頭管2和主框架3構成車身框架。
此外,把手4安裝到頭管2的上部以能夠轉動。此外,覆蓋頭管2的 前方的前罩5設置在頭管2的前方。此外,具有用于吸收豎向沖擊的懸架 的一對前叉6布置在頭管2的下方。前輪7可旋轉地安裝到該對前叉6的 下部。此外,前擋板8布置在前輪7的上方。
此外,腳踏板9布置在主框架3的中央部分的上方。此外,座椅19布 置在主框架3的后部的上方。此外,發動機11布置在主框架3的后部的下 方。如圖2所示,發動機ll包括曲軸箱12、安裝在曲軸箱12的前方(箭頭FWD方向)的氣缸13和以關閉氣缸13的前方(箭頭FWD方向)開口 的方式安裝的氣缸蓋14。
曲軸15可旋轉地布置在曲軸箱12上以沿著車輛寬度方向(箭頭L方 向和箭頭R方向)延伸。連桿17安裝到曲軸15并用于連接布置在氣缸13 中的活塞16和曲軸15。此外,變速機構18設置在曲軸15的箭頭L方向 一側。此外,發電單元19設置在曲軸15的箭頭R方向一側。發電單元19 包括與曲軸15 —起旋轉的旋轉構件20,旋轉構件20安裝到曲軸15的箭 頭R方向的一端。此外,進氣風扇21設置在旋轉構件20上,并與旋轉構 件20 —起繞旋轉構件20的旋轉軸線旋轉。隨著曲軸15旋轉,進氣風扇 21與旋轉構件20 —起旋轉,由此起著使空氣從下文所述的后通風孔24c 沿著F1的方向流動,并使空氣繞進氣風扇21沿著F2方向流動的作用。
此外,鋁制支架22安裝到曲軸箱12在箭頭R方向的一側以覆蓋進氣 風扇21。此外,散熱器23安裝到支架22在箭頭R方向的一側。具體地, 散熱器23布置成芯體表面23a面向箭頭R的方向(車輛的橫向),并且 芯體表面23a的相反側上的表面部分23b與進氣風扇21相對。即,散熱器 23布置成使得進氣風扇21造成的空氣流動方向(Fl方向)大致垂直于芯 體表面23a。
此處,在本實施例中,樹脂制成的散熱器罩24布置在散熱器23在箭 頭R的方向的一側,以罩住芯體表面23a的外側(沿著箭頭R方向的一 側)。此外,散熱器罩24是本發明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的示 例。如圖3和4所示,散熱器罩24由四個螺桿插入孔24a形成。如圖2所 示,螺桿構件25通過螺桿插入孔24a擰入支架22的螺紋孔22a中,由此 將散熱器罩24安裝到支架22。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器罩24設置有前通風孔24b、后通風孔 24c和下通風孔24d。此外,前通風孔24b是本發明的"第一通風孔"的示 例,后通風孔24c是本發明的"第二通風孔"的示例。此外,下通風孔 24d是本發明的"第三通風孔"的示例。此外,前通風孔24b、后通風孔 24c和下通風孔24d構成了本發明的通風孔。此外,前通風孔24b、后通風 孔24c和下通風孔24d分別形成與散熱器23 (參見圖4)的芯體表面23a相對,并沿著不同方向開口。
前通風口 24b沿著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開口,并形成為吸入 至少一部分行駛風F3 (參見圖l和圖4)。具體地,前通風孔24b設置在 散熱器罩24的前側(沿著箭頭FWD方向的一側)以在行駛方向(箭頭 FWD方向)上沿著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箭頭L方向和箭頭R方向)
(參見圖3)傾斜預定角度的方向開口。此外,如閣4所示,前通風孔 24b布置成與散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沿著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 的部分相對以起著將空氣(行駛風F3)引導到芯體表面23a沿著行駛方向 (箭頭FWD方向)的部分的作用。
此外,在木實施例中,前通風孔24b設置有多個板狀構件(散熱片) 24e,板狀構件24e與散熱器罩24 —體化。多個板狀構件24e分別布賞成 從前通風孔24b的開口的前方向后和傾斜向上延伸,并且從俯視圖觀察彼 此不重疊。此外,多個板狀構件24e分別相對于芯體表面23a形成預定的 傾斜角度。此外,如圖5和圖6所示,多個板狀構件24c (參見圖5)分別 布置成具有的預定的傾斜角度小于后通風孔24c (參見圖6)的板狀構件 24f相對于芯休表面23a傾斜的預定傾斜角度。即,前通風孔24b的板狀構 件24e (參見圖5)布置成與后通風孔24c的板狀構件24f (參見圖6)相 比,泥土等難以進入散熱器罩24的內部(箭頭L的方向)。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后通風孔24c如圖3和圖4所示形成為與行駛 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地開口,并吸入進氣風扇21 (參見圖2)的 吸入風F1 (參見圖2)。具體地,如圖3所示,后通風孔24c設置在散熱 器24的后方以在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著相對于 車輛寬度方向(箭頭L的方向和箭頭R的方向)(參見圖2)傾斜預定角 度的方向開口。此外,如圖4所示,后通風孔24c布置成面向散熱器23的 芯體表面23a的上部的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一側,并起著 將空氣(吸入風Fl)(參見圖2)引導到芯體表面23a的上部的與行駛方 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的作用。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后通風孔24c設置有多個板狀構件(散熱片) 24f,這些散熱片與散熱器罩24 —體化。多個板狀構件24f分別布置成從后通風孔24c的開口的前方向后和傾斜向上延伸,并且從俯視圖觀察彼此 不重疊。此外,多個板狀構件24f分別形成在相對于芯體表面23a傾斜預 定角度處。此外,如圖5和圖6所示,多個板狀構件24f (參見圖6)分別 布置成具有的預定的傾斜角度大于前通風孔24b的板狀構件24e (參見圖 5)相對于芯體表面23a傾斜的預定傾斜角度。即,后通風孔24c的板狀構 件24f (參見圖6)布置成與前通風孔24b的板狀構件24e (參照圖5)相 比使得空氣易于進入散熱器罩24的內部(箭頭L的方向)。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4所示,下通風孔24d設置成沿著 能夠吸入前通風孔24b的下方的行駛風F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向在后通風 孔24c的下方開口。具體地,壁部分24g形成為沿著箭頭R的方向(參見 圖3)突起并罩住散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的下部,壁部分24g設置在后 通風孔24c的下方,并且下通風孔24d形成在后通風孔24c和壁部分24g 之間。此外,下通風孔24c形成為沿著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傾斜 向下延伸。下通風孔24d布置成面向散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的下部的與 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側,并布置成將空氣(行駛風F4)(參 見圖1)引導到芯體表面23a的下部的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 的部分。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7和圖8所示,導流部分24h形成為引導 空氣從下通風孔24d流動到散熱器23 (參見圖8)的芯體表面23a的下 部,并在散熱器罩24的壁部分24g的背面側(箭頭L的方向)(參見圖 7)設置在散熱器罩24上。此外,導流部分24h是本發明的"導流構件" 的示例。導流部分24h設置成在壁部分24g的背面側(箭頭L的方向) (參見圖7)上突起,并包括從下通風孔24d的后端附近向下延伸的后導 流部分24i以及向前(箭頭FWD方向)和傾斜向下延伸的下導流部分 24j。后導流部分24i起著將空氣引導到散熱器23 (參見圖8)的下部分的 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部分同時禁止從下通風孔24d流動 的空氣(行駛風F4)(參見圖8)向后流動的作用。此外,下導流部分 24j起著將空氣引導到散熱器23 (參見圖8)的下部分的與行駛方向(箭 頭FWD方向)相反的部分同時禁止從下通風孔24d流動的空氣(行駛風F4)(參見圖8)向下流動。此外,至少下導流部分24j的一部分形成在 壁部分24g所包括的兩個表面之間的交界部分24k上。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4所示,用于分隔前通風孔24b和 后通風孔24c的梁部分241設楚在前通風孔24b和后通風孔24c之間。如 在圖3和圖9所示,梁部分241形成為在前通風孔24b和后通風孔24c之 間豎向延伸,并形成為在散熱器23的與芯體表面23a相反的一側(箭頭R 方向一側)上突起到最外面。此外,帽蓋部分24m形成為罩住散熱器帽 23c (參見圖6),并設置在散熱器罩24的后上部分上。
此外,后輪26可旋轉地設置在發動機11的后方。此外,后擋板27安 裝在后輪26的上方以罩住后輪26的上部。此外,排氣管28連接到發動機 11。排氣管28指向后方并連接到消音器29。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通過在散熱器23上設置多個沿著不同方 向開口的通風孔(前通風孔24b、后通風孔24c和下通風孔24d),其中散 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布置在箭頭R的方向上(車輛的橫向),以罩住 芯體表面23a的外部(箭頭R的方向),沿著不同方向開口的多個通風孔 (前通風孔24b、后通風孔24c和下通風孔24d)可以沿著多個方向吸入用 于冷卻散熱器23的空氣。結果,可以提高用于冷卻散熱器23的空氣的進 氣效率。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通風孔上設置前通風孔24b (其沿著行 駛方向(箭頭FWD方向)開口并吸入行駛風F3的至少一部分)和后通風 孔24c (其沿著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口并吸入布置 在散熱器23的與芯體表面23a相反的表面(箭頭L的方向)上的進氣風 扇21的吸入風Fl),可以易于使行駛風F3從前通風孔24b流入以吸入用 于冷卻散熱器23的空氣,并使進氣風扇21的吸入風Fl從后通風孔24c流 入以吸入用于冷卻散熱器23的空氣。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使多個板狀構件24e相對于芯體表面23a 的'傾斜角度小于板狀構件24f相對于芯體表面23a的傾斜角度,可以禁止 濺'起的泥土等沿著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進入前通風孔24b,與后 通風孔24c沿著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口相比,濺起的泥土易于沿著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進入前通風孔24b。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多個板狀構件24e布置成從俯視圖中觀
察彼此不重疊,可以禁止行駛風F3到內側的流動不受妨礙,同時禁止泥
土等從前通風孔24b進入內部。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壁部分24g上設置下通風孔24d (下通
風孔設置成沿著能夠吸入至少行駛風F4—部分的方向開口),除了前通
風孔24b以外下通風孔24d還能夠使行駛風F4流入,使得可以進一步提
高進氣效率。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前通風孔24b布置成與芯體表面23a的 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的部分相對,將后通風孔24c布置成與芯體 表面23a的上部的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相對,并且 將下通風孔24d布置成與芯體表面23a的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 相反的部分相對,前通風孔24b能夠將用于冷卻芯體表面23a的行駛方向 (箭頭FWD方向) 一側的空氣吸入到內部,后通風孔24c能夠將用于冷 卻芯體表面23a的上部的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的空 氣吸入到內部,并且下通風孔24d能夠將用于冷卻芯體表面23a的下部的 與行駛方向(箭頭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的空氣吸入到內部。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導流部分24h,其中導流部分24h設 置在壁部分24g的朝著散熱器23的一側(箭頭L的方向)上以將從下通 風孔24d流入的空氣引導到散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的下部,導流部分 24h可以禁止從下通風孔24d流入的行駛風F4向后流動,使得從下通風孔 24d流入的行駛風F4可以有效地引導到散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的下 都。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形成梁部分241以在散熱器23的與芯體表 面23a的相反側(箭頭R的方向一側)上突起到最外面,可以擴大散熱器 23的芯體表面23a和散熱器罩的背面之間的空間,使得吸入的空氣可以在 散熱器12的芯體表面23a和散熱器罩24的背面之間的空間中對流。由 此,可以在散熱器23的整個芯體表面23a上分配吸入的空氣,使得可以提 高散熱器23的冷卻效率。此外,應該想到此處公開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 的。本發明的范圍不是由以上所述的實施例的描述表示,而是由權利要求 限定,權利要求的等同的意義和范圍內的所有改變都意在包括在其中。盡管木實施例將速可達型摩托車示出為設置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 的示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應用到其它車輛,諸如三輪車、ATV (全地形車)等,只要它們包括設置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即可。此外,盡管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前通風孔沿著行駛方向開口以吸入行 駛風的至少一部分的示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將通風孔形成 為通過例如導管吸入行駛風的至少一部分,只要通風孔能夠吸入行駛風的 至少一部分即可。此外,在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散熱器的芯體表面布置在車身的橫向方 向的示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將散熱器的芯體表面在行駛方 向上或者在與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著相對于車輛的寬度方向傾斜預定 角度的方向布置。此外,盡管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通風孔設置在三個位置處的示例,但 是本發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將通風孔設置在四個或者更多位置處,或者可以設置在僅僅兩個位置處。此外,盡管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進氣風扇的吸入風通過后通風孔被吸 入,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使除了進氣風扇的吸入風以外的空氣 諸如行駛風等流入后通風孔中。此外,盡管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板狀構件布置在前通風孔和后通風孔 的示例,但是本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將板狀構件布置在下通風孔上。此外,盡管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形成為將從下通風孔流動的空氣引導到散熱器的芯體表面的下部的導流部分設置在散熱器罩的背面側上并且導 流部分包括后導流部分(其從下通風孔的后端的附近向下延伸)和下導流 部分(其連接到后導流部分的下端并向前和傾斜向下延伸),但是本發明 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將導流部分設置在散熱器罩的除了后導流部分和下導 流部分以外的背面側上,例如,散熱器罩的背面側上的后通風孔的后方。 此外,盡管本實施例示出了其中帽蓋部分設置成罩住散熱器的散熱器帽的方式,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罩住散熱器的散熱器帽的帽蓋部分的設 置不是必不可少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包括多個通風孔,所述散熱器罩相對于芯體表面布置在所述車輛的橫向方向上的散熱器布置,以罩住所述芯體表面的外側,所述通風孔形成為面向所述芯體表面,并分別沿著不同的方向開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通風孔 包括第一通風孔,沿著行駛方向開口,以及第二通風孔,其沿著與所述行 駛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口。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導流構件,所述導流構件設置在所述散熱器的一側上以將從所述多個通風孔吸入來冷卻 所述散熱器的空氣引導到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芯體表面。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通風孔包括第一通風孔,其沿著所述行駛方向開口以吸入行駛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通風孔,其沿著與所述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口以將布置在所述 散熱器的與所述芯體表面相反的表面上的進氣風扇的吸入風吸入。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第一通風孔設置成在所述行駛方向上沿著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方 向開口,以及所述第二通風孔設置成在與所述行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著相對于所 述車輛寬度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方向開口 。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通風孔上的多個第一板狀構件,以及 設置在所述第二通風孔上的多個第二板狀構件,并且 其中,所述多個第一板狀構件布置成其相對于所述芯體表面的傾斜角 度小于所述多個第二板狀構件的相對于所述芯體表面的傾斜角度。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多個第 一板狀構件分別布置成從俯視圖觀察彼此不重疊。
8.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設置在所述 第二通風孔下方以罩住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芯體表面的下部的的壁部分,通 過所述第二通風孔吸入所述進氣風扇的所述吸入風,并且其中,所述通風孔還包括第三通風孔,其設置在所述壁部分上以沿著能夠吸入所述行駛風的至 少一部分的方向上開口。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第一通 風孔布置成面向所述芯體表面的所述行駛方向的部分,所述第二通風孔布置成面向所述芯體表面的上部的與所述行駛方向相 反的方向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三通風孔布置成面向所述芯體表面的下部的與所述行駛方向相 反的方向的部分。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第三 通風孔形成為沿著所述行駛方向傾斜向下延伸。
11.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導流構 件,其設置在所述壁朝著所述散熱器的一側上以將從所述第一通風孔和所 述第三通風孔吸入的行駛風引導到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芯體表面的所述下 部。
12.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梁部分, 其設置在所述第一通風孔和所述第二通風孔之間以將所述第一通風孔和所 述第二通風孔分隔。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梁部 分形成為沿著與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芯體表面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起到 最外部。
1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還包括罩住所述 散熱器的散熱器帽的帽蓋部分。
15.—種跨乘式車輛,包括散熱器,具有沿車輛的側向布置的芯體表面;以及散熱器罩,布置成罩住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芯體表面的外側,并且包括 多個通風孔,所述通風孔形成為面向所述芯體表面,并分別沿著不同的方 向開口。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進氣效率的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設置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散熱器罩(24)(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以罩住芯體表面(23a)的外側(箭頭R的方向的一側上)的方式相對于散熱器(23)布置,散熱器(23)的芯體表面(23a)布置在箭頭R的方向(車輛的橫向),并且所述散熱器罩設置有多個通風孔(前通風孔(24b)、后通風孔(24c)和下通風孔(24d)),所述通風孔形成為與芯體表面(23a)相對并分別沿著不同的方向開口。
文檔編號F01P1/00GK101306704SQ20081009326
公開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17日
發明者三吉伸幸, 川上聰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