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具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204387閱讀:22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具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以及具有該散熱器罩的跨乘式 車輛。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一種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具有用于覆 蓋散熱器的蓋體的蓋體罩,并涉及一種具有該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
背景技術
現已公知一種小型車輛(跨乘式車輛),其具有安裝至其的散熱器護 柵(散熱器罩)(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揭示了一種設置有 散熱器及散熱器護柵的小型車輛。該散熱器具有被布置為面向車輛前方的 芯表面。散熱器護柵位于散熱器前方以覆蓋散熱器的前部。用于將空氣導 引至芯表面的空氣導引通路在與芯表面相對的部分處形成在該用于小型車 輛的散熱器護柵中。散熱器護柵的位于與芯表面相對的部分上方的部分是 覆蓋散熱器的前部及上部的壁。 JP-A-Sho 63-106320

發明內容
在專利文獻1揭示的用于小型車輛(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護柵(散 熱器罩)中,覆蓋散熱器的前部及上部的壁形成散熱器護柵的位于與芯表 面相對的部分上方的部分。因此,釋放到散熱器護柵與散熱器的芯表面之 間的空間中的熱量被不利地聚集在散熱器柵的位于與芯表面相對的部分上 方的部分中。因為散熱器的冷卻劑會不能被充分冷卻,故這種結構是不利 的。
完成了本發明以解決上述問題,并且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 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能夠充分冷卻散熱器的冷卻劑,還在于提供種 具有該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
4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包括主體罩, 其相對于具有芯表面散熱器布置為覆蓋所述芯表面的外側,所述芯表面被 布置為面向所述車輛的橫向;以及蓋體罩,其布置在所述主體罩的頂表面 上以覆蓋設置在所述散熱器上方的蓋體。所述散熱器罩具有位于所述主體 罩與所述蓋體罩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區域內的通孔,所述通孔從所述散熱器 一側延伸通過所述散熱器罩到達所述蓋體罩的外表面。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具有 位于所述主體罩與所述蓋體罩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區域內的通孔,所述通孔 從所述散熱器一側延伸到所述蓋體罩的外表面一側。該結構允許在散熱器 罩的主體罩與散熱器之間的空間內的熱量通過該通孔散逸至外部,由此防
止熱量聚集在散熱器的蓋體的附近區域內。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卻散熱器 的冷卻劑。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 一種跨乘式車輛包括散熱器和用于散熱器 的散熱器罩,所述散熱器具有芯表面,所述芯表面布置為面向所述車輛的 橫向。所述散熱器罩包括主體罩,其相對于所述散熱器布置為覆蓋所述 芯表面的外側;以及蓋體罩,其布置在所述主體罩的頂表面上以覆蓋設置 在所述散熱器上方的蓋體。所述散熱器罩具有位于所述主體罩與所述蓋體 罩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區域內的通孔。所述通孔從所述散熱器一側延伸通過 所述散熱器罩到達所述蓋體罩的外表面一側。
如上所述,在根據第二方面的跨乘式車輛中,散熱器罩具有位于所述 主體罩與所述蓋體罩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區域內的通孔。所述通孔從所述散
熱器一側延伸通過所述散熱器罩到達所述蓋體罩的外表面一側。該結構允 許在散熱器罩的主體罩與散熱器之間的空間內的熱量通過該通孔散逸至外 部,由此防止熱量聚集在散熱器的蓋體的附近區域內。因此,可以有效地 使散熱器的冷卻劑冷卻。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整體結構的側視圖。 圖2是剖視圖,示出了根據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及其
5周圍部分的結構。
圖3是正視圖,示出了根據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 結構。
圖4是俯視圖,示出了根據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 結構。
圖5是立體圖,示出了根據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 結構。
圖6是沿圖4的線100-100所取的剖視圖。 圖7是沿圖4的線200-200所取的剖視圖。
圖8是后視圖,示出了根據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 結構。
圖9是立體圖,示出了根據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的 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整體結構的側視圖。圖2至圖 9是根據圖1的實施例的摩托車的散熱器罩及其周圍部分的結構的示意 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根據本發明的跨乘式車輛的示例,將描述速可達 型(scooter-type)摩托車。在各個視圖中,箭頭FWD所表示的方向為摩 托車的前方。將參考圖1至圖9來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摩托車 l的結構。
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摩托車1的主框架3被固定至頭 管2的下部。主框架3從該下部向后延伸。頭管2與主框架3形成車體框 架。
車把4可轉動地安裝至頭管2的上部。前車罩5布置在頭管2的前方 以覆蓋頭管2的前部。具有用于吸收豎直方向震動的懸架機構的一對前叉 6布置在頭管2下方。前輪7可轉動地安裝至一對前叉6的下部。前擋泥 板8布置在前輪7的上方。擱腳板9布置在主框架3的中部的上方。車座IO布置在主框架3的后 部的上方。發動機11布置在主框架3的后部的下方。具體而言,樞軸3a 設置在主框架3的后部上。發動機11安裝至樞軸3a,使得兩者間的臂構 件lla可繞樞軸3a樞轉。更具體而言,發動機11是單元擺動式發動機, 并被構造成保持設置在發動機11后部的后輪28 (將在以下描述),使得 后輪28可繞樞軸3a擺動。如圖2所示,發動機11包括曲軸箱12、安裝 至曲軸箱12的前(箭頭FWD所示方向)部的氣缸13以及安裝至氣缸13 以密封氣缸13的前(箭頭FWD所示方向)開口的氣缸蓋14。
曲軸15可轉動地布置在曲軸箱12中,使得曲軸15沿車輛寬度方向 (箭頭L及R所示的方向)延伸。將布置在氣缸13中的活塞16和曲軸15 連接的連桿17安裝至曲軸15。傳動機構18在箭頭L所示一側布置在曲軸 15上。發電機構19在箭頭R所示一側布置在曲軸15上。發電機構19包 括與曲軸15 —同轉動的轉子20。轉子20在箭頭R所示一側安裝至曲軸 15的端部。與轉子20 —同繞轉子20的轉軸轉動的抽吸風扇21設置在轉 子20上。隨著曲軸15的轉動,抽吸風扇21與轉子20 —同轉動,由此主 要將空氣沿箭頭Fl所示方向導引通過后空氣入口 26f (將在以下描述), 同時使得空氣如箭頭F2所示沿抽吸風扇21的徑向流動。
由鋁制成的風扇殼體22在箭頭R所示一側安裝至曲軸箱12以覆蓋抽 吸風扇21。散熱器23在箭頭R所示一側安裝至風扇殼體22。具體而言, 布置散熱器23使得芯表面23a面向箭頭R所示方向(車輛的橫向),并 使得位于與芯表面23a相對一側的表面部分23b與抽吸風扇21相對。因 此,散熱器23被布置成使得通過抽吸風扇21使空氣流動的方向(箭頭Fl 所示方向)與芯表面23a大致垂直。
如圖3及圖4所示,冷卻劑供應單元23c (冷卻劑通過冷卻劑供應單 元23c填充到散熱器23中)在芯表面23a上方設置在散熱器23上。具有 非正圓形的蓋體23d安裝至冷卻劑供應單元23c。如圖4所示,從散熱器 23上方觀察時分別沿蓋體23d的徑向向外突伸的兩個凸起23e形成在蓋體 23d上。
如圖3及圖4所示,供散熱器23內的冷卻劑流動通過的軟管24的一端安裝至冷卻劑供應單元23c的位于箭頭FWD所示一側的一部分。如圖1 所示,軟管24被布置成沿箭頭FWD所示的方向延伸。軟管24的另一端 連接至設置在主框架3上的擱腳板9附近的副罐25。該結構允許散熱器 23內的冷卻劑即使在冷卻劑被加熱至較高溫度由此體積增大時也能夠通過 軟管24被傳輸至副罐25。如圖5所示,軟管24被布置成通過形成在散熱 器罩26中的缺口 26o (將在以下描述)伸出散熱器罩26,以在被一對軟 管保持爪26p保持的狀態下導引至副罐25 (將在以下描述)。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及圖4所示,由樹脂制成的散熱器罩26 布置在散熱器23的芯表面23a的由箭頭R所示的一側,以覆蓋芯表面23a 的外側(箭頭R所示一側)。散熱器罩26是本發明的"用于跨乘式車輛 的散熱器罩"的實施例。如圖3及圖5所示,四個螺孔26a形成在散熱器 罩26中。散熱器罩26通過螺釘27安裝至風扇殼體22 (參見圖l)。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器罩26包括主體罩26b及蓋體罩26d。主體罩 26b覆蓋散熱器23的芯表面23a的外側(箭頭R所示一側)。蓋體罩26d 布置在主體罩26b的頂表面26c上以覆蓋散熱器23的蓋體23d。
主體罩26b具有前空氣入口 26e、后空氣入口 26f以及底空氣入口 26g。前空氣入口 26e、后空氣入口 26f以及底空氣入口 26g分別形成為與 散熱器23的芯表面23a相對(見圖4)并具有朝向不同方向的開口 。
前空氣入口 26e具有前側(箭頭FWD所示方向)的開口,并形成為 吸入至少一部分行進風F3 (見圖1及圖4)。具體而言,前空氣入口 26e 設置在散熱器罩26的前側(箭頭FWD所示一側),由此前空氣入口 26e 以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箭頭L及R所示方向)呈預定角度沿朝向前側 (箭頭FWD所示一側)傾斜的方向開口 (見圖3)。如圖4所示,前空氣 入口 26e被布置成與散熱器23的芯表面23a的前(箭頭FWD所示方向) 部相對,并且具有向芯表面23a的前(箭頭FWD所示方向)部導引空氣 (行進風F3)的功能。
多個板狀構件(鰭片)26h與散熱器罩26 —體地設置在前空氣入口 26e上。多個板狀構件26h布置為從前空氣入口 26e的開口的前側向后上 方傾斜延伸,并且在平面圖上觀察時彼此不會重疊。多個板狀構件26h中的每一個均形成為具有相對于芯表面23a的預定傾角。如圖6及圖7所 示,多個板狀構件26h中的每一個(見圖6)均布置成使得板狀構件26h 的預定傾角小于后空氣入口 26f的板狀構件26i (將在以下描述)相對于芯 表面23a的預定傾角(見圖7)。換言之,相較于后空氣入口 26f的板狀 構件26i (見圖7),前空氣入口 26e的板狀構件26h (見圖6)被布置成 使得泥漿等更不易通過其進入散熱器罩26的內側(箭頭L所示一側)。
如圖3及圖5所示,后空氣入口 26f具有位于與前(箭頭FWD所示方 向)側相對一側的開口,并形成為引入由抽吸風扇21 (見圖2)吸入的吸 入氣流F1 (見圖2)。具體而言,如圖2及圖5所示,后空氣入口 26f設 置在散熱器罩26的后側以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箭頭L及R所示方向) 呈預定角度沿著朝向與前方(箭頭FWD所示方向)相對一側傾斜的方向 開口。
如圖3及圖5所示,多個板狀構件(鰭片)26i與散熱器罩26 —體地 設置在后空氣入口 26f中。多個板狀構件26i布置為從后空氣入口 26f的開 口的前側向后上方傾斜延伸,并且在平面圖上觀察時彼此不會重疊。多個 板狀構件26i中的每一個均形成為具有相對于芯表面23a的預定傾角。如 圖6及圖7所示,多個板狀構件26i中的每一個(見圖7)均布置成使得板 狀構件26i的預定傾角大于前空氣入口 26e的板狀構件26h (見圖6)相對 于芯表面23a的預定傾角。換言之,相較于前空氣入口 26e的板狀構件 26h (見圖6),后空氣入口 26f的板狀構件26i (見圖7)被布置成使得空 氣等更易于通過其流入散熱器罩26的內側(箭頭L所示一側)。
如圖1及圖3所示,底空氣入口 26g具有開口,其朝向以下方向前 空氣入口 26e下方的至少一部分行進風F4 (見圖1)可沿該方向被吸入后 空氣入口 26f下方的區域。底空氣入口 26g形成為沿向前方向(箭頭FWD 所示方向)向下傾斜延伸。
如圖8及圖9所示,空氣導引單元26j —體地形成在散熱器罩26的背 表面一側(箭頭L所示一側)(見圖9)。空氣導引單元26j形成為將通 過底空氣入口 26g引入的空氣導向散熱器23的芯表面23a (見圖8)的下 部區域。空氣導引單元26j布置在散熱器罩26的背表面一側(箭頭L所示一側)(見圖9)以從其突伸,并包括后空氣導引部26k及底空氣導引 261。后空氣導引部26k從底空氣入口 26g的后端附近向下延伸。底空氣導 引部261與后空氣導引26k的底端連接,并沿向前方向(箭頭FWD所示方 向)向下傾斜地延伸。后空氣導引26k具有防止已經通過底空氣入口 26g 引入的空氣(行進風F4)(見圖8)從后方逃離,同時將空氣導引至散熱 器23 (見圖8)的下部區域中與前(箭頭FWD所示方向)側相對的部分 的功能。底空氣導引261具有防止已經通過底空氣入口 26g引入的空氣 (行進風F4)(見圖8)從下方逃離,同時將空氣導引至散熱器23 (見圖 8)的下部區域中與前(箭頭FWD所示方向)側相對的部分的功能。
如圖3及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側壁26m設置在蓋體罩26d (其 形成在主體罩26b的頂表面26c上)上,以覆蓋蓋體23d的側部(見圖 3)。側壁26m形成為從蓋體23d的橫向附近(見圖3)向主體罩26b的頂 表面26c向下豎直延伸。如圖4所示,當從上方觀察時,側壁26m向主體 罩26b的頂表面26c的最外側部分26n的外側(箭頭R所示一側)突伸。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及圖8所示,蓋體罩26d的側壁26m被構造成 使得側壁26m (蓋體罩26d)的內周表面的內徑D1 (見圖8)大于兩個凸 起23e的相對端部之間的距離D2 (其是蓋體23d的外周的最大外徑)。換 言之,蓋體罩26d被構造為即使在蓋體23d相對于冷卻劑供應單元23c轉 動時也不會與蓋體23d進行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及圖4所示,蓋體罩26d的側壁26m呈半圓筒 形,并被構造成使得從箭頭R所示的一側覆蓋散熱器23的冷卻劑供應單 元23c及蓋體23d。如圖5所示,半圓形缺口 26o形成在蓋體罩26d的側 壁26m的前(箭頭FWD所示一側)部。通過對位于箭頭L所示一側的側 壁26m切開來形成缺口 26o,由此從前側(箭頭FWD所示一側)流過的 行進風F5流入蓋體罩26d內。換言之,如圖8所示,設置缺口26o以使行 進風F5撞擊在散熱器23的冷卻劑供應單元23c附近,由此對冷卻劑供應 單元23c的附近進行冷卻。缺口26o是本發明的"第一缺口"的示例。
如圖5所示,缺口 26o被構造為允許連接至散熱器23的冷卻劑供應單 元23c的箭頭FWD所示一側的軟管24從散熱器罩26的內側通過缺口 26o
10向外側延伸。每一個均被設置為將軟管24導引至箭頭FWD所示一側的一 對軟管保持爪26p在相對于缺口 26o的箭頭FWD所示一側形成在頂表面 26c上,以向上突伸。這對軟管保持爪26p被布置為在兩者之間沿前后方 向和橫向(箭頭R及L所示方向)中的每個方向均存在預定間隙,并被構 造為限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軟管24的橫向(沿箭頭R及L所示方向)運 動。
半圓形缺口 26q形成在散熱器罩26的蓋體罩26d的上表面中,以與散 熱器23的蓋體23d的上表面相對應。通過將蓋體罩26d的上表面的箭頭L 所示一側切割來形成缺口 26q。缺口 26q是本發明的"第二缺口"的示 例。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器罩26在主體罩26b與蓋體罩26d之間的邊界部 附近具有通孔26r。通孔26r從散熱器23—側(箭頭L所示一側)延伸通 過散熱器罩26到達蓋體罩26d的外(箭頭R所示一側)表面。具體而 言,通孔26r形成在主體罩26b的側壁26m與頂表面26c之間的邊界部中 以沿側壁26m的周向延伸。如圖3所示,通孔26r沿前后方向的寬度大于 散熱器23的冷卻劑供應單元23c的寬度(外徑)。側壁26m豎直定位成 與散熱器23的冷卻劑供應單元23c相對應。
如上所述,后輪28可轉動地布置在發動機11的后部。后擋泥板29設 置在后輪28上方以從上方覆蓋后輪28。此外,排氣管30連接至發動機 11。排氣管30被布置成向后延伸并連接至消音器31。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散熱器罩26具有在主體罩26b與蓋體罩 26d之間的邊界部附近的通孔26r。通孔26r從散熱器23 —側延伸通過散 熱器罩26到達蓋體罩26d的外表面一側(側壁26m的外側)。該結構允 許散熱器罩26的主體罩26b與散熱器23之間的空間內的熱量通過通孔 26r逃離,由此防止熱量聚集在散熱器23的蓋體23d的附近區域內。因 此,可以有效地冷卻散熱器23的冷卻劑。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通孔26r被構造為大于冷卻劑供應單元 23c (散熱器23的蓋體23d將安裝至其上)的寬度,由此使得大量空氣流 入冷卻劑供應單元23c的附近區域。因此,可以冷卻散熱器23中冷卻劑供
ii應單元23c附近的區域,由此可更有效地冷卻散熱器23的冷卻劑。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側壁26m形成為豎直向下延伸至主體罩 26b的頂表面26c。因此,相較于側壁26m被形成為與散熱器23的蓋體 23d的形狀以及冷卻劑供應單元23c (其具有小于蓋體23d的外徑)的形狀 共形的形狀的構造,可以確保散熱器23的冷卻劑供應單元23c與側壁26m 之間的足夠的間隙。由此提高了散熱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通孔26r形成在蓋體罩26d的側壁26m與 主體罩26b之間的邊界部中。因此,在保護散熱器23的蓋體23d附近區域 的同時,可實現在散熱器罩26的主體罩26b與散熱器23之間的空間中的 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缺口 26o形成在蓋體罩26d的前(箭頭 FWD所示一側)部,由此使得行進空氣F5流入蓋體罩26d內。由此也允 許冷卻散熱器23的冷卻劑。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缺口 26o被形成為使得連接至散熱器23 的軟管24可通過缺口 26o伸出散熱器罩26。因此,缺口 26o不僅執行將 行進空氣F5導引至蓋體罩26d內的功能,還執行允許軟管24延伸通過的 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缺口 26q形成在蓋體罩26d的上表面中, 由此與散熱器23的蓋體23d的上表面相對應。因此,散熱器罩26的主體 罩26b與散熱器23之間的空間內的熱量不僅可通過通孔26r散逸,還可通 過缺口26q散逸。由此也提高了散熱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蓋體罩26d的側壁26m的內周表面的內徑 Dl大于兩個凸起23e端部兩者之間的距離D2 (其是具有非正圓形的蓋體 23d的外周的最大外徑。該結構可抑制蓋體23d與蓋體罩26d的側壁26m 的內周表面干涉。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通孔26r被形成為沿半圓筒側壁26m的周 向延伸,由此便于沿前后方向及車輛寬度方向(箭頭R及L所示方向)延 伸的通孔26r穿過。因此,在散熱器罩26的主體罩26b與散熱器23之間 的空間內的熱量可通過通孔26r被有效地排出。應當理解,這里揭示的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各個方面均為示例而并不意 在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本發明的范圍不應由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來界定, 而應由權利要求的范圍來界定,并且本發明的范圍包含權利要求的范圍相 等同的含義以及落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改變方案。
例如,在本實施例中,采用速可達型摩托車作為具有散熱器罩的跨乘 式車輛的示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而可被應用至任何其他設置有 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例如三輪車輛以及全地形車輛(ATV)。
本實施例已經描述了通孔在主體罩與蓋體罩之間的邊界部處形成在蓋 體罩內的示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通孔可在主體罩與蓋體罩之間 的邊界部處形成在主體罩中。
本實施例已經描述了通孔沿前后方向的寬度大于散熱器的冷卻劑供應 單元沿前后方向的寬度的示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并且通孔沿前 后方向的寬度并不一定必須大于散熱器的冷卻劑供應單元沿前后方向的寬 度。
本實施例已經描述了軟管通過形成在蓋體罩的前部中的缺口伸出散熱 器罩的示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并且軟管不一定必須通過形成在 蓋體罩的前部中的缺口伸出散熱器罩。
本實施例已經描述了通孔形成在蓋體罩的半圓筒側壁中以沿側壁的周 向延伸的示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并且通孔可形成在蓋體罩的半 圓筒側壁中以沿與周向相交的豎直方向延伸,或者可在正視圖中形成為圓 形。
本實施例已經描述了蓋體罩僅形成在與散熱器的蓋體及冷卻劑供應單 元相對的部分處的示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并且蓋體罩可被形成 為在主體罩上方延伸以到達比與散熱器的蓋體及冷卻劑供應單元相對的部 分更遠的部分。
權利要求
1. 一種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包括主體罩,其相對于具有芯表面的散熱器布置為覆蓋所述芯表面的外側,所述芯表面布置為面向所述車輛的橫向;以及蓋體罩,其布置在所述主體罩的頂表面上,以覆蓋設置在所述散熱器上方的蓋體,其中,所述散熱器罩具有位于所述主體罩與所述蓋體罩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區域內的通孔,所述通孔從所述散熱器一側延伸通過所述散熱器罩到達所述蓋體罩的外表面一側。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通孔大于冷卻劑供應單元的寬度,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蓋體安裝至所述冷卻劑 供應單元。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蓋 體罩包括形成為覆蓋所述蓋體的側部的側壁;并且所述側壁形成為豎直向 下延伸至所述主體罩的所述頂表面。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蓋 體罩的所述側壁被構造為從上方觀察時突伸至所述主體罩的所述頂表面的 最外側部分的外側。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通 孔形成在所述蓋體罩的所述側壁與所述主體罩之間的邊界部中。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第一缺 口形成在所述蓋體罩的前部中。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第 一缺口被構造為允許連接至所述散熱器的軟管通過所述第一缺口伸出所述 散熱器罩。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第二缺 口形成在所述蓋體罩的上表面上,以與所述散熱器的所述蓋體的上表面相 對應。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蓋 體罩的內周表面的內徑大于具有非正圓形的所述蓋體的外周的最大外徑。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其中,所述 蓋體罩具有半圓筒形的側壁;并且所述通孔形成在半圓筒形的所述側壁中,以沿所述側壁的周向延伸。
11. 一種跨乘式車輛,包括散熱器,其具有芯表面,所述芯表面布置為面向所述車輛的橫向;以及散熱器罩,其包括主體罩,其相對于所述散熱器布置為覆蓋所述芯表面的外側;以及蓋體罩,其布置在所述主體罩的頂表面上以覆蓋設置在所述散熱器上方的蓋體,其中,所述散熱器罩具有位于所述主體罩與所述蓋體罩之間的邊界部 附近區域內的通孔,所述通孔從所述散熱器一側延伸通過所述散熱器罩到 達所述蓋體罩的外表面一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和具有散熱器罩的跨乘式車輛,其能夠使散熱器的冷卻劑充分冷卻。用于跨乘式車輛的散熱器罩(26)包括主體罩(26b)和蓋體罩(26d),主體罩(26b)相對于具有芯表面(23a)的散熱器(23)布置為覆蓋芯表面(23a)的外側,即箭頭R所示一側,芯表面(23a)面向箭頭R所示一側,即車輛的橫向,并且蓋體罩(26d)布置在主體罩(26b)的頂表面(26c)上,以覆蓋設置在散熱器(23)上方的蓋體(23d)。散熱器罩(26)具有位于主體罩(26b)與蓋體罩(26d)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區域中的通孔(26r)。通孔(26r)從散熱器(23)一側,即箭頭L所示一側,延伸通過散熱器罩(26)到達蓋體罩(26d)的外表面一側,即箭頭R所示一側。
文檔編號F01P11/10GK101424210SQ20081017304
公開日2009年5月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30日
發明者三吉伸幸, 川上聰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