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的制作方法

文(wen)檔(dang)序(xu)號(hao):5215659閱讀:512來源(yuan):國知局
專利名稱: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動力裝置,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
背景技術
目前普通摩托車發動機采用機油散熱器時,機油散熱器的進油管引自右側蓋上原轉速表軸孔,回油管接到右曲軸箱,即進出油管都接到發動機的右側。而串聯式機油散熱器進出油口一般置于散熱器的一側,并聯式機油散熱器的進出油口置于散熱器兩側。如果采用普通發動機外接串聯式機油散熱器,則油管長度較短。如果接并聯式機油散熱器,則油管長度較長,而且影響美觀。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散熱效果好,外接油管與散熱器連接方便,更美觀的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包括左曲軸箱、右曲軸箱、機油泵、左機外油管、右機外油管、機油散熱器,所述右曲軸箱上設置有平衡軸軸承座,所述右曲軸箱上設置有入油孔和出油孔,所述入油孔的下面設置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與垂直方向所夾銳角為10-20度,所述第一油道與所述入油孔相通,所述第一油道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油堵,所述第一油道上設置有與右曲軸箱內油道連接的油孔;所述出油孔的側面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與所述出油孔相通,所述第二油道的端部設置有第二油堵;所述出油孔下方與垂直方向所夾銳角為20-45度方向上設置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與所述第二油道相通,所述第三油道與所述右機外油管連接,所述右機外油管與機油散熱器連接;所述右曲軸箱上的平衡軸軸承座外部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30-40度的方向上設置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分別與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右曲軸箱上油槽相通;所述右曲軸箱上的前吊裝孔的上方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30-40度的方向設置有第五油道所述第五油道一端與所述油槽相通,另一端與第六油道相通,所述第五油道末端設置有第五油堵;所述左曲軸箱的前吊裝孔的左上方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40-60度的方向設置有第七油道,所述第七油道的中心與所述前吊裝孔的中心的距離為12-20mm,所述第七油道與第八油道相通,所述第八油道與所述第六油道相通,所述第七油道的末端設置有左機外油管,所述左機外油管與所述機油散熱器連接。
所述第一油道或/和第二油道或/和第四油道或/和第五油道的直徑為7-11mm。
所述軸承座孔內設置有軸承。
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散熱器的出口位于左箱,回油口位于右箱的方案,能夠使用散熱效率高的并聯散熱器,散熱效果好,而且外接油管與散熱器的連接更為方便,外觀也更美觀。


圖1為本實用新型采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采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右視圖;圖3為A-A剖視圖;圖4為右曲軸箱油道布置示意圖;圖5為S-A-B-S剖視圖;圖6為S1-S1剖視圖;圖7為P1-P1剖視圖;圖8為L-L剖視圖;圖9為左曲軸箱油道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采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主視圖、右視圖及A-A剖視圖分別如圖1、圖2、圖3所示,包括左曲軸箱1、右曲軸箱2、機油泵3、左機外油管4、右機外油管5以及機油散熱器6,左曲軸箱與右曲軸箱通過螺栓連接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油道的布置情況如圖4、圖5、圖6、圖7、圖8、圖9所示,在右曲軸箱2上曲軸軸承孔正下方,距離曲軸軸承孔中心51mm處加工有圓孔7,圓孔7的直徑為40-50mm。在圓孔7的底部平面上加工有入油孔8和出油孔9,在圓孔7的下方鑄有厚度為10-16mm的筋狀突起10,筋狀突起10與垂直方向所夾銳角α1為10-20度,該筋狀突起10內加工有直徑為7-11mm第一油道11,第一油道與入油孔相通,第一油道的末端安裝有直徑為7-11mm的第一油堵12。在第一油道與右曲軸箱連接處加工有油孔13與右曲軸箱內的油道14相通。
在出油孔9的側面沿水平方向鑄有厚度為10-16mm的筋狀突起15,該筋狀突起15內加工有直徑為7-11mm的第二油道16,第二油道與出油孔9相通,第二油道的末端安裝有直徑為7-11mm的第二油堵17。
在出油孔9的下方與垂直方向所夾銳角為20-45度的方向上鑄有厚度為15-25mm的筋狀突起18,該筋狀突起內加工有直徑是8mm的第三油道19,第三油道19的末端與第二油道16相通。通過帶有過油孔的螺栓20將右機外油管5固定在油道19的另一端,右機外油管與機油散熱器連接。
在右曲軸箱軸承座外部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30-40度的方向上鑄有厚度為15-25mm的筋狀突起22,該筋狀突起內加工有第四油道23,第四油道23與第二油道16相通,也與右曲軸箱上的油槽24相通,第四油道23的末端安裝有直徑為7-11mm的第四油堵25。第四油道23穿過了軸承座孔26,在軸承座孔26內安裝有軸承27,可以防止機油從軸承座孔26內流出。
在右曲軸箱前吊裝孔28的左上方鑄有厚度為10-20mm、高度為55-65mm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30-40度的筋狀突起29,該筋狀突起29內加工有直徑為7-11mm的第五油道30和直徑是8mm的第六油道31,第五油道30與油槽24相通,第五油道末端安裝有直徑為7-11mm的第五油堵32。
在左曲軸箱上與右曲軸箱吊裝孔28相應的位置有左曲軸箱前吊裝孔33,在左曲軸箱前吊裝孔33的左上方鑄有直徑為15-25mm、高為5-15mm的圓柱34,圓柱34的中心與前吊裝孔33的中心的距離為12-20mm,圓柱34與右曲軸箱和左曲軸箱的結合面的距離為20-40mm,圓柱34內加工有第七油道35,第七油道35與第八油道36相通,第八油道36與第六油道31相通,通過帶有過油孔的螺栓37將左機外油管4固定在第七油道37的末端,左機外油管4與機油散熱器6連接。第七油道為M14螺紋孔,第八油道為一油槽。
在發動機工作過程中,通過機油泵的泵吸作用,將機油經過右曲軸箱內油道14與油孔13通過第一油道11進入入油孔8,再由出油孔9將機油壓入第二油道16,由于第四油道23與第三油道19在出油孔9附近都與第二油道16相通,機油的一部分經過第四油道23直接進入油槽24,另一部分經過第三油道19、螺栓20、右機外油管5進入機油散熱器6,這部分機油在機油散熱器6中與外界交換熱量后,經過左機外油管4、螺栓37進入第七油道35,再經過第八油道36、第六油道31、第五油道30流回油槽24,在油槽24中的機油在壓力的作用下,分別流向發動機的各個需要潤滑的部位。
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所公開的涉及一種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進行了特別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能理解,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它進行形式和細節的種種顯而易見的修改。因此,以上描述的實施例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所有的變化和修改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包括左曲軸箱、右曲軸箱、機油泵、左機外油管、右機外油管、機油散熱器,其特征是,所述右曲軸箱上設置有平衡軸軸承座,所述右曲軸箱上設置有入油孔和出油孔,所述入油孔的下面設置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與垂直方向所夾銳角為10-20度,所述第一油道與所述入油孔相通,所述第一油道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油堵,所述第一油道上設置有與右曲軸箱內油道連接的油孔;所述出油孔的側面沿水平方向設置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與所述出油孔相通,所述第二油道的端部設置有第二油堵;所述出油孔下方與垂直方向所夾銳角為20-45度方向上設置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與所述第二油道相通,所述第三油道與所述右機外油管連接,所述右機外油管與機油散熱器連接;所述右曲軸箱上的平衡軸軸承座外部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30-40度的方向上設置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分別與所述第二油道和所述右曲軸箱上油槽相通;所述右曲軸箱上的前吊裝孔的上方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30-40度的方向設置有第五油道所述第五油道一端與所述油槽相通,另一端與第六油道相通,所述第五油道末端設置有第五油堵;所述左曲軸箱的前吊裝孔的左上方與水平方向所夾銳角為40-60度的方向設置有第七油道,所述第七油道的中心與所述前吊裝孔的中心的距離為12-20mm,所述第七油道與第八油道相通,所述第八油道與所述第六油道相通,所述第七油道的末端設置有左機外油管,所述左機外油管與所述機油散熱器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油道或/和第二油道或/和第四油道或/和第五油道的直徑為7-11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其特征是,所述軸承座孔內設置有軸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旨在提供一種散熱效果好,外接油管與散熱器連接方便,更美觀的使用機油散熱器的發動機。該發動機在右曲軸箱上設置有入油孔和出油孔,在入油孔和出油孔的周圍設置有多個油道。機油經過右曲軸箱內油道與油孔通過第一油道進入入油孔,再由出油孔將機油壓入第二油道,由于第四油道與第三油道都與第二油道相通,機油的一部分經過第四油道直接進入油槽,另一部分經過第三油道、螺栓、右機外油管進入機油散熱器,這部分機油在機油散熱器中與外界交換熱量后,經過左機外油管、螺栓進入第七油道,再經過第八油道、第六油道、第五油道流回油槽,再分別流向發動機的各個需要潤滑的部位。
文檔編號F01P11/08GK2665374SQ20032012592
公開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9日
發明者張寶歡, 宋如鋼, 秦德, 夏淑敏, 任立紅, 唐琦, 黃懷祖, 李秀山, 常宗慈, 王韜, 金則兵 申請人:天津朝霞摩托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