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摩托車制造領域。
本實用新型現有技術領域中的已有技術是現有的摩托車結構,為前叉式減震器系統和固定長度后搖臂及搖臂后頂端斜置后減振器。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目的是設計一種前上懸掛式結構與下置吊壓式油壓彈簧減震結構相結合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結構及緩沖擊力減震器相結合,且車架結構為組件結構的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方案是1、設計思想解決現有的摩托車,來自前輪垂直震動嚴重和來自后輪的劇烈顛簸,消除叉式減震器易漏油、減震性能較差、制造難度大、成本高、工藝復雜等不足,改善摩托車的緩沖擊性能、降低摩托車的制造難度和成本。在結構設計上去掉了現有摩托車的叉式減震器,采用前上懸掛式結構與下置吊壓式油壓彈簧減震結構相結合,可有效地防止來自前輪的垂直震動,緩解沖擊力、提高減震效果;后懸掛采用活動式(即長度可變式)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結構及緩沖擊力減震器相結合,能有效地緩解后輪的沖擊力和劇烈顛簸;采用組件式結構,便于制造和維修,為減輕整車重量,抓架及懸臂采用鋁合金壓鑄或鋼板沖壓成形,也可采用通常的鋼管焊接成,前、后減震器彈簧可采用變剛度形式,由于本車采用活動式后懸臂,可將鏈條傳動改為傳動軸傳動。2、結構方案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它包括前輪總成、后輪總成、發動機總成、前叉總成、座架總成、轉向總成、排氣總成。車架總成的上前懸掛的上懸臂、下懸臂的兩端分別與轉向架總成、抓架總成連接,轉向架總成的前叉連接件與前叉連接,減震器位于下懸臂的下方、抓架的前方,其上端安裝在抓架上,下端與減震器連接件連接,減震器連接件與抓架的下部連接,吊桿的上端與下懸臂連接、下端與減震器連接件連接,構成吊壓式懸掛減震結構;車架總成的后懸臂的前端與懸臂連接件的下角通過轉軸連接,懸臂連接件的前部通過轉軸連接在抓架上,主減震器連接件的下端通過轉軸連接在抓架上、上端與座架總成的座架一同用于安裝主減震器,主減震器通過四爪架與抓架連接,支撐連接件的一端與主減震器連接件的中部連接,另一端與懸臂連接,緩沖擊減震器安裝在懸臂連接件的轉軸與主減震器連接件間,構成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結構。為了減輕重量和增強散熱,在抓架上制有散熱孔。轉向架由轉向體及前叉連接件構成,前叉連接件通過轉軸與轉向體連接。轉向總成的兩導向連桿的一端通過角度控制軸件連接在抓架上,下一根的一端連接在轉向架上,上一根的一端與位于空心筒內的轉向軸下端的角度控制件連接,轉向軸的上端與車把連接。3、工作原理1)前懸掛吊壓式減震結構當摩托車快速行駛時,由于車子的慣性,前輪勢必會與高出或低于路面的可越性障礙產生一種撞擊力,而這種力由前輪傳給車身時,被轉換成了震動力,當懸臂的前端受到這種力時,與帶有沖擊慣性的懸臂后端,形成錯位的反力,這種反力會迅速改變前叉與懸臂、懸臂與抓架的連接角度,由于懸臂角度的變化,連接在下懸臂后下部的減震器吊桿的上下位置也隨之改變,從而也改變了減震器的狀態長度,使這種力消失在減震器的行程變化中。由于懸臂向前上方斜置安裝同時可使前輪在一定范圍內隨懸臂上下位置的變化前伸或后縮,以達到緩沖沖擊力的目的。2)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器當摩托車在一般路面行駛時,由于后懸臂與懸臂連接件后上角的接觸處受主減震器和緩沖擊減震器的向下壓力,以及來自后輪的向前推進動力,始終保持緊合。在一般震動時,緩沖擊減震器隨主減震器連接件、支撐連接件和懸臂作同向運動,行程保持不變,由主減震器發揮其功能,如遇高出或低于路面的較大可越性障礙時,與摩托車的后輪會產生一撞擊力。當后懸臂受到這種力時與摩托車本身的沖擊慣性形成一種反向拉力(這種力與車速成正比),當車速達到一定范圍時與障礙所產生的沖擊力就會改變懸臂與懸臂連接件上方的接觸角度,使傳力彎線變直,懸臂長度發生變化,迫使緩沖擊減震器壓縮,使沖擊力消失在緩沖擊減震器的行程變化中,同時,由于懸臂的伸長,使懸臂與主減震器的受力點后移,主減震器對懸臂的壓力變輕,從而使后輪越過障礙時產生的向上顛簸幅度大大減小。當沖擊力消失后,后懸臂與懸臂連接件的角度受緩沖擊減震器的彈性而恢復,懸臂長度恢復原狀。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采用前上懸掛吊壓式減壓結構,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結構和組件式車架結構能有效地防止來自前輪的垂直震動和來自后輪的劇烈顛簸。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前叉式減震器制造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漏油等不足,彌補了現有懸掛式摩托車選材要求高、緩沖擊力性能不佳的不足。
圖1是緩沖擊式摩托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緩沖擊式摩托車的車架結構示意圖。
圖3是轉向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上、下懸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懸臂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結合附圖1~5對緩沖擊式摩托車作以敘述。
本車由前輪總成19、前懸掛、抓架1、連接裝置、發動機2、后懸掛、后輪總成20組成。
前懸掛由上懸臂3、下懸臂4、轉向架6、前叉7、減震器5、連接件8、連接件9組成。
上懸臂3、下懸臂4的前端分別與轉向架6的轉向體、連接后端分別與抓架1連接。固定長度的前叉桿就固定在轉向架6上。減震器5的上端安裝在抓架上,下端與連接件9連接,連接件9的后端連接在抓架上,中間點與后懸臂的后下部通過吊桿8連接,這樣就組成了一組吊壓式懸掛減震系統。
發動機2就安裝在抓架1內部。后懸掛由后懸臂11、懸臂連接件12、減震器連接件13、18、主減震器14、緩沖擊減震器10組成。
后懸臂11的前端與懸臂連接件12的下角通過一轉軸連接,懸臂連接件12的前上角通過轉軸連接在抓架1的后下部,連接件13的下端連接在抓架1的后上部,連接件18安裝在連接件13的中間點,與后懸臂前上部、主減震器14則安裝在座架17的C點與連接件13的上端,緩沖擊減震器10安裝在懸臂連接件12的后下角與連接件13的下部。這樣就使懸臂連接件12的后下角受緩沖擊減震器的壓力迫使12的后上角始終緊貼在懸臂11的前上部,使后懸掛的傳力線形成一個“ ”形。組成了一組頂壓式懸掛及緩沖擊后減震系統。
轉向總成由角度控制件15、轉向架6、空心筒21、角度控制件22、連桿16、轉向車把23及轉向軸構成。轉向軸24安裝在空心筒21內,兩導向連桿16的一端通過角度控制軸件15連接在抓架1上,下一根的一端連接在轉向架6上,上一根的另一端與位于空心筒21內的轉向軸24的角度控制件22連接,轉向軸24的上端與轉向車把23連接。轉向架6由前叉連接件26及轉向體27構成。
權利要求1.一種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它包括前輪總成、后輪總成、發動機總成、前叉總成、座架總成、轉向總成、排氣總成,其特征在于車架總成的前懸上掛的上懸臂、下懸臂的兩端分別與轉向架總成、抓架總成連接,轉向架總成的前叉連接件與前叉連接,減震器位于下懸臂的下方、抓架的前方,其上端安裝在抓架上、下端與前減震器連接件連接,前減震器連接件與抓架的下部連接,吊桿的上端與下懸臂連接,下端與減震器連接件連接,構成前懸掛吊壓式減震結構;車架總成的后懸臂的前端與懸臂連接件通過轉軸連接,懸臂連接件的前部通過轉軸連接在抓架上,主減振器連接件的下端通過轉軸連接在抓架上,上端與主減震器連接,主減震器通過四爪架與抓架連接,支撐連接件的一端與主減震器連接件的中部連接,另一端與后懸臂連接,緩沖擊減震器安裝在懸臂連接件下角的轉軸且與主減震器連接件間,構成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其特征是抓架上制有散熱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其特征是轉向總成的兩導向連桿的一端通過角度控制軸件連接在抓架上,下一根的一端連接在轉向架上,上一根的一端與位于空心筒內的轉向軸下端的角度控制件連接,轉向軸的上端與車把連接。
專利摘要緩沖擊式懸掛摩托車,它包括前輪總成、后輪總成、發動機總成、前叉總成、座架總成、轉向總成、排氣總成。其特點是車架總成是由前懸掛吊壓式減震結構、后懸臂與上置頂壓式后減震結構構成的組件結構。因此能夠有效地防止來自前輪的垂直震動和來自后輪的劇烈顛簸,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前叉式減震器制作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漏油等不足,彌補了現有懸掛式摩托車選材要求高、緩沖擊力性能不佳的不足。
文檔編號B62K11/02GK2122817SQ9220904
公開日1992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1992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1992年4月29日
發明者李佐江 申請人:李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