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凈化鉑族金屬及其合金的制造方法
鉑族金屬及其合金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電器、石化工業。但對于用作電接觸材料的合金,要求材料具有低的接觸電阻,抗電損耗、抗熔焊性、耐磨性好和金屬轉移少等性能。有的合金要求加工成φ0.01毫米的絲材,對合金的加工性能也有一定要求。由于上述特點,因此要求合金鑄錠緻密,雜質含量少,冶金缺陷少。
眾所周知,底漏澆注方法能夠防止渣料混入鑄錠中,減少鑄錠中非金屬夾雜物的含量。嚴格控制熔煉溫度及澆注溫度是獲得緻密鑄錠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鋼鐵及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熔煉中,早以廣泛采用底漏澆注方法及浸入式測量金屬溶液溫度。從而改善了鑄錠質量,提高了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但上述兩種方法只有當合金熔點低于1600℃時才能較好地實現。而多數鉑族金屬均具有較高的熔點(>1770℃);有些合金熔點超過1800℃;熔煉溫度超過2000℃,澆注溫度約為1900~1950℃。因而很難實現底漏澆注方法和浸入式測量金屬溶液溫度。其原因是熔煉鉑族金屬及其合金時,要求耐火材料具有高純度、高耐火度、良好的抗熱震性及高溫(物理、化學)穩定性。如氧化鋁制品雖然其抗熱震性、高溫熱穩定性均較好,純度也達到要求,但耐火度低(熔點2030℃);石墨制品其純度、耐火度、抗熱震性均好,且易于加工。但其對鉑族金屬的高溫化學穩定性較差,當鉑、鈀、銠、釕在石墨坩堝中熔化時會溶解有大量的C,凝固時在鉑、銠、釕中的碳以片狀石墨形式析出,鈀中的碳沉淀出球狀石墨粒子。從而影響材料質量及加工性能。
同樣,采用浸入式測量金屬溶液溫度時熱電偶套管均為石英套管。其抗熱震性優良,可承受溫度急驟變化而不破裂。但其只可在1600℃以下使用。對高熔點的鉑族金屬及其合金則很難實現浸入式測溫方法。其主要原因是熱電偶保獲套管(高純氧化物制品),抗熱震性差在使用中必然破裂。
長期以來,鉑族金屬及其合金一直采用高頻感應加熱熔煉,金屬液由坩堝上部翻轉澆入水冷銅模中,其缺點是在翻轉澆注時易將夾雜物澆入錠模中,所得的鑄錠含夾雜物嚴重。質量不穩定。鑄錠開坯道次壓下量不大于20~30%,而且經常產生裂紋,嚴重影響生產使用。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新的鉑族金屬及其合金的凈化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氧化鎂坩堝作為熔煉坩堝,坩堝材料含MgO>99%;SiO2<0.3%;AlO3<0.2%;其它<0.4%。在熔煉坩堝的底部開一個直徑大于2毫米的園孔,并插入與坩堝同種材料的空心塞桿,空心塞桿直徑應大于10毫米、壁厚應大于2毫米;塞桿與坩堝配合部分帶有錐度、頂端封閉,其封閉處R≈1~2毫米;長度應大于120毫米。在塞桿中可插入熱電偶,連續測量熔煉及澆注溫度。熱電偶絲外,套上與塞桿同種材料的套管。塞桿與坩堝底孔配合處應無間隙。將坩堝置于高頻感應線圈內,金屬放入坩堝中,通電加熱熔化,熔煉完畢將塞桿拔出,金屬液由坩堝底孔注入水冷銅模中。從而起到凈化金屬的作用。采用本發明制造的鉑族金屬及其合金,可以除去非金屬夾雜物,鑄錠緻密,加工性好能承受大壓下量的加工,該方法操作簡便,工藝穩定,再現性好。
實施例鉑銥-25合金熔煉。熔化設備GP100-H9型高頻感應加熱爐;熔煉坩堝氧化鎂坩堝(MgO>99%)。坩堝底部開有一個直徑為6毫米園孔,孔中插入一根與坩堝同種材料的空心塞桿,塞桿直徑為10毫米、壁厚~2毫米;長度為120毫米。塞桿與坩堝配合部分帶有錐度,其頂端封閉,頂端處R≈2毫米。塞桿與坩堝底孔配合處應無間隙。將坩堝置于高頻感應線圈內,將稱量好的鉑板75%,銥塊25%放入坩堝中,通電加熱熔化,升溫速度每4~6分鐘增加屏壓1KV,直至合金完全熔化,將溫度控制至~1950℃,保溫3~5分鐘,將塞桿拔起,金屬液由坩堝底部澆入預先放好的水冷銅模中。所獲得的即是凈化后的鉑銥-25合金鑄錠。
權利要求
1.鉑銥金屬及其合金采用高頻感應熔煉,熔煉完畢,金屬液倒入水冷銅模中。本發明的特征是,采用氧化鎂坩堝作為熔煉坩堝,坩堝底部開一個園孔,在園孔內插入一根與坩堝同種材料的塞桿,作底漏澆注,塞桿內裝有測溫元件。
2.根據權利要求
1其特征為,坩堝材料MgO>99%;SiO2<0.3%;Al2O3<0.2%;其它<0.4%。
3.根據權利要求
1其特征為,坩堝底孔直徑應大于2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
1其特征為,塞桿為空心管,直徑應大于10毫米,壁厚應大于2毫米;長度應大于120毫米。塞桿與坩堝配合部帶有錐度,頂端封閉頂端處B≈1~2毫米。
5.根據權利要求
1、4其特征為,坩堝底孔與塞桿配合處應無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
1、4其特征為,空心塞桿內插入熱電偶。
7.根據權利要求
1、4其特征為,熱電偶絲外,套上與塞桿同種材料的套管。
專利摘要
本發明適用于凈化鉑族金屬及其合金的制造方法。采用底漏澆注和浸入式測溫,可使熔點超過1800℃的鉑族金屬及其合金在熔煉澆注時夾雜物不易混入鑄錠中,且熔煉、澆注溫度控制準確,鑄錠質量優良,易于加工。
文檔編號C22C5/04GK86105723SQ86105723
公開日1988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1986年7月22日
發明者高立鈞, 王貴娥 申請人:航空材料研究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