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棉籽脫絨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利用砂輪和橋式網板配合脫絨的砂 輪式棉籽脫絨裝置。
背景技術:
現行以鋸片為脫絨關鍵部件的棉籽脫絨機存在下述缺陷①對棉籽首次脫絨后, 棉籽上仍留有12%左右的棉絨,脫下的棉籽俗稱毛棉籽,繼續脫絨也只能脫至4%左右,脫下 的棉籽俗稱半光籽,無法進一步脫絨,脫絨效率低下;②脫絨后部分棉籽被刮傷,成為不孕 籽,無法作為棉種使用。現行以鋼絲刷為脫絨關鍵部件的棉籽脫絨機存在下述缺陷①不能直接脫毛棉 籽,僅能脫半光籽,整機阻力大,耗能大,噪音大,污染大;②鋼絲刷制造工藝復雜,成本高, 自重大,拆裝需專用工具,其軸上套裝的軸承易被磨損,換裝需要停機,既耗時又增大生產 成本;③鋼絲刷刺易折斷,斷下的鋼絲極易掉入脫絨后的棉籽和棉絨中,難以清出,影響絨、 籽品質。刷刺間的縫隙易夾纏棉絨,導致整機工作不穩定,脫絨效率低;④鋼絲刷外圍的網 眼筒由于受加工工藝所限,其網眼尺寸無法做得很小,導致未成熟的癟棉籽穿過混入棉絨 中。由于鋼絲刷脫絨機脫下的棉籽絨纖維短,而鋸片脫絨機脫下的棉籽絨纖維長,這 兩種棉絨均不適合直接用于漿粕行業,必須混合后方可,十分不便于漿粕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對棉籽無損傷,脫絨率高,油脂業、種業、漿粕業均可 使用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整體裝設在棉籽脫絨機的脫絨 箱內,其包括外網筒,被外網筒包套的轉軸,隨轉軸同步轉動的上、下托輪、砂輪,以及設置 在底部的集絨筒。在脫絨箱的上、下端面中心對應處設置有軸承,兩軸承間布設一轉軸,轉 軸由棉籽脫絨機的動力驅動輪驅動。在轉軸下段設置有底托,自底托向上的轉軸上套有不 少于兩級的上、下托輪,每級上、下托輪外包裹有內網筒,在每級上、下托輪間的轉軸上套有 砂輪,砂輪被其上側的下托輪緊壓在其下側的上托輪上,隨上、下托輪同步轉動。在轉軸上 的最上端的上托輪處壓蓋有砂輪,該砂輪上端蓋有壓蓋,壓蓋處的轉軸上開有外螺紋,并旋 有鎖緊螺帽。在轉軸上的最下端的下托輪底面連通有集絨筒,集絨筒與吸風機的吸風管連 通。在轉軸外包套有外網筒,外網筒與砂輪、內網筒間留有間隙。由于實施上述技術方案,裝設本裝置的棉籽脫絨機即可直接將帶絨12%的棉籽脫 至帶絨1%以下,且對棉籽無損傷,所脫的棉籽不僅可用于榨油,也可用作棉種,所脫的棉絨 可直接用于漿粕生產。脫絨率高,棉絨品質有保障。本裝置結構簡潔,自重輕,制造工藝簡 單,工作性能穩定,節能環保。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由以下的附圖和實施例給出圖1是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中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底部結構示意圖。圖例1、轉軸,2、鎖緊螺帽,3、壓蓋,4、砂輪,5、軸套,6、上托輪,7、連接片,8、下托 輪,9、底托,10、集絨筒,11、吸風管,12、內網筒,13、外網筒,14、出籽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 施方式。實施例如圖1一3所示,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整體裝設在棉籽脫絨機的脫絨箱 內,其包括外網筒13,被外網筒13包套的轉軸1,隨轉軸1同步轉動的上、下托輪6、8、砂輪 4,以及設置在底部的集絨筒10。在脫絨箱的上、下端面中心對應處設置有軸承,兩軸承間布 設一轉軸1,轉軸1由棉籽脫絨機的動力驅動輪驅動。在轉軸1下段設置有底托9,自底托9 向上的轉軸1上套有不少于兩級的上、下托輪6、8,每級上、下托輪6、8外包裹有內網筒12, 在每級上、下托輪6、8間的轉軸1上套有砂輪4,砂輪4被其上側的下托輪8緊壓在其下側 的上托輪6上,隨上、下托輪6、8同步轉動。在轉軸1上的最上端的上托輪6處壓蓋有砂輪 4,該砂輪4上端蓋有壓蓋3,壓蓋3處的轉軸1上開有外螺紋,并旋有鎖緊螺帽2。在轉軸 1上的最下端的下托輪8底面連通有集絨筒10,集絨筒10與吸風機的吸風管11連通。在 轉軸1外包套有外網筒13,外網筒13與砂輪4、內網筒12間留有間隙。外網筒13為上端面敞口,底端面開有中心孔的空腔圓筒,其上端口與棉籽脫絨機 的進籽口相連,外網筒13側壁上遍布橋式網眼,根據實際情況,橋式網眼可向外突出,也可 向內突出。在外網筒13底部側壁處開有出籽口 14。上托輪6為上小下大的兩段圓柱組成一體的圓臺形,其中心軸處開有貫通的中心 孔。下托輪8為中心開孔的圓柱形,順下托輪8上端面圓周半徑設置有不少于三個的L形 連接片7,連接片7的L形上周邊的豎邊與上托輪6中心孔內壁連接,橫邊與上托輪6底面 連接。連接片7的L形下周邊的豎邊與處于上、下托輪6、8中心孔內的軸套5外壁連接,軸 套5與轉軸1通過鍵固定連接。所述軸套5外徑小于上、下托輪6、8中心孔內徑。連接片 7的底邊厚度即為上托輪6和下托輪8之間的間距。砂輪4為中心開孔的圓柱形,其直徑大于上、下托輪6、8直徑。砂輪4中心孔內徑 與上托輪6上段圓柱外徑相等,砂輪4厚度大于前述上托輪6的上段圓柱高度,砂輪4即套 于上托輪6的上段圓柱處。內網筒12為兩端敞口的空腔圓筒,其上端口與上托輪6外壁連接,下端口與下托 輪8外壁連接。在處于上、下托輪6、8之間的內網筒12圓周壁上開有向外突出的橋式網眼。所述底托9與轉軸1固定,最下端的下托輪8上的連接片7L形下周邊的橫邊座于 底托9處。底托9為圓柱形,其直徑小于下托輪8中心孔內徑。底托9、壓蓋3通過鎖緊螺 帽2的緊固,將其間排列的各級上、下托輪6、8和砂輪4壓緊,確保砂輪4與上、下托輪6、8 同步穩定運轉。在脫絨時,外網筒13和吸風管11固定不動,砂輪4、上、下托輪6、8,集絨筒10以 及內網筒12隨轉軸1 一起轉動。未經過脫絨的棉籽經進籽口進入外網筒13內,毛棉籽在 下落過程中經砂輪4,內、外網筒12、13壁上橋式網眼的打磨,使得棉籽和棉絨脫離,棉籽在
4重力的作用下,繼續下落,并依次經過多級砂輪4的打磨,直至由外網筒13底部的出籽口 14 排出。各級砂輪4處脫離出的棉絨在經過該級砂輪4下的上、下級托輪6、8處時,由上、下 托輪6、8間吸入,并經各級砂輪4、上、下托輪6、8的中心孔,由最下端的下托輪6中心孔和 底托9間的空腔排入集絨筒10,最后由吸風管11處吸出。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 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要。
權利要求
一種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整體裝設在棉籽脫絨機的脫絨箱內,其包括外網筒,被外網筒包套的轉軸,隨轉軸同步轉動的上、下托輪、砂輪,以及設置在底部的集絨筒,在脫絨箱的上、下端面中心對應處設置有軸承,兩軸承間布設一轉軸,轉軸由棉籽脫絨機的動力驅動輪驅動,其特征在于在轉軸下段設置有底托,自底托向上的轉軸上套有不少于兩級的上、下托輪,每級上、下托輪外包裹有內網筒,在每級上、下托輪間的轉軸上套有砂輪,砂輪被其上側的下托輪緊壓在其下側的上托輪上,隨上、下托輪同步轉動,在轉軸的最上端的上托輪處壓蓋有砂輪,該砂輪上端蓋有壓蓋,壓蓋處的轉軸上開有外螺紋,并旋有鎖緊螺帽,在轉軸上的最下端的下托輪底面連通有集絨筒,集絨筒與吸風機的吸風管連通,在轉軸外包套有外網筒,外網筒與砂輪、內網筒間留有間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外網筒為上端面敞口,底端 面開有中心孔的空腔圓筒,其上端口與棉籽脫絨機的進籽口相連,外網筒側壁上遍布橋式 網眼,在外網筒底部側壁處開有出籽口。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托輪為上小下大的兩段 圓柱組成一體的圓臺形,其中心軸處開有貫通的中心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下托輪為中心開孔的圓柱 形,順下托輪上端面圓周半徑設置有不少于三個的L形連接片,連接片的L形上周邊的豎邊 與上托輪中心孔內壁連接,橫邊與上托輪底面連接,連接片的L形下周邊的豎邊與處于上、 下托輪中心孔內的軸套外壁連接,軸套與轉軸1通過鍵固定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外徑小于上、下托 輪中心孔內徑。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片的底邊厚度即為上 托輪和下托輪之間的間距。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砂輪為中心開孔的圓柱形, 其直徑大于上、下托輪直徑,砂輪中心孔內徑與上托輪上段圓柱外徑相等,砂輪厚度大于前 述上托輪的上段圓柱高度,砂輪即套于上托輪的上段圓柱處。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網筒為兩端敞口的空腔 圓筒,其上端口與上托輪外壁連接,下端口與下托輪外壁連接,在處于上、下托輪之間的內 網筒圓周壁上開有向外突出的橋式網眼。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與轉軸固定,最下 端的下托輪上的連接片L形下周邊的橫邊座于底托處,底托為圓柱形,其直徑小于下托輪 中心孔內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砂輪式棉籽脫絨裝置,其包括外網筒,被外網筒包套的轉軸,隨轉軸同步轉動的上、下托輪、砂輪,以及設置在底部的集絨筒。在轉軸下段設置有底托,自底托向上的轉軸上套有不少于兩級的上、下托輪,每級上、下托輪外包裹有內網筒,在每級上、下托輪間的轉軸上套有砂輪。在轉軸上的最上端的上托輪處壓蓋有砂輪,該砂輪上端蓋有壓蓋,壓蓋處的轉軸上開有外螺紋,并旋有鎖緊螺帽。在轉軸上的最下端的下托輪底面連通有集絨筒,集絨筒與吸風機的吸風管連通,在轉軸外包套有外網筒。裝設本裝置的棉籽脫絨機可將帶絨12%的棉籽脫至帶絨1%以下,且對棉籽無損傷,脫絨率高,棉絨品質有保障。本裝置結構簡潔,自重輕,制造工藝簡單,工作穩定,節能環保。
文檔編號D01B1/04GK101974788SQ20101053136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4日
發明者洪建龍 申請人:洪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