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絲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紡造、拉伸和卷繞多根合成長絲的按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紡絲設備。
在紡造多股合成長絲時長絲分別平行地相互并排地由大量剛紡出的單絲合并構成。為此單絲通過相互并排設置的噴絲嘴擠出。在單絲冷卻后通過一上油裝置進行單絲束的并結。這里單絲之間通過上油劑合并成為長絲。
在長絲離開紡絲裝置后,接著進行長絲處理,以調整到一定的物理性能。這時長絲引入一處理裝置,例如帶有許多導絲輥的拉伸裝置。為此長絲通過一集束導絲器匯聚到對于長絲處理所要求的小的處理間距。如例如由EP 0 539 866(Bag.1951)所知,為此長絲在長絲運行平面內非常強烈地偏轉。這里長絲的偏轉量取決于在紡絲裝置內長絲的間距和平行地并排紡出的長絲數量。例如已知同時紡出8、10或12股長絲。因此長絲以非常不同的包角在集束導絲器上行進。這種包角只能通過紡絲裝置和處理裝置之間相當長的區域才能減小。但是實際上希望單絲束的匯聚點和集束導絲器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小,因此長絲不可避免地在集束導絲器上以不同的包角行進。另一方面在長絲合并時長絲間距不能選擇得太大,以避免懸伸非常長的處理裝置。其次希望,由于費用和操作方面的原因設備的結構高度和寬度保持在一定限度內。但是因此出現這樣的問題,長絲在進入處理裝置時在長絲張力和長絲緊密度方面經受不均勻的條件。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地改進開頭所述這一類的紡絲裝置,使得即使在制造6股以上的長絲時在保持臨界結構長度,特別是導絲輥單元的長度的同時對于所有的長絲都能進行充分的處理。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來制造多股長絲的、具有特別緊湊的處理裝置的緊湊的紡絲設備。
按照本發明這一目的通過具有權利要求1特征的紡絲設備來實現。
在按本發明的紡絲設備中在集束導絲器和處理裝置之間的長絲流程內設有一(噴氣)變形裝置(Tangeleinrichtung),它對于每股長絲分別具有一長絲通道。這里在噴氣變形裝置入口處兩個相鄰長絲通道之間的距離基本上等于處理間距AB,它這樣來選擇,使得長絲在處理裝置的導絲輥單元的鋪放長度BL內可以平行地相互并排以多次纏繞地行進。由噴氣變形裝置決定的長絲間距AB即使在處理裝置中仍基本保持不變,因此長絲上不再進行進一步的偏轉。從而使長絲在處理裝置內在相同長絲張力的條件下進行處理。其次通過連接在處理裝置前面的噴氣變形裝置達到在即將進入處理裝置之前或繞上導絲輥單元之前很高的長絲緊密度。由于通過集束導絲器使長絲合并造成的劇烈纏繞在此前已經喪失的和不均勻的上油涂層可以由此得到補償或變得均勻。本發明另一個主要優點是,基本上設置在一個高度上的單絲束匯聚點和集束導絲器的位置之間的距離可以維持在技術上可以實現的最小距離上。這里單絲束的匯聚點是長絲在長絲流程內的單絲束合并成長絲的位置。集束導絲器的位置同樣表示為長絲的匯聚點。單絲束的匯聚點和長絲匯聚點之間的區域由長絲相互傾斜地通過,因此該區域不適合于長絲的集束處理,按照本發明可以做得特別短。
為了即使在平行紡出的長絲數量很大時在處理裝置內得到足夠的拉伸張力或足夠的處理持續時間,在為了處理至少6股長絲時導絲輥單元的覆蓋長度BL和噴氣變形裝置內的處理間距相互保持由關系式BL/AB>100確定的比例,那么證明是特別有利的。這里噴氣變形裝置的長絲通道分別以處理間距AB相互平行并排地設置。導絲輥單元的覆蓋長度BL確定導絲輥外殼面的長度范圍,該外殼面范圍可以用來處理長絲。因此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特別是在長絲數量大于6時噴氣變形裝置和處理裝置相互協調。比例式BL/AB>100保證例如在引導10股長絲時多重纏繞,而導絲輥單元不超過臨界結構長度。特別是在使用可加熱的導絲輥時可以實現所有長絲的均勻熱處理。為了在多重纏繞時得到長絲的穩定導向,實際表明,比例不應該低于BL/AB>30。
在處理裝置中處理間距為AB<10mm,尤其是<6mm,以使長絲在導絲輥單元上多重纏繞地行進。噴氣變形裝置的長絲通道分別以處理間距相互平行地并排設置。這里處理間距是兩股相鄰的行進中的長絲的長絲間距。因此長絲從集束導絲器直到纏上導絲輥單元為止可以按相互平行的流程行進。長絲在纏上處理裝置的導絲輥單元時具有特別均勻的狀態。
為了使單絲束的匯聚點和長絲的匯聚點之間的距離保持盡可能地短,已證明紡絲裝置噴絲嘴的間距AS和處理間距AS之間的比例為AS/AB>8時特別有利。由此紡絲裝置可以實現比較小的結構高度。這里由于偏轉造成的長絲上的狀態變化通過噴氣變形裝置得到充分的補償。
紡絲裝置的緊湊性通過本發明按權利要求4的優良的改進結構更加提高。這里長絲在進入噴氣變形裝置前由集束導絲器引導,在通過噴氣變形裝置的長絲通道之后由導絲輥單元引導。不需要單獨的輸入或輸出導絲器。
但是在噴氣變形裝置和處理裝置之間也可以設置一具有多條導槽的導絲桿,其中每個導槽內有一長絲行進。由此一方面簡化了在處理裝置上的生頭,另一方面使噴氣變形裝置和處理裝置之間的長絲流程更加穩定。為了在長絲之間調到最小間距,這種改進結構特別有利。這樣例如可以采用一種噴氣變形裝置,用這種噴氣變形裝置時在長絲通道入口處的處理間距大于在長絲通道出口處的處理間距。在出口處的處理間距可以相當于最小間距,并由導絲槽確定。
為了能夠在卷繞裝置內制造不受機器隔距限制的卷筒,卷筒軸線垂直于機器正面和紡絲裝置的縱軸線設置。為此要求,在紡絲裝置內的、這里稱為紡絲平面的長絲運行平面旋轉到一卷繞平面內。在本發明的一種特別優選的改進結構中長絲的偏轉在單絲束匯聚點和長絲匯聚點之間的區域內進行。為此為了引導長絲紡絲裝置和處理裝置相互這樣地設置,使紡絲裝置的長絲運行平面與處理裝置的長絲運行平面成一角度。按照本發明在紡絲裝置和處理裝置之間設有一轉向桿,以使長絲在長絲流程內集束導絲器之前在紡絲平面和處理平面之間的一平面內偏轉。這種結構具有這樣的優點,匯聚點之間的對于長絲處理有問題的區域既用來旋轉長絲平面、又用來使長絲合并。通過設置在集束導絲器前面的轉向桿長絲并攏到<10mm范圍內的處理間距。
為了使得可以盡可能均勻地處理長絲,集束導絲器和噴氣變形裝置優選設置在處理平面內。但是也可以相應于紡絲平面和處理平面之間的處理間距的任意角度將集束導絲器和噴氣變形裝置包括在長絲偏轉內,使得集束導絲器和噴氣變形裝置設置在一中間平面內。
通過本發明按權利要求8的特別優良的改進結構提供了在生頭時和在過程開始時的高度靈活性。這里偏轉導絲桿、集束導絲器和噴氣變形裝置固定在一個支架上,該支架可在處理平面和紡絲平面之間擺動。通過這種結構可以在進入處理裝置之前進行長絲導向的精確調整。
為了在過程開始時可以用簡單的方法將長絲放入噴氣變形裝置的長絲通道內,本發明按權利要求9的結構特別有利。這里每個長絲通道分別具有一沿長絲通道整個長度延伸的放入槽。這里相鄰長絲通道的兩個放入槽通入一個導絲槽,長絲可以從外部放入該導絲槽內。通過集束導絲器和噴氣變形噴嘴的直接緊密的配置長絲可以通過方便的操作將長絲放入導絲槽,從而放入長絲通道內。處理間距由連接在前面的集束導絲器規定,因此長絲在通過放入槽放入導絲槽后自動地到達相應的長絲通道。
在其中同時進行6,8或最多12股長絲的紡造、處理和卷繞的這種成套紡絲設備中,在長絲流程中從來沒有完全地排除故障。這類故障例如可能由例如在導絲輥系統中長絲斷裂或形成亂繞(Wicklerbildung)引起。為了排除故障以及避免廢品要求切斷紡絲裝置的絲簇并接收進一抽吸裝置內。為這一目的本發明按權利要求10的改進結構特別優良。這里在長絲流程內集束導絲器之前設有一長絲收集裝置。長絲收集裝置主要由一帶一導絲槽的可動導絲器、一切斷裝置和一抽吸裝置組成。為了收集長絲導絲器在長絲運行平面內運動,并把長絲束帶給切斷裝置。這里切斷裝置和抽吸裝置最好設置在長絲簇的一側,使得導絲器為了收集長絲在開始運動之前定位于長絲簇的另一側。其優點是,與長絲數量無關地將長絲簇合并成一束,并可以放入抽吸裝置內。設置在集束導絲器之前這種布局具有這樣的優點,長絲收集裝置的可動導絲器只須走過較小的路程,從而促使特別快的長絲收集。
因為在長絲每次偏轉時長絲和偏轉部位之間都要出現摩擦,在連續輸入無張力的長絲時偏轉部位導致長絲的積聚。本發明按 11的特別優良的改進結構以這一認識為基礎。這里抽吸裝置設置在緊靠偏轉導絲桿之前,導絲器和切斷裝置設置在緊靠偏轉導絲桿之后。因此在切斷長絲后長絲在偏轉桿之前自動地被抽吸裝置接收,而沒有較大的摩擦搭接(Reibungsueberbrueckung)。
為了在偏轉桿和集束導絲器的每個位置可以毫無問題地收集長絲,按照本發明另一種優良的結構長絲收集裝置同樣安裝在同一支架上。
按本發明的紡絲裝置適合于生產聚酯、聚酰胺或聚丙烯長絲。其中根據處理裝置和抽絲速度的不同選擇可以生產部分拉伸絲(POY)、全拉伸絲(FDY)或高定向絲(HOY)。這里可以采用噴氣變形噴嘴、導絲輥系統或加熱裝置或者它們的組合作為處理裝置。特別是在生產HOY絲時這種紡絲裝置證明是合適的。為此根據本發明按權利要求12的改進結構的處理裝置設有一牽引導絲輥單元和一拉伸導絲輥單元。這里兩個導絲輥單元被長絲簇多次纏繞。為了拉伸長絲兩個導絲輥單元以不同的速度驅動。
為了得到盡可能小的和可調的長絲張力,以卷繞長絲,本發明按權利要求13的改進結構特別優良。這里用來卷繞長絲的長絲張力可通過拉伸導絲輥單元調整。另一個優點是,處理裝置和卷繞裝置之間的距離可以保持比較短,因此不會由于長絲上的空氣摩擦形成大的長絲張力。
下面借助于
圖1至4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加以說明。它們表示
圖1按本發明的紡絲設備第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和3按本發明的紡絲設備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帶有集束導絲器的可回轉支架的示意圖。
圖1中示意表示按本發明的紡絲設備的第一個實施例。紡絲設備具有一紡絲裝置1、一連接在紡絲裝置之后的處理裝置2以及一用來卷繞長絲的卷繞裝置3,以生產多股長絲。
紡絲裝置1具有多個相互并排平行設置的紡絲工位,每個工位各紡造一股長絲。圖1中表示用來生產長絲5.1和5.2的兩個紡絲工位4.1和4.2。在每個紡絲工位中紡出由熱塑性材料組成的長絲5。熱塑性材料例如通過一擠出機熔化并輸送給紡絲裝置1。為此紡絲裝置1具有一紡絲箱體6。在紡絲箱體6的底面上每個紡絲工位分別設有一噴絲嘴7。每個噴絲嘴配設一這里沒有畫出的紡絲泵,使得聚合物熔液以自由的單絲股8的形式流出噴絲嘴7。單絲8穿過一設置在噴絲嘴7下方的冷卻甬道10。在冷卻甬道10內單絲8最好通過氣流冷卻。這里氣流可以通過一垂直于單絲簇的或徑向的鼓風裝置或者通過一設置在冷卻甬道出口處的抽吸裝置產生。在冷卻甬道10的出口處設有一上油裝置9,它使單絲8合并成長絲5。上油裝置9.1和9.2最好做成上油輥。
離開紡絲裝置后長絲5.1和5.2通過一集束導絲器11并攏到處理間距AB。這里長絲5.1和5.2之間的處理間距AB明顯小于紡絲裝置1內的長絲間距AS。長絲間距AS由相鄰噴絲嘴7的間距確定。為了實現盡可能小的結構高度而不使質量變差,事實證明比例AS/AB>8特別有利。這里紡絲設備的長度受確定單絲束匯聚點位置的上油裝置9的布局決定性的影響,并受確定紡絲裝置內長絲匯聚點的集束導絲器11的位置的影響。單絲束匯聚點和噴絲嘴7底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用LS表示。單絲束匯聚點和長絲匯聚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在圖1中表示為LB。在紡絲裝置內長度LS由單絲的冷卻規定。長度LB主要取決于允許的長絲偏轉。在這一區域內由于長絲流程的傾斜長絲5.1和5.2的處理只有以較高的費用才有可能。因此力求使長度LB做得盡可能短。
現在通過按本發明的紡絲裝置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盡管在設備高度較低時長絲仍然能在處理裝置2中得到均勻的處理。集束導絲器11對于每根長絲具有一導絲槽12。導絲槽12.1和12.2相互按處理間距AB設置,因此長絲5.1和5.2可以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長絲流程中引向處理裝置。在長絲流程中集束導絲器11之后設有一噴氣變形裝置13。噴氣變形裝置13對于每根長絲具有一長絲通道32。一噴嘴孔(這里未畫出)通入長絲通道32,此噴嘴孔通過一壓縮空氣接頭14供給壓縮空氣。由此在長絲通道32上移動的長絲通過進入的氣流卷曲變形。單絲的噴氣變形促使長絲緊密度的大大提高。在噴氣變形裝置13的出口側對每根長絲5.1和5.2配設一導絲器15。在噴氣變形裝置13之前長絲通過集束導絲器11引導、在噴氣變形裝置13之后長絲通過導絲器15引導保證對于噴氣變形所要求的穩定的長絲流程。
長絲5.1和5.2通過處理裝置2的牽引導絲輥單元16抽出。牽引導絲輥單元16由一導絲輥19和一與相對于該導絲輥19傾斜安裝的偏轉導絲輥(Ueberlaufrolle)18組成。導絲輥單元16在其覆蓋長度BL之內被長絲5.1和5.2以平行的流程最好是按處理間距AB多次纏繞。這里導絲輥單元16的覆蓋長度表示導絲輥用來處理長絲的使用范圍。因此覆蓋長度BL即導絲輥上可引導長絲的外殼面區域的長度。為了在至少6股的較大數量長絲時在保持導絲輥單元的臨界長度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地處理長絲,不應超過比例BL/AB<100。導絲輥19通過一具有預先可調的速度的導絲輥驅動裝置28驅動。抽絲速度高于單絲8從噴絲嘴7中自然流出的速度的很多倍。偏轉導絲輥18可自由旋轉地支承在一軸承座30內。
長絲從牽引導絲輥單元16到達拉伸導絲輥單元17。拉伸導絲輥17由一導絲輥20和一偏轉導絲輥21組成。導絲輥20以比前述抽絲導絲輥19更高的速度驅動。由此長絲在兩個導絲輥19和20之間得到拉伸。導絲輥19和20可以做成可加熱的。拉伸導絲輥20通過導絲輥驅動裝置29驅動。偏轉導絲輥21可自由旋轉地支承在軸承座31內。
長絲5.1和5.2借助于卷繞裝置3從處理裝置2中抽出,并通過一頂導絲器22進入卷繞區。長絲5.1和5.2從頂導絲器22.1和22.2到達往復運動三角和設置在往復運動三角末端的往復運動裝置26。這里往復運動裝置可以做成翼錠式往復運動裝置或往復螺紋導絲軸式往復運動裝置。在兩種情況下長絲5.1和5.2借助于往復導絲器在往復行程之內來回運動。這里長絲纏繞設置在長絲流程內往復運動裝置之后加壓輥23。加壓輥23靠在卷筒25.1和25.2的表面上。它用來測量卷筒25的表面速度。卷筒25分別由一張緊在筒管錠子24上的筒管形成。筒管錠子24懸伸地支承在機座27上,并通過一錠子電機驅動。這里錠子電機這樣地調節,使得卷繞期間卷繞速度基本不變。
在圖1中所示紡絲裝置特別適合于生產全拉伸長絲。這里在處理裝置2和卷繞裝置3之間可以設置一第二噴氣變形裝置,以改善長絲緊密度。為了使卷繞張力與噴氣變形張力相隔離第二噴氣變形裝置優先布置在拉伸輥的包圍角內,使長絲在從拉伸導絲輥上離開之前便已經噴氣變形。
在圖2和3中示意表示按本發明的紡絲設備另外的實施例。圖2中表示紡絲裝置在紡絲平面內。圖3中表示紡絲裝置在處理平面內。紡絲平面和處理平面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約90°的夾角。因此圖2的視圖的圖紙平面等于紡絲平面,圖3中所示視圖的圖紙平面等于紡絲裝置的處理平面。如果沒有具體的說明的話,以下敘述適用于圖2和3兩者。
紡絲設備的結構基本上和圖1中所示的紡絲設備相同。相同功能的構件得到相同的附圖標記。在這方面參照對于圖1的上述說明。
在圖2和3中所示的紡絲設備中紡絲裝置1一共具有三個紡絲工位4.1、4.2和4.3,其中分別紡造一根長絲5.1,5.2和5.3。長絲5.1,5.2和5.3在紡絲裝置中相互平行并排地在一長絲運行平面內運動,這里該平面稱為紡絲平面。紡絲平面和圖紙平面一致。
在噴絲嘴下方單絲在紡絲平面內通過鼓風機35借助于氣流冷卻。為此單絲束穿過一共同的冷卻甬道或多個隔開的冷卻甬道10。在冷卻段的末端單絲束8通過上油裝置9在紡絲平面內分別合并成一長絲。
后續的處理裝置2和卷繞裝置3這樣地設置,使它們展開成一共同的長絲運行平面,這里它稱為處理平面。在所述情況下處理平面與卷繞平面一致。處理平面是與圖2中所示紡絲平面垂直的平面。因此長絲5.1,5.2和5.3必須從紡絲平面偏轉到處理平面內。為此在紡絲裝置1和集束導絲器11之間設有一偏轉導絲桿34。偏轉導絲桿34位置固定地固定在機座上,并位于紡絲平面和處理平面之間的一長絲運行平面內。因此長絲簇產生一預旋轉(捻),使得同時可以通過集束導絲器11使長絲合并到相應的處理間距AB。當長絲簇從紡絲平面偏轉到處理平面以后,長絲平行地穿過設置在集束導絲器11之下的噴氣變形裝置13。在圖2中噴氣變形裝置表示在一橫截面內。這里長絲5穿過長絲通道32。通過壓縮空氣接頭14供給壓縮空氣的噴嘴通道36通入長絲通道32內。長絲5在長絲通道32內施以壓縮空氣,使長絲的單絲或多或少地相互扭結,促使長絲更緊密。因此長絲簇在相同的前提和條件下進入處理裝置2,并促使長絲的均勻處理。這里在噴氣變形裝置13的出口處的長絲引導直接由導絲輥單元16承擔,使得長絲通過集束導絲器11和導絲輥19的引導以進行噴氣變形。因為這里給噴氣變形裝置配置了附加的導絲元件,可以達到非常緊湊的結構形式。
圖4中表示一帶有一集束導絲器和一噴氣變形裝置的支架,它例如可以用在按圖2和圖3的紡絲裝置中。集束導絲器11固定在一支架46上。支架46同時用來安裝集束導絲器34,噴氣變形裝置13和導絲桿44。支架46借助于一回轉軸承43可回轉地支承在機座47上。
集束導絲器11和噴氣變形裝置13以及導絲桿44適合于用來引導這里所示的4條平行分布長絲5.1、5.2、5.3和5.4。為此在集束導絲器11內并排地按處理間距AB設置導絲槽12.1至12.4。在此之前長絲通過固定在支架46上集束導絲器11上方的偏轉導絲桿34引導。
噴氣變形裝置13設置在集束導絲器11之下,并通過壓縮空氣接頭14固定在支架46上。噴氣變形裝置13具有四條平行分布的長絲通道32,它們里面各自有一條長絲5通過。每條長絲通道32具有一基本上布置在長絲運行平面內的放入槽38。其中相鄰兩條長絲通道32的放入槽這樣地相互配置,使它們共同地通入一導絲槽37內。導絲槽37做在兩條長絲通道32之間,并垂直于長絲運行平面布置,其中導絲槽37朝向噴氣變形裝置的一側張開,使得引入相鄰兩長絲通道的長絲可通過導絲槽37和放入槽38放入噴氣變形裝置內。
在噴氣變形裝置出口處支架46上噴氣變形裝置13的下方設有一導絲桿44,它對于每根長絲具有一導絲槽45。
在支架46上附加地設有一用來收集和導出長絲簇的長絲收集裝置。在PCT/EP99/00389(Bag 2602)中介紹了一種這一類型的長絲收集裝置,這里參照這份資料。長絲收集裝置由一導絲器40組成,它可以借助于一直線驅動裝置41在長絲運行平面內運動,以收集長絲簇。在支架46上導絲器40的對面裝一切斷裝置42。偏轉導絲桿34上方不遠處設有一抽吸管接頭形式的抽吸裝置39。在后面的處理裝置或卷繞裝置中出現斷絲的情況時,長絲收集裝置便開始工作。這時導絲器40向切斷裝置方向運動,并收集在一個平面內運行的長絲5.1,5.2,5.3和5.4。然后在支架46的側面長絲被送入切斷裝置42并加以切斷。在切斷長絲后它自動地被抽吸裝置39接收并排入廢絲箱。
在圖4中所示的用來使長絲簇從一個長絲平面偏轉到第二個長絲平面的偏轉裝置的特點是其非常緊湊的結構,并特別適合于在紡絲裝置中使紡絲裝置和處理裝置之間的區域做得盡可能短。
圖形標記1紡絲裝置2處理裝置3卷繞裝置4紡絲工位5長線6紡絲箱體7噴絲嘴8單絲9上油裝置10冷卻甬道11集束導絲器12導絲槽13噴氣變形裝置14(壓縮)空氣接頭15導絲器16牽引導絲輥單元17拉伸導絲輥單元18偏轉導絲輥19導絲輥20導絲輥21偏轉導絲輥22頂導絲器23加壓輥24筒管錠子25卷筒26往復運動裝置27機座28驅動裝置29驅動裝置30軸承座31軸承座32長絲通道33噴氣通道34偏轉導絲桿35鼓風機36噴氣通道37導絲槽38放入槽39抽吸裝置40導絲器41直線驅動裝置42切斷裝置43回轉軸承44導絲桿45導絲槽46支架47機座
權利要求
1.用于紡造、拉伸和卷繞多股合成長絲(5.1,5.2)的紡絲設備,具有一紡絲裝置(1)、一處理裝置(2)、一連接在處理裝置(2)前面的將長絲(5.1,5.2)并攏使長絲(5.1,5.2)之間分別形成處理間距(AB)以進入處理裝置(2)的集束導絲器(11)和一將長絲(5.1,5.2)分別卷繞成一卷筒(25.1,25.2)的卷繞裝置(3),其特征在于在長絲流程中集束導絲器(11)和處理裝置(2)之間設有一噴氣變形裝置(13),噴氣變形裝置(13)對于每股長絲(5)分別具有一長絲通道(32),在噴氣變形裝置(13)入口處相鄰兩長絲通道(32)之間的距離基本上等于處理間距(AB),并且處理間距(AB)這樣地選擇,使長絲(5.1,5.2)在處理裝置(2)導絲輥單元(16)的覆蓋長度(BL)之內可相互并排平行地以多次纏繞引導。
2.按權利要求1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噴氣變形噴嘴(13)的長絲通道(32)分別以處理間距(AB)相互平行地并排設置,為了引導至少6股長絲導絲輥單元(16)的覆蓋長度(BL)與處理間距(AB)保持這樣的比例BL/AB<100。
3.按權利要求1或2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紡絲裝置具有多個相互以一定間距設置的噴絲嘴,其間距確定長絲間距(AS),紡絲裝置內的長絲間距(AS)與噴氣變形裝置內的處理間距(AB)保持這樣的比例AS/AB>8。
4.按權利要求1至3之任一項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集束導絲輥(11)和處理裝置(2)的導絲輥單元(16)共同作用,以便在穿過噴氣變形裝置(13)的長絲通道(32)前后引導長絲。
5.按權利要求1至3之任一項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在噴氣變形裝置(13)之后設有一帶多個導絲槽(45)的導絲桿(44),其中在每個導絲槽(45)內引導一股長絲(5)。
6.按權利要求1至5之任一項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為了引導長絲(5.1,5.2,5.3)紡絲裝置(1)和處理裝置(2)相互這樣地設置,使紡絲裝置(1)的長絲運行平面即紡絲平面與處理裝置(2)的長絲運行平面即處理平面成一角度,用來偏轉長絲(5.1,5.2,5.3)的偏轉導絲桿(34)設置在長絲流程內集束導絲器(11)之前紡絲平面和處理平面之間的一平面內(偏轉平面)。
7.按權利要求6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集束導絲器(11)和噴氣變形裝置(13)設置在處理平面內或偏轉平面和處理平面之間。
8.按權利要求6或7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偏轉導絲桿(34)、集束導絲器(11)和噴氣變形裝置(13)固定在一個支架(46)上,支架(46)可在處理平面和紡絲平面之間回轉。
9.按權利要求1至8之任一項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長絲通道(32)各自具有一沿長絲通道(32)整個長度延伸的放入槽(38),相鄰兩長絲通道(32)的放入槽(38)與一做在長絲通道(32)之間的導絲槽(37)相連,其中導絲槽(37)在噴氣變形裝置(13)的一縱側面上張開以引入長絲(5)。
10.按權利要求1至9之任一項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在長絲流程內集束導絲器(11)之前設有一長絲收集裝置,長絲收集裝置由一帶一導絲槽的可動導絲器(40)、一切斷裝置(42)和一抽吸裝置(39)組成,其中為了收集和切斷長絲可以驅動導絲器(40)。
11.按權利要求10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導絲器(40)和切斷裝置(42)在長絲流程內設置在偏轉導絲桿(34)之后,抽吸裝置(39)在長絲流程內設在偏轉導絲桿(34)之前,長絲收集裝置裝在支架(46)上。
12.按權利要求1至11之任一項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處理裝置具有一牽引導絲輥單元(16)和一拉伸導絲輥單元(17),它們各自由兩個被長絲(5.1,5.2)多次纏繞的導絲輥(19,18,20,21)組成。
13.按權利要求12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在拉伸導絲輥單元(17)的導絲輥之間設有一第二噴氣變形裝置,它使長絲(5.1,5.2)在離開拉伸導絲輥單元(17)之前在纏繞中卷曲變形。
14.按權利要求12或13的紡絲設備,其特征在于集束導絲器(11)由陶瓷材料制成,并且集束導絲器(11)對于每股長絲(5)有一導絲槽(12),其中兩導絲槽(12.1,12.2)之間的距離確定處理間距(AB)。
全文摘要
一種用來紡造、拉伸和卷繞多股合成長絲的紡絲設備。紡絲設備由一紡絲裝置、一處理裝置和一卷繞裝置組成。在紡絲裝置和處理裝置之間設有一集束導絲器,由此將長絲引入對于處理所必需的處理間距。按本發明在進入處理裝置之前設有一噴氣變形裝置,在它里面長絲相互平行并排地單獨在一長絲通道內噴氣變形,其中在噴氣變形裝置內的處理間距這樣地選擇,使長絲在處理裝置導絲輥單元的覆蓋長度之內可相互平行并排地以多次纏繞引導。
文檔編號D01D5/00GK1354288SQ0013393
公開日2002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0年11月20日
發明者德特勒弗·舒爾茨, 赫爾穆特·魏珍德 申請人:巴馬格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