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爬塔式起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塔式起重機,特別是一種內爬塔式起重機。
目前在高層房屋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塔式起重機一般分為附著式和內爬式兩種,附著式塔式起重機安裝在建筑物的側面,其有效施工范圍和吊重能力均受到一定限制。內爬塔式起重機安裝在建筑物的電梯井或其它開間處,從而擴大了塔機的有效施工范圍,充分發揮了塔機的起重能力,當塔機做360度回轉時,起重臂伸出建筑物外的長度比附著式塔機小得多;因而能夠有效地避開障礙物;特別是在群樓密布,電桿林立的舊城改造中,往往起著附著式塔機無可替代的作用。現有的內爬塔式起重機分為側面頂升與中央頂升兩種型式,采用側面頂升的塔機,每內爬一次需要逐層樓上搬液壓站、液壓油缸、內爬框架及承重梁,不但工人勞動強度大,而且拆裝麻煩,費工費時。采用中央頂升的塔機雖不需搬動液壓站和液壓油缸,但仍然需要拆卸上搬內爬框架、承重梁和爬梯,為了安裝好內爬框架與承重梁,往往要對電梯井的設計與施工作特殊要求,既浪費材料,又增加成本,以致影響到內爬塔式起重機的推廣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新型的內爬塔式起重機,它在現有內爬塔機的基礎上,采用一套新型的內爬機構,不但可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且有利于發揮內爬塔機的優點,使之能在高層建筑施工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內爬塔式起重機,由塔身、塔帽、起重臂、平衡臂、及液壓頂升機構等部份組成,塔身置于建筑物的電梯井內,采用液壓油缸進行頂升,其特征在于
①.在塔身上套裝有內爬套架,內爬套架為框架式結構,套架的主體是兩根方管直梁,方管直梁兩端套裝有伸縮梁,內爬套架的兩側設有爬梯;②.塔身內安裝有雙筒卷揚機;③.塔身底部設有內爬底座,內爬底座由兩根方管直梁與兩根環梁拼焊成框形結構,直梁兩端套裝有伸縮梁,內爬底座的四角設有腳柱和連接套。
④.內爬套架和內爬底座的伸縮梁與設在電梯井內壁的預埋鐵盒相聯,預埋鐵盒為兩端面不封口的框形結構,盒體外周焊有錨腳。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內爬塔式起重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使內爬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省工、省時,既克服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又加快了爬升速度。
2.用一個內爬套架代替了現有技術的三個內爬框架,用輕巧便宜的預埋鐵盒,代替了笨重的承重梁和昂貴的預埋螺栓,大大降低了設備成本。
3.電梯間無需專用設計和特殊施工,省去了制作混凝土挑梁及爬升后又要打去挑梁等麻煩,大幅度降低了施工成本。
4.在施工高度為100~200多米的高層建筑中,采用該內爬塔機的設備投資僅為50~80萬元,而采用傳統的附著式塔機則高達100~300多萬元。而且在使用過程中比附著式塔機方便、安全,基本上根除了因倒塔而死傷人員的惡性事故,有利于推廣應用,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頂升部份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是內爬套架結構示意圖;圖4是提升用雙筒卷揚機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5是內爬底座結構示意圖6是預埋鐵盒結構示意圖下面依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內爬塔式起重機由塔身7、塔帽9、起重臂11、平衡臂12、起重臂拉桿10、平衡臂拉桿13及液壓頂升機構等部份組成,塔身置于建筑物的電梯井14內,采用液壓油缸6進行頂升,塔身上部的結構件包括升降操縱機構、液壓頂升機構等均為現有技術,這里不作詳速。在塔身7上套裝有內爬套架1,塔身底部設有內爬底座4,在電梯井壁設有預埋鐵盒2。圖2、圖3中示出,內爬套架1為框架式結構,套架的主體是兩根方管直梁15,方管直梁兩端套裝有伸縮梁16,在內爬套架1的兩側設有爬梯5,每條爬梯由4個完全相同的爬梯節用螺栓連接而成,爬梯節為焊接構件。液壓油缸6設于橫梁22上,橫梁由兩根槽鋼拼焊而成,中間的雙耳與液壓油缸6連接,其兩端裝有上爬爪23,用于液壓油缸頂升換步,液壓油缸8的下端與頂升梁8中部的雙耳相連,頂升梁兩端裝有可轉動的下爬爪21。橫梁和頂升梁及液壓站按中央頂升方式設在塔身7的中央,在液壓油缸的作用下,上、下爬爪依次伸出掛在爬梯5筋板的底面與頂面,將塔機沿內爬套架向上頂升。圖4中示出,在塔身7的標準節內安裝有提升內爬套架用雙筒卷揚機3,其兩端卷揚滾筒上的鋼絲繩下端與內爬套架相連。圖5中示出內爬底座4由兩根方管直梁17與兩根環梁拼焊成框形結構,直梁兩端套裝有伸縮梁18,內爬底座的四角還垂直設有腳拉19和連接套24,通過螺栓與塔身下部相連接。圖6示出預埋鐵盒2為兩端面不封口的框形結構,盒體外周焊有錨腳20,盒體設在電梯井14的壁內。圖1中示出內爬套架和內爬底座的伸縮梁插入電梯井壁內的預埋鐵盒。
下面再結合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況進行說明本實用新型在初始安裝時,與現有塔機安裝方式相同,塔身7高度約為30米左右,第一次爬升前,必須在建筑物的電梯井14(或其它開間)壁的第二、四層樓(或三、六層樓)的接面處埋設兩組各四個預埋缺盒2,將內爬套架1套住塔身(內爬套架可制成兩個半框,用螺栓緊固),拉出套架兩根直梁15內的四根伸縮梁16,擱置在第四層樓(或第六層)的四個預埋鐵盒內,調平套架,使套架四角的八個滑塊與塔身距離均勻,并涂上三號鈣基潤滑脂,用鐵木楔將四根伸縮梁緊固在預埋鐵盒中,再用木楔頂入內爬套架與電梯井壁之間。松開內爬底座4四角的預埋螺栓螺母(初始安裝用),取下壓板,操作液壓機構,伸縮液壓油缸6使塔機整體爬升。
當塔機爬升至其內爬底座的伸縮梁18與第二層樓(或第三層)的預埋鐵盒平齊時,拉出底座兩方管直梁17內的四根伸縮梁18,擱置在對應的四個預埋鐵盒中,將塔身調正,用鐵木楔緊固仲縮梁,用木楔頂入內爬底座與電梯井壁之間,再將內爬套架1四角的八個頂塊頂住塔身(頂塊為現有技術,這里不作詳速),并在塔身內與頂塊平齊處安放內撐桿(內撐桿為現有技術,其形狀為十字形,十字四端有桿頭),扭動調節螺桿使四個桿頭外頂塔身,緊抱塔身主弦桿。至此,第一次內爬完成,塔機可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第二次爬升時,先在內爬套架之上的第二層或第三層樓面處埋設一組(四個)預埋鐵盒2,松開內撐桿的桿頭和內爬套架的頂塊,取出內撐桿,將內爬套架與電梯井壁間的木楔取出,取下固定內爬套架伸縮梁16的鐵木楔,將伸縮梁16推進方管直梁15內,在內爬套架四角的滑塊上涂上潤滑脂,操縱提升內爬套架用的雙筒卷揚機3,鋼絲繩便帶動內爬套架上升。當內爬套架1上升到與上一組預埋鐵盒位置平齊時,應停止拉升,拉出方管直梁內的四根伸縮梁擱置在鐵盒內,并用鐵木楔緊固,接著,取下固定內爬底座4四根伸縮梁18的鐵木楔,將伸縮梁18推入內爬底座4的兩根方管直梁17內,取下內爬底座與電梯井壁間的木楔,操縱液壓頂升機構,將下爬爪21伸入爬梯孔內,頂在筋板上部,推出液壓桿,使塔機整體頂升。當塔機的內爬底座上升至與上一層預埋鐵盒孔平齊時,拉出底座上的四根伸縮梁擱置到預埋鐵盒內,調正塔身,用鐵木楔緊固好伸縮梁與底座,再將內爬套架與塔身緊固,便完成了第二次爬升。
以后只需重復第二次爬升的過程,便可按高樓的施工進度逐次爬升,直至塔機上爬到建筑物的頂層。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內爬塔式起重機最大起升高度可達140米~300米,其安裝位置一般在建筑物的電梯間,也可安裝在其它開間內,塔機每次爬升高度為二至三層(即6~9米),塔身的標準高度可根據用戶要求,安裝成30米左右。塔機在進行內爬前按固定式塔機進行安裝和使用,用內爬底座代替原有的十字底架,內爬前用預埋螺栓、壓板固定在電梯井底或其它開間底面。內爬套架和內爬底座均采用鋼板、槽鋼、角鋼等材料焊接而成。塔機所采用的液壓機構根據不同型號塔機的技術要求進行選配。
權利要求1.內爬塔式起重機,由塔身、塔帽、起重臂、平衡臂、及液壓頂升機構等部份組成,塔身置于建筑物的電梯井內,采用液壓油缸進行頂升,其特征在于①.在塔身(7)上套裝有內爬套架(1),內爬套架為框架式結構,套架的主體是兩根方管直梁(15);方管直梁兩端套裝有伸縮梁(16),內爬套架的兩側設有爬梯(5);②.塔身(7)內安裝有雙筒卷揚機(3);③.塔身(7)底部設有內爬底座(4),內爬底座由兩根方管直梁(17)與兩根環梁拼焊成框形結構,直梁兩端套裝有伸縮梁(18),內爬底座的四角設有腳柱(19)和連接套(24)。④.內爬套架和內爬底座的伸縮梁(16、18)與設在電梯井內壁的預埋鐵盒(2)相聯,預埋鐵盒為兩端面不封口的框形結構,盒體外周焊有錨腳(2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內爬塔式起重機,由塔身、塔帽、起重臂、平衡臂及液壓頂升機構等部分組成,特征是在塔身上套裝有內爬套架,塔身下部是內爬底座,內爬套架和底座的方管直梁內套裝有伸縮梁,伸縮梁擱置到設在電梯井壁的預埋鐵盒內。套架兩側設爬梯,塔身內設提升內爬套架用雙筒卷揚機,使塔機的內爬過程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省工、省時,加快了爬升速度,降低設備成本和施工成本,使用過程方便、安全,有利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B66C23/00GK2244552SQ9623255
公開日1997年1月8日 申請日期1996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1996年1月12日
發明者胡建鋒 申請人:胡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