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網孔式散熱片機構。該網孔式散熱片機構適用于裝設在一電子裝置中一會產熱的工作模塊;該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包括:一連接該工作模塊的基座、多個第一散熱片以及多個第二散熱片;該基座包括一面向該工作模塊的第一側面、一相反于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以及多個貫穿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的對流孔;該多個第一散熱片由該基座的第一側面凸伸且彼此間隔;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由該基座的第二側面凸伸且彼此間隔。本實用新型利用對流孔的設置避免了工作模塊發生悶燒且產生對流氣流增進散熱效率,并利用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大幅增加了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表面散熱面積。
【專利說明】網孔式散熱片機構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片,特別是指一種網孔式散熱片機構。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由于電子裝置效能的迅速提升及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市場興起,電子裝置中的工作模塊(例如IC芯片)在多功與微型化的雙重需求下,單位體積的耗能功率也不斷大幅提升,連帶造成工作模塊產生的廢熱也隨之增加。若無法對工作模塊進行適當的散熱設計,將導致電子裝置容易發生故障甚至損毀。因此,如何提升工作模塊的散熱效率一直是現今業界積極投入研究的課題。
[0003]而在各種散熱的技術中,在工作模塊表面裝設散熱片機構是一種相對經濟且簡易的選擇。通過在工作模塊的頂面安裝一個具有高熱傳導系數的散熱片機構,并在散熱片機構相反于工作模塊的一側設置多個散熱鰭片,讓工作模塊產出的廢熱可迅速地傳導至散熱片機構并通過散熱鰭片散出,達到增進散熱效率的目的。然而,現有的散熱片機構在裝設于工作模塊頂面時會將工作模塊與工作模塊周邊的組件完全覆蓋,因此常造成熱空氣積蓄在散熱片機構的底部,并對工作模塊及其周邊的組件造成悶燒而導致工作模塊過熱損毀。此夕卜,現有的散熱片機構只利用頂面的散熱鰭片進行散熱,不但與空氣接觸的散熱面積小,且只能被動地依靠空氣流過散熱鰭片將廢熱排除,故散熱效率相比其他散熱技術明顯不佳。因此,現有的散熱片機構設計顯然還具有值得改善的空間。
[0004]從而,需要提供一種網孔式散熱片機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能避免工作模塊悶燒的散熱片機構。
[000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能提升散熱效率的散熱片機構。
[0007]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節省材料使用的散熱片機構。
[0008]于是,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適用于裝設在一電子裝置中一會產熱的工作模塊;該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包含:一連接該工作模塊的基座、多個第一散熱片以及多個第二散熱片;該基座包括一面向該工作模塊的第一側面、一相反于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以及多個貫穿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的對流孔;該多個第一散熱片由該基座的第一側面凸伸且彼此間隔;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由該基座的第二側面凸伸且彼此間隔。
[0009]較佳地,該基座還包括一由該第一側面向該工作模塊凸伸的連接柱;該基座以該連接柱連接該工作模塊。
[0010]較佳地,該連接柱具有一面積對應并連接該工作模塊的連接面。
[0011]較佳地,該多個第一散熱片界定多個位于彼此間的第一對流間隙;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界定多個位于彼此間的第二對流間隙;該多個第一對流間隙與該多個第二對流間隙彼此以該多個對流孔相互連通。
[0012]較佳地,該基座與該工作模塊彼此沿一連接方向排列;該多個第一對流間隙、該多個第二對流間隙及該多個對流孔彼此沿該連接方向對齊并排。
[0013]較佳地,各第一散熱片與一對應的第二散熱片彼此沿該連接方向對齊并排。
[0014]較佳地,該多個第一散熱片與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由該基座沿該連接方向延伸。
[0015]較佳地,該多個第一散熱片與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為方形針鰭式散熱片、圓形鰭針式散熱片、鰭片式散熱片或鰭片斷開式散熱片。
[0016]較佳地,該多個對流孔呈方形孔或圓形孔。
[0017]較佳地,該基座、該多個第一散熱片及該多個第二散熱片彼此為一體成型。
[0018]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基座形成多個貫穿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的對流孔,使工作模塊運作產生的熱空氣能經由對流孔迅速排除,不會積聚在第一側面而避免了工作模塊發生悶燒,且通過對流孔產生對流氣流而增進了整體的散熱效率,還由于對流孔的設置而節省了基座的材料使用。此外,通過面對工作模塊的第一側面與相反于工作模塊的第二側面分別設有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大幅增加了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散熱表面積,使散熱效率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的特征與功效,將在參照附圖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0020]圖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
[0021]圖2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與一工作模塊的組裝;
[0022]圖3是一側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與該工作模塊的連接方式;
[0023]圖4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頂面;
[0024]圖5是一沿圖4中V-V剖線剖切的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熱傳導;
[0025]圖6是一沿圖4中V1-VI剖線剖切的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產生的對流氣流;
[0026]圖7是一立體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
[0027]圖8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的頂面;
[0028]圖9是一立體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三較佳實施例;
[0029]圖10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的頂面;
[0030]圖1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四較佳實施例;以及
[0031]圖12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的頂面。
[0032]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0033]I基座3第二散熱片
[0034]11第一側面31第二對流間隙
[0035]12第二側面4電子裝置
[0036]13對流孔41工作模塊
[0037]14連接柱411散熱墊片
[0038]141 連接面42電路板
[0039]2第一散熱片X連接方向
[0040]21第一對流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0041]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
[0042]參閱圖1至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該網孔式散熱片機構裝設在一電子裝置4中一會產熱的工作模塊41上。該工作模塊41設置于電子裝置4的一電路板42,并經由一位于其頂面的散熱墊片411沿一連接方向X連接網孔式散熱片機構。
[0043]參閱圖1、圖3及圖4,網孔式散熱片機構整體為一體成型,并包含一沿連接方向X與工作模塊41并排連接的基座1,以及多個設于基座I的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基座I包括一面向工作模塊41的第一側面11、一相反于第一側面11的第二側面12、多個沿連接方向X貫穿第一側面11與第二側面12的對流孔13,以及一由第一側面11向工作模塊41凸伸的連接柱14。由于對流孔13的設置使基座I制作所需的材料減少而產生了節省材料使用的功效。
[0044]連接柱14具有一面積對應并連接工作模塊41頂面的連接面141,使網孔式散熱片機構通過連接柱14的連接面141與工作模塊41相連接。第一散熱片2由基座I的第一側面11沿連接方向X朝下凸伸且彼此間隔,并界定多個位于彼此間的第一對流間隙21。第二散熱片3由基座I的第二側面12沿連接方向X朝上凸伸且彼此間隔,并界定多個位于彼此間的第二對流間隙31。各第一散熱片2與一對應的第二散熱片3彼此沿連接方向X對齊并排。該多個第一對流間隙21與該多個第二對流間隙31彼此以該多個對流孔13相互連通(見圖4及圖6),且第一對流間隙21、第二對流間隙31及對流孔13彼此沿連接方向X對齊并排。
[0045]參閱圖4及圖5,當工作模塊41運作產熱時,廢熱經由工作模塊41頂面的散熱墊片411傳導至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連接柱14,并經由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基座I分別向上下兩方向傳遞至各第一散熱片2及各第二散熱片3 (如圖5中箭頭所示),進而通過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逸散到空氣中被排除。利用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底側的第一側面11與頂側的第二側面12分別形成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讓整體的散熱面積比傳統只有一側形成散熱鰭片的散熱片機構大幅增加,使散熱的效率顯著地提升。須注意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散熱片2在連接方向X的延伸長度約為Imm至3mm,為了使位于第一側面11的第一散熱片2具有足夠的空間延伸而不與電路板42發生干涉,基座I的連接柱14在連接方向X的長度與工作模塊41的高度相配合,讓第一散熱片2與電路板42上的各結構能保持一間距以供空氣通過。
[0046]參閱圖4及圖6,在工作模塊41運作產熱的同時會使其周邊空氣的溫度上升,導致基座I的第一側面11處產生熱空氣。由于熱空氣的密度比一般空氣低,因此位于第一側面11與電路板42間的熱空氣會依序經由第一對流間隙21、對流孔13及第二對流間隙31向上流動,并吸引冷空氣由第一側面11的邊緣進入第一側面11與電路板42間而造成循環氣流(如圖6中箭頭所示),藉此,網孔式散熱片機構不但不會使熱空氣積聚在鄰近工作模塊41的第一側面11造成工作模塊41悶燒,也使工作模塊41產生的高溫向周邊擴散的范圍減小,且還能利用產生的循環氣流使空氣主動流過各第一散熱片2間的第一對流間隙21與各第二散熱片3間的第二對流間隙31,加速排除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的熱能而大幅提升了散熱的效率。要強調地,由于第一對流間隙21、第二對流間隙31及對流孔13彼此沿連接方向X相互對齊并排,所以循環氣流由第一側面11通過對流孔13向第二側面12的流動時不會受到阻擋而能保持最佳的流動速率。
[0047]當然易于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為方形針鰭式散熱片而對流孔13呈方形孔,但實際上第一散熱片2、第二散熱片3及對流孔13的方式并不以本實施例為限,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也可依設計需求設計為圓形鰭針式散熱片、鰭片式散熱片、鰭片斷開式散熱片或波浪式散熱片等變化方式,對流孔13也可依需求設置為各種不同的形狀。例如參閱圖7及圖8,即為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在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為圓形鰭針式散熱片,而基座I上的對流孔13則呈圓形孔。參閱圖9及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三較佳實施例,在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為鰭片式散熱片,而基座I上的對流孔13則呈方形孔。再參閱圖11及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在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為鰭片斷開式散熱片,而基座I上的對流孔13則呈方形孔。第二較佳實施例至第四較佳實施例顯示了多種第一散熱片2、第二散熱片3與對流孔13的變化方式,說明了第一散熱片2、第二散熱片3與對流孔13的設計只要能增加散熱整體的散熱面積并產生對流氣流,皆為本實用新型的等效變化方式。
[0048]綜上所述,藉由基座I形成多個貫穿第一側面11與第二側面12的對流孔13,使工作模塊41運作產生的熱空氣能經由對流孔13迅速排除,不會積聚在第一側面11而避免了工作模塊41發生悶燒,且通過對流孔13使空氣產生對流氣流加速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的排熱,增進了整體的散熱效率,還由于對流孔13的設置而節省了基座I的材料使用。此外,通過面對工作模塊41的第一側面11與相反于工作模塊41的第二側面12分別凸伸多個第一散熱片2與第二散熱片3,大幅增加了網孔式散熱片機構的散熱表面積,使散熱效率得以更進一步地提升。故確實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0049]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應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網孔式散熱片機構,該網孔式散熱片機構適用于裝設在一電子裝置中一會產熱的工作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包括: 一基座,該基座連接該工作模塊,并包括一面向該工作模塊的第一側面、一相反于該第一側面的第二側面,以及多個貫穿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的對流孔; 多個第一散熱片,該多個第一散熱片由該基座的第一側面沿連接方向朝下凸伸且彼此間隔;以及 多個第二散熱片,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由該基座的第二側面沿連接方向朝上凸伸且彼此間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還包括一由該第一側面向該工作模塊凸伸的連接柱;該基座以該連接柱連接該工作模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柱具有一面積對應并連接該工作模塊的連接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多個第一散熱片界定多個位于彼此間的第一對流間隙;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界定多個位于彼此間的第二對流間隙;該多個第一對流間隙與該多個第二對流間隙彼此以該多個對流孔相互連通。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與該工作模塊彼此沿一連接方向排列;該多個第一對流間隙、該多個第二對流間隙及該多個對流孔彼此沿該連接方向對齊并排。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與該工作模塊彼此沿一連接方向排列;各第一散熱片與一對應的第二散熱片彼此沿該連接方向對齊并排。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與該工作模塊彼此沿一連接方向排列;該多個第一散熱片與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由該基座沿該連接方向延伸。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多個第一散熱片與該多個第二散熱片為方形針鰭式散熱片、圓形鰭針式散熱片、鰭片式散熱片或鰭片斷開式散熱片。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多個對流孔呈方形孔或圓形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孔式散熱片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該多個第一散熱片,以及該多個第二散熱片彼此為一體成型。
【文檔編號】H05K7/20GK203934234SQ201420194179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1日
【發明者】陳馨恩, 蔡升宏, 劉湘肇 申請人: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