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線束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線束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車中,尤其在MPV車型中,底板線束與油箱蓋拉絲通常眼底板鈑金的邊沿布置,然而中門腳踏板往往布置于地板線束之上,由于中門腳踏板受力較大且頻繁,傳統的直接將地板線束置于地板鈑金的邊沿極易造成線束磨損,甚至斷路,發生故障;且由于油箱蓋拉絲沿著地板線束通過中門處地板,油箱蓋拉絲也很難固定。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線束安裝結構,通過設置線束殼體,起到保護地板線束的作用,降低地板線束發生故障的幾率,提高整車的可靠性。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包括安裝于車身鈑金的線束殼體,所述線束殼體的內部設有連通所述線束殼體的外側的線束通道,且所述線束殼體的外側還設有拉絲卡扣;地板線束安裝于所述線束通道,油箱蓋拉絲卡接于所述拉絲卡扣,并沿所述線束通道布置。
[0006]優選地,所述線束殼體呈L型結構,所述線束通道沿所述L型結構的軸線設置,且貫通所述L型結構的兩端。
[0007]優選地,所述線束通道的一端設有遠離所述車身鈑金的彎折。
[0008]優選地,所述線束殼體包括連接于所述車身鈑金的下殼體和連接于所述下殼體的上殼體,所述拉絲卡扣設于所述上殼體;所述線束通道位于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之間。
[0009]優選地,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通過卡接方式連接。
[0010]優選地,所述下殼體還設有與所述線束通道連通的傳感器通道和插件安裝孔,所述地板線束的傳感器線束穿過所述傳感器通道與后輪速傳感器通過接插件連接,所述接插件安裝于所述插件安裝孔。
[0011]優選地,所述下殼體來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一端抵靠于腳踏板,另一端抵靠于車身地板。
[0012]優選地,還包括連接于所述車身鈑金的安裝支架,所述下殼體連接于所述安裝支架。
[0013]優選地,所述安裝支架設有彈性卡塊,所述車身鈑金設有腰型孔,所述彈性卡塊卡接于所述腰型孔。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線束殼體,將地板線束安裝于線束殼體的內部,避免由于中門腳踏板受力較大造成的線束磨損和斷路,保護地板線束,降低地板線束發生故障的幾率,提高整車的可靠性;同時將油箱蓋拉絲沿地板線束的方向卡接于線束殼體,以方便固定。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上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下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安裝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
[0022]在圖1-圖5中:
[0023]1、線束通道,2、上殼體,3、拉絲卡扣,4、連接塊,5、安裝支架,6、插件安裝孔,7、下殼體,8、卡爪,9、卡槽,10、彈性卡塊,11、安裝槽,12、油箱蓋拉絲,13、車身鈑金,14、后輪速傳感器,15、地板線束。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5]請參考圖1-圖5,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包括安裝于車身鈑金13的線束殼體,線束殼體的內部設有連通線束殼體的外側的線束通道1,且線束殼體的外側還設有拉絲卡扣3 ;地板線束15安裝于線束通道1,油箱蓋拉絲12卡接于拉絲卡扣3,并沿線束通道1布置。
[0026]上述實施例通過設置線束殼體,將地板線束15安裝于線束殼體的內部,避免由于中門腳踏板受力較大造成的線束磨損和斷路,保護地板線束1,降低地板線束1發生故障的幾率,提高整車的可靠性;同時將油箱蓋拉絲12沿地板線束的方向卡接于線束殼體,以方便固定。
[0027]線束殼體呈L型結構,線束通道1沿L型結構的軸線設置,且貫通L型結構的兩端。通過L型結構的設置,順應地板線束15的兩端的連接,能夠對地板線束15起到導向作用,使線束布置更順利。線束殼體也可以為一字型或者其它結構。
[0028]線束通道1的一端設有遠離車身鈑金13的彎折,如圖1所示。通過設置彎折,能夠進一步對底板線束起到導向作用,方便線束的安裝。線束通道1的兩端也可以均設有彎折,或者均不設置彎折。
[0029]線束殼體包括連接于車身鈑金13的下殼體7和連接于下殼體7的上殼體2,拉絲卡扣3設于上殼體2 ;線束通道1位于上殼體2與下殼體7之間。通過上殼體2與下殼體7的連接形成線束殼體,可以先將地板線束15布置于下殼體7,然后連接上殼體,以方便加工和裝配。線束殼體也可以為一體結構,即上殼體2與下殼體7 —體加工成型。
[0030]上殼體2與下殼體7通過卡接方式連接。通過卡接方式連接,結構簡單,且便于拆裝。如圖2和圖3所示,上殼體2的周邊設有卡爪8,下殼體7的周邊設有卡槽9,卡爪8卡入卡槽9,以實現卡接連接。也可以下殼體7設有卡爪,上殼體2設有卡槽,卡爪卡入卡槽。
[0031]上殼體2與下殼體7也可以通過焊接或者螺釘連接的方式連接。
[0032]下殼體7還設有與線束通道1連通的傳感器通道和插件安裝孔6,即線束通道1與傳感器通道形成三通通道,地板線束15的傳感器線束穿過傳感器通道與后輪速傳感器14通過接插件連接,接插件安裝于插件安裝孔6。通過該結構,方便后輪速傳感器14的連接,同時保護接插件。接插件也可以直接設置于線束通道1,但該結構不方便線束通道1的成型加工。
[0033]插件安裝孔6通常為腰型孔,以方便插件安裝位置的調整。當然插件安裝孔6也可以為圓孔或者方孔。
[0034]下殼體7來設有連接塊4,連接塊4的一端抵靠于腳踏板,另一端抵靠于車身地板。通過連接塊4,用于腳踏板與車身地板之間的力傳遞,避免對底板線束15造成損傷。
[0035]連接塊4的兩端通常均凸出于線束殼體,以進一步保護地板線束15。
[0036]腳踏板與車身地板也可以直接通過線束殼體進行力的傳遞。
[0037]汽車線束安裝結構還包括連接于所述車身鈑金13的安裝支架5,下殼體7連接于安裝支架5。通過增加安裝支架5,能夠方便制造和裝配。
[0038]安裝支架5設有安裝槽11,下殼體7設有安裝突起,安裝突起卡入安裝槽11,該結構拆裝不需要額外工具,方便裝配和拆卸。安裝支架5與下殼體7也可以通過焊接、鉚接或者螺釘連接進行連接。
[0039]安裝支架5設有彈性卡塊10,車身鈑金13設有腰型孔,彈性卡塊10卡接于腰型孔。通過卡塊與孔的配合,拆裝時不需要額外的工具,能夠方便裝配和拆卸維修。安裝支架5與車身鈑金13的連接方式也可以為焊接、鉚接或者螺釘連接。
[0040]下殼體7也可以直接連接于車身鈑金13。
[0041]雖然本實用新型是結合以上實施例進行描述的,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而只受權利要求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對其進行修改和變化,但并不離開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構思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于車身鈑金的線束殼體,所述線束殼體的內部設有連通所述線束殼體的外側的線束通道,且所述線束殼體的外側還設有拉絲卡扣;地板線束安裝于所述線束通道,油箱蓋拉絲卡接于所述拉絲卡扣,并沿所述線束通道布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殼體呈L型結構,所述線束通道沿所述L型結構的軸線設置,且貫通所述L型結構的兩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通道的一端設有遠離所述車身鈑金的彎折。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束殼體包括連接于所述車身鈑金的下殼體和連接于所述下殼體的上殼體,所述拉絲卡扣設于所述上殼體;所述線束通道位于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之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通過卡接方式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殼體還設有與所述線束通道連通的傳感器通道和插件安裝孔,所述地板線束的傳感器線束穿過所述傳感器通道與后輪速傳感器、通過接插件連接,所述接插件安裝于所述插件安裝孔。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殼體來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一端抵靠于腳踏板,另一端抵靠于車身地板。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接于所述車身鈑金的安裝支架,所述下殼體連接于所述安裝支架。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支架設有彈性卡塊,所述車身鈑金設有腰型孔,所述彈性卡塊卡接于所述腰型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部件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汽車線束安裝結構,包括安裝于車身鈑金的線束殼體,所述線束殼體的內部設有連通所述線束殼體的外側的線束通道,且所述線束殼體的外側還設有拉絲卡扣;地板線束安裝于所述線束通道,油箱蓋拉絲卡接于所述拉絲卡扣,并沿所述線束通道布置。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線束殼體,將地板線束安裝于線束殼體的內部,避免由于中門腳踏板受力較大造成的線束磨損和斷路,保護地板線束,降低地板線束發生故障的幾率,提高整車的可靠性;同時將油箱蓋拉絲沿地板線束的方向卡接于線束殼體,以方便固定。
【IPC分類】H02G3/04
【公開號】CN205070341
【申請號】CN201520887905
【發明人】牟亮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