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實心電線及其制造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根據編織原理來使大量單元線(unit wire)混雜,從而制造具有實心內部和大量交叉點的實心電線的方法。在本說明書中,術語“單元線”不僅指實心線,而且指通過扭絞大量實心線而獲得的絞合線。
背景技術:
電線大致分成實心線和絞合線,各實心線由單個導體構成,而各絞合線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扭絞在一起而獲得。絞合線的優點是它比實心線易于彎曲,且它的截面尺寸能夠通過改變扭絞在一起的單元線的數目而很容易地進行調節。通常已知的絞合線包括辮編線、聚束線和帶狀線。
通常,當電線用作高頻電流的傳輸線時,缺點是電阻值一直隨頻率增加。不過,對于絞合線,即使單元線的數目仍保持不變,通過改變單元線的扭絞方式,也可以改變電阻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扭絞在一起而形成的電線,該電線設置成有很小的交流電(AC)導體電阻值,尤其是在高頻區域,且該電線設置成使電阻隨頻率增大而增加的速度較低。
根據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制成的實心電線,該實心電線的特征在于通過使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形成,因此,各單元線重復地穿過電線的內部延伸,然后在電線的表面部分上延伸。
通過該結構,本發明的實心電線在高頻區域具有較低的電阻值,且電阻隨頻率增加而增大的速度較低。它的詳細原因還不清楚,但是如后面所述進行推斷。具有上述結構的實心電線通過使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構成,這樣,各單元線重復地穿過電線內部延伸,然后在它的表面部分延伸。因此,所有或大部分單元線都彼此交叉。由外部磁力線而在交叉的單元線中感應的電流沿不同方向流動。因此,阻止了電流放大。而且,根據單元線彼此交叉的角度,感應電流可能沿相反方向流動。這時,電流彼此抵消。本發明的實心電線構成為具有大量的交叉點。這減小了磁力線對單元線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這被認為是高頻電流的電阻值減小以及電阻隨頻率增加而增大的速度保持很低值的原因。
另一方面,普通絞合線即使在采用相同數目的單元線時也有較小數目的交叉點。而且,在普通絞合線中,相鄰單元線可能受到磁力的影響。因此,普通的絞合線不能用于減小高頻電流的電阻值或減小電阻的增加速度。
而且,本發明提供了制造上述實心電線的方法。也就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通過使分別纏繞有單元線的大量線筒沿預定軌道運動,同時將單元線從各線筒中抽出,以便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從而制造實心電線的方法,該方法的特征在于大量保持線筒的線筒載體布置在軌道板上,在該軌道板中形成有引導槽,這樣,線筒載體形成多排,通過使線筒載體沿軌道板上的引導槽在預定通路上運動,從而避免線筒載體之間的相互干涉,且在運動步驟中,各線筒載體在引導槽的特定點處執行延遲運動的操作。
而且,本發明提供有制造上述實心電線的裝置。也就是,本發明提供有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制造實心電線的裝置,該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線筒載體,各線筒載體保持一個纏繞有單元線的線筒;大量葉輪,各葉輪有多個狹槽,相應線筒載體的引導部分將插入一個狹槽中,該葉輪布置成同步旋轉;以及軌道板,在該軌道板中形成有引導槽,以便設定布置在葉輪上的線筒載體的運動通路,其中,插入相應葉輪中的一個狹槽內的線筒載體沿軌道板中的引導槽在預定通路上運動,同時從一個葉輪傳送到另一個葉輪,且該裝置包括狹槽轉變裝置,用于在特定葉輪上進行操作,該操作包括使線筒載體從相應葉輪的狹槽中退出和然后使該線筒載體插入同一葉輪的相鄰狹槽內。
根據該制造方法和裝置,線筒載體的運動在引導槽的特定點處被延遲。因此,線筒載體即使在密集布置時,也能夠在不相互干涉的情況下沿預定通路運動。這使得構成為具有大量交叉點的實心電線能夠機械化制造。機械化使得產品的質量能夠很容易地保持穩定。在現有技術中,當線筒載體密集布置時,沒有合適的裝置能使線筒載體在不相互干涉的情況下運動。因此,很難機械化制造由密集混雜的單元線組成的實心電線。
附圖描述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該實心電線的一部分從它的前面看。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實施例的橫剖圖,其中,該實心電線沿垂直于縱向方向的方向看。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實施例的透視圖。
圖4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線筒載體的正視圖。
圖5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的軌道板的正視圖。
圖6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線筒載體和軌道板之間的關系的局部放大正視圖。
圖7A和7B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線筒載體在軌道板上的兩個運動通路的正視圖。
圖8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的葉輪和推動器的正視圖。
圖9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的葉輪結構的一個實例的正視圖。
圖10是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中的葉輪結構的一個實例的示意圖。
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方法的裂口移動操作的起始狀態的正視圖。
圖12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方法的裂口移動操作中的狀態的正視圖,其中,線筒載體的引導部分從葉輪中的裂口退出。
圖13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方法的裂口移動操作中的情況的正視圖,其中,保持使線筒載體的引導部分從葉輪中的裂口退出時的狀態。
圖14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方法的裂口移動操作中的狀態的正視圖,其中,線筒載體的引導部分插入葉輪中的下一個裂口內。
圖15是表示在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制造方法的裂口移動操作中的狀態的正視圖,其中,在線筒載體的引導部分已經插入葉輪中的下一個裂口內之后,重新開始線筒載體的運動。
圖16是軌道板的正視圖,表示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的線筒載體的運動通路。
圖17是軌道板的正視圖,表示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的線筒載體的運動通路的前半部分。
圖18是軌道板的正視圖,表示實心電線的制造裝置的上述實施例的線筒載體的運動通路的其余部分。
圖19是表示在對本發明的實心電線在高頻下測量電阻的增加速度時所測得的結果的曲線圖。
圖20是表示對于本發明的實心電線,在高頻下電阻的速度增加的測量值的圖表。
圖21是表示在對本發明的、不同編織密度的實心電線測量在高頻下電阻的增加速度時的結果的曲線圖。
圖22是表示本發明的不同編織密度的實心電線在高頻下電阻的增加速度的測量值的曲線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和2表示了本發明的實心電線T的一個實施例。圖1是當從前面看時該實心電線的一部分的透視圖。圖2是當沿與實心電線的縱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時該實心電線的橫剖圖。在這些附圖中,在單元線S之間所示的間隙是為了能夠很容易地理解單元線S的混雜結構。不過,單元線S彼此緊密接觸,該間隙非常小。而且,在使用時,該實心電線的表面通常涂覆有合適的材料。
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特征在于大量單元線S密集地混雜在一起,以便明顯增加單元線S彼此相交的點的數目。單元線S的直徑和數目可以根據該實心電線T的用途、制造設備的情況等而任意設置。各單元線S可以是由單個導體構成的實心線,或者是通過將單個實心線r扭絞在一起而獲得的絞合線,如圖2所示。在后一情況,扭絞在一起的實心線的數目可以合適選擇。例如可以采用三個、六個或九個實心線。而且,單元線S的材料并不特別限制。銅或銅合金、鋁或鋁合金或其它已知電線材料都可以采用。
圖3表示了用于制造本發明的實心電線T的裝置A的一個實例。該裝置A設置為將大量線筒B布置在裝置本體部分C上,以便沿預定通路運動。而且,在裝置A中,從相應線筒B抽出的單元線S經過框架D,然后由可在導軌R上運動的牽引裝置E拉動。因此,各線筒B沿預定通路運動,且牽引裝置E拉動經過框架D的單元線S。然后,使單元線S混雜,以便能制造具有合適三維結構和合適剖面形狀的實心電線T。
根據本發明,下面所述裝置用于使以兩維方式布置的大量線筒B沿垂直和水平方向運動,同時不會使它們相互干涉。線筒B分別由如圖4所示的線筒載體1保持,并沿如圖5所示的軌道板10中的引導槽11運動。線筒載體1大致包括保持器部分2,該保持器部分2有軸3,該軸3可旋轉地支承線筒B;以及引導部分6,該引導部分利用多個引導輥來引導從線筒B倒轉放出的單元線S的拉出方向。引導部分6可通過在基座部分1a上垂直延伸的軸7而可旋轉地合適進行運動。在基座部分1a下面有滑動器部分4和對著底端表面的引導部分5。滑動器部分4裝入軌道板10的引導槽11中,且該滑動器部分4例如為細長的平面形狀,具有尖角的相對端,如圖6所示。另一方面,引導部分5插入后面將介紹的葉輪20的狹槽21內,以便能自由前進和后退。該引導部分5形成為柱形,如圖6所示。
圖5表示了軌道板10的一個實例,在該軌道板10中形成有引導槽11,線筒載體1的滑動器部分4裝入該引導槽11中。在該軌道板10中,在基座板12中形成有預定形狀的凹口12a。再通過用螺栓和螺母將大量的槽形成板13、14間隔固定在相應凹口12a內,從而形成該預定引導槽11。
如圖6所示,線筒載體1的滑動器部分4裝入引導槽11中。這樣,當后面將介紹的葉輪用于通過引導部分5向線筒載體1施加推力時,線筒載體1的運動限制為沿滑動器部分4在抵靠引導槽11時所能夠進行滑動的方向。因此,通過合適設置引導槽11的形狀,將形成用于線筒載體1的合適運動通路。對于如圖5所示的軌道板10,將形成兩種用于線筒載體1的運動通路L,如圖7A和圖7B所示。
如圖8所示,下面兩個部件布置在軌道板10的后表面上,也就是葉輪20,各葉輪20施加推力,以便使相應的線筒載體1運動;以及推動器30,各推動器30將從相應葉輪20的狹槽21中退出的相應線筒載體1推入相鄰的狹槽21中。葉輪20布置成平行于軌道板10,以便與軌道板10中的槽形成板13相對應。在圖5所示的軌道板10中,葉輪20以6×8(長度×寬度)的結構布置,如圖9所示。在所示實例中,各葉輪20有四個狹槽21。相鄰葉輪20利用齒輪等相互嚙合,以便使所有葉輪20都同時旋轉。如圖5所示,馬達M安裝在合適位置,并直接與葉輪20相連,或通過減速器G與葉輪20相連。這樣,能夠驅動所有葉輪20旋轉。
推動器30包括齒輪32,該齒輪32與相應葉輪20相連,以便同步旋轉,且該推動器30有推動部分31,該推動部分31能夠抵靠相應線筒載體1的引導部分5。推動器30安裝在與特定葉輪20相對應的位置。特別是,推動器30安裝在這樣的葉輪20上,即這些葉輪20分別與奇數個其它葉輪20相連。例如,當葉輪20布置成如圖9所示時,推動器30安裝在布置于外周處的葉輪20上,除了位于四個拐角處的葉輪,如圖10所示。
在線筒載體1的基座部分1a處的滑動器部分4裝入軌道板10的引導槽11內。而且,引導部分5插入葉輪20的狹槽21中(見圖4)。這時,當驅動葉輪20旋轉時,通過引導部分5施加推力。因此,線筒載體1能夠沿引導槽11在預定通路上運動,同時將從一個葉輪20轉移到另一個葉輪中。因此,大量線筒載體1能夠布置在軌道板1上,且各線筒載體1如上述進行運動,同時將單元線S從保持在線筒載體1上的線筒B拉出。因此,大量的單元線S能夠混雜在一起,以便能制造三維實心電線T。
不過,當在所采用的兩維通路中線筒載體1能夠橫穿過多排葉輪20運動時,如本實例所示,當所用的線筒載體1的數目增加以提高實心電線T的混雜緊密度時,如果所有葉輪20都有相同數目的凹槽(狹槽),該線筒載體1可能會相互干涉。因此,在本實例中,對于特定葉輪20,線筒載體1在與一個狹槽相對應時的運動正時將延遲,以避免使得線筒載體1彼此干涉。下面將參考圖11至圖15介紹該操作。為了便于說明,在葉輪20a中的四個狹槽21標記成A至D。
該操作通過安裝了推動器30的葉輪20a來進行。如圖11所示,線筒載體1的引導部分5插入葉輪20a的狹槽A內。然后,葉輪旋轉驅動線筒載體1,以便使該線筒載體1沿軌道板10中的引導槽11運動。由軌道板10中的基座板凹口12a和槽形成板13形成的引導槽11形成為當線筒載體1運動時將該引導部分5從葉輪20a的狹槽A中推出。因此,當線筒載體1運動到圖12中所示位置時,引導部分5滑出狹槽A。因此,該線筒載體1不再承受葉輪20a的推力。
在葉輪20a旋轉時,一直保持線筒載體1從葉輪20a中退出且不再由該葉輪推動時的狀態,直到下一個狹槽B接近該線筒載體1。如圖13所示,在狹槽B接近的同時,與葉輪20a同步旋轉的推動器30的推動部分31到達它抵靠線筒載體1的引導部分5的位置處。然后,如圖14所示,葉輪20a和推動器30進一步旋轉,從而使得推動部分31向引導部分5施加推力。這樣,將引導部分5推入葉輪20a的狹槽B內。因此,線筒載體1受到來自旋轉葉輪20a的推力,并重新開始沿引導槽11的運動,如圖15所示。
因此,在線筒載體1的運動通路上的特定位置處,本實例的制造裝置A將在葉輪20中的、裝有線筒載體1的引導部分5的狹槽21轉變成下一個。這使得線筒載體1在與一個狹槽相對應時的運動正時延遲。因此,當布置有大量線筒載體1時,能防止它們相互干涉。
在制造裝置A中,作為狹槽轉變裝置的推動器30安裝在分別與奇數個其它葉輪20鄰接的所有葉輪20a上,從而使得在不相互干涉的情況下能夠布置的線筒載體1的數目增至最大。這時,制成的實心電線的密度能夠增至最大。本申請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當葉輪20有四個狹槽,且推動器30安裝在分別與奇數個其它葉輪20鄰接的所有葉輪20a上時,在不相互干涉的情況下可以布置的線筒載體1的最大數目M由M=(葉輪數目×2)+(推動器數目×0.5)給出。特別是,當分別有四個狹槽的葉輪布置成如圖9所示的6×8(長度×寬度)結構,且推動器30安裝在分別與奇數個其它葉輪20鄰接的所有葉輪20a上時,如圖10所示,這時,根據上述公式,在不相互干涉的情況下能夠布置的線筒載體1的最大數目M是48×2+20×0.5=106。
應當知道,根據將制成的實心電線T的目的,具有較小混雜密度的單元線S不會產生任何問題。這樣,布置的線筒載體1的數目并不必須為最大。而且,當布置的線筒載體1的數目減小時,可以省略安裝在葉輪20a上的一些推動器30(狹槽轉變裝置)。
下面介紹為什么本發明的實心電線T能夠形成為使單元線S具有大量交叉點的混雜結構。當如圖16所示的軌道板10用于將葉輪20布置成4×3(長度×寬度)的結構時,根據上述公式,能夠在不相互干涉的情況下進行布置的線筒載體1的最大數目M是12×2+6×0.5=27。因此,線筒載體1例如布置在軌道板10的引導槽11中如黑圓所示位置處。各線筒載體1沿軌道板10中的引導槽11在由圖中虛線所示的通路L上運動。
這時,注意一個特定的線筒載體1A。假設該線筒載體1A沿圖17中的箭頭所示方向在圖17中所示的運動通路L上運動。線筒載體1A的運動通路L設置成使它自身在起點和終點之間交叉很多次。而且,該運動通路L設置成重復地延伸到內部,然后延伸到外部。還設置成使單元線S的扭絞方向在由圖17中實線所示的前一半L1上與在由圖18中實線所示的后一半L2上相反,該后一半L2緊接在該前一半L1的后面。
當線筒載體1A橫穿過運動通路L時,從安裝在該線筒載體1A上的線筒B中抽出的單元線S與從在另一線筒載體1上的線筒B中抽出的單元線S交叉。在本實例中,線筒載體1的運動通路L設置成使它自身交叉多次,并重復地延伸到內部,然后延伸到外部。因此,希望通過布置大量的線筒載體1和使它們沿預定運動通路L運動,且使它們并不相互干涉,從而獲得使單元線S有大量交叉點的規則混雜結構。
而且,運動通路L設置成當線筒載體1運動時,單元線S的扭絞方向改變。據認為這就是由于外部磁場而使單元線S中所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變化的原因所在。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什么能夠抑制在高頻下電阻值的增加。
(試驗1)對于AC電阻值隨頻率增加的變化,將本發明的實心電線與普通的聚束線(辮編線)比較。作為本發明的實例,制成由不同單元線組成的兩種電線A和B。
通過將三根直徑為0.12mm的單元線在66T/M(絞/米)的絞合數下絞合在一起以形成作為單元線的三線絞合線,并利用116根單元線以及例如圖3所示的制造裝置A來制造實心電線,從而獲得本發明的實例A。通過將六根直徑為0.12mm的單元線在49T/M(絞/米)的絞合數下絞合在一起以形成作為單元線的六線絞合線,并利用58根單元線以及例如圖3所示的制造裝置A來制造實心電線,從而獲得本發明的實例B。在實例A中所用的線的總數與在實例B中所用的線的總數相同。也就是,在兩個實例中都采用348根線。而且,在制造裝置A中的牽引裝置E(見圖3)以相同的速度拉動這兩根線。因此,在這兩實例中,編織密度基本相同。
制成作為對比實例的聚束線。首先,六根直徑為0.12mm的單元線和七根直徑為0.12mm的單元線分別在66T/M的絞合數下沿S絞合方向進行扭絞。三根六線絞合線和三根七線絞合線,即總共六束線在49T/M的絞合數下沿Z方向扭絞在一起,以便獲得39線的線束。然后,三束各為39線的線束在40T/M的絞合數下沿S絞合方向扭絞在一起,以便獲得117線的線束。而且,三束各為117的線束在33T/M的絞合數下沿Z絞合方向扭絞在一起,以便獲得作為對比實例的351線的線束。
如上所述獲得的本發明實例A和B以及對比實例形成為10.5m長的線圈,且電流值設置成能獲得10mA的恒定電流。然后,在1KHz和1MHz之間的頻率下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表示于圖19的表格和圖20的曲線圖中。
顯然,試驗結果顯示,盡管本發明實心電線的直流電阻值大于對比實例,但是它的高頻電阻值比對比實例更小,且電阻增大速度比對比實例更小。該結果還顯示,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特性根據單元線的類型而均勻變化。
(試驗2)本發明人試驗了即使所用的單元線的類型和數目保持不變時,本發明的實心電線的高頻電流特性怎樣隨編織密度變化。直徑為0.2mm的兩根線在77T/M的絞合數下絞合在一起,以便獲得作為單元線的兩線絞合線。然后,通過采用58根單元線(總共116根線)和改變圖3中所示的制造裝置A的牽引裝置E的牽引速度而制成4種實心電線(C、D、E和F)。當在制造過程中本發明的實例C的牽引速度定義為v時,實例D、E和F的牽引速度分別大約為1.25v、1.75v以及0.85v。編織密度隨牽引速度的減小而增大。
進行與前述試驗1類似的測量。所獲得的本發明實例形成為10.5m長的線圈。電流值設置成能獲得10mA的恒定電流。然后,在1KHz和100kHz之間的頻率下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表示于圖19的表格和圖20的曲線圖中。
顯然,試驗結果顯示,即使當所用的單元線的類型和數目保持不變以及即使DC電阻值增加,本發明實心電線在高頻區域的電阻增加速度隨編織密度增加而減小。這是因為在高編織密度的實心電線中,單元線彼此交叉的角度接近直角,從而減小了磁場對單元線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
在對前述實施例的說明中,確定線筒的運動通路的軌道板形成為板狀。不過,該軌道板也可以形成為彎曲表面。也就是,整個軌道板或線筒載體在其上運動的軌道表面形成為球形表面的一部分,該球形表面定心成環繞合成點(composition point),在該合成點處,單元線混雜在一起以形成實心電線。這時,葉輪也布置成平行于該彎曲的軌道板。
當軌道板的軌道表面成前述形式時,從軌道表面上的任意點到形成實心電線的位置處的合成點的距離相等。因此,從沿軌道板的引導槽運動的各線筒抽出的單元線在該線筒和合成點之間并不彎曲。而且,不管線筒位于運動通路上的什么位置,從該線筒到合成點的距離都恒定。這抑制了單元線的拉伸變化。從而防止了由于在實心電線的制造過程中單元線的拉伸變化而引起的單元線等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夠很好地制成高質量的實心電線。
本發明的實心電線有規則的混雜結構,在該混雜結構中,單元線有大量的交叉點。該實心電線通過將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形成,這樣,各單元線重復地穿過電線的內部延伸,然后在電線的表面部分上延伸,對于各單元線都這樣。而且,單元線位于電線內部的比例基本等于該單元線位于表面部分上的比例。而且,各單元線扭絞成使絞合方向根據預定區間而變化。
而且,根據本發明的制造方法,能夠機械化制造具有上述結構的實心電線。因此,能夠便宜地提供具有良好特性的實心電線。
權利要求
1.一種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制成的實心電線,該電線的特征在于通過使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形成,因此,各單元線重復地穿過電線的內部延伸,然后在電線的表面部分上延伸。
2.一種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制成的實心電線,該電線的特征在于通過使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形成,因此,各單元線重復地穿過電線的內部延伸,然后在電線的表面部分上延伸,因此,對于各單元線,各單元線位于電線內部的比例基本等于該單元線位于表面部分上的比例。
3.一種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制成的實心電線,該電線的特征在于單元線扭絞在一起,因此,各單元線重復地穿過電線的內部延伸,然后在電線的表面部分上延伸,因此,扭絞方向根據預定區間而變化。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個所述的實心電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線彼此交叉的角度基本為直角。
5.一種通過使分別纏繞有單元線的大量線筒沿預定軌道運動,同時將單元線從各線筒中抽出,以便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從而制造實心電線的方法,該方法的特征在于大量保持所述線筒的線筒載體布置在軌道板上,在該軌道板中形成有引導槽,這樣,線筒載體形成多排,通過使所述線筒載體沿軌道板上的引導槽在預定通路上運動,從而避免線筒載體之間的相互干涉,且在運動步驟中,各線筒載體在引導槽的特定點處執行延遲運動的操作。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實心電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將在所述軌道板下面的大量葉輪布置成能同步旋轉,并將各線筒的引導部分以預定節距插入形成于相應葉輪的一個狹槽內,且使葉輪旋轉,從而使線筒載體設置成沿軌道板上的引導槽在預定通路上運動;且通過在特定葉輪上進行執行狹槽轉變操作而使各線筒載體的運動延遲,該狹槽轉變操作包括使線筒載體從相應葉輪的狹槽中退出和然后使該線筒載體插入同一葉輪的相鄰狹槽內。
7.一種通過將大量單元線混雜在一起而制造實心電線的裝置,該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線筒載體,各線筒載體保持一個纏繞有單元線的線筒;大量葉輪,各葉輪有多個狹槽,相應線筒載體的引導部分將插入一個狹槽中,該葉輪布置成同步旋轉;以及軌道板,在該軌道板中形成有引導槽,以便設定布置在葉輪上的線筒載體的運動通路,另外,插入相應葉輪中的一個狹槽內的線筒載體沿軌道板中的引導槽在預定通路上運動,同時從一個葉輪傳送到另一個葉輪,并且該裝置包括狹槽轉變裝置,用于在特定葉輪上進行操作,該操作包括使線筒載體從相應葉輪的狹槽中退出和然后使該線筒載體插入同一葉輪的相鄰狹槽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實心電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狹槽轉變裝置包括軌道板,該軌道板設置成在線筒載體運動時將線筒載體從相應的特定葉輪的狹槽中推出;以及推動器,該推動器設置成與所述特定葉輪同步旋轉,以便將所述線筒載體推入所述特定葉輪中的相鄰狹槽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在高頻下具有較小電阻值和較低電阻增加速度的實心電線。在實心電線T的結構中,大量單元線S規則混雜。各單元線S重復地延伸到電線的內部和外部,同時絞合方向根據預定區間而變化。因此,所有或大部分單元線彼此交叉,并產生大量的交叉點。這減小了磁力線對單元線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從而降低了高頻電流的電阻值以及電阻隨頻率增加而增大的速度。而且,單元線的規則混雜結構將有利于使質量穩定。
文檔編號H01B11/00GK1435848SQ0310218
公開日2003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2年1月31日
發明者美馬博志, 奧山康夫, 畠山泰典, 魚住忠司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