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為了進行流量控制及因流量產生的流體壓力控制,廣泛使用電磁閥。另外,在電磁閥中,已知使用使對線圈的通電量和流量成比例的線性螺線管。參照圖11?圖13,對使用線性螺線管的以往例的電磁閥進行說明。圖11是表示在以往例的電磁閥中閥關閉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圖12是表示在以往例的電磁閥中閥打開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圖13是表示以往例的電磁閥中對線圈的通電量與流量之間的關系的圖。
[0003]在該以往例的電磁閥中,從根據對線圈的通電量往復移動的桿100的前端面110的中央進一步向前端方向突出的閥體部120與桿100—體地設置。并且,在該閥體部120的外周安裝有橡膠制的O型圈300。另外,在閥座200上設置有閥孔210。
[0004]通過以上的結構,在未對線圈通電的狀態下,桿100的閥體部120進入閥座200的閥孔210內,O型圈300成為夾在桿100的前端面110與閥座200的座面220之間的狀態。由此,閥孔210成為被閥體部120和O型圈300堵塞的狀態(參照圖11)。并且,當對線圈通電時,桿100向著使桿100的前端面110離開座面220的方向移動。由此,閥體部120脫離閥孔210,并且O型圈300離開座面220,因此閥孔210成為打開的狀態(參照圖12)。
[0005]在此,橡膠制的O型圈300具有粘著性。另外,在上述以往例中,O型圈300成為夾在桿100的前端面110與閥座200的座面220之間的狀態。因此,桿100從閥關閉的狀態剛開始移動后,O型圈300因與座面220粘著而沿軸線方向略微伸展之后,離開座面220并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此外,圖12表示虛線所示的O型圈300a因與座面220粘著而沿軸線方向伸展的情形。因此,如圖13中的圖的X部所示,在剛開始通電后,發生流體的流量一瞬間升高的現象。此外,圖13中,LI表示從非通電狀態開始電流值增加時的情形,L2表示從電流值高的狀態至成為電流值減小的非通電狀態的情形。從該圖中可知,即使是相同的電流值,在LI和L2上流量也不同。該流量之差稱作滯后,并且從圖中可知該滯后越大、流量相對于某一通電量的誤差越大。作為產生這種滯后的原因之一,可認為存在上述的O型圈300的粘著的問題。
[0006]如此,由于O型圈300相對于座面200粘著導致變形時的舉動不穩定(不恒定)是在剛開始通電后(閥剛開始打開后)使流量控制變得不穩定并使滯后增加的、降低流量控制的精度的原因。此外,在上述的說明中,對電磁閥中有關閥結構的問題進行了說明,但是,即使是驅動源為螺線管以外的裝置(空氣壓力致動器、油壓致動器、壓電致動器等)中的閥結構,也會引起相同的問題。
[0007]現有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 - 226352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2:日本實公平3 - 29645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1]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12]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實現流量控制的精度提高的閥結構。
[0013]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0014]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用以下的手段。
[0015]SP,本發明的閥結構包括:
[0016]閥體,其設置在構成為通過往復運動用的致動器往復移動的往復運動部件的前端;以及
[0017]閥座,通過使該閥體的閥部著座于其座面而使閥孔關閉,并通過使該閥部離開其座面而使閥孔打開,
[0018]在所述往復運動部件向所述座面側移動的狀態下,所述閥體向使所述閥部著座于所述閥座的位置移動,伴隨所述往復運動部件向離開所述座面的方向移動,所述閥體向使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的方向移動,
[0019]所述閥結構的特征在于,
[0020]包括具有與所述閥體的表面滑動自如地接觸的密封唇的密封部件,
[0021]所述閥體具有,為了在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之后,在所述閥體與所述密封唇之間形成間隙,而與所述密封唇分離的離隙部,
[0022]所述離隙部構成為,通過所述閥體與所述密封唇之間的間隙的流體的流量隨著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而增加。
[0023]根據本發明,在閥體的閥部著座于閥座的狀態下,密封部件的密封唇也緊貼閥體的表面,由此與閥體的閥部一起防止來自閥孔的流體流出。然后,閥關閉的狀態之后,閥體將向閥部離開閥座的方向移動。此時,流體經過由設置在閥體上的離隙部形成的間隙,在密封唇與閥體之間流通。然后,通過該間隙的流體的流量隨著閥部離開閥座而增加。
[0024]在此,在本發明中,作為用于與閥部一起阻止來自閥孔的流體流出的部件,采用具有與閥體的表面滑動自如地接觸的密封唇的密封部件。另外,當閥體從關閉位置開始移動時,通過由閥體的離隙部形成的間隙,隔著密封唇相對于閥孔側區域的相反側區域能夠實現流通,由此兩區域之間的壓力差逐漸減小。因此,與以往例的O型圈的情況那樣自從兩側壓縮的狀態離開座面相比,本發明的閥體的閥部更容易離開座面。另外,在本發明中,被構成為:經過由離隙部形成的間隙通過密封唇與閥體之間的流體的流量隨著閥部離開閥座而增加。由上可知,能夠緊隨閥打開之后穩定地進行流體控制。另外,由于閥部容易離開座面,因此由滯后引起的流量控制的誤差也能夠減小。
[0025]所述離隙部是形成于通過所述閥體的往復移動而與所述密封唇對置的范圍的表面區域中的、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之后與所述密封唇對置的區域內的錐面部,
[0026]也可以,所述錐面部以隨著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而離開所述密封唇的方式使直徑縮小。
[0027]或者,所述離隙部是形成于通過所述閥體的往復移動所述密封唇滑動的范圍的表面區域中的、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之后所述密封唇滑動的區域內的槽,
[0028]也可以,所述槽被構成為隨著所述閥部離開所述閥座,通過所述閥體與所述密封唇的接觸區域的流體的流量增加。
[0029]根據上述結構的離隙部,能夠通過簡單地結構實現穩定的流體控制。
[0030]發明效果
[0031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能夠實現流量控制的精度提高。
【附圖說明】
[0032]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電磁閥的示意剖視圖。
[0033]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電磁閥在閥關閉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34]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電磁閥在閥打開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35]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電磁閥在閥關閉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36]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電磁閥在閥打開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37]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電磁閥在閥關閉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38]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電磁閥的示意剖視圖。
[0039]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電磁閥在閥關閉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40]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電磁閥在閥打開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41]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電磁閥中閥體的槽的剖面形狀的圖。
[0042]圖11是表示以往例的電磁閥在閥關閉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43]圖12是表示以往例的電磁閥在閥打開狀態下閥部附近的示意剖視圖。
[0044]圖13是表示以往例的電磁閥中對線圈的通電量與流量之間的關系的圖。
[0045]符號說明
[0046]11繞線管
[0047]12 線圈
[0048]13 柱塞
[0049]13a嵌合凹部
[0050]14 芯柱
[0051]15a,15b 板
[0052]15c 殼體
[0053]16a 彈簧
[0054]16c調節螺釘
[0055]17 端子
[0056]21殼體主體
[0057]21a 輸入口部
[0058]21b 輸出口部
[0059]21c連接部
[0060]22 蓋部
[0061]23加強部件
[0062]30 閥體
[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