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床螺桿傳動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雙蝸輪蝸桿傳動消隙結構。
背景技術:
普通的旋轉式機床平臺通常選擇蝸桿和電機作為轉動工作臺的動力結構,普通的螺桿傳動結構非常復雜、安裝困難、且其本身的使用的時候會造成一定的傳動誤差,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一種新的傳動結構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蝸輪蝸桿傳動消隙結構,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生產成本低、提高傳動精度、從而運動更加穩定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雙蝸輪蝸桿傳動消隙結構,包括座體、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所述的座體一側內縱向轉動安裝有一端相互連接的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所述的第二蝸桿前端安裝有轉動齒輪,轉動齒輪與位于座體前側的電機的主軸嚙合,所述的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中部均安裝有傳動齒,所述的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靠近座體中部一側分別安裝有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所述的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分別與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的傳動齒嚙合,所述的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上分別豎直安裝有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所述的座體上端面中部轉動安裝有工作臺,所述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豎直朝上,且在上部布置有一圈嚙合齒,嚙合齒與位于工作臺下部的大齒輪嚙合。
所述的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之間通過聯軸器相連。
所述的第一蝸桿的前端和第二蝸桿的后端處與座體安裝處上安裝有軸承組,所述的軸承組套接在第一蝸桿的前端和第二蝸桿的后端上。
所述的第一蝸桿的前端和第二蝸桿的后端靠近安裝軸承組的位置上套接有鎖緊環,所述的鎖緊環靠近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的一側安裝有調節螺釘。
所述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上端套接有安裝與座體上端面的限位套。
所述的限位套下端面靠近座體的一端與座體上端面中部之間安裝有調整墊。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蝸輪蝸桿傳動消隙結構,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生產成本低、提高傳動精度、從而運動更加穩定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蝸輪處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所述的軸承組處的結構視圖。
圖示:1、座體,2、第一蝸輪,3、第一轉軸,4、第一蝸桿,5、聯軸器,6、第二蝸輪,7、第二轉軸,8、第二蝸桿,9、軸承組,10、鎖緊環,11、電機,12、工作臺,13、大齒輪,14、調整墊,15、限位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雙蝸輪蝸桿傳動消隙結構,如圖1—3所示,包括座體1、第一蝸桿4和第二蝸桿8,所述的座體1一側內縱向轉動安裝有一端相互連接的第一蝸桿4和第二蝸桿8,所述的第二蝸桿8前端安裝有轉動齒輪,轉動齒輪與位于座體1前側的電機11的主軸嚙合,所述的第一蝸桿4和第二蝸桿8中部均安裝有傳動齒,所述的第一蝸桿4和第二蝸桿8靠近座體1中部一側分別安裝有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6,所述的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6分別與第一蝸桿4和第二蝸桿8的傳動齒嚙合,所述的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6上分別豎直安裝有第一轉軸3和第二轉軸7,所述的座體1上端面中部轉動安裝有工作臺12,所述的第一轉軸3和第二轉軸7豎直朝上,且在上部布置有一圈嚙合齒,嚙合齒與位于工作臺12下部的大齒輪13嚙合。
所述的第一蝸桿4和第二蝸桿8之間通過聯軸器5相連。
所述的第一蝸桿4的前端和第二蝸桿8的后端處與座體1安裝處上安裝有軸承組9,所述的軸承組9套接在第一蝸桿4的前端和第二蝸桿8的后端上。
所述的第一蝸桿4的前端和第二蝸桿8的后端靠近安裝軸承組9的位置上套接有鎖緊環10,所述的鎖緊環10靠近第一蝸輪2和第二蝸輪6的一側安裝有調節螺釘。
所述的第一轉軸3和第二轉軸7上端套接有安裝與座體1上端面的限位套15。
所述的限位套15下端面靠近座體1的一端與座體1上端面中部之間安裝有調整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