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蝸輪蝸桿傳動系統,特別涉及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蝸輪蝸桿傳動是最基本的機械傳動方式之一,蝸桿是主動件,蝸輪是被動件。由于制造誤差及安裝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蝸輪和蝸桿在嚙合時會產生齒側間隙。當蝸桿的轉動方向發生變化時,由于齒側間隙的存在導致了反向間隙的產生,使得蝸桿的反向運動并不能立即傳遞給蝸輪,只有當蝸桿傳動一定的角度之后才能帶動蝸輪反向轉動,這就造成了機械傳動的誤差。
[0003]齒側間隙產生的這種傳動誤差對以傳動力為主的傳動場合沒有太大影響,但在以傳遞運動為主的精密傳動中,會大大降低整個機器的精度。目前,為了提高其精度,通常的做法是提高蝸輪蝸桿的加工精度和安裝精度,這種做法不但是制造成本大大提高,而且加工精度和安裝精度的提高畢竟是有限度的,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正、反旋轉切換時的反向間隙,這對于機器精度的提高一直是一個制約因素。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能夠消除齒側間隙的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包括相互嚙合的蝸輪和蝸桿,所述蝸輪包括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在所述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之間設置有使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共同轉動且輪齒相互錯開的聯動裝置,所述蝸輪上層與蝸桿的一側齒面緊貼,所述蝸輪下層通過所述聯動裝置隨蝸輪上層轉動并與蝸桿的另一側齒面緊貼。
[0007]進一步,所述聯動裝置包括彈簧、推桿和支撐桿,所述推桿一端固定所述彈簧,推桿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撐桿的中間位置,所述支撐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蝸輪下層,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抵住所述蝸輪上層和所述推桿。
[0008]進一步,所述聯動裝置的形狀呈“T”形,在所述蝸輪下層設置有固定孔,在所述蝸輪上層設置有通孔,在所述通孔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個固定槽,所述支撐桿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孔過盈配合緊密固定在所述蝸輪下層,另一端設置在通孔內,所述彈簧和推桿設置在所述固定槽內,所述通孔的面積大于支撐桿桿體截面面積。
[0009]進一步,所述通孔垂直于蝸輪上層端面設置,所述固定孔垂直于蝸輪下層端面設置。
[0010]進一步,在所述蝸輪上層與蝸輪下層接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所述固定槽。
[0011]進一步,所述通孔為面積大于支撐桿桿體截面面積的橢圓形通孔。
[0012]進一步,所述彈簧為碟簧、圓柱形彈簧或扁形彈簧。
[0013]進一步,在所述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之間設置有多個所述聯動裝置。
[0014]綜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通過將蝸輪分為上下兩層,并通過聯動裝置的彈簧結構,使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的輪齒能夠分別緊貼蝸桿兩側齒面,有效消除了蝸輪和蝸桿在嚙合時會產生齒側間隙,使得電機正反轉時,轉動量能無間隙的傳遞到工作臺上,從而使工作臺位移量更加精準,使機器可以達到更高加工精度。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去除蝸輪上層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聯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蝸輪與蝸桿連接后的示意圖;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蝸輪蝸桿嚙合示意圖。
[0020]如圖1至圖5所示,蝸輪上層I,蝸輪下層2,蝸桿3,聯動裝置4,彈簧5,推桿6,支撐桿7,固定孔8,通孑L 9,固定槽10。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2]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包括相互嚙合的蝸輪和蝸桿3,蝸輪在蝸輪端面的方向上平分為兩部分,兩部分分別為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貼合在一起與蝸桿3嚙合。
[0023]在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之間設置多個聯動裝置4,聯動裝置4包括彈簧5、推桿6和支撐桿7,聯動裝置4呈“T”形,推桿6 —端固定彈簧5,另一端固定在支撐桿7的中間位置,推桿6和支撐桿7均為圓柱形。在蝸輪下層2設置有垂直于蝸輪端面的固定孔8,在蝸輪上層I設置有垂直于蝸輪端面的通孔9,通孔9為橢圓形通孔,橢圓形通孔的面積大于支撐桿7圓柱形截面圓面積,在通孔9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個固定槽10,支撐桿7的一端插入固定孔8內,與固定孔8過盈配合緊密固定,另一端設置在通孔9內,彈簧5和推桿6設置在固定槽10內,彈簧5兩端分別抵住固定槽10和推桿6。
[0024]如圖5所示,在圖5中虛線為蝸輪下層2的輪齒,實線為蝸輪上層I的輪齒,為方便讀者理解,設定在圖5中蝸桿3的左側輪齒齒面為A面,右側輪齒齒面為B面。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與蝸桿3嚙合后,當蝸桿3轉動時,蝸輪上層I緊貼在蝸桿3的B面齒面上,當蝸輪上層I隨蝸桿3轉動時,彈簧5被壓縮產生推力頂住推桿6,使推桿6推動支撐桿7,由于支撐桿7的一端與蝸輪下層2的固定孔8緊密固定,故支撐桿7推動蝸輪下層2隨蝸輪上層I轉動,并且如果存在齒側間隙,在彈簧5推力的作用下,蝸輪下層2會比蝸輪上層I轉動的角度大,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各自的輪齒會相互錯開,蝸輪下層2會緊貼在蝸桿3的A面齒面上,有效消除了蝸輪和蝸桿3在嚙合時產生齒側間隙。當電機反轉時,由于蝸輪下層2緊貼在蝸桿3的A面齒面上,轉動量能立即通過蝸輪下層2傳遞給工作臺,不會影響機器精度。
[0025]在電機反轉時,蝸輪下層2緊貼在蝸桿3的A面齒面上,蝸輪下層2隨蝸桿3轉動,支撐桿7隨蝸輪下層2 —并轉動,支撐桿7推動推桿6,使推桿6產生推力頂住彈簧5,彈簧5另一端推動蝸輪上層I轉動,如果存在齒側間隙,在彈簧5的推力作用下,蝸輪上層I會比蝸輪下層2轉動的角度大,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各自的輪齒仍會相互錯開,蝸輪上層I會緊貼在蝸桿3的B面齒面上。
[0026]通孔9設置的面積大于支撐桿7桿體截面面積,是為了使支撐桿7能夠在通孔9內活動,不影響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之間的錯位。通孔9和固定孔8垂直于蝸輪端面設置,有利于提高彈簧5的推力。
[0027]在蝸輪上層I和蝸輪下層2接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固定槽10,固定槽10與蝸輪下層2接觸的一面為開口,方便安裝,彈簧5和推桿6安裝在固定槽10,支撐桿7 —端安裝在通孔9內,將支撐桿7另一端對準固定孔8后,將蝸輪上層I蓋在蝸輪下層2上,蝸輪下層2固定在工作臺上即可完成安裝。
[0028]考慮到工作臺上工件重量等力學因素,彈簧5設置為碟簧、圓柱形彈簧或扁形彈簧,彈簧5選擇的標準為:彈簧5的推力為工件重量、工作臺自重、蝸輪上下層摩擦力、允許最大切削力之和的1.5-2倍,在本實施例中優選1.8倍,即彈簧5選用1.8倍于蝸桿滿負荷工作時所需推力的彈簧,以確保蝸輪上下層可產生錯位。
[0029]如上所述,結合附圖所給出的方案內容,可以衍生出類似的技術方案。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包括相互嚙合的蝸輪和蝸桿,其特征在于:所述蝸輪包括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在所述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之間設置有使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共同轉動且輪齒相互錯開的聯動裝置,所述蝸輪上層與蝸桿的一側齒面緊貼,所述蝸輪下層通過所述聯動裝置隨蝸輪上層轉動并與蝸桿的另一側齒面緊貼。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聯動裝置包括彈簧、推桿和支撐桿,所述推桿一端固定所述彈簧,推桿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撐桿的中間位置,所述支撐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蝸輪下層,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抵住所述蝸輪上層和所述推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聯動裝置的形狀呈“T”形,在所述蝸輪下層設置有固定孔,在所述蝸輪上層設置有通孔,在所述通孔的內壁上開設有一個固定槽,所述支撐桿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孔過盈配合緊密固定在所述蝸輪下層,另一端設置在通孔內,所述彈簧和推桿設置在所述固定槽內,所述通孔的面積大于支撐桿桿體截面面積。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垂直于蝸輪上層端面設置,所述固定孔垂直于蝸輪下層端面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蝸輪上層與蝸輪下層接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所述固定槽。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為面積大于支撐桿桿體截面面積的橢圓形通孔。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為碟簧、圓柱形彈簧或扁形彈簧。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之間設置有多個所述聯動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蝸輪蝸桿傳動消隙裝置,包括相互嚙合的蝸輪和蝸桿,所述蝸輪包括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在所述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之間設置有使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共同轉動且輪齒相互錯開的聯動裝置,所述蝸輪上層與蝸桿的一側齒面緊貼,所述蝸輪下層通過所述聯動裝置隨蝸輪上層轉動并與蝸桿的另一側齒面緊貼。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蝸輪分為上下兩層,并通過聯動裝置的彈簧結構,使蝸輪上層和蝸輪下層的輪齒能夠分別緊貼蝸桿兩側齒面,有效消除了蝸輪和蝸桿在嚙合時會產生齒側間隙,使得電機正反轉時,轉動量能無間隙的傳遞到工作臺上,從而使工作臺位移量更加精準,使機器可以達到更高加工精度。
【IPC分類】F16H55/24
【公開號】CN204739196
【申請號】CN201520499991
【發明人】劉永生, 付寶祿
【申請人】青島青齒齒輪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4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