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機械防滑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53670閱讀:26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機械防滑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工程機械和機車等上的差速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差速器是汽車上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部件,在現有技術中,最普遍使用的是一種開放式差速器,開放式差速器的大體結構包括外殼和差速器殼體,安裝在外殼內的行星齒輪, 兩半軸齒輪,行星齒輪與兩半軸齒輪嚙合,殼體驅動行星齒輪公轉,行星齒輪公轉帶動半軸齒輪轉動,行星齒輪自轉使兩半軸齒輪實現相對轉動提供差速功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市面出現了一種托森差速器,普遍使用在一些高檔汽車上。托森差速器的核心是蝸輪、蝸桿齒輪嚙合系統,托森差速器具有雙蝸輪、蝸桿的結構,正是蝸輪、蝸桿的相互嚙合互鎖以及扭矩單向地從蝸輪傳送到蝸桿齒輪的構造實現了差速器鎖止功能,這一特性限制了滑動。在在彎道正常行駛時,前、后差速器的作用是傳統差速器,蝸桿齒輪不影響半軸輸出速度的不同,如車向左轉時,右側車輪比差速器快,而左側速度低,左右速度不同的蝸輪能夠嚴密地匹配同步嚙合齒輪。此時蝸輪蝸桿并沒有鎖止, 因為扭矩是從蝸輪到蝸桿齒輪。而當一側車輪打滑時,蝸輪蝸桿組件發揮作用,通過托森差速器或液壓式多盤離合器,極為迅速地自動調整動力分配。但上述結構的差速器,仍然具有如下不足1、結構復雜,對材料要求比較高。2、蝸桿結構扭矩單向傳遞的特點,局限于蝸桿自身的鎖緊系數,而鎖緊系數是一個介于0-1之間的可以調節的值,這就決定了蝸桿結構的差速器不可能完全實現100%的防滑,并且防滑功能越強,結構強度要求就越高,結構越復雜,動態反應越遲緩,實現起來就越困難。而現有技術中另外所普遍使用的一種防滑差速鎖,例如伊頓差速鎖,雖然能夠實現100%防滑的效果,但其是通過感應滑動來鎖定差速器的行星齒輪制止滑動的方式來實現。因而其具有反應速度慢、鎖定過后無法實現差速功能的缺陷,大大限制了其應用范圍。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本發明解決了現有差速器中所存在的結構復雜、對材料要求比較高,和不能實現100%防滑的技術問題,同時具有反應速度快,防滑的同時不影響差速功能的優點,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本發明是通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機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殼,第一輸出半軸、第二輸出半軸,與第一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一輸出半軸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主動旋轉件,所述主動旋轉件可為齒輪或鏈輪或皮帶輪,所述主動旋轉件受外力驅動,所述主動旋轉件上設置有主行星齒輪,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
在主行星齒輪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主行星齒輪嚙合的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在主行星齒輪軸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離小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有第一傳動行星齒輪,與所述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有第二傳動行星齒輪,所述第一傳動行星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所述第二傳動行星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外殼內設置有第一半軸托架和第二半軸托架,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分別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軸托架內,第二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分別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軸托架內;第一輸出半軸貫穿且連接所述第一摩擦片,第二輸出半軸貫穿且連接所述第二摩擦片;所述主動旋轉件分別與第一半軸托架和第二半軸托架接觸,且在所述主動旋轉件的兩接觸面上分別設置有卡榫,卡榫突出主動旋轉件的表面,且深入至半軸托架上開設的卡榫槽內;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向、半軸托架的旋轉軸向和輸出軸的旋轉軸向相互重合。所述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是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垂直,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所述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是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在空間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所述主行星齒輪為兩個,兩主行星齒輪的尺寸不同,其中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另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或主行星齒輪為一個,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繞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公轉半徑不同。所述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均為錐齒輪。所述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均為直齒輪,所述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均為錐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的軸上設置有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的軸上設置有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第一傳動錐齒輪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軸托架內;第二傳動錐齒輪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軸托架內。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外殼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主動旋轉件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和主動旋轉件的接觸面。所述摩擦片與輸出半軸固定連接。所述摩擦片通過相對于外殼的減速機構與輸出半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達到的技術效果如下1、采用本發明技術方案部分第一段所說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結構,相對于以托森差速器為代表的差速器,結構更加簡單,由于采用齒輪的結構形式,對材料的要求降低,生產更為容易,同時,由于本發明采用感應主行星齒輪扭力-產生公轉軸向壓力-自動防滑這樣的原理,使得本發明能真正實現100%的防滑;同時,相對于以伊頓差速鎖為代表的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反應速度快的優點,在防滑的同時不影響差速功能,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2、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垂直,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那么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和第一輸出半軸齒輪等等, 與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等等的相對位置是對稱的,在開模制造本產品時,就只需開一半的模而可分別制造兩半軸托架及其之內的部件,節省了生產成本。3、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在空間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或者主行星齒輪為兩個,兩主行星齒輪的尺寸不同, 其中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另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 或者主行星齒輪為一個,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繞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公轉半徑不同,這三種方式,可以調節在非打滑時,差速器向兩輸出半軸分配扭矩的比例。4、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均為錐齒輪,可以有效減小體積。5、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均為直齒輪,所述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均為錐齒輪, 這種結構方式設計、制造相對容易,并且更容易精確調節半軸托架內公轉扭矩的平衡傳遞。6、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外殼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這種結構形式設計簡單,體積較小。7、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主動旋轉件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和主動旋轉件的接觸面。這種結構形式可以減小半軸托架扭矩補償的負擔,增加摩擦片工作效率,減小強度要求和差速器磨損,增加壽命。8、摩擦片與輸出半軸固定連接,這種結構形式更加簡單,要達到同樣的防滑效果時所需要半軸托架的擠壓力更小。9、摩擦片通過相對于外殼的減速機構與輸出半軸連接,這樣的結構形式,當旋轉速度較慢的一側打滑時,差速器仍能及時有效提供防滑功能。


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圖1為差速器內部解剖2為行星齒輪輪面剖面3為差速器沿主錐齒輪軸和副行星齒輪軸的切面4為主動旋轉件及主行星齒輪相對位置示意5為本發明的結構原理6為本發明的外觀結構示意中標記
1、主動旋轉件,2、主行星齒輪,3、副行星齒輪,4、傳動行星齒輪,5、半軸托架,6、傳動錐齒輪,7、輸出半軸齒輪,8、摩擦片,10、輸出半軸,11、輸入軸,12、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 13、輸入錐齒輪,14、外殼。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作為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參照說明書附圖1-6,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殼,第一輸出半軸、第二輸出半軸,與第一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一輸出半軸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二輸出半軸齒輪,還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主動旋轉件, 所述主動旋轉件上設置有主行星齒輪,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在主行星齒輪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主行星齒輪嚙合的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在主行星齒輪軸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離小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有第一傳動行星齒輪,與所述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有第二傳動行星齒輪,所述第一傳動行星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 所述第二傳動行星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外殼內設置有第一半軸托架和第二半軸托架,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分別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軸托架內, 第二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分別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軸托架內;所述第一輸出半軸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輸出半軸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第一輸出半軸貫穿且連接所述第一摩擦片,第二輸出半軸貫穿且連接所述第二摩擦片; 所述主動旋轉件分別與第一半軸托架和第二半軸托架接觸,且在所述主動旋轉件的兩接觸面上分別設置有卡榫,卡榫突出主動旋轉件的表面,且深入至半軸托架上開設的卡榫槽內; 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向、半軸托架的旋轉軸向和輸出軸的旋轉軸向相互重合。所述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是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垂直, 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兩側表面,突出兩側表面的輪緣部分相對于主動旋轉件對稱布置。所述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均為直齒輪,所述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均為錐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的軸上設置有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的軸上設置有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第一傳動錐齒輪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軸托架內;第二傳動錐齒輪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軸托架內。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外殼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所述摩擦片與輸出半軸固定連接。實施例2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方式是,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是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在空間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所述主行星齒輪為兩個,兩主行星齒輪的尺寸不同,其中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另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或主行星齒輪為一個, 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繞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公轉半徑不同。所述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均為錐齒輪。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主動旋轉件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和主動旋轉件的接觸面。所述摩擦片通過相對于外殼的減速機構與輸出半軸連接。其余同實施例1。實施例3如附圖5所示,11為差速裝置的輸入軸,10為差速裝置的輸出軸。輸入軸一端有一錐齒輪13,錐齒輪13與主錐齒輪1相耦合。主錐齒輪1可沿主錐齒輪軸12自由轉動。 主錐齒輪內部固定有主行星齒輪2。主行星齒輪2的軸位于主錐齒輪1內,且平行于主錐齒輪1的平面。半軸托架5同時固定在主錐齒輪軸12上,可沿主錐齒輪軸12單向旋轉。半軸托架5上固定有副行星齒輪3和傳動行星齒輪4。副行星齒輪3半徑為r3,傳動行星齒輪4的半徑為r4,傳動行星齒輪4、副行星齒輪3和主行星齒輪2依次相互耦合,且處于同一平面。半軸托架5上有傳動錐齒輪6。傳動錐齒輪的半徑為r5。傳動錐齒輪6與傳動行星齒輪4共軸旋轉。傳動錐齒輪6與輸出錐齒輪7相耦合。輸出錐齒輪7固定于輸出軸10 上,且沿輸出軸10旋轉。輸出軸10上固定有一摩擦片8,摩擦片8和半軸托架5緊密貼合但可相互滑動。主行星齒輪2、副行星齒輪3和傳動行星齒輪4距離主錐齒輪軸12的距離為R2,傳動錐齒輪6距離主錐齒輪軸12的距離為R3。如附圖1。其中K為在主錐齒輪上與半軸托架配合的控制主錐齒輪與半軸托架單向轉動的卡榫。如附圖2所示,主行星齒輪2和副行星齒輪3的輪心連線與副行星齒輪3和傳動行星齒輪4的輪心連線的角度為A。因為卡榫的作用,半軸托架5相對于主錐齒輪1的旋轉只能按照副行星齒輪3與主行星齒輪2相互緊迫的方向,不能按照副行星齒輪3和主行星齒輪2相互遠離的方向。工作原理介紹。當輸入軸11轉動,帶動主錐齒輪1自轉。當主錐齒輪1的轉動方向為主行星齒輪2與副行星齒輪3相互緊迫的方向時,主錐齒輪1與半軸托架5產向相對轉動趨勢。主錐齒輪1帶動主行星齒輪2沿主錐齒輪軸 12公轉。主行星齒輪2將沿主錐齒輪軸12將公轉的扭矩(后文將該沿主錐齒輪軸12公轉的扭矩簡稱為公轉扭矩)平均分配到與之相耦合的兩個副行星齒輪3上。因為副行星齒輪3、傳動行星齒輪4和傳動錐齒輪6都安裝在半軸托架5上,副行星齒輪3和傳動行星齒輪4相互耦合且反向自轉,傳動行星齒輪4和傳動錐齒輪6同軸共轉,假設主行星齒輪傳遞的公轉扭矩為L,則半軸托架5的系統通過副行星齒輪3受到了 L的公轉扭矩,要讓半軸托架5系統平衡,則半軸托架也要將L的公轉扭矩通過傳動錐齒輪6傳遞到輸出錐齒輪7上。 副行星齒輪3受到的公轉方向的力為F2 = L/R2,傳動錐齒輪輸出的公轉方向的力F3 = L/ R3因為半軸托架5內的這些齒輪都相互聯系,要達到平衡則各個齒輪受到的自轉扭矩都為零,由主行星齒輪2和副行星齒輪3的空間關系得知,公轉力F2給副行星齒輪3的自轉扭矩為13 = F2*cosA*r2,傳動行星齒輪4受到的自轉力為F4 = F2*cosA,傳動行星齒輪4和傳動錐齒輪6的自轉扭矩為14 = F2*cosA*r4,所以傳動錐齒輪6的自轉扭力F6 = I4/r5 =F2*cosA*r4/r5。因為傳動錐齒輪的公轉扭矩為L,且L = F6*R3,將上述公式帶入得知, F6*R3 = F2*R2, F2*R3*cosA*r4 = F2*R2*r5, R3*cosA*r4 = R2*r5,所以只要 R3*cosA*r4 =R2*r5,即整個半軸托架系統只要以合適的齒比和齒輪位置設計,當主行星齒輪2將公轉扭力分配到副行星齒輪3上時,傳動錐齒輪6可即時將公轉扭距完全傳遞到輸出錐齒輪7上帶動輸出軸旋轉,就整個半軸托架5系統而言,公轉扭矩前后平衡,半軸托架5不受公轉扭矩作用,處于平衡狀態。當輸出軸一端出現空轉趨勢時,即主行星齒輪2 —側公轉扭矩降低,主行星齒輪2出現公轉扭矩不平衡,主行星齒輪2將出現自轉趨勢和向非空轉一側副行星齒輪3的緊迫趨勢,由于主行星齒輪2和副行星齒輪3之間的空間關系,這種緊迫趨勢將轉化為向副行星齒輪3的公轉軸向的壓力和公轉方向的推力,這種公轉軸向的壓力和公轉方向的推力傳遞到半軸托架5上后,迫使半軸托架5和輸出軸上的摩擦片8產生相互擠壓作用力,即出現抑制半軸托架5和輸出軸10的相對運動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同時也抑制了整個行星齒輪系統的自轉,也就抑制了空轉輸出軸的扭矩流失。并且這樣的作用是具有自鎖性質的,只要保證擠壓摩擦片產生的阻力力矩大于半軸托架5所受到的公轉方向的推力力矩。綜上所述,只要主行星齒輪2在向兩側傳遞公轉扭矩時,任何一側出現打滑空轉, 主行星齒輪2將驅動非打滑側的半軸的行星齒輪系統產生自鎖力,該自鎖力將填補非打滑側半軸的扭矩差,使得整個差速系統仍然能向非打滑側輸出扭矩。當主錐齒輪1的轉動方向為主行星齒輪2與副行星齒輪3相互遠離的方向時,主錐齒輪1上的卡榫推動半軸托架5運動,主錐齒輪1與半軸托架5不能相對運動,整個系統為一普通的開放式差速器系統,防滑功能不工作。技術特點分析本實施例的結構特點為特殊位置排列的主行星齒輪2和副行星齒輪3,他們之間相互耦合且可以在彼此軸心連線方向相互擠壓。主行星齒輪2和副行星齒輪3在其所屬的齒輪平面上的軸心連線與公轉軸向有一角度關系A,因為這個角度關系,當主行星齒輪2與副行星齒輪3產生公轉方向的擠壓時,副行星齒輪3會因為這樣的擠壓傳遞給半軸托架公轉軸向的壓力和公轉方向的推力,這個壓力最終會擠壓摩擦片8產生阻止半軸托架5和輸出半軸10的相對轉動的摩擦力矩,只要摩擦力矩大于半軸托架受到的公轉方向的推力力矩,即抑制了整個行星齒輪系統的自轉。在理想狀態中,只要摩擦片的公轉摩擦系數大于這個角度的正切值,就可實現系統內部自主防滑。所以該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很容易實現。這種依靠主行星齒輪和副行星齒輪之間位置相互關系實現“感應主行星齒輪扭力——產生公轉軸向壓力——自動防滑”的原理就是本裝置的主要技術特點。另外上文均闡述的是一種左右半軸托架分離,主行星齒輪相對副行星齒輪單側布置的裝置型式。其實顯而易見,兩側半軸托架可以設計成一個整體,這樣當一側輸出軸打滑時,主行星齒輪將會向兩側的副行星齒輪產生相同的公轉方向的擠壓,也會產生相同的向公轉軸向的推力,這種推力也很容易讓其產生防止打滑動力流失的作用。但這樣的設計結構較前文闡述的結構更復雜,并且不容易在系統中感應到發生打滑的方向,不利于更復雜的電子和機械結構的傳感器感應, 使得外部系統開發更復雜困難。主行星齒輪也可以相對副行星齒輪兩側布置,即使得差速系統在正反轉的情況下上述工作原理均能實現,但作為本差速器主要應用的汽車領域,防滑功能的需求主要是在正常行駛狀態下,即只需要單一方向防滑,為避免系統結構更復雜, 故采用更簡單的主行星齒輪單側布置結構,并且由于齒輪耦合匹配的關系,主行星齒輪兩側布置在耦合設計和使用過程中磨損后的再耦合時也容易出現困難。如上所述的情況仍應視為本防滑差速器的相同設計,工作原理上并沒有任何創新和不同。
權利要求
1.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殼,第一輸出半軸、第二輸出半軸,與第一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一輸出半軸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主動旋轉件,所述主動旋轉件可為齒輪或鏈輪或皮帶輪,所述主動旋轉件受外力驅動,所述主動旋轉件上設置有主行星齒輪,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在主行星齒輪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主行星齒輪嚙合的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在主行星齒輪軸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離小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有第一傳動行星齒輪,與所述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有第二傳動行星齒輪,所述第一傳動行星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所述第二傳動行星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外殼內設置有第一半軸托架和第二半軸托架,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分別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軸托架內,第二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分別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軸托架內;第一輸出半軸貫穿且連接所述第一摩擦片,第二輸出半軸貫穿且連接所述第二摩擦片;所述主動旋轉件分別與第一半軸托架和第二半軸托架接觸,且在所述主動旋轉件的兩接觸面上分別設置有卡榫,卡榫突出主動旋轉件的表面,且深入至半軸托架上開設的卡榫槽內;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向、半軸托架的旋轉軸向和輸出軸的旋轉軸向相互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是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垂直,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是主行星齒輪的軸向與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軸向在空間上具有角度,且主行星齒輪的輪緣突出于主動旋轉件的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為兩個,兩主行星齒輪的尺寸不同,其中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一副行星齒輪嚙合,另一個主行星齒輪與第二副行星齒輪嚙合,或主行星齒輪為一個,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繞主動旋轉件的旋轉軸的公轉半徑不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均為錐齒輪。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和第二傳動行星齒輪均為直齒輪,所述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和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均為錐齒輪,第一傳動行星齒輪的軸上設置有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一傳動錐齒輪與第一輸出半軸齒輪嚙合,第二傳動行星齒輪的軸上設置有第二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齒輪嚙合;第一傳動錐齒輪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一半軸托架內;第二傳動錐齒輪通過齒輪軸固定在所述第二半軸托架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外殼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位于半軸托架和主動旋轉件之間,摩擦片的工作面是半軸托架接觸面和主動旋轉件的接觸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與輸出半軸固定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通過相對于外殼的減速機構與輸出半軸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機械防滑差速器,包括外殼,第一輸出半軸、第二輸出半軸,與第一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一輸出半軸齒輪,與第二輸出半軸固定連接的第二輸出半軸齒輪,還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主動旋轉件,所述主動旋轉件可為齒輪或鏈輪或皮帶輪,所述主動旋轉件受外力驅動;所述主動旋轉件上設置有主行星齒輪,主行星齒輪貫穿設置在主動旋轉件上;在主行星齒輪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與所述主行星齒輪嚙合的第一副行星齒輪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第一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和第二副行星齒輪的輪緣在主行星齒輪軸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的距離小于所述主行星齒輪的直徑;本發明解決了現有差速器中所存在的結構復雜、對材料要求比較高,和不能實現100%防滑的技術問題,同時具有反應速度快,防滑的同時不影響差速功能的優點,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F16H48/06GK102230527SQ20111018431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4日
發明者肖博 申請人:肖博
網友詢(xun)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