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車輛用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xu)號:5793630閱讀:218來源:國知(zhi)局
專利名稱:車輛用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將差動裝置容置于箱體內的車輛用變速器,詳細地涉及車輛用變速器的箱體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為了允許左右車輪的轉速差,自動變速器、混合動力驅動裝置等車輛用變速器經由差動裝置向車輪傳遞動力,例如在橫置配置的FF (前置發動機、前輪驅動)型變速器中,已知有將該差動裝置一體地容置在變速器的箱體內的變速器。以往,關于這樣的將差動裝置容置在箱體內的車輛用變速器,提出了如下的技術通過設置堰構件4,來將容置差速機構(差動裝置)10的差速器室5與貯存動作油的油盤室3隔開,由此,使這些油盤室3和差速器室5的油位(oil levels)不同,并且通過差速機構 10的齒圈14的旋轉,將差速器室內的動作油向油盤室3攪起(參照專利文獻I)。由此,專利文獻I所述的變速器1,盡量減少差速器室內的動作油,從而降低齒圈14進行旋轉時攪拌動作油而產生的阻力。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8 - 1988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述的變速器中,在齒圈14的上方側設置有副軸(secondary shaft) 8,齒圈14與副軸8的末級齒輪(final gear) 9卩齒合,在被攪起的動作油向油盤室3排出之前,擔心發生如下的情況,S卩,特意攪起的動作油在齒圈14和末級齒輪9的嚙合部積存在齒圈14的齒槽中,原樣返回到差速器室5。另外,擔心從上述副軸8的副軸從動齒輪13飛散的動作油從上方側流入差速器室5內。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容置有差動裝置的差速器室內的油高效地向貯存室攪起且難以使油流入差速器室內的結構的車輛用變速器。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本發明(例如參照圖5至圖9)是車輛用變速器(1),具有輸入軸(7),其與驅動源
(19)相連接并進行旋轉,副軸(12),其與該輸入軸(7)平行,差動裝置(5),其配置在該副軸的下方側,并且向該差動裝置(5)輸入來自該副軸(12)的旋轉,且該差動裝置(5)與左右車輪(18)相連接,箱體構件(6),其容置有所述輸入軸(7)、所述副軸(12)及所述差動裝置(5),差速器室(A),其處于所述箱體構件內,容置有所述差動裝置(5),并且與貯存有油的貯存室(B)隔開;該車輛用變速器(I)的特征在于,具有差速器區隔構件(20),該差速器區隔構件(20)沿著與所述副軸(12)的輸出齒輪(12a)相嚙合的所述差動裝置(5)的齒圈(14)形成,并且將所述差速器室(A)與所述貯存室(B)隔開;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20)具有開口部(24),其以能夠使所述輸出齒輪(12a)和所述齒圈(14)嚙合的方式形成開口,連通部(26),其形成在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20)的上方部分的比該開口部(24)更靠所述齒圈(14)前進時的旋轉方向的上游一側,該連通部(26)用于從所述差速器室(A)排出油,壁構件(33、40),其在所述連通部(26)的所述輸出齒輪(12a)及所述齒圈(14)的嚙合部(E)側,以與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20)的外表面相接觸的方式立設于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
(20)的外表面。由此,在比差動裝置的齒圈和副軸的輸出齒輪的嚙合部更靠齒圈在前進時的旋轉方向的上游一側,設置有排出差速器室內的油的連通部,由此能夠將被齒圈攪起的油經由該連通部高效地排出至差速器室外。另外,通過在連通部的上方側設置壁構件,能夠防止從連通部的上方側飛散的油經由連通部流入差速器室內。這樣,能夠從連通部高效地排出差速器室內的油,并且能夠利用壁構件防止油從該連通部流入差速器室內,因而能夠將差速器室內的油位保持得低,從而能夠降低齒圈的攪拌阻力。另外,本發明(例如參照圖5至圖9)的特征在于,所述壁構件(33、40)具有主體 部(33a、42),其向上方側立設,且下方側與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20)的外表面相接觸;弓丨導部(33b、43),其將從所述連通部(26)的上方沿著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20)的外表面流下的油引導至該連通部(26)的下方側。由此,通過引導部,能夠使從差速器室的上方側飛散的油與主體部的外表面相抵接之后引導至連通部的下方側,從而能夠降低流入差速器室內的油量。而且,具體而言(例如參照圖4),優選所述引導部(33b)是通過彎折所述主體部形成的,并且該引導部(33b)形成為從所述主體部越向前端部寬度越窄。即,通過彎折壁構件的主體部來形成引導部,并且該引導部形成為從主體部越向前端部寬度越窄,由此能夠高效地排出從連通部排出的油,因而能夠防止從該連通部排出的油向差速器室逆流。另外,優選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20)(例如參照圖4、圖6及圖7)具有所述箱體構件(6),肋構件(rib member) (21、25),其從該箱體構件(6)沿著所述齒圈(14)的外表面延伸,儲油盤(30),其呈半球形狀,并且隔著所述齒圈(14)從與所述箱體構件(6)的內表面一側相反的一側覆蓋所述差動裝置(5 );在所述肋構件(21)上形成有所述連通部(26 )。由此,能夠從形成在肋構件上的連通部高效地排出油。進而,優選所述壁構件(33)(例如參照圖4)與所述儲油盤(30)形成為一體。S卩,通過使壁構件和儲油盤形成為一體,在不對箱體構件進行加工的情況下也能夠設置壁構件,從而加工變得容易,并且能夠降低成本。另外,優選所述壁構件(40)(例如參照圖8及圖9)與所述儲油盤(30)分體形成,所述壁構件(40)以不比所述肋構件(21、25)的與所述儲油盤(30)相接合的端面(22b)突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肋構件(21、25)上。S卩,將壁構件形成為與儲油盤分開的另外構件,并且將該壁構件以不比肋構件的與儲油盤相接合的端面更突出方式安裝在肋構件上,由此能夠提高組裝性,并且能夠防止在組裝時壁構件與其他構件接觸而損壞。此外,上述括號內的附圖標記是用于與附圖進行對照,這是為了便于理解發明,不會對權利要求書的范圍產生任何影響。


圖I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的概略圖。圖2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的變速箱的主視圖。圖3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的殼體(housing case)的主視圖。圖4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的儲油 盤(reservoir plate)的圖,圖4中的(a)是俯視觀察開口部時的俯視圖,圖4中的(b)是主視圖,圖4中的(c)是俯視觀察壁構件時的俯視圖,圖4中的(d)是后視圖。圖5是示出了圖2安裝了儲油盤時的狀態的主視圖。圖6是示出了圖3安裝了儲油盤時的狀態的主視圖。圖7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的差速器室周圍的油的液流的示意圖。圖8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自動變速器的差速器室周圍的油的液流的示意圖。圖9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壁構件的安裝狀態的示意圖,圖9中的(a)是從前表面側觀察時的立體圖,圖9中的(b)是從后表面側觀察時的立體圖,圖9中的(c)是后視圖。圖10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壁構件的示意圖,圖10中的(a)是后視圖,圖10中的(b)是俯視圖,圖10中的(C)是側視圖,圖10中的(d)是仰視圖,圖10中的Ce)是立體圖,圖10中的(f)是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按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自動變速器是適于安裝在FF (前置發動機、前輪驅動)型車輛上的前進6個擋的自動變速器,在下面的說明中的左右方向與在實際安裝在車輛上的狀態下的左右方向相對應。此外,在下面的說明中的上下方向以自動變速器安裝在車輛上的狀態作為基準,并且,在安裝在車輛上的狀態下,圖2的右側為車輛的前方側,左側為車輛的后方側。[第一實施方式][自動變速器的概略結構]首先,對能夠應用本發明的自動變速器I的概略結構進行說明。如圖I所示,FF型自動變速器I具有容置變速機構3、副軸部4及差動裝置5的箱體構件6,在該箱體構件6的前方側配置有能夠與發動機(驅動源)19相連接的自動變速器I的輸入構件(前蓋及中心件(center piece)) 10和具有鎖止離合器2a的液力變矩器2。上述液力變矩器2配置在以變速機構3的輸入軸7為中心的軸上,其中,變速機構3的輸入軸7與發動機19的輸出軸同軸,并且,上述液力變矩器2以允許該輸入軸7與發動機19之間產生旋轉速度差的方式向該輸入軸7輸出來自發動機19的驅動力,或者,在鎖止離合器2a接合的狀態下直接向該輸入軸7輸出來自發動機19的驅動力。換言之,輸入軸7經由液力變矩器2與發動機19相連接而進行旋轉。
另外,副軸部4配置在作為與輸入軸7平行的軸的副軸12上,差動裝置5在與該副軸12平行的軸上具有與左右車輪18、18相連接的差速器軸15、15。在變速機構3的上述輸入軸7上具有行星齒輪(減速行星齒輪)DP,在行星齒輪DP的后方側具有行星齒輪單元(行星齒輪組件)PU。上述行星齒輪DP是所謂雙極小齒輪式行星齒輪,具有第一太陽輪SI、第一行星架CRl及第一齒圈R1,并且在該第一行星架CRl上具有與第一太陽輪SI嚙合的小齒輪P2和與第一齒圈Rl嚙合的小齒輪Pl,并且小齒輪P2和小齒輪Pl相互嚙合。另一方面,行星齒輪單元是所謂拉威娜式行星齒輪,具有第二太陽輪S2、第三太陽輪S3、第二行星架CR2及第二齒圈R2這四個旋轉構件,并且,在該第二行星架CR2上具有與第三太陽輪S3及第二齒圈R2嚙合的長小齒輪P3和與第二太陽輪S2嚙合的短小齒輪P4,并且長小齒輪P3與短小齒輪P4相互嚙合。上述行星齒輪DP的第一太陽輪SI的旋轉相對于箱體構件6被固定。另外,上述第一行星架CRl與上述輸入軸7相連接,進行與該輸入軸7相同的旋轉(下面,稱之為“輸入 旋轉”)。進而,第一齒圈Rl進行輸入旋轉通過被固定的該第一太陽輪SI和進行輸入旋轉的該第一行星架CRl減速了的減速旋轉,并且該第一齒圈Rl與第一離合器Cl及第三離合器C3相連接。上述行星齒輪單元I3U的第三太陽輪S3與第一制動器BI相連接,相對于箱體構件6自由固定,并且該第三太陽輪S3與第三離合器C3相連接,向該第三太陽輪S3自由輸入上述第一齒圈Rl的減速旋轉。另外,上述第二太陽輪S2與第一離合器Cl相連接,向第二太陽輪S2自由輸入上述第一齒圈Rl的減速旋轉。進而,上述第二行星架CR2與輸入輸入軸7的旋轉的第二離合器C2相連接,經由該第二離合器C2向上述第二行星架CR2自由輸入輸入旋轉,另外,該第二行星架CR2與單向離合器Fl及第二制動器B2相連接,通過該單向離合器Fl,第二行星架CR2相對于箱體構件6向一個方向旋轉被限制,并且通過該第二制動器B2,自由固定第二行星架CR2的旋轉。并且,上述第二齒圈R2與旋轉自如地支撐于副軸支撐構件上的副軸齒輪8相連接,其中,上述副軸支撐構件固定在箱體構件6上。另外,上述副軸齒輪8與固定在上述副軸部4的副軸12上的大直徑的輸入齒輪(副軸從動齒輪)11嚙合,該副軸12經由形成在副軸12的外周面上的小直徑的輸出齒輪12a與差動裝置5的差速器齒圈(齒圈)14嚙合。并且,該差速器齒圈14固定在差速器齒輪13上,經由差速器齒輪13與左右差速器軸15、15相連接。[箱體結構]接著,對箱體構件6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箱體構件6具有容置上述輸入軸7、副軸12及差動裝置5的變速箱6a (參照圖2)和從發動機一側安裝在該變速箱6a上的殼體6b (參照圖3),利用多個螺栓將該殼體6b安裝在變速箱6a上,由此殼體6b和變速箱6a構成為一體。上述箱體構件6在自動變速器I的前方下部(即,車輛安裝狀態下的驅動源一側(右側))容置有由上述的差速器齒圈14、差速器齒輪13及差速器軸15構成的差動裝置5,在該差動裝置5的上方側設置有副軸12。副軸12的水平方向位置與上述差速器軸15的水平方向位置不同,副軸12、差速器軸15及輸入軸7在箱體構件6內配置成三角形狀。
另外,在箱體構件6的下方側形成有用于貯存通過未圖示的過濾器吸引的油的貯存室B,上述差動裝置5容置在箱體構件內的通過差速器區隔構件20與該貯存室B區隔開的差速器室A內。該差速器區隔構件20沿著差速器齒圈14形成,具有變速箱6a、從變速箱6a沿著差速器齒圈14的外周面延伸設置的肋構件21以及在后面詳細敘述的儲油盤30(圖4參照)。如圖2所示,上述變速箱6a的肋構件(下面,稱之為變速箱肋(transmissionrib)) 21由在差速器室A的上方側從變速箱6a延伸設置的上部肋22和從變速箱6a的底部沿著差速器齒圈14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延伸設置的下部肋23構成,并且在上部肋22和下部肋23之間形成能夠使差速器齒圈14和副軸12的輸出齒輪12a嚙合的開口部24a。上述上部肋22從變速箱6a朝向差速器齒圈14與輸出齒輪12a的嚙合部E延伸至副軸12的輸入齒輪11的外徑側為止,并且上部肋22的前端部沿著輸入齒輪11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側彎曲。由此,抑制從副軸12、輸入齒輪11及輸出齒輪12a飛散并且接觸到變速箱6a的內表面上部的油進入差速器室A內的情況。即,將從副軸12、輸入齒輪11及輸出 齒輪12a飛散的油,積極地引進變速箱6a和上部肋22的外表面之間的空間部S,并將這些油引導并排出至殼體側,由此減少流入差速器室A的油的量。另外,在上部肋22的中途部朝向變速箱6a的內表面6al (差速器軸15的軸向)設置有一定寬度的缺口 22a,該缺口 22a形成在比上述開口部24a靠差速器齒圈14在前進時的旋轉方向(圖5的旋轉方向R2)的上游側,由此能夠在嚙合部E的(圖5的旋轉方向R2)的上游側將被差速器齒圈14攪起的油從差速器室A排出至貯存室B。另一方面,如圖3所不,在殼體6b上形成有形狀與上述變速箱6a的上部肋22大致呈相同的殼體肋25,在將殼體6b和變速箱6a合起時,上部肋22的外周面和殼體肋25的外周面大致處于一面內,能夠將進入上述空間部S的油引導至殼體側。但是,與上部肋22不同地,該殼體肋25呈屋檐狀地向儲油盤30的外徑側突出而不直接形成差速器室A的外壁,所以雖然在該殼體肋25的中途部沒有用于排出來自差速器室A內的油的缺口 22a,但在與沿著輸入齒輪11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彎曲的前端部一側相反的一側的基端部不與殼體6b相連接而形成開口。并且,該殼體肋25的開口部是將進入空間部S的油向貯存室B排出的排出口 25a,其中,該空間部S形成在由上述變速箱肋21及殼體肋25構成的肋構件21、25與箱體構件6之間。另外,如圖4所示,上述儲油盤30是中央部34鼓出的大致半球形狀(碗型)的箱體構件,在儲油盤30的外周緣的上方側和下方側形成有寬度寬的鰭狀的凸緣部31a、31b。另外,在上述儲油盤30的外周緣的一部分形成開口,并且該開口部34b與形成在儲油盤30的中心部的用于穿過差速器軸15的插入孔34a連通。在開口部34b和上方側的凸緣部31b之間與儲油盤30 —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立起設置的壁構件33。上述壁構件33包括主體部33a和引導部33b,其中,上述主體部33a在差速器軸15的軸向上朝向與向殼體側鼓出的中央部34 —側相反的一側延伸,上述引導部33b是該主體部33a的靠殼體側的端部朝向凸緣部31b側彎折成鈍角而形成的,該引導部33b形成為從主體部33a越向前端部寬度越窄的三角形狀,該引導部33b的前端部延伸至凸緣部31b。更詳細地,如圖4A所示,引導部33b是主視呈矩形的主體部33a的位于儲油盤30的上方側的角部被彎折而成的,并且該引導部33b的基端部33bi不是從與主體部33a的基端部33a:、33a2相同的位置起始。S卩,主體部33a在用于向儲油盤30上安裝的安裝部33&1及與上部肋22接觸的下緣33a2處一定垂直立起,引導部33b是從該主體部33a的基端部33&1、33a2立起的中途部起彎折而形成。另外,特別地,如圖4D所示,引導部33b的上端緣33b3的高度始終與主體部33a相同,并且下方緣33b2朝向上方側傾斜而該引導部33b形成為三角形狀,而且下方緣33b2越向前端側與儲油盤30之間的距離I越大。接著,基于圖5及圖6,對組裝了上述儲油盤30的狀態下的差速器室A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5及圖6所示,利用安裝部35將半球形狀的儲油盤30安裝在從殼體6b的內表面朝向變速箱6a突出的凸起部6bi上,由此構成差速器室A,該差速器室A沿著差動裝置5大致呈球形狀。在組裝了該儲油盤30的狀態下,上述儲油盤30的凸緣部31a、31b分別沿著容易 漏油的下部肋23及殼體肋25的排出口 25a延伸,由此凸緣部31a、31b與肋構件21、25貼緊而不使油流入差速器室內。另外,通過殼體肋25從殼體側向變速箱側推壓這些凸緣部31a、31b,由此使凸緣部31a、31b更緊密地與肋構件21、25貼緊。另外,在差速器室A,上述儲油盤30的開口部34b和變速箱肋21的開口部24a對齊形成開口部24,差速器齒圈14和副軸12的輸出齒輪12a能夠通過該開口部24而嚙合。另一方面,在差速器區隔構件20的上方部分,在比開口部24靠差速器齒圈14在前進時的旋轉方向(圖5的旋轉方向R2)的上游側,上部肋22的缺口 22a和儲油盤30的孔32對齊,由此形成用于排出被差速器齒圈14攪起的油的連通部26,差速器室A通過該連通部26與形成在差速器室A外側的空間部S (貯存室B)相連通。另外,在該連通部26的嚙合部E —側,插入配設有儲油盤30的壁構件33。就該壁構件33而言,主體部33a沿著缺口 22a的上方緣(差速器齒圈14在前進時的旋轉方向R2的里側的邊緣)延伸,并且以使主體部33a的下方側與上部肋22的外表面(上部肋22的差速器軸15所相向的面一側的相反側的面)接觸的方式向上方側立起,由此,使得在空間部S內飛散的油F2不從連通部26流入差速器室A內。S卩,壁構件33從上部肋22的外表面垂直地立起,由此防止從缺口 22a流入油。另外,從連通部26的上方側沿著上部肋22的外表面及主體部33a流下來的上述油F2,被以規定角度向殼體6b —側彎曲的上述壁構件33的引導部33b引導至連通部26的下方側。接著,基于圖5至圖7,對差速器室周圍的油的液流進行說明。在駕駛員乘上車輛,起動發動機19并且將擋位置于D擋位時,經由副軸齒輪8及輸入齒輪11從輸入軸7向副軸12傳遞發動機19的動力。在從上述輸入軸7向副軸12傳遞動力時,副軸12以從上方經過空間部S的入口而朝向嚙合部E的方式(圖5及圖7的旋轉方向R1)的方式開始進行旋轉,并且傳遞至該副軸12的動力經由輸出齒輪12a傳遞至差動裝置5的差速器齒圈14。由此,差速器齒圈14以從下方側經過連通部26而朝向嚙合部E的方式進行旋轉(圖5及圖7的旋轉方向R2),并且傳遞至該差動裝置5的動力通過差速器軸15傳遞至左右的車輪18。在上述副軸12開始沿著R1方向進行旋轉時,油從輸入齒輪11及輸出齒輪12a向空間部S飛散。進入了該空間部S的油F2沿著上部肋22的外表面流向箱體構件6的下方偵牝當靠近連通部26時被壁構件33的主體部33a阻擋。被上述主體部33a阻擋的油F2沿著該主體部33a流動,并通過從該主體部33a朝向殼體側彎曲的引導部33b向殼體側流動。并且,向該殼體側流動的油F2流入殼體肋25的排出口 25a,然后沿著形成為半球形狀的儲油盤30的外表面環流至貯存室B。另一方面,在上述差速器齒圈14開始向R2方向旋轉時,被差速器齒圈14攪起的油F1從連通部26排出至差速器室外,其中,連通部26由在與差速器軸15的軸向垂直的方向上貫通上部肋22的缺口 22a構成。在從差速器室A排出該油F1時,該油F1因慣性而從里表面側與壁構件33的主體部33a抵接,沿著該主體部33a流動,并且通過形成為三角形狀的引導部33b —邊聚集一邊流向殼體側。然后,在流到殼體側時,油F1流入殼體肋25的排出口 25a,并沿著形成為半球形狀的儲油盤30的外表面環流至貯存室B。
通過如上述那樣在連通部26的上方側立設壁構件33,能夠防止進入空間部S的油從連通部26流入差速器室內。另外,連通部26,除了設置儲油盤30的孔32之外,還在上部肋22上形成缺口 22a,由此還能夠從上部肋側排出油F1,從而能夠高效地從差速器室A排出油。并且,這樣可抑制油流入差速器室內,并且能夠高效地從差速器室A攪起油,由此能夠將差速器室內的油位保持得低,從而能夠降低差速器齒圈14的攪拌阻力。另外,設置從壁構件的主體部33a向殼體側彎曲形成的引導部33b,并且該引導部33b形成為三角形狀,由此能夠使從上述連通部26的上方側流入的油F2越過該連通部26被引導至排出口 25a而環流至貯存室B,并且能夠降低從連通部26排出的油F1被引導至殼體側而逆流至差速器室內的情況。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由形成在上部肋22上的缺口 22a和儲油盤30的孔32形成貫通差速器區隔構件20的連通部26,但只要至少在上部肋22上形成貫通部即可,缺口22a可以是從差速器室A貫通空間部S的孔。另外,壁構件33不需一定與儲油盤30形成為一體,例如,也可以與上部肋22形成為一體,并且該壁構件33的引導部33b例如只要形成為梯形等從主體部越向前端部則寬度越窄的形狀即可,不需一定形成為三角形狀。進而,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使引導部33b的前端位置位于與缺口 22a的下方側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但如圖8所示,引導部33b可以形成為,比缺口 22a更大地延伸至下方側,并且向殼體側突出。[第二實施方式]接著,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與儲油盤分開單獨構成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壁構件,并且引導部構成為不向殼體側突出的形狀,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省略其明。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通過將上部肋22的缺口 22a和儲油盤30的孔32相接合,來形成用于排出被差速器齒圈14攪起的油的連通部26,但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未設置上述儲油盤30的孔32,僅由上部肋22的缺口 22a形成上述連通部26。如圖9及圖10所示,壁構件40形成為與儲油盤30及上部肋22分開的單體的一個部件,該壁構件40包括安裝部41a、41b、41c,用于將該壁構件40安裝在上部肋22上;流入防止部42、43,防止油從開口部24a側流入至上部肋22的缺口 22a ;排出部43,將從缺口 22a排出的油引導至殼體6b側,并排出至貯存室B。 具體而言,上述壁構件40在安裝在上部肋22上的狀態下,沿著缺口 22a的上方緣22al立設的矩形狀的板構件構成的主體部42上連接有用于覆蓋該缺口 22a的袋狀的罩部43,并且,由主體部41和罩部43的外表面43a形成上述流入防止部42、43。 S卩,如圖10所示,關于主體部42,朝向開口部24a —側的面(下面,稱為前表面)42a為從變速箱6a —側向殼體6b —側傾斜的錐面,從開口部24a側流下來的油沿著該主體部42的前表面42a的傾斜而流向殼體6b側(圖9 (c)的箭頭H方向),并環流至貯存室B。另外,如圖10 (a)及圖10 (f)所示,該主體部41越接近殼體6b側高度越高,由此即使油流向殼體側6b,該油也不越過主體部42,但是例如即使油越過主體部42而流向下方側,也由于缺口 22a被上述罩部43覆蓋,油不會從該缺口 22a流入差速器室A內。
并且,越過了該主體部42的油沿著上述罩部43的外表面43a,被引導至缺口 22a的下方側或者殼體側6b,并環流至貯存室B。S卩,該罩部43的外表面43a形成為將從上方沿著上部肋22流下來的油引導至缺口 22a的下方側的引導部。另外,該罩部43 (壁構件40)朝向殼體側形成開口,并且該殼體側的端面43c與上部肋22的用于和儲油盤30相接合的端面22b大致處于同一表面。換言之,引導部43不向上部肋22的用于與儲油盤22b相接合的端面突出,即引導部43不向比變速箱6a和殼體6b的接合面X更靠殼體6b的一側突出(一并參照圖9 (a)、圖9 (b))。另一方面,形成上述引導部的罩部43的內表面43b還同時構成上述排出部,該罩構件43的內表面43b具有在主體部42的里側立設的上部立設面43bi和與該上部立設面43b!相向立設的下部立設面43b2。另外,上述罩構件43以使形成下部立設面43b2的靠差速器齒圈14在前進時的旋轉方向的里側的端部朝向內側卷曲的方式延伸,從側面觀察形成為大致“J”字狀,由在該罩部43的內側朝向主體部42延伸成屋檐狀的端部43d (下面,稱之為檐部)和下部立設面43b2形成使從缺口 22a排出的油通過的引導路45。進而,與主體部42的前表面42a同樣地,上述下部立設面43b2形成為從變速箱6a側朝向殼體6b側傾斜的錐面。因此,從上述缺口 22a排出的油與罩構件的內表面的上部立設面43bi相抵接,并且借助該接觸時的流勢而經由變速箱側的側面43e流向上述引導路45,沿著下部立設面43b2的傾斜排出至殼體側,并環流至貯存室B。但是,用于將上述主體部42及罩部43安裝在上部肋22上的安裝部41a、41b、41c,在壁構件40的殼體側(圖10 (e)的箭頭H方向)設置在主體部42的下方側和檐部43d的安裝基部這兩處,在壁構件40的變速箱側(圖10 (e)的箭頭M方向)設置在主體部42的下方側這一處。這些安裝部41a、41b、41c分別是插入上部肋22上所設置的缺口 22a的端緣的大致“ 3 ”字狀的插入部,在殼體側設置在主體部42的下方的第一安裝部41a中插入缺口 22a的上方緣22&1,在殼體側設置在檐部43d的安裝基部上的第二安裝部41b中插入有缺口 22a的下方緣(差速器齒圈14在前進時的的旋轉方向R2的上游側的緣)22a2,在變速箱側設置在主體部42的下方部上的第三安裝部41c中插入有缺口 22a的側緣(缺口的靠變速箱側的側緣,參照圖2) 22a3。
這樣,將上述壁構件40構成為與儲油盤30分開的單獨的構件,由此需要從朝向殼體側鼓出的儲油盤延伸設置上述壁構件40,因此能夠由與主體部42的下方側相連接的罩部43來形成該壁構件40的引導部。由此,能夠以裝進變速箱內的方式容置壁構件40,從而在組裝變速箱6a和殼體6b時,能夠防止該引導部與設置在殼體側的構件接觸而損壞。因此,能夠提高自動變速器的組裝性,并且能夠提高成品率。更詳細地,首先在上部肋22的缺口 22a上安裝壁構件40,接著將儲油盤30安裝在變速箱6a上之后,組裝上述變速箱6a及殼體6b,此時,由于壁構件40的引導部43不從變速箱6a和殼體6b的接合面X突出(參照圖9),因而能夠降低殼體側的構件和引導部43接觸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與儲油盤30分開地安裝壁構件40,因而在向變速箱6a上安裝儲油盤30時,壁構件40不會與上部肋22接觸而損壞。進而,由從上方覆蓋缺口 22a的袋狀的罩部43構成上述引導部45,由此能夠防止越過主體部42的油從缺口 22a流入至差速器室A。 另外,主體部42與罩部43形成為一體,并且壁構件40通過多個安裝部41a、41b、41c固定在上部肋22上,由此能夠提高壁構件40的強度,并且能夠使壁構件40更牢固地緊貼在上部肋22的外表面上。而且,以獨立的零件構成壁構件40,由此能夠通過注塑成型或鑄造等來形成上述主體部42的前表面42a、下部立設面43b2的傾斜等立體的錐形形狀。特別地,由于能夠通過注塑成型來成型壁構件40,因而能夠利用樹脂等塑料容易地形成該壁構件40。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將與從缺口 22a排出的油最先抵接的上部立設面43bi構成為平坦的形狀,但可以與上述下部立設面43b2同樣地,將上部立設面43bi形成為從變速箱側朝向殼體側傾斜的錐面。另外,也可以如下構成排出部43b,即,將該上部立設面43bi形成為從殼體側朝向變速箱側傾斜的錐面,由此高效地使從缺口 22a排出的油聚集到引導路45,將油從該引導路45排出至殼體側。而且,也可以在形成上述引導路45的下部立設面43b2的靠變速箱一側,設置連通罩部43的內表面43b和外表面43a的排出孔,由此能夠將沒有流勢而積存在引導路45的變速箱側的油排出至罩部43外。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對前進6擋的自動變速器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當然也可以應用于例如前進8擋等各種有級自動變速器,并且當然只要是車輛用變速器就能夠應用于各種變速器,例如3軸構成的無級變速器、混合動力驅動裝置、手動擋式變速器等。而且,當然可以任意地組合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公開的發明。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的車輛用變速器能夠安置在轎車、卡車、公共汽車等上,特別地,適于多級式或無級式自動變速器以及混合動力驅動裝置等的車輛用變速器。附圖標記的說明I車輛用變速器5差動裝置6箱體構件
7輸入軸12 副軸12a輸出齒輪14齒圈(差速器齒圈)18 車輪19驅動源(發動機)20差速器區隔構件21肋構件(變速箱肋)
22b 端面25肋構件(殼體肋)24 開口部26連通部30儲油盤33、40 壁構件33a主體部33b引導部A差速器室B貯存室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變速器, 具有: 輸入軸,其與驅動源相連接并進行旋轉, 副軸,其與該輸入軸平行, 差動裝置,其配置在該副軸的下方側,并且向該差動裝置輸入來自該副軸的旋轉,且該差動裝置與左右車輪相連接, 箱體構件,其容置有所述輸入軸、所述副軸及所述差動裝置, 差速器室,其處于所述箱體構件內,容置有所述差動裝置,并且與貯存有油的貯存室隔開; 該車輛用變速器的特征在于, 該車輛用變速器具有差速器區隔構件,該差速器區隔構件沿著與所述副軸的輸出齒輪相嚙合的所述差動裝置的齒圈形成,并且將所述差速器室與所述貯存室隔開, 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具有 開口部,其以能夠使所述輸出齒輪和所述齒圈嚙合的方式形成開口, 連通部,其形成在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的上方部分的比該開口部更靠所述齒圈前進時的旋轉方向的上游一側,該連通部用于從所述差速器室排出油, 壁構件,其在所述連通部的所述輸出齒輪及齒圈的嚙合部側,以與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的外表面相接觸的方式立設于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的外表面。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用變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構件具有 主體部,其向上方側立設,且下方側與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的外表面相接觸, 引導部,其將從所述連通部的上方沿著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的外表面流下的油引導至該連通部的下方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是通過彎折所述主體部形成的,并且該引導部形成為從所述主體部越向前端部寬度越窄。
4.如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變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區隔構件具有 所述箱體構件, 肋構件,其從該箱體構件沿著所述齒圈的外周面延伸, 儲油盤,其呈半球形狀,并且隔著所述齒圈從與所述箱體構件的內表面一側相反的一側覆蓋所述差動裝置; 在所述肋構件上形成有所述連通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構件與所述儲油盤形成為一體。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構件與所述儲油盤分體形成,所述壁構件以不比所述肋構件的與所述儲油盤相接合的端面更突出的方式安裝在所述肋構件上。
全文摘要
能夠將容置有差動裝置的差速器室的油位保持得低的車輛用變速器。容置有差動裝置的差速器室(A)通過差速器區隔構件(20)與貯存室(B)隔開。差速器區隔構件(20)具有用于使差速器齒圈(14)和副軸(12)的輸出齒輪(12a)嚙合的開口部(24),并且在比開口部(24)更靠差速器齒圈在前進時的旋轉方向(R2)的上游一側具有排出差速器室內的油的連通部(26)。在連通部(26)的上方側立設有壁構件(33),被差速器齒圈(14)攪起的油(F1)從連通部(26)向差速器室外排出,并且從連通部(26)的上方進入的油(F2)被壁構件(33)阻擋而不從連通部(26)流入差速器室(A)內。
文檔編號F16H57/04GK102770691SQ20108006474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1日
發明者加藤岳人, 村山徹, 茶園和博, 野畑道夫 申請人:愛信艾達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