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高效濃縮精餾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dang)序號(hao):5012928閱讀:3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高效濃縮精餾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化工、醫學精餾技術的高效濃縮精餾器。
目前對化工、醫藥低、中、高沸物原料液的流道分離,特別是高粘度、易結垢、有色澤要求和熱敏性物質的分離,一般是將加熱、精餾和冷凝分別在單體加熱器、精餾器和冷凝器內完成,但存在占地、泄漏和熱損失較大的缺點。中國專利的《無擋板滾抹薄膜短程蒸餾器》(89108049.X)有利于氣體分子進入內冷器,《外加熱復合金屬絲網殼體的短程蒸餾器》(93205863.9)有傳熱良好、結構簡單的優點,它們仍屬單體結構。本實用新型采用新結構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組合成一體的整體結構,就具有結構緊湊、生產質量好,以及占地少、泄漏少和熱損失少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目的,是采用新結構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設計成一體的高效濃縮精餾器,要求有滾膜加熱汽化、內螺旋管回流精餾和錐形全冷凝為一體的組合功能,適用于低、中、高沸物原料液的流道分離,并具有結構緊湊,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以及占地少、泄漏少和熱損失少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如下1)由轉鼓5、滾膜柱4和彈簧21組成自動補償滾膜結構,保持滾膜柱4與加熱筒體3內筒壁滾膜接觸,使原料液經分布盤管24小孔流向轉鼓分布盤6,并拋向內筒壁呈螺旋線下降薄膜,加熱汽化成氣體,未汽化高沸物流入下封頭2底盤從管口b排出得粗品;2)由內螺管組19和加熱導流板22與分布回流筒體10組成液體回流分布結構,可使中沸物氣體冷凝成液體,并分布回流與汽化氣體在填料8內進行傳質交換,精餾出中沸物液體流入鉤板7,匯集在液體收集盤20,并從管口e排出得中沸物精品;3)由外錐形冷凝器13,內錐形冷凝器14和冷凝筒體17組成全冷凝結構,可使低沸物氣體全部冷凝成液體,經接液斗15、16從液體收集盤18的管口g排出得精品,以及4)高效濃縮精餾器的加熱汽化、精餾和全冷凝設計成一體的整體結構,既可使低、中、高沸物各行其道分離,又可取下精餾段得高濃縮比產品。
下面用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結構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高效濃縮精餾器的結構圖。

圖1所示,本高效濃縮精餾器由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組成,其特征在于加熱段有1個由8個帶四氟乙烯滾套的滾膜柱4上、下端與轉鼓5上、下端支撐板導槽滑套連接,并用彈簧21推壓,保持滾膜柱4與加熱筒體3內筒壁滾膜接觸組成的自動補償滾膜結構;精餾段有1個由內螺旋管組19中部與加熱導流隔板22插套連接,導流隔板22與回流筒體10支撐連接,回流筒體10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加熱油進口管f和出口管m連接組成的內螺管回流分布結構;全冷凝段有1個由外錐形冷凝器13和內錐形冷凝器14上端板分別與冷凝液進口管i和出口管k連接,下錐頂分別與錐形接液斗16、15上開口接液連接而組成的錐形冷凝結構,以及由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組合連接成一體的高效濃縮精餾器整體結構。其中,加熱段由加熱筒體3加熱夾套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加熱油進口管c和出口管n連接,上、下端法蘭分別與精餾筒體9下端和下封頭2上端密封連接,筒壁上端與原料液分布盤管24入口管d連接,內筒壁上端與液體分布盤6外圓流液連接,內筒壁與8個帶四氟乙烯滾套的滾膜柱4滾膜接觸,與轉鼓5轉動間隙連接,8個滾膜柱4上、下端分別與轉鼓5上、下端支撐板導槽滑動連接,并分別用彈簧21外端推壓接觸,彈簧21內端分別與轉鼓5上、下端支撐板固定連接,液體分布盤6上面與原料液盤管24接液連接,下面與轉鼓5上端支撐板固定連接,轉鼓5上、下支撐板通過軸套和鍵分別與轉軸23傳動連接,轉軸23上端與加熱筒體支撐板25軸孔轉動支承連接,下端與下封頭2軸孔轉動支承連接,并用機械密封1轉動密封,外軸與傳動裝置轉軸連接并由電機帶動轉鼓5轉動,下封頭2下集液盤的左下邊與高沸物液出口管b連接,右內邊與殘液出口管a連接而組成。精餾段由精餾筒體9上、下端法蘭分別與回流筒體10下端和加熱筒體3上端密封連接,下筒端與中沸物液出口管e連接,內筒壁下端與液體收集盤20連接,收集盤20上端與接液鉤板7下端連接,鉤板7上端與高效填料8支承接觸,高效填料8與精餾筒體9內筒壁接觸,回流筒體10上、下端法蘭分別與精餾筒體9上端和全冷凝筒體11下端密封連接,內筒壁與加熱導流板22連接,加熱導流板22與內螺旋管組19插套連接,筒體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加熱油進口管f和出口管m連接而組成。全冷凝段由冷凝筒體17下端法蘭與回流筒體10上端密封連接,上封頭分別與真空出口管j,冷凝液進口管i和出口管k連接,冷凝夾套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冷凝液進口管h和出口管l連接,內筒壁下端分別與絲網除膜器12和液體收集盤18連接,收集盤18與低沸物液出口管g相通,內筒上腔分別與內、外錐形冷凝器14、13安裝連接,內、外錐形冷凝器14、13上端板左、右邊分別與冷凝液進口管i和出口管k連接,下錐端分別與接液斗15、16接液組合,接液斗15、16排液管與液體收集盤18接液連接而組成。
總之,按照本實施例設計制造的高效濃縮精餾器,其加熱段可使原料液經分布盤管小孔流向轉鼓分布盤,并用離心力拋向內筒壁,隨轉鼓旋轉呈螺旋線下降液膜,經夾套加熱液膜汽化,汽化氣體在精餾段填料內與回流分布液傳質交換,中沸物氣體被冷凝流入收集器排出,同時高沸物液體沿加熱筒內壁流到下端收集盤排出,低沸物氣體在全冷凝段被錐形冷凝器和夾套內筒壁全部冷凝下來,流入收集盤排出精品,從而能將低、中、高沸物原料液流道分離的加熱、精餾和全冷凝在一個裝置內完成,并可取掉精餾段得到高濃縮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并具有占地少、泄漏少和熱損失少的優點,適合于化工、醫藥對低、中、高沸物原料液分離或濃縮。
權利要求1.一種高效濃縮精餾器,它是由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組成,其特征在于加熱段有1個由8個帶四氟乙烯滾套的滾膜柱(4),其滾膜柱(4)上、下端與轉鼓(5)上、下端支撐板導槽滑套連接,并用彈簧(21)推壓,保持滾膜柱(4)與加熱簡體(3)內筒壁滾膜接觸組成的自動補償滾膜結構;精餾段有1個由內螺旋管組(19)中部與加熱導流隔板(22)插套連接,導流隔板(22)與回流筒體(10)支撐連接,回流筒體(10)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加熱油進口管(f)和出口管(m)連接組成的內螺管回流分布結構;全冷凝段有1個由外錐形冷凝器(13)和內錐形冷凝器(14)上端板分別與冷凝液進口管(i)和出口管(k)連接,下錐頂分別與錐形接液斗(16、15)上開口接液連接組成的錐形冷凝結構,以及由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組合連接一體的高效濃縮精餾器整體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濃縮精餾器,其特征在于加熱段由加熱筒體(3)加熱夾套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加熱油進口管(c)和出口管(n)連接,上、下端法蘭分別與精餾筒體(9)下端和下封頭(2)上端密封連接,筒壁上端與原料液分布盤管(24)入口管(d)連接,內筒壁上端與液體分布盤(6)外圓流液連接,內筒壁與8個帶四氟乙烯滾套的滾膜柱(4)滾膜接觸,與轉鼓(5)轉動間隙連接,8個帶四氟乙烯滾套的滾膜柱(4)上、下端分別與轉鼓(5)上、下端支撐板導槽滑動連接,并分別用彈簧(21)外端推壓接觸,彈簧(21)內端分別與轉鼓(5)上、下端支撐板固定連接,液體分布盤(6)上面與原料液盤管(24)接液連接,下面與轉鼓(5)上端支撐板固定連接,轉鼓(5)上、下支撐板通過軸套和鍵分別與轉軸(23)傳動連接,轉軸(23)上端與加熱筒體支撐板(25)軸孔轉動支承連接,下端與下封頭(2)軸孔轉動支承連接,并用機械密封(1)轉動密封,外軸與傳動裝置轉軸連接并由電機帶動轉鼓(5)轉動,下封頭(1)下集液盤的左下邊與高沸物液出口管(b)連接,右內邊與殘液出口管(a)連接而組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濃縮精餾器,其特征在于精餾段由精餾筒體(9)上、下端法蘭分別與回流筒體(10)下端和加熱筒體(3)上端密封連接,下筒端與中沸物液出口管e連接,內筒壁下端與液體收集盤20連接,收集盤(20)上端與接液鉤板(7)連接,鉤板(7)上端與高效填料(8)支承接觸,高效填料8與精餾筒體(9)內筒壁接觸,回流筒體(10)上、下端法蘭分別與精餾筒體(9)上端和全冷凝筒體(11)下端密封連接,內筒壁與加熱導流板(22)連接,加熱導流板(22)與內螺旋管組(19)插套連接,筒體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加熱油進口管(f)和出口管(m)連接而組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濃縮精餾器,其特征在于全冷凝段由冷凝筒體(17)下端法蘭與回流筒體(10)上端密封連接,上封頭分別與真空出口管(j)、冷凝液進口管(i)和出口管(k)連接,冷凝夾套左下端和右上端分別與冷凝液進口管(h)和出口管l連接,內筒壁下端分別與絲網除膜器(12)和低沸物液收集盤(18)連接,收集盤(18)與低沸物液出口管(g)相通,內筒上腔分別與內、外錐形冷凝器(14、13)安裝連接,內、外錐形冷凝器(14、13)上端板左、右邊分別與冷凝液進口管(i)和出口管(k)連接,下錐端分別與接液斗(15、16)接液組合,接液斗(15、16)排液管與低沸物液收集盤(18)接液連接而組成。
專利摘要一種高效濃縮精餾器由加熱段,精餾段和全冷凝段組成,通過加熱段加熱自動補償滾膜汽化氣體,并留下高沸物排出粗品,精餾段內螺管回流液與氣體在填料中傳質交換,冷凝排出中沸物,全冷凝段通過絲網除膜、夾套和錐形冷凝器冷凝排出低沸物精品,從而將低、中、高沸物原料液流道分離或濃縮的加熱、精餾和冷凝合成一體完成。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分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并具有占地、泄漏和熱損失少的優點,適合于化工、醫藥業使用。
文檔編號B01D3/30GK2440560SQ00251568
公開日2001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00年9月8日
發明者秦中賢, 羅燕 申請人:西南合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廠, 楊尚元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