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低溫余熱利用熱泵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余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場合,采用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技術進行余熱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比較好的節能、環保和經濟效益。將熱量自余熱溫度提升到用戶需求的水平以上是實現低溫余熱利用的前提。在余熱資源很豐富的場合,若余熱的溫度相對較低或是用戶的用熱溫度要求相對較高,此時低溫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不直接進入低溫冷凝器, 而是采用分級冷凝,這能夠實現余熱介質溫度的進一步提升,從而實現余熱資源的深度利用。利用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提升余熱介質的溫度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驅動熱介質、余熱介質和冷卻介質的情況。采用非相變冷卻介質來帶走一部分余熱至更低溫度環境時,若冷卻端的數量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將有利于減小冷卻環節的傳熱溫差,從而提供熱力學完善度;考慮到高溫驅動熱介質采用非相變介質和流量相對較小而導致溫度變化較大的情況,為了減小傳熱溫差、降低不可逆傳熱程度,可采用兩個高溫發生器來實現溶液的分步發生;考慮到余熱介質為非相變介質情況,采用兩個低溫發生器實現溶液的低溫發生過程,也可提高熱力學完善度。當采用回熱流程并具有回熱冷卻端或回熱供熱端時,不僅能夠減小傳熱溫差,同時也能夠使得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的性能指數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連續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具體發明內容分項闡述如下I.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第一發生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發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冷劑液泵、第一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連通,第二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蒸發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吸收器連通,第一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第一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第一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第一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與蒸發器連通,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和蒸發器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還分別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1
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第一發生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發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冷劑液泵、第一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四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連通,第二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蒸發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吸收器連通,第一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第一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第四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第四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一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第一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與蒸發器連通,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和蒸發器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和第四發生器還分別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還分別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栗。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之后分別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連通和再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第四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后第四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16的驅動熱介質,第四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4.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第一溶液熱交換器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第四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后第四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16的驅動熱介質,第四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5.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泵,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第四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后第四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16的驅動熱介質,第四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6.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之后分別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連通和再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五發生器連通,第五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連通后第五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一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21的驅動熱介質,第五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7.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第一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五發生器連通,第五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連通后第五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21的驅動熱介質,第五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8.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和第四溶液泵,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五發生器連通,第五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連通后第五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21的驅動熱介質,第五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9.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6-8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四發生器與外部連通的驅動熱介質管路,增加第三節流閥,第一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連通后第四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連通一第一發生器向第四發生器提供冷劑蒸汽作其驅動熱介質,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0.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3_5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之后分別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和再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之后經第一溶液泵之后的濃溶液管路匯合,將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9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與第二溶液熱交換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溶液熱交換器連通,將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3_5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 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6_9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之后分別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和再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之后與第二發生器經第一溶液泵之后的濃溶液管路匯合,將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4.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6_9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 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5.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0-14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三發生器與外部連通的余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或新增第二冷劑液泵,第二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6.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將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7.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8.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將第四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四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19.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四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四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將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0.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2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 新增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2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一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連通,新增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或蒸發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或新增節流閥,蒸發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吸收器連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栗。2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分別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或新增節流閥,蒸發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依次連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之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依次連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之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4.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3-9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一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連通,新增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或蒸發器連通,新增冷凝器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5.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3-5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四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連通,新增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或蒸發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6.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6-9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五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發生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與新增吸收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連通,新增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與第一冷凝器或蒸發器連通,新增發生器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7.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5-26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新增發生器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第一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連通后新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與新增冷凝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8.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I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發生器連通,第四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第四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四發生器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29.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四吸收器連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五發生器連通,第五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一發生器連通,第五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吸收器連通,第五發生器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四吸收器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30.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9、16-29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二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冷凝器連通,第三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第三冷凝器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3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0-15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冷凝器連通,第三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第三冷凝器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3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31項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再增發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再增吸收器連通,再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將第三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三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再增溶液熱交換器與再增發生器連通,再增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再增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再增吸收器連通,再增發生器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再增吸收器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3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以第10-14項中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為基礎所得到、第32項所述的相應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三發生器和再增發生器分別與外部連通的余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或新增第二冷劑液泵,第二發生器增設冷劑蒸汽通道依次連通第三發生器和再增發生器后再增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與第二冷凝器連通或經新增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下面以圖I、圖2和圖27所示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為例簡要說明本發明圖1-2中,第二發生器2產生的冷劑蒸汽沒有向第二冷凝器7直接提供,而是進入第二吸收器5被溶液吸收(即冷劑蒸汽實現冷凝)并放熱于冷卻介質,這部分冷劑蒸汽通過余熱介質在第三發生器3中的驅動作用被重新釋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帶來如下效果(I)第二發生器2產生的冷劑蒸汽壓力可比第三發生器3產生的冷劑蒸汽壓力低。(2)同樣溫度的余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出口的溶液濃度將更大,第一吸收器4吸收冷劑蒸汽所產生的溫度將提高,實現了余熱溫度的分級提升。(3)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共同完成一部分余熱負荷的溫降過程,有利于減
小傳熱溫差。(4)余熱分別第二發生器2、第三發生器3和蒸發器8分別得以利用,有利于深度利用余熱資源。圖2中,第一發生器I和第四發生器16分別利用高溫驅動熱來實現溶液的高溫發生過程,第四發生器16結合第三吸收器17實現回熱流程,帶來如下效果(I)分步實現溶液的高溫發生過程,減小傳熱溫差,降低不可逆傳熱程度,能夠實現高溫驅動熱的深度利用或可利用不同品位的高溫驅動熱。(2)第四發生器16結合第三吸收器17實現回熱流程,其熱負荷可調節,使該類吸收式熱泵具有合理且連續性變化的性能指數。圖27中,第三發生器3和再增發生器J分別利用余熱來實現溶液的低溫發生過程,再增發生器J結合再增吸收器K實現回熱流程,帶來如下效果(I)分步實現溶液的低溫發生過程,減小傳熱溫差,降低不可逆傳熱程度,能夠實現余熱的深度利用或可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熱。(2)再增發生器J結合再增吸收器K實現回熱流程,其熱負荷可調節,使該類吸收式熱泵具有合理且連續性變化的性能指數。
。
。
。
。
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
種結構和流程示意種結構和流程示意種結構和流程示意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5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5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6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6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7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7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8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8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9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9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0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0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1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1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2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2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3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3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4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4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5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5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6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6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7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7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8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8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19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19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20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0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21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1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22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2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23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3種結構和流程示意 圖。圖24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4種結構和流程示意圖。圖25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5種結構和流程示意圖。圖26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6種結構和流程示意圖。圖27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第27種結構和流程示意圖。圖中,I-第一發生器,2-第二發生器,3-第三發生器,4-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第一冷凝器,7-第二冷凝器,8-蒸發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二溶液泵,11-節流閥,12-冷劑液泵,13-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4-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5-第三溶液熱交換器, 16-第四發生器,17-第三吸收器,18-第三溶液泵,19-第四溶液熱交換器,20-第二節流閥, 21-第五發生器,22-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3-第四溶液泵,24-第三節流閥,25-第四吸收器, 26-第三冷凝器,27-第二冷劑液泵;A-新增發生器,B-新增溶液泵,C-新增節流閥,D-新增溶液熱交換器,E-新增冷劑液泵,F-新增第二節流閥,G-新增吸收器,H-新增冷凝器; J-再增發生器,K-再增吸收器,L-再增溶液泵,M-再增溶液熱交換器。還要指出的是圖6-7中,當第四發生器16的蒸汽壓力高于第五發生器21的蒸汽壓力時,第五發生器21的濃溶液出口管路應增加溶液泵。
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要說明的是,在結構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況下不重復進行;對顯而易見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結合附圖和實例來詳細描述本發明。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它主要由第一發生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發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冷劑液泵、第一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第二冷凝器7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12與蒸發器8連通,蒸發器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一吸收器4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 第一發生器I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一冷凝器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1與蒸發器8連通,第二發生器2、第三發生器3和蒸發器8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6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還分別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余熱介質流經第二發生器2、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冷劑蒸汽,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
21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發生器I,驅動熱介質流經第一發生器I、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來自蒸發器8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進入第二發生器2 ;第三發生器3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進入第二吸收器5、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卻介質,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進入第三發生器3,余熱介質流經第三發生器3、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劑蒸汽;第一冷凝器6的冷劑蒸汽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成冷劑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劑液經節流閥11節流進入蒸發器8,第二冷凝器7的冷劑蒸汽放熱于冷卻介質成冷劑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劑液經冷劑液泵12加壓進入蒸發器8,余熱介質流經蒸發器8、加熱進入其內的冷劑液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它主要由第一發生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發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冷劑液泵、第一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四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第二冷凝器7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12與蒸發器8連通,蒸發器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一吸收器4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 17連通,第三吸收器17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 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
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一冷凝器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1與蒸發器8連通,第二發生器2、第三發生器3和蒸發器8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I和第四發生器16還分別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6和第三吸收器17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 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還分別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余熱介質流經第二發生器2、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冷劑蒸汽,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發生器I,驅動熱介質流經第一發生器I、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四發生器16,驅動熱介質流經第四發生器16、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冷劑蒸汽,第四發生器16的濃溶液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來自蒸發器8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進入第二發生器2 ;第三發生器3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進入第二吸收器5、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卻介質,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進入第三發生器3,余熱介質流經第三發生器3、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劑蒸汽;第一冷凝器6的冷劑蒸汽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成冷劑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劑液經節流閥11節流進入蒸發器8,第二冷凝器7的冷劑蒸汽放熱于冷卻介質成冷劑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劑液經冷劑液泵12加壓進入蒸發器 8,余熱介質流經蒸發器8、加熱進入其內的冷劑液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3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和再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 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16的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部分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四發生器16,冷劑蒸汽流經第四發生器16、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6提供冷劑蒸汽,第四發生器16的濃溶液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一吸收器4,流經第四發生器16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第二節流閥20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4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四發生器16 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16的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一發生器I,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四發生器16,冷劑蒸汽流經第四發生器16、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第四發生器16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吸收器4,流經第四發生器16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第二節流閥20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5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泵,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 連通,第四發生器16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16的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四發生器16,冷劑蒸汽流經第四發生器16、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第四發生器16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一發生器1,流經第四發生器16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第二節流閥20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吸收器4,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6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和再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 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后第五發生器2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21的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部分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五發生器21,冷劑蒸汽流經第五發生器21、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6提供冷劑蒸汽,第五發生器21的濃溶液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四發生器16,流經第五發生器21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第二節流閥20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7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21 連通后第五發生器2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五發生器 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21的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一發生器I,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五發生器21,冷劑蒸汽流經第五發生器21、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第五發生器21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四發生器16,流經第五發生器21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第二節流閥20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8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和第四溶液泵,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五發生器21 連通,第五發生器21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后第五發生器2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21的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五發生器21,冷劑蒸汽流經第五發生器21、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第五發生器21的濃溶液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一發生器1,流經第五發生器21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第二節流閥20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四發生器1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9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在圖7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四發生器16與外部連通的驅動熱介質管路,增加第三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24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一發生器I向第四發生器16提供冷劑蒸汽作其驅動熱介質,冷劑蒸汽流經第四發生器16、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冷劑蒸汽,流經第四發生器16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 再經第三節流閥24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0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和再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之后與第二發生器2經第一溶液泵9 之后的濃溶液管路匯合,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②流程上,第二發生器2釋放的冷劑蒸汽提供給新增發生器A作驅動熱介質,第一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經第二溶液交換器14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發生器A,冷劑蒸汽流經新增發生器A、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劑蒸汽,新增發生器A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之后與第二發生器2經第一溶液泵9之后的濃溶液匯合、再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發生器1,流經新增發生器A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新增節流閥C節流進入第二冷凝器 7,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1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加新增節流閥、新增發生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與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 新增發生器A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②流程上,第二發生器2釋放的冷劑蒸汽提供給新增發生器A作驅動熱介質,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發生器A,冷劑蒸汽流經新增發生器A、 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劑蒸汽,新增發生器A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發生器1,流經新增發生器A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新增節流閥C節流進入第二冷凝器7,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 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蒸發器8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②流程上,第二發生器2釋放的冷劑蒸汽提供給新增發生器A作驅動熱介質,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發生器A,冷劑蒸汽流經新增發生器A、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劑蒸汽,新增發生器A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第二發生器2,流經新增發生器 A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新增冷劑液泵E加壓進入蒸發器8,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3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在圖11所示的分級冷凝器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三發生器3與外部連通的余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第二發生器2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后新增第三發生器3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F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第二發生器2產生的冷劑蒸汽分別向第三發生器3和新增發生器A提供,冷劑蒸汽流經第三發生器
3、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劑蒸汽,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4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G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發生器I,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來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 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來自蒸發器8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流經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液;蒸發器8的冷劑液分成兩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熱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加壓后流經第一吸收器4、 吸熱成冷劑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5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 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來自蒸發器8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流經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液,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來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進入第二發生器2 ;蒸發器8的冷劑液分成兩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熱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加壓后流經第一吸收器4、吸熱成冷劑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6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 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進入第一發生器1,第四發生器16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來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 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來自蒸發器8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流經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液;蒸發器8的冷劑液分成兩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熱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加壓后流經第一吸收器
4、吸熱成冷劑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7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 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四發生器16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來自蒸發器8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流經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液,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來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第三吸收器17 ;蒸發器8的冷劑液分成兩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熱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加壓后流經第一吸收器4、 吸熱成冷劑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8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新增發生器A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來自第一發生器I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 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發生器A,驅動熱介質流經新增發生器A、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劑蒸汽,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19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一發生器I產生的冷劑蒸汽分別向第一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G提供,新增發生器A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發生器A,驅動熱介質流經新增發生器A、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新增冷凝器H提供冷劑蒸汽,新增冷凝器H的冷劑蒸汽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成冷劑液,新增冷凝器H的冷劑液經新增節流閥C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0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在圖18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冷劑液泵,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1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在圖4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 I產生的冷劑蒸汽分別向第四發生器16和新增冷凝器H提供,新增冷凝器H的冷劑蒸汽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成冷劑液,新增冷凝器H的冷劑液經新增節流閥C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 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4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四發生器16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 ②流程上,第四發生器16產生的冷劑蒸汽分別向第一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G提供,新增發生器A的濃溶液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進入新增發生器A,驅動熱介質流經新增發生器A、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新增冷凝器H提供冷劑蒸汽,新增冷凝器H的冷劑蒸汽放熱于被加熱介質成冷劑液,新增冷凝器H的冷劑液經新增節流閥C節流進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3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在圖2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新增發生器A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F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第一發生器I 產生的冷劑蒸汽分別向第四發生器16和新增發生器A提供,冷劑蒸汽流經新增發生器A、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新增冷凝器H提供冷劑蒸汽,流經新增發生器A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再經新增第二節流閥F節流進入新增冷凝器H,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栗。圖24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三吸收器17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 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 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三吸收器
17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進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來自第四發生器16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卻介質,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二發生器2,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進入第四發生器16,余熱介質流經第四發生器16、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三
30吸收器17提供冷劑蒸汽,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5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四吸收器25連通,第四吸收器25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 22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吸收器25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四吸收器 25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進入第四吸收器25、吸收來自第五發生器21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卻介質,第四吸收器25的稀溶液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二發生器2,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進入第五發生器21,余熱介質流經第五發生器21、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5提供冷劑蒸汽,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6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劑液泵, 第二發生器2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冷凝器26連通,第三冷凝器2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27與蒸發器8連通,第三冷凝器26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發生器2產生的冷劑蒸汽分別向第二吸收器5和第三冷凝器26提供,第三冷凝器26的冷劑蒸汽放熱于冷卻介質成冷劑液,第三冷凝器26的冷劑液經第二冷劑液泵27加壓進入蒸發器 8,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圖27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①結構上,在圖I所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再增發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再增吸收器K連通,再增吸收器K再有稀溶液管路經再增溶液泵L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M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將第三發生器3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三發生器3有濃溶液管路經再增溶液熱交換器M與再增發生器J連通,再增發生器J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再增發生器J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再增吸收器K連通,再增發生器J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再增吸收器K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進入再增吸收器K、吸收來自再增發生器J的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卻介質,再增吸收器K的稀溶液經再增溶液泵L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M進入第三發生器3,第三發生器3的濃溶液經再增溶液熱交換器M進入再增發生器J,余熱介質流經再增發生器J、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并向再增吸收器K提供冷劑蒸汽,再增發生器J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進入第二吸收器5,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本發明技術可以實現的效果一本發明所提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優勢(I)分級冷凝能夠實現余熱溫度的分級提升,能夠將余熱溫度提升更高,實現低溫余熱的深度利用。(2)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或再加上再增吸收器,共同完成一部分余熱負荷的溫降過程,有利于減小傳熱溫差,降低不可逆因素,提高熱力學完善度。(3)余熱分別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和蒸發器得以利用,有利于余熱資源的深度利用。(4)具有回熱冷卻端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能夠實現深度利用余熱資源或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熱,并使熱泵的性能指數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連續化和合理化。(5)具有回熱供熱端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能夠實現高溫驅動熱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驅動熱,并使熱泵的性能指數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連續化和合理化。(6)包含第三冷凝器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在冷卻介質溫度變化時,不同級別的流程對余熱溫度提升的比例隨之變化,這有利于提高余熱資源的利用率。(7)提出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豐富了吸收式熱泵種類和流程,能夠實現余熱溫度的分級提升,擴展和豐富了吸收式熱泵的應用范圍,具有很好的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
權利要求
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第一發生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發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冷劑液泵、第一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第二冷凝器(7)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12)與蒸發器(8)連通,蒸發器(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一吸收器(4)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 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一冷凝器(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II)與蒸發器(8)連通,第二發生器(2)、第三發生器(3)和蒸發器(8)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6)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還分別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第一發生器、第二發生器、第三發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發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冷劑液泵、第一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四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3)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第二冷凝器(7)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12)與蒸發器(8)連通,蒸發器(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一吸收器(4)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三吸收器(17)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 (I)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一發生器(I)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第一冷凝器(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1)與蒸發器(8)連通,第二發生器(2)、第三發生器(3)和蒸發器(8)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發生器(I)和第四發生器(16)還分別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一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6)和第三吸收器(17)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還分別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和再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 (16)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 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的驅動熱介質,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4.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的驅動熱介質,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5.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二節流閥、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泵,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 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 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四發生器的驅動熱介質,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6.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連通和再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 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后第五發生器(2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的驅動熱介質,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7.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后第五發生器(2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的驅動熱介質,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8.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二節流閥、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和第四溶液泵,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 (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 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 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后第五發生器(2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20)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產生的冷劑蒸汽作為第五發生器的驅動熱介質,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9.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6-8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四發生器(16)與外部連通的驅動熱介質管路,增加第三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后第四發生器(16)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24)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一第一發生器向第四發生器提供冷劑蒸汽作其驅動熱介質,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0.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3-5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和再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二發生器(2)之后經第一溶液泵(9)之后的濃溶液管路匯合,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蒸發器⑶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9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與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 ⑵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⑶與新增發生器㈧連通,新增發生器㈧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蒸發器(8)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3-5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㈧連通,新增發生器㈧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蒸發器(8)連通, 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栗。
1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6-9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17)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17)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之后分別與第二發生器(2) 連通和再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之后與第二發生器(2)經第一溶液泵(9)之后的濃溶液管路匯合,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蒸發器⑶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4.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6-9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㈧連通,新增發生器㈧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蒸發器(8)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5.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0-14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三發生器(3)與外部連通的余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或新增第二冷劑液泵,第二發生器(2)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后新增第三發生器(3)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F)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8)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6.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 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 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G)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或第一冷凝器(6) 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7.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⑷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⑶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 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8.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 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將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 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或第一冷凝器(6) 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19.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節流閥或新增冷劑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四發生器(16)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 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蒸發器(8)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0.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 (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㈧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發生器 (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A) 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 (C)與第一冷凝器(6)或蒸發器(8)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 (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或新增節流閥,蒸發器(8) 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吸收器(4)連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第一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 (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D)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一冷凝器(6)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分別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冷劑液泵或新增節流閥,蒸發器⑶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冷劑液泵(E)依次連通第一吸收器⑷和第三吸收器(17)之后第三吸收器(17)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設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依次連通第一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 之后第三吸收器(17)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4.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3-9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C)與第一冷凝器(6)或蒸發器(8)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5.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3-5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四發生器(16)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⑶與新增發生器㈧連通,新增發生器㈧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⑶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㈧ 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 (C)與第一冷凝器(6)或蒸發器(8)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6.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6-9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新增發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熱交換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節流閥,第五發生器(21)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吸收器(G)還有稀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熱交換器⑶與新增發生器㈧連通,新增發生器㈧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新增溶液熱交換器⑶與新增吸收器(G)連通,新增發生器㈧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新增冷凝器(H)還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節流閥 (C)與第一冷凝器(6)或蒸發器(8)連通,新增發生器(A)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7.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5-26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新增發生器(A)與外部連通的被加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第一發生器(I)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新增發生器(A)連通后新增發生器(A)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F)與新增冷凝器(H)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8.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I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四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三吸收器(17)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 (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發生器(16)連通,第四發生器(16)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7)連通,第四發生器(16)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三吸收器 (17)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29.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五發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與第四吸收器(25)連通,第四吸收器(25)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五溶液熱交換器(22)與第五發生器(21)連通,第五發生器(21)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4)和第一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一發生器(I)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吸收器(25)連通,第五發生器(21)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四吸收器 (25)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30.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9、16-29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二發生器(2)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冷凝器(26)連通,第三冷凝器(2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27)與蒸發器 (8)連通,第三冷凝器(26)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栗。
31.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0-15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劑液泵,新增發生器(A)增設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冷凝器(26)連通,第三冷凝器(2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27)與蒸發器(8)連通,第三冷凝器(26)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32.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31所述的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再增發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再增吸收器(K)連通,再增吸收器(K)再有稀溶液管路經再增溶液泵(L)和再增溶液熱交換器(M) 與第三發生器(3)連通,將第三發生器(3)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連通調整為第三發生器(3)有濃溶液管路經再增溶液熱交換器(M)與再增發生器(J)連通,再增發生器(J)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5)與第二吸收器(5) 連通,再增發生器(J)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再增吸收器(K)連通,再增發生器(J)還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再增吸收器(K)還有冷卻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33.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是在以權利要求10-14中任一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為基礎所得到、權利要求32所述的相應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第三發生器(3)和再增發生器(J)分別與外部連通的余熱介質管路,增加新增第二節流閥或新增第二冷劑液泵,第二發生器(2)增設冷劑蒸汽通道依次連通第三發生器(3)和再增發生器 (J)后再增發生器(J)再有冷劑液管路經新增第二節流閥(F)與第二冷凝器(7)連通或經新增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8)連通,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屬熱泵技術領域。采用兩路溶液循環,第一發生器利用高溫驅動熱、第二發生器利用低溫余熱完成第一路溶液的發生過程,第三發生器利用余熱完成第二路溶液的發生過程,第一發生器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劑蒸汽,第二發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劑蒸汽,第三發生器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劑蒸汽,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供熱,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向低溫放熱,第一冷凝器經節流閥向蒸發器提供冷劑液,第二冷凝器經冷劑液泵向蒸發器提供冷劑液,蒸發器的冷劑液吸收余熱成冷劑蒸汽并進入第一吸收器,形成分級冷凝第三類吸收式熱泵。
文檔編號F25B15/02GK102589187SQ20121006732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5日
發明者李華玉 申請人:李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