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的駐車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駐車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摩托車的駐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一般摩托車停放時,會以主腳架將摩托車撐立,以節省停車空間,而此時摩托車的前輪與主腳架的底端是與地面接觸,后輪則為離地的狀態。當要將摩托車回復至可騎乘位置時,需要騎乘者站立于摩托車側面將摩托車向前推并使主腳架回到收合位置。然而,當摩托車兩側皆有其它車輛停放而沒有位置供騎乘者站立時,騎乘者只能站立于摩托車后方,抓住位于坐墊后方的握把而施力將摩托車向左右挪動或是向后拉出。但摩托車本身具有相當的重量,對于力氣小的騎乘者來說上述動作相當吃力,若是握把的設計位置太低,也會造成施力上的困難。
[0003]為了改善上述問題,便有如圖1、2所示,為中國臺灣公告第M402815號新型專利案所揭露「摩托車停車輔助腳輪」的技術,揭示于摩托車腳架1的兩支腳桿11 (因視角的關系只顯示其一)底端分別設置輔助腳輪2,欲停車時先撐起摩托車腳架1,使輔助腳輪2的前滾輪21與后滾輪22接觸地面,再以雙手下壓摩托車后端,使摩托車后輪101與后滾輪22著地,而摩托車前輪102及前滾輪21離地的狀態下將摩托車推入摩托車車格中,阻尼構件23分別對前、后滾輪21、22提供阻力以阻止其滾動,使摩托車可平穩停放于停車格中。要將摩托車移出時,上提摩托車后端,使后輪101與后滾輪22離地,前輪102及前滾輪21著地的狀態下將摩托車拉出停車格。
[0004]然而,上述設計在移出摩托車時仍需上提摩托車,再者,其前滾輪21與后滾輪22的軸心在同一水平面,且兩者距離如此接近的情況下,必然要大幅上提摩托車后端才能使得后輪101及后滾輪22離地而前輪102及前滾輪21著地,操作過程仍然相當費力及不便。另外,于中國臺灣公告第M255195號新型專利案、以及第201313450號公開案亦揭露于主腳架下方安裝滾輪的技術,但該等前案皆需另外設置擋止結構,以避免摩托車在以主腳架撐立時有移動的機會,不但結構復雜,亦提高制造成本。
【發明內容】
[0005]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駐車時能易于移動車輛的摩托車的駐車裝置。
[0006]于是,本發明摩托車的駐車裝置,該摩托車包含一車身、及樞設于該車身上的一前輪及一后輪,該駐車裝置包含一撐立單元、及至少一輔助滾輪。該撐立單元包括一樞設于該車身上且可于一撐立位置及一收合位置之間移動的主腳架,該主腳架具有一樞設于該車身上的左支撐臂、一樞設于該車身上且間隔于該左支撐臂的右支撐臂、及一由該左支撐臂向后延伸的踩踏臂。該輔助滾輪樞設于該撐立單元上,該撐立單元位于該撐立位置時,該輔助滾輪位于該主腳架的左支撐臂及右支撐臂的后方,未下壓該后輪時,該輔助滾輪不與地面接觸,當下壓該后輪而使該后輪及該輔助滾輪皆與地面接觸時,該主腳架不與地面接觸。
[0007]本發明的功效在于:未下壓該后輪時,該輔助滾輪不與地面接觸,避免該撐立單元位于該撐立位置時,摩托車受外力影響而移動,當下壓該后輪而使該后輪及該輔助滾輪皆與地面接觸時,該主腳架不與地面接觸,此時騎乘者可較輕易地將摩托車向后拉動,提高在駐車狀態下移動摩托車的操作便利性。
【附圖說明】
[0008]本發明的其它的特征及功效,將于參照附圖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0009]圖1是一側視圖,說明中國臺灣公告第M402815號新型專利案所揭露的「摩托車停車輔助腳輪」;
[0010]圖2是一局部剖視圖,輔助說明圖1中一輔助腳輪的結構;
[0011]圖3是一側視圖,說明本發明摩托車的駐車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
[0012]圖4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優選實施例中,該駐車裝置的細部結構;
[0013]圖5是一俯視圖,輔助說明圖4 ;
[0014]圖6是一局部側視圖,說明該第一優選實施例中,未下壓摩托車的后輪的態樣;
[0015]圖7是一局部側視圖,說明該第一優選實施例中,下壓摩托車的后輪的態樣;
[0016]圖8是一局部側視圖,說明本發明摩托車的駐車裝置的第二優選實施例;
[0017]圖9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二優選實施例中,該駐車裝置的細部結構;
[0018]圖10是一立體分解圖,輔助說明圖9中一輔助滾輪的安裝方式;
[0019]圖11是一局部側視圖,說明圖8中假想線框示處;
[0020]圖12是一局部側視圖,說明該第二優選實施例中,下壓摩托車的后輪的態樣 '及
[0021]圖13是一局部側視圖,說明圖12中假想線框示處。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不。
[0023]參閱圖3、4,本發明摩托車的駐車裝置4的第一優選實施例,該摩托車3包含一車身31、及樞設于該車身31上的一前輪32及一后輪33,該駐車裝置4包含一撐立單元5、及一輔助滾輪6。
[0024]參閱圖4、5并配合圖3,該撐立單元5包括一樞設于該車身31上且可于一撐立位置及一收合位置之間移動的主腳架51、一設置于該主腳架51上用以安裝該輔助滾輪6的安裝機構52、及一設置于該主腳架51上的緩沖墊53。該緩沖墊53的設置可以避免該主腳架51由該撐立位置移動至該收合位置時,直接撞擊到該摩托車3的車身31的情形。
[0025]該主腳架51具有一樞設于該車身31上的左支撐臂511、一樞設于該車身31上且間隔于該左支撐臂511的右支撐臂512、一連接該左支撐臂511及右支撐臂512的連接臂513、及一由該左支撐臂511向后延伸的踩踏臂514。于本實施例中,該安裝機構52是設置于該踩踏臂514上,當然也可以視車款設計的不同,而設置于該左支撐臂511、該右支撐臂512,或該連接臂513上,不以本實施例揭露的內容為限。該安裝機構52具有一連接該踩踏臂514而供該輔助滾輪6樞設的樞接軸521、及一用以將該輔助滾輪6定位于該樞接軸521上的定位件522。該定位件522可以是一 C形扣,但不以此為限。
[0026]參閱圖4、6并配合圖3,當該撐立單元5的主腳架51位于該撐立位置時,該左、右支撐臂511、512是撐立于地面,該前輪32與地面接觸,而該后輪33不與地面接觸。此時,該輔助滾輪6位于該主腳架51的左支撐臂511及右支撐臂512的后方,且未下壓該后輪33時,該輔助滾輪6不與地面接觸。參閱圖7,當下壓該后輪33而使該后輪33及該輔助滾輪6皆與地面接觸時,該左、右支撐臂511、512不與地面接觸,此時可大幅減少該摩托車3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因此能讓騎乘者便于將摩托車3向后拉動,提高在駐車狀態下移動摩托車3的操作便利性。當下壓該后輪33的力量消失后,該主腳架51會再次回復到正常的撐立位置。
[0027]參閱圖8、9,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