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局部結構,特別是指一種自行車輪轂的盤面嚙合式架構具有閉鎖防脫齒功能的創新結構形態。
【背景技術】
[0002]本實用新型特別針對自行車輪轂的單向棘輪裝置構造加以思索突破,以解決其習知技術所存在的問題與缺弊。
[0003]有關自行車輪轂的單向棘輪結構,進一步細分為棘齒沿輪軸軸向相對設置的盤面嚙合式形態,以及沿輪軸徑周方向相對設置的徑向嚙合式形態等兩種,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其中盤面嚙合式形態加以探討,至于其現有結構可參中國臺灣專利申請案號88117780的「特別供腳踏車及其類似物用的輪轂」實用新型專利案,該案技術內容中揭示有一盤面嚙合式之二齒形盤片,該二齒形盤片共同被一彈簧所彈性頂推,二齒形盤片之間以環狀形態的單向棘齒相嚙合,以達到在一設定轉向時可相帶動,在相反轉向時則可相互錯動空轉的狀態;惟,此種結構于實際應用上仍舊發現,其二齒形盤片之間采用環狀形態的單向棘齒相嚙合帶動的形態,固然可獲得較大嚙合接觸面積而達到最佳帶動力度與效果,但當二齒形盤片呈相互咬合嚙動時,因二齒形盤片的嚙合齒深實際上相當微小,通常僅有0.8mm而已,且齒形盤片之間此時僅為彈性嚙合狀態而并非剛性嚙合狀態,因此往往會在面臨較大的卡動作用力時,發生二齒形盤片之間齒緣逆向相跨越而脫齒的情況,造成自行車質量及行車安全大受影響等問題點,實有必要進一步再加以創新突破。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藉以令自行車輪轂與鏈輪帶動座之間所設第一、第二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嚙合卡動狀態達到剛性閉鎖防脫齒狀態;其中第一、第二盤面嚙合件之間藉復位構件的設置而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又第一盤面嚙合件組設定位于輪轂一端,第二盤面嚙合件則呈可軸向進退狀態組設于鏈輪帶動座內端。
[0007]該閉鎖防脫齒結構于第二盤面嚙合件朝鏈輪帶動座的一側,設置間隔環列的至少兩個控位凹槽,所述控位凹槽中包括沿著一圓周路徑相臨配置的避讓面及抵推面,且避讓面深部大于抵推面的深部,構成避讓面與抵推面之間形成一切換區段;又鏈輪帶動座內端設有至少兩個控位凸塊對應嵌合于各控位凹槽中,且各控位凸塊與控位凹槽之間留設有旋向可動間隙,且當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相互錯動頂開而致第二盤面嚙合件呈后退狀態時,控位凸塊嵌合于控位凹槽的避讓面,而當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嚙合卡動狀態時,控位凸塊得透過切換區段的導引旋移抵靠于控位凹槽的抵推面。
[0008]藉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實用新型對照先前技術而言,可于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嚙合卡動狀態時,將第二盤面嚙合件前推并剛性抵緊,消除第二盤面嚙合件的可后退間隙,進而達到剛性閉鎖防止脫齒的功能以及大幅提升自行車質量及行車安全的實用進步性。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構件對應關系立體示意圖。
[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作動狀態示意圖一。
[0012]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作動狀態示意圖二。
[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切換區段形態另一實施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的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結構的限制。所述閉鎖防脫齒結構A,藉以令自行車輪轂10與鏈輪帶動座20之間所設一第一盤面嚙合件30與一第二盤面嚙合件40的棘齒面31、41嚙合卡動狀態達到剛性閉鎖防脫齒狀態;其中該第一盤面嚙合件30與第二盤面嚙合件40之間通過復位構件50的設置而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又第一盤面嚙合件30組設定位于自行車輪轂10 —端,第二盤面嚙合件則呈可軸向進退狀態組設于鏈輪帶動座20內端;閉鎖防脫齒結構A,于第二盤面嚙合件40朝鏈輪帶動座20的一側設置間隔環列的至少兩個控位凹槽60,所述控位凹槽60包括沿著一圓周路徑相臨配置的一避讓面61以及一抵推面62,且該避讓面61的深部大于抵推面62的深部,構成避讓面61與抵推面62之間形成一切換區段63 ;又該鏈輪帶動座20內端設有間隔環列的至少兩個控位凸塊70,各控位凸塊70對應嵌合于各控位凹槽60中,且各控位凸塊70與控位凹槽60之間留設有一旋向可動間隙W(僅標示于圖3、4),且其中,當該第二盤面嚙合件40與第一盤面嚙合件30的棘齒面41、31呈相互錯動頂開而致第二盤面嚙合件40呈后退狀態時(如圖3的箭號LI所示),控位凸塊70嵌合于控位凹槽60的避讓面61,而當第二盤面嚙合件40與第一盤面嚙合件30的棘齒面41、31呈嚙合卡動狀態時(如圖4所示),控位凸塊70得透過切換區段63的導引旋移抵靠于控位凹槽60的抵推面62(如箭號L2所示),以將第二盤面嚙合件40前推并剛性抵緊,消除第二盤面嚙合件40的可后退間隙,達到其剛性閉鎖防脫齒的功能。
[0015]其中控位凹槽60的切換區段63,其相對于避讓面61與抵推面62可為垂直面形態(如圖1至4所示)、或者如圖5的切換區段63B,為傾斜面形態。
[0016]如圖1、2所示,其中該鏈輪帶動座20內端所設控位凸塊70,可先設置成形于一螺環71結構上,再將該螺環71螺鎖定位于鏈輪帶動座20內端。
[0017]其中該控位凸塊70與控位凹槽60的位置能夠相互對換設置而達到相同功能。
[0018]如圖3、4所示,其中藉以令第一盤面嚙合件30與第二盤面嚙合件40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的復位構件50,為埋設于第一盤面嚙合件30、第二盤面嚙合件40內部的磁性體51所構成。
[0019]其中藉以令第一盤面嚙合件30與第二盤面嚙合件40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的復位構件50,亦可為抵靠于第二盤面嚙合件40與鏈輪帶動座20之間的彈簧所構成者(注:本例圖面省略繪示)。
[0020]功效說明:
[0021]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主要通過所述具避讓面、抵推面及切換區段的控位凹槽、控位凸塊、旋向可動間隙等創新獨特結構組成形態與技術特征,使本實用新型對照[【背景技術】]所提現有結構而言,當該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嚙合卡動狀態時,控位凸塊得透過切換區段的導引旋移抵靠于控位凹槽的抵推面,藉以可將第二盤面嚙合件前推并剛性抵緊,可消除第二盤面嚙合件的可后退間隙,進而達到剛性閉鎖防止脫齒的功能以及大幅提升自行車質量及行車安全的實用進步性。
[002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藉以令自行車輪轂與鏈輪帶動座之間所設一第一盤面嚙合件與一第二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嚙合卡動狀態達到剛性閉鎖防脫齒狀態;其中該第一盤面嚙合件與第二盤面嚙合件之間通過復位構件的設置而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又第一盤面嚙合件組設定位于自行車輪轂一端,第二盤面嚙合件則呈可軸向進退狀態組設于鏈輪帶動座內端;其特征在于: 該閉鎖防脫齒結構,于第二盤面嚙合件朝鏈輪帶動座的一側設置間隔環列的至少兩個控位凹槽,所述控位凹槽包括沿著一圓周路徑相臨配置的一避讓面以及一抵推面,且該避讓面的深部大于抵推面的深部,構成避讓面與抵推面之間形成一切換區段;鏈輪帶動座內端設有間隔環列的至少兩個控位凸塊,各控位凸塊對應嵌合于各控位凹槽中,且各控位凸塊與控位凹槽之間留設有一旋向可動間隙,且其中,當該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相互錯動頂開而致第二盤面嚙合件呈后退狀態時,控位凸塊嵌合于控位凹槽的避讓面,而當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嚙合卡動狀態時,控位凸塊得透過切換區段的導引旋移抵靠于控位凹槽的抵推面,以將第二盤面嚙合件前推并剛性抵緊,消除第二盤面嚙合件的可后退間隙,達到其剛性閉鎖防脫齒功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其特征在于,控位凹槽的切換區段,其相對于避讓面與抵推面為垂直面形態或傾斜面形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其特征在于,鏈輪帶動座內端所設控位凸塊,先設置成形于一螺環結構上,再將該螺環螺鎖定位于鏈輪帶動座內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其特征在于,控位凸塊與控位凹槽的位置能夠相互對換設置而達到相同功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其特征在于,藉以令第一盤面嚙合件與第二盤面嚙合件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的復位構件,為埋設于第一盤面嚙合件、第二盤面嚙合件內部的磁性體所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其特征在于,藉以令第一盤面嚙合件與第二盤面嚙合件能朝嚙合卡動狀態自動復位的復位構件,為抵靠于第二盤面嚙合件與鏈輪帶動座之間的彈簧所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行車輪轂的閉鎖防脫齒結構,包括:第二盤面嚙合件朝鏈輪帶動座的一側設至少兩個控位凹槽,所述控位凹槽包括避讓面及抵推面,且避讓面深部大于抵推面,避讓面與抵推面之間形成一切換區段;又鏈輪帶動座內端設有至少兩個控位凸塊對應嵌合于各控位凹槽中,且各控位凸塊與控位凹槽之間留設有旋向可動間隙,且當第一、第二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相互錯動頂開而致第二盤面嚙合件呈后退狀態時,控位凸塊嵌合于控位凹槽的避讓面,而當第二盤面嚙合件與第一盤面嚙合件的棘齒面呈嚙合卡動狀態時,控位凸塊得透過切換區段的導引旋移抵靠于控位凹槽的抵推面,以將第二盤面嚙合件前推并剛性抵緊,消除其可后退間隙。
【IPC分類】B60B27-04
【公開號】CN204547572
【申請號】CN201520076754
【發明人】田鎮平
【申請人】德安百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12日
【申請日】2015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