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鈣氨法制備水合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合肼的制備方法之一。
目前國際上仍有許多國家采用次氯酸鈉與氨水作用獲得水合肼(簡稱為鈉氨法)。而在日本專利JP6124553和JP59186949上公開了在羰基化合物(如酮、醛)存在下,由次氯酸鈣與氨水作用制得相應的甲酮連氮,再由該甲酮連氮經水解獲得水合肼的方法(簡稱為鈣酮法)。而采用本發明用次氯酸鈣與氨水作用直接制備水合肼的方法(簡稱鈣氨法),至今在國內外還未見到明確的報導。
上述的鈉氨法所用的氫氧化鈉比鈣氨法所用的氫氧化鈣昂貴得多,而鈣酮法的技術路線又十分繁瑣,雖然酮可循環使用,但在制備水合肼的過程中存在某些付反應,并且由于酮的參與,使反應復雜,設備大增,同時,對于設備要求密閉循環等等,無疑這些復雜問題,對技術提出了苛刻要求,且生產安全性差,于是,用此法生產的水合肼的成本提高。
針對以上所述的鈉氨法和鈣酮法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了采用氫氧化鈣、氯氣制取次氯酸鈣,再由次氯酸鈣與氨水直接作用,以鐵、鉬化合物或絡合物為催化劑,在常壓,30-100℃下,使之反應生成水合肼的方法(簡稱為鈣氨法)。
鈣氨法的技術內容如下將氯氣慢慢通入氫氧化鈣的漿液中,制得有效氯為80-200g/l的次氯酸鈣漿液。把稀氨水(5-20%)冷卻至-5℃,與次氯酸鈣作用,使之生成氯化胺,反應過程溫度控制在-5-+5℃。其溶液體積比,以等克分子進行。接著,將此溶液加入濃氨水(25-28%)中,并加入鐵、鉬化合物或絡合物作催化劑,此時,次氯酸鈣與濃氨水的體積比,可為1∶3-1∶50。稍加攪拌,即可加熱,從30-100℃。加熱后,待冷卻至室溫,按碘量法分析所生成水合肼的濃度。以上反應在密封容器里進行,并用導管導出所逸出的氨氣,用水吸收之。此后,過濾其溶液,第一次去除鈣渣,再接著,向其濾液加入適量(約為肼含量的1-1.5倍)碳酸氫銨,煮至85℃以上,然后再過濾,第二次去除鈣渣。其濾液經濃縮可得5%以上濃度的水合肼。此外,其鈣渣經煅燒(約1000℃)使之生成氧化鈣,其所副生的二氧化碳可通入氨水中,制得碳酸氫銨。這樣,氧化鈣、碳酸氫銨,過剩氨水均可回收循環使用。以上所述的次氯酸鈣與氨水作用為二級反應過程,也可采用一級(一次)反應過程。
鈣氨法與鈉氨法和鈣酮法相比,有其突出的優點。鈣氨法與鈉氨法雖然都是先生成氯胺、再由氯胺與氨水作用,生成水合肼。但用電化學循環伏安法測試結果表明,在本實驗濃度范圍內、鈣氨法的氯胺生成時間慢,消失時間也長。從
圖1可看出,鈉氨法所生成的氯胺3分鐘就明顯生成,10分鐘后就消失了。而在圖2中,鈣氨法所生成的氯胺,大約經過25分鐘后,才出現-0.45伏左右明顯的還原電流峰,說明有價值量的氯胺才形成。隨之,還原電流峰值逐漸增大,大約35分鐘后,出現最大還原電流峰值,說明大量氯胺形成。45分鐘以后,還原電流才逐漸降低,由于鈣氨法的氯胺生成和消失時間長,因此,不僅易于化工流程設備等的設計和操作,而且存在著有提高水合肼收得率的內在潛力。更重要的是,鈣氨法所用的氫氧化鈣比鈉氨法所用的氫氧化鈉價廉得多。而且,《鈣》還可以循環使用。所以,鈣氨法有優于鈉氨法之處。鈣氨法與鈣酮法相比,前者避免了后者的《甲酮連氮》《水解》等繁什工序,同時也避免了有機酮在循環過程中,存在副反應和生產安全性差等問題。
本發明的典型實施例取30毫升氨水(13.3N)加入150毫升水中,用鹽冰浴冷至-5℃,慢慢加入100毫升次氯酸鈣(有效氯為115.7g/l),反應溫度控制在-5℃-+5℃,然后,將此反應液倒入三頸瓶中(瓶內裝有470ml13.3N氨水以及適量的鐵、鉬化合物或絡合物催化劑),該次氯酸鈣與氨水的體積比可控制在1∶3-1∶50。經實驗表明,水合肼濃度愈低,其收得率愈高。在密封的情況下,從三頸瓶的一個頸口導出氨氣并通入裝有500毫升水的吸收瓶中,并迅速加熱至一定溫度,該反應溫度可控制在30-100℃,控制在50-70℃為最佳溫度。待冷至吸收瓶中無氨氣泡為止,打開三頸瓶,取反應液1毫升,按碘量法測定水合肼含量為6.67ml(0.1N碘)。此后,加入碳酸氫銨4.0克繼續加熱至98℃,也可繼續吸收其放出的氨氣。接著,過濾之,去除鈣渣。濾液經碘量法滴定水合肼含量為15.2毫升(1N碘),其體積為310毫升。氨氣吸收瓶用0.4492N硫酸水溶液滴定為15.4毫升。其體積為965毫升。經計算,過剩氨水收回率達98%,水合肼對氯氣收得率為61%。該水合肼經濃縮可得5%以上的水合肼。用此水合肼,進行縮合、氧化,可得聯二脲和AC發泡劑。經紅外光譜鑒定,該聯二脲和AC發泡劑符合紅外光譜的標準譜圖。
權利要求
1.用鈣氨法制備水合肼的技術是用氫氧化鈣、氯氣制取次氯酸鈣,再由次氯酸鈣與氨水作用,直接生成水合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氫氧化鈣漿液中,通入氯氣得次氯酸鈣,再由次氯酸鈣與氨水,按一定的體積比,在鐵、鉬化合物或絡合物存在下,經常壓,30-100℃,在二級反應或一級反應過程后,可直接生成水合肼,去鈣渣,濃縮后可得濃度大于5%以上的水合肼。氧化鈣、碳酸氫銨,過剩氨水可收回循環使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鈣氨法制備水合肼的技術,其特征在于次氯酸鈣(有效氯為80-200克/升)與氨水的體積比為1∶3-1∶50。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鈣氨法制備水合肼的技術,其特征在于鐵、鉬催化劑是指鐵、鉬化合物或絡合物。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鈣氨法制備水合肼的技術,其特征在于反應最佳溫度為50-70℃。
5.用鈣氨法制備水合肼的技術,其特征在于物料可循環使用,即鈣渣經煅燒得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氨水吸收得碳酸氫銨,過剩氨水由水吸收,于是氧化鈣、碳酸氫銨、過剩氨水可收回循環使用。
全文摘要
用鈣氨法制備水合肼是用次氯酸鈣溶液(由氯氣通入氫氧化鈣漿液而得)與氨水直接作用制取水合肼的制備方法。以鉬、鐵化合物或絡合物為催化劑,次氯酸鈣與氨水之比為1∶3—1∶50,在常壓,30—100℃,經二級反應或一級反應,即可制得水合肼。經濃縮可得5%以上水合肼。其水合肼對氯氣收得率達60%以上。氧化鈣、碳酸氫銨,過剩氨水可收回循環使用。鈣氨法比次氯酸鈉與氨水作用制肼法原料價廉,比次氯酸鈣—酮法減少了“甲酮連氮”、“水解”等繁雜工序。
文檔編號C07C243/10GK1077948SQ9210314
公開日1993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1992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1992年4月24日
發明者陳長章, 高冬壽, 李定, 江逢英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