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壓力鍋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電壓力鍋。
背景技術:
現有電壓力鍋包括鍋體、內鍋和鍋蓋,內鍋設置在鍋體內,鍋蓋設置在鍋體頂部,鍋體包括外鍋和內鍋,外鍋頂緣設有下鍋牙,鍋蓋底部內側設有上鍋牙,下鍋牙與上鍋牙旋轉扣合。內鍋頂部設有外翻邊,當需要提起內鍋時,通過握住外翻邊將其提起。由于內鍋由導熱良好的材料制成,烹調完成后,其溫度較長時間才能下降,所以不利于直接用手與內鍋的外翻邊接觸,不便于用戶提起內鍋。
在內鍋上增加把手會導致鍋蓋上的鍋牙與外鍋上的鍋牙在旋合過程中與內鍋把手干涉,目前市場上部分壓控式電壓力鍋帶提手結構也是在外鍋上開缺口,避空內鍋把手,影響外鍋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電壓力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電壓力鍋的提手結構是在外鍋上開缺口避空內鍋把手,影響外鍋強度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壓力鍋,包括鎖合蓋和內鍋,內鍋的周側設置有沿徑向向外側延伸的提手,鎖合蓋上設置有供提手伸出的避讓缺口。
優選地,避讓缺口沿鎖合蓋的周向延伸。
優選地,避讓缺口的長度等于或大于鎖合蓋在內鍋上開合時的轉動長度。
優選地,提手為兩個,兩個提手沿內鍋的周向呈中心對稱。
優選地,內鍋的周側設置有向外側翻折的翻邊,提手設置在翻邊的邊緣。
優選地,提手包括連接部和提起部,連接部與翻邊固定連接,提起部設置在連接部遠離翻邊的一側。
優選地,避讓缺口的長度大于提手的連接部的寬度。
優選地,連接部的寬度小于提起部的寬度,和/或,連接部的厚度小于提起部的厚度。
優選地,提手與翻邊一體成型。
優選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外蓋,外蓋蓋設在鎖合蓋外,提手的外邊緣與其所對應的外蓋的形狀相匹配。
優選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外蓋,外蓋蓋設在鎖合蓋外,提手位于外蓋內。
優選地,提手外還套設有絕熱套。
優選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環狀主體和自環狀主體內側向下延伸的下唇,鎖合蓋蓋合于內鍋時,環狀主體的下環面的高度高于避讓缺口,且下唇的下端位于內鍋內側。
優選地,沿密封圈中心線方向的密封圈的截面中,下唇的截面呈朝向中心線凸出的弧形。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電壓力鍋,包括鎖合蓋和內鍋,內鍋的周側設置有沿徑向向外側延伸的提手,鎖合蓋上設置有供提手伸出的避讓缺口。內鍋的周側設置有沿徑向向外延伸到的提手,使得內鍋也可以帶把手,保證了內鍋可以通過提手易于提起,同時由于在鎖合蓋上設置了供提手伸出的避讓缺口,使得提手可以隱藏在外蓋內部或者至少與外蓋內部齊平,無需在外鍋上開缺口,可以避免降低外鍋的強度。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壓力鍋的鎖合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壓力鍋的內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壓力鍋的內部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壓力鍋的內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鎖合蓋;2、內鍋;3、提手;4、避讓缺口;5、翻邊;6、連接部;7、提起部;8、外鍋;9、鍋身;10、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結合參見圖1至圖5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電壓力鍋包括鎖合蓋1和內鍋2,內鍋2的周側設置有沿徑向向外側延伸的提手3,鎖合蓋1上設置有供提手3伸出的避讓缺口4。
內鍋2的周側設置有沿徑向向外延伸的提手3,使得內鍋2也可以帶把手,保證了內鍋2可以通過提手3易于提起,同時由于在鎖合蓋1上設置了供提手3伸出的避讓缺口4,無需在外鍋上開缺口,可以簡化外鍋結構,避免破壞外鍋強度。
優選地,避讓缺口4沿鎖合蓋1的周向延伸,優選地,避讓缺口4的長度等于或大于鎖合蓋1在內鍋2上開合時的轉動長度。優選地,避讓缺口4的長度等于或略大于鎖合蓋1在內鍋2上開合時的轉動長度,既可以避免避讓缺口4的長度過大而影響鎖合蓋1的結構強度,又可以保證鎖合蓋1相對于內鍋2具有足夠的轉動長度,能夠順利實現鎖合蓋1在內鍋2上的開合操作,保證電壓力鍋的正常使用。
優選地,兩個提手3沿內鍋2的周向中心對稱,可以使提手3在內鍋2的邊沿均勻分布,使得提起內鍋2時內鍋2的周側受力均衡,保證內鍋2提起時操作穩定,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個提手3來分散內鍋2的邊沿受力,提高內鍋2的結構合理性。
內鍋2的周側設置有向外側翻折的翻邊5,提手3設置在翻邊5的邊緣。由于內鍋2的翻邊5位于鎖合蓋1的內側,因此可以避開外鍋8而將避讓缺口4設置在鎖合蓋1上,無需在外鍋8上設置提手3的容置凹槽,保證了壓力鍋的整體外觀。同時將提手3設置在翻邊5的外側,也可以利用翻邊5的寬度縮短提手3的外伸長度,從而減少提手3的整體長度,減少材料使用,降低成本。
結合參見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提手3包括連接部6和提起部7,連接部6與翻邊5固定連接,提起部7設置在連接部6遠離翻邊5的一側。將提手3分為兩個部分,其目的在于可以對這兩個部分根據其功能的不同進行差異化的設計,選用不同的材料,從而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提高提手使用的便利性,避免在提起內鍋2的過程中發生燙傷,同時盡量降低材料成本。當然,連接部6和提起部7也可以選用同樣的材料和結構,可以由設計人員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選擇。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6位于鎖合蓋1的避讓缺口4內,提起部7位于鎖合蓋1外,可以使提起部7更加便于用戶進行操作。當然,這種結構只是相對的,提起部7部分位于避讓缺口4內,或者是整個提手3全部位于避讓缺口4內也是可行的。
優選地,避讓缺口4的長度大于提手3的連接部6的寬度,以便更順暢地實現鎖合蓋1在內鍋2上的開合操作,保證電壓力鍋的正常使用。
優選地,連接部6的寬度小于提起部7的寬度,和/或,連接部6的厚度小于提起部7的厚度,可以減小與連接部6相配合的避讓缺口4的厚度和長度,從而降低避讓缺口4對鎖合蓋1的結構強度的影響,保證鎖合蓋1的結構強度和結構穩固性。
提手3與翻邊5可以一體成型,也可以分開加工成型之后通過焊接或者鉚接等方式固定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得提手3能夠穩定地設置在內鍋2上。
優選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外蓋,外蓋蓋設在鎖合蓋1外,提手3的外邊緣與其所對應的外蓋的形狀相匹配。將提手3的外邊緣設計為與外蓋的形狀相匹配,是為了保證提手3的外觀與外蓋外觀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當提手3的外邊緣與外蓋的外邊緣齊平時,由于提手3的形狀與外蓋的形狀相匹配,可以使得電壓力鍋具有較好的整體外觀。當提手3的外邊緣位于外蓋的內側時,此時提手3能夠與外蓋之間具有較好的配合,同時提手3也不會露出外蓋,仍然可以保證電壓力鍋的清潔便利性,且具有較好的整體外觀。
優選地,提手3外還套設有絕熱套。該絕熱套采用絕熱耐高溫材料制成,并套設在提起部7外,從而使得用戶可以方便地通過提手3將內鍋2提起,有效避免內鍋2的高溫燙傷用戶,提高了電壓力鍋使用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絕熱套可以為具有與提起部7的外形相匹配的內腔的外套,在成型之后套設在提起部7外,也可以直接與提起部7一體成型。通常,若提手3與絕熱套一體成型,可以通過加大外鍋整體尺寸來增加避讓缺口的寬度。
優選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密封圈10,所述密封圈10包括環狀主體和自環狀主體內側向下延伸的下唇,鎖合蓋1蓋合于內鍋2時,環狀主體的下環面的高度高于避讓缺口4,且下唇的下端位于內鍋2內側。環狀主體的下環面的高度高于避讓缺口4,可以使得電壓力鍋壓力增大時,密封圈不致因受壓而從避讓缺口處被擠出。
優選地,沿密封圈中心線方向的密封圈的截面中,下唇的截面呈朝向中心線凸出的弧形。如此設置,當密封圈受壓時,下唇的下端可以更好地抵接在內鍋周邊,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
進一步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外鍋8和鍋身9,內鍋2設置在外鍋8內,外鍋8設置在鍋身9內。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