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由汽機房(1)、鍋爐房(2)、側煤倉(3)、循環冷卻水管道(4)、循環水泵房(5)和冷卻塔(6)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鍋爐房(2)、煤倉間(3)、循環冷卻水管道(4)和循環水泵房(5)均布置在汽機房(1)和冷卻塔(6)之間,兩個鍋爐房(2)和兩個側煤倉間緊鄰汽機房(1)布置,并且兩個側煤倉(3)集中布置在兩個鍋爐房(2)之間,循環冷卻水管道(4)鋪設在每個鍋爐房(2)和側煤倉(3)之間,且從鍋爐房(2)的朝向汽機房(1)一側進出,循環水泵房(5)緊鄰冷卻塔(6)布置。本實用新型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能節約初期投資、降低運行成本、減小廠區及主廠房占地面積。
【專利說明】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特別是一種用于地震烈度較高、采用三塔合一的火電廠300MW級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屬于火電廠設計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間接空冷機組是相對于直接空冷機組而言,指汽輪機排汽進入表面式凝汽器,與閉式循環的冷卻水進行換熱,攜帶熱量的閉式循環水由循環水泵送往空冷塔冷卻,冷卻后進入凝汽器循環利用。主要由表面式凝汽器、循環水系統、空冷散熱器及其輔助系統組成。三塔合一是指間接空冷機組煙園、冷卻塔和脫硫吸收塔三塔合一,將脫硫吸收塔布置在冷卻塔內,脫硫后的煙氣經冷卻塔排向大氣,不單獨設置煙囪。
[0003]間接空冷、三塔合一技術有節約初投資、低運行費用、占地面積小等優點,同時有利于環保排放;取消了高大的煙囪,排除了民航對電廠建設高度的束縛,近幾年,該技術優勢正逐步得到各發電企業的重視,實施的項目也逐步增加。但現有300MW級間接空冷機組主廠房布置循環冷卻水管道大多為A列方向進出,工程量偏大;煤倉間配置方式有前煤倉結構和側煤倉結構,采用前煤倉結構,在兩爐之間需要設置集控樓,土建部分初投資偏大;汽輪機與鍋爐之間由于有煤倉間的存在,距離相對較大,熱機部分管道工程量也偏大;采用側煤倉結構,主廠房布置緊湊,無集控樓,土建投資減小,汽輪機與鍋爐之間的距離減小,熱機部分管道工程量也減小,特別是進口材質的四大管道工程量的減少,對降低初投資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采用側煤倉結構,利用側煤倉兩側和側煤倉與汽機房之間的空間布置電氣、熱控等相關專業設備,結構緊湊,初投資也相應的減少。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新建電廠節約初期投資、降低運行成本、減小廠區及主廠房占地面積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實用新型了一種間接空冷、三塔合一、側煤倉兩爐之間集中布置、循環冷卻水管道側煤倉兩側布置爐后進出的布置結構,包括汽機房、鍋爐房、煤倉間、循環冷卻水管道布置的優化組合。
[0005]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由汽機房、鍋爐房、側煤倉、循環冷卻水管道、循環水泵房和冷卻塔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鍋爐房、煤倉間、循環冷卻水管道和循環水泵房均布置在汽機房和冷卻塔之間,兩個鍋爐房和兩個側煤倉間緊鄰汽機房布置,并且兩個側煤倉集中布置在兩個鍋爐房之間,循環冷卻水管道鋪設在每個鍋爐房和側煤倉之間,且從鍋爐房的朝向汽機房一側進出,循環水泵房緊鄰冷卻塔布置。
[0006]其中所述汽機房采用單排架結構,汽機部分全部輔機及除氧器均布置在排架內。
[0007]其中所述側煤倉采用三排柱雙框架結構,布置于兩鍋爐房之間,從鍋爐房后部上煤。
[0008]其中還包括凝汽器,凝汽器上部與低壓缸排汽口柔性連接,下部剛性支撐在汽輪機機座底板上,汽機排汽先進入凝汽器,循環冷卻水管道采用雙進雙出,直埋敷設,布置于側煤倉兩側,從鍋爐房引出后通過引風機室中間空地直接進入循環水泵房,由循環水泵升壓后進入冷卻塔冷卻,冷卻后送入汽輪機凝汽器循環利用。
[0009]其中在兩鍋爐房間利用側煤倉兩側及側煤倉與汽機房之間的空間布置常規方案集控樓內的設備。
[0010]其中在所述空間的設備布置包括:0.0Om層布置采暖加熱站、鋼瓶間、精處理再生間、加藥間、藥品庫、加氧間、蓄電池室及直流屏室;6.30m層布置化學酸堿貯存間、氣體鋼瓶間、低溫儀表盤間、高溫盤間、電氣配電間;12.6m層布置集中控制室、鍋爐電子設備間、SIS機房、工程師室、交接班室和現場檢修間。
[0011]其中冷卻塔、脫硫吸收塔和煙囪合為一體,脫硫塔布置于冷卻塔內,脫硫后煙氣經吸收塔頂部煙囪排入冷卻塔內,在冷卻塔內與熱空氣混合后排向大氣。
[0012]本實用新型結合煙塔合一或三塔合一的冷卻塔爐后布置特點,盡可能節約初投資、降低運行成本、減小占地面積,將間冷凝汽器較常規方案旋轉180°,循環冷卻水管道從爐后進出,考慮高地震烈度對結構的要求,兼顧循環冷卻水管道布置需要,煤倉間布置方式采用側煤倉兩爐之間集中布置,這樣既滿足了循環冷卻水管道布置要求,同時也減小了主廠房的占地面積,廠區原循環冷卻水管道通廊也取消,廠區整體布局緊湊,占地面積減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5]本實用新型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由汽機房1、鍋爐房2、側煤倉3、循環冷卻水管道4、循環水泵房5和冷卻塔6組成,其中鍋爐房2、煤倉間3、循環冷卻水管道4和循環水泵房5均布置在汽機房I和冷卻塔6之間,兩個鍋爐房2和兩個側煤倉間3緊鄰汽機房I布置,并且兩個側煤倉3集中布置在兩個鍋爐房2之間,循環冷卻水管道4鋪設在每個鍋爐房2和側煤倉3之間,且從鍋爐房2的朝向汽機房I 一側進出,循環水泵房5緊鄰冷卻塔6布置。
[0016]本實用新型的布置結構還可以包括除塵器7和引風機室8。
[0017]汽機房I的跨度32m,其中9m柱距13個、1m柱距2個和12m柱距I個,每臺機組占用7個柱距,中間I個9m柱距為兩臺機組的檢修場地,兩機之間留有I個1.2m的伸縮縫,汽機房總長150.2m。汽輪發電機組采用縱向順列布置,機頭朝向擴建端。汽輪發電機組中心線距A列軸線13m。在汽機房I的8?9號柱之間設有一個零米檢修場地,其大小可滿足大件起吊及汽輪機翻缸的需要。汽機房I的天車軌頂標高為24.6m,屋架下弦標高為27.4m,汽機房I安裝2臺80/20t的天車。
[0018]汽機房I結構橫向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汽機房I橫向排架柱與汽機平臺采用剛接,形成運轉層以下為框架、運轉層以上為排架的結構型式。橫向排架柱與汽機平臺框架梁剛接,既可以有效地減小柱計算長度,又可以增強汽機房橫向的抗側剛度。汽機房I縱向采用框架一支撐結構。
[0019]側煤倉3考慮高地震烈度影響,采用雙框架結構,即為三排柱,布置于兩鍋爐房2之間,寬22m,長度方向為6個9m柱距,總長54m,從鍋爐房2后部上煤。
[0020]側煤倉3結構為雙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結構。側煤倉3各層樓板采用鋼次梁、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組合結構,屋面采用實腹鋼梁、金屬保溫復合板。
[0021]在低壓缸下方布置凝汽器(未示出),凝汽器上部與低壓缸排汽口柔性連接,下部剛性支撐在汽輪機機座底板上。汽機排汽先進入凝汽器,循環水管道采用雙進雙出,公稱直徑為DN1800,間冷系統采用單元制,循環冷卻水管道4從鍋爐房2朝向汽機房I的方向進出。管道采用直埋敷設,布置于側煤倉3兩側。從鍋爐房2后引出后通過引風機室8中間空地直接進入循環水泵房5,由循環水泵升壓后進入冷卻塔6冷卻,冷卻后送入汽輪機凝汽器循環利用。
[0022]在兩鍋爐房2間利用側煤倉3兩側及側煤倉3與汽機房I之間的空間布置常規方案集控樓內的設備,其中0.0Om層布置采暖加熱站、鋼瓶間、精處理再生間、加藥間、藥品庫、加氧間、蓄電池室及直流屏室;6.30m層布置化學酸堿貯存間、氣體鋼瓶間、低溫儀表盤間、高溫盤間、電氣配電間;12.6m層布置集中控制室、鍋爐電子設備間、SIS機房、工程師室、交接班室和現場檢修間。
[0023]兩鍋爐房2之間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板及屋面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
[0024]汽機房I采用單排架結構,汽機部分全部輔機及除氧器均布置在排架內。
[0025]本實用新型的間接空冷機組采用三塔合一技術,冷卻塔、脫硫吸收塔、煙囪合為一體,脫硫塔布置于冷卻塔內,脫硫后煙氣經吸收塔頂部煙?排入冷卻塔內,在冷卻塔內與大量熱空氣混合,以較大的熱釋放率排向大氣。
[0026]本實用新型采用側煤倉3結構兩鍋爐房2之間集中布置,針對高地震力度的要求,側煤倉3采用三排柱雙框架結構,倉內的輸煤系統采用三條輸煤皮帶,中間一條皮帶為公用。取消集控樓,在側煤倉3的兩側及側煤倉3與汽機房I之間的空間布置原集控樓內布置設備。
[002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300麗級機組采用間接空冷、三塔合一、側煤倉兩爐之間集中布置、循環冷卻水管道側煤倉兩側布置爐后進出的組合布置,所有與此部分或全部類似、相似或相近似的采用間接空冷、三塔合一、側煤倉結構、循環冷卻水管道爐后進出的布置均屬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也均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8]上述具體實施例通過示例描述,應該理解到,這些實施例受到不同變形和可選形式的影響。還應進一步理解到,權利要求并不意味限于公開的特定形式,而應該覆蓋落在本實用新型實質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形、等價替換和可選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由汽機房(I)、鍋爐房(2)、側煤倉(3)、循環冷卻水管道(4)、循環水泵房(5)和冷卻塔(6)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鍋爐房(2)、煤倉間(3)、循環冷卻水管道(4)和循環水泵房(5)均布置在汽機房⑴和冷卻塔(6)之間,兩個鍋爐房(2)和兩個側煤倉間緊鄰汽機房(I)布置,并且兩個側煤倉(3)集中布置在兩個鍋爐房(2)之間,循環冷卻水管道(4)鋪設在每個鍋爐房(2)和側煤倉(3)之間,且從鍋爐房(2)的朝向汽機房(I) 一側進出,循環水泵房(5)緊鄰冷卻塔(6)布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其中所述汽機房(I)采用單排架結構,汽機部分全部輔機及除氧器均布置在排架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其中所述側煤倉(3)采用三排柱雙框架結構,布置于兩鍋爐房(2)之間,從鍋爐房(2)后部上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其中還包括凝汽器,凝汽器上部與低壓缸排汽口柔性連接,下部剛性支撐在汽輪機機座底板上,汽機排汽先進入凝汽器,循環冷卻水管道(4)采用雙進雙出,直埋敷設,布置于側煤倉(3)兩側,從鍋爐房(2)引出后通過引風機室(8)中間空地直接進入循環水泵房(5),由循環水泵升壓后進入冷卻塔(6)冷卻,冷卻后送入汽輪機凝汽器循環利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其中在兩鍋爐房(2)間利用側煤倉(3)兩側及側煤倉(3)與汽機房(I)之間的空間布置常規方案集控樓內的設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其中在所述空間的設備布置包括:0.0Om層布置采暖加熱站、鋼瓶間、精處理再生間、加藥間、藥品庫、力口氧間、蓄電池室及直流屏室;6.30m層布置化學酸堿貯存間、氣體鋼瓶間、低溫儀表盤間、高溫盤間、電氣配電間;12.6m層布置集中控制室、鍋爐電子設備間、SIS機房、工程師室、交接班室和現場檢修間。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三塔合一的間接空冷機組布置結構,其中冷卻塔(I)、脫硫吸收塔和煙囪合為一體,脫硫塔布置于冷卻塔(I)內,脫硫后煙氣經吸收塔頂部煙囪排入冷卻塔⑴內,在冷卻塔⑴內與熱空氣混合后排向大氣。
【文檔編號】E04H5/02GK203947816SQ201420095518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5日
【發明者】劉豐, 張智強, 魏巍, 嚴志勇, 寇建玉, 王君, 王小春, 蘇擘 申請人:內蒙古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