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加工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茶葉生產,例如紅茶生產中,發酵是一個必須的環節,傳統的做法是在一間發酵室內進行發酵。但是,傳統發酵方法的隨意性較大,溫度和濕度難以控制,容易產生雜菌,茶葉的成品質量難以保證。
[0003]中國專利文獻CN104146086A,通過在發酵室內設置加熱和加氣裝置,提高發酵的質量控制。但是該方案成本較高,而采用太陽能加熱只能作為輔助加熱能源,不夠可靠。
[0004]中國專利文獻CN 103238688 A,公開了一種茶葉發酵裝置及其發酵方法,通過在發酵室內設置多組的輸送機構,以及自動翻堆、自動蓋布機構,實現發酵流程的自動控制。存在的問題是,在發酵室內的工作環境較為惡劣,機械裝置在該工作環境下的工作狀態不可靠,且設備的氧化物、重金屬等易污染茶葉,例如輸送金屬網、軸承潤滑油等都含有重金屬成分。且設備處于不間斷工作狀態下,能耗較高。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可以提高茶葉發酵的質量,降低茶葉發酵過程中需要的能耗,減少設備對發酵過程的影響。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發酵隧道內設有供發酵箱通過的通道,在發酵隧道的一端設有推料裝置,另一端設有卸料裝置;
[0007]所述的發酵隧道內設有水霧噴管和加熱裝置。
[0008]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發酵隧道由多段組成,各段的發酵隧道之間設有翻面裝置。
[0009]優選的方案中,在第一發酵隧道的尾端設有頂部帶缺口的第一承臺,翻面裝置的臂部可置于第一承臺的頂部缺口內,翻面裝置的一側設有第二承臺,第二推料裝置位于第二承臺的一端,第二發酵隧道位于第二承臺的另一端。
[0010]優選的方案中,第二承臺遠離翻面裝置的一側設有擋板。
[0011]優選的方案中,發酵隧道內設有振動段,以使位于其上的發酵箱隨之振動。
[0012]優選的方案中,在發酵隧道的首端設有稱重料斗,用于給發酵箱供料。
[0013]優選的方案中,在發酵隧道的首端一側還設有底盒輸送裝置,用于將發酵箱的發酵箱底盒輸送至稱重料斗的底部。
[0014]優選的方案中,在稱重料斗之后還設有箱蓋輸送裝置,用于給發酵箱的發酵箱底盒輸送發酵箱蓋。
[0015]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發酵箱由發酵箱底盒和發酵箱蓋組成,在發酵箱底盒和發酵箱蓋的外壁設有多個網眼,發酵箱底盒的轉角位置埋設有磁鐵,發酵箱蓋埋設有鐵片。
[0016]一種采用上述的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進行茶葉發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7]將鮮葉裝入到發酵箱,由推料裝置依次將發酵箱推入到發酵隧道內進行發酵,發酵過程中控制氧氣含量、溫度和濕度;
[0018]發酵完成后,推料裝置將發酵箱推出到卸料裝置;
[0019]通過以上步驟實現自動化茶葉發酵。
[002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通過采用位于發酵室內的發酵隧道配合推料裝置的結構,降低了發酵空間的容積,從根本上降低了能耗,也降低被雜菌污染的幾率。采用的推料裝置,可以采用氣缸或液壓缸,結構簡單,便于實現密封,不會影響發酵過程,也不會受到發酵室內惡劣環境的影響。設置的發酵箱便于自身在發酵隧道內的移動,也避免各個發酵箱內的茶葉互相影響,提高發酵質量。設置的振動段,有利于使發酵中的茶葉保持松散。設置的翻面裝置可以方便地將整個發酵箱翻面,以實現自動化翻堆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系統和方法發酵質量可控,重復生產一致性高,尤其適用于高端紅茶的生產。
【附圖說明】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圖1的A向視圖。
[0024]圖3為圖1的B向視圖。
[0025]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發酵箱底盒的俯視示意圖。
[0026]圖中:發酵房I,送料裝置2,稱重料斗3,第一推料裝置4,第一發酵隧道5,第二發酵隧道5’,振動段6,進風口 7,發酵箱8,發酵箱底盒81,發酵箱蓋82,箱蓋輸送裝置83,底盒輸送裝置84,磁鐵85,水霧噴管9,溫度傳感器10,濕度傳感器11,卸料裝置12,第二推料裝置13,翻面裝置14,第一承臺15,第二承臺15’,擋板16。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實施例1:
[0028]如圖1~3中,一種自動化茶葉發酵系統,發酵隧道內設有供發酵箱8通過的通道,在發酵隧道的一端設有推料裝置,另一端設有卸料裝置12 ;
[0029]所述的發酵隧道內設有水霧噴管9和加熱裝置。發酵隧道外壁采用保溫材料,例如泡沫板制成,以降低能耗并降低制造成本。在發酵隧道的進口和出口都設有硅膠材質的遮擋垂簾,以降低熱風的浪費。本例中的推料裝置采用氣缸,通過推料裝置推動發酵箱8進料。本例中,以進料端為首端,出料端為尾端。卸料則依靠各個發酵箱8之間傳遞的推力實現出料,根據工況由推料裝置間歇推料,減少了設備對發酵環境的影響。本例中的卸料裝置12為一斜坡,該斜坡通到發酵房I之外,并設有氣簾隔絕。水霧噴管9與超聲霧化裝置連接,以控制發酵隧道內的濕度。優選的方案中,水霧噴管9還與供氧裝置連接,用于補充氧氣,以適應有氧發酵的環境要求。相應地,發酵隧道內還設有溫度傳感器10、濕度傳感器11和氧氣傳感器,以實現自動控制。本例中的加熱裝置為在發酵隧道上設置的進風口 7,進風口 7與熱風連接。采用其他加熱方式,例如電阻絲或電磁加熱也是可行的。
[0030]由于發酵隧道的容積較小,容積利用率高,整體能耗遠低于單純的發酵房的方案。且不易受到雜菌污染。進一步優選的方案中,水霧噴管9還與菌液噴淋裝置連接,將益于發酵的菌液噴淋在茶葉上,以提高發酵效率,保證發酵質量。
[0031]如圖1中,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發酵隧道由多段組成,各段的發酵隧道之間設有翻面裝置14。圖1中僅繪制了兩段,但是根據生產需求,發酵隧道可以是更多段,例如3~6段,各段之間都設置有翻面裝置14。進一步優化的方案中,根據生產規模,各個發酵隧道之間可以堆疊設置,以提高發酵的密度。
[0032]如圖2中所示,優選的方案中,在第一發酵隧道5的尾端設有頂部帶缺口的第一承臺15,翻面裝置14的臂部可置于第一承臺15的頂部缺口內,翻面裝置14的一側設有第二承臺15’,第二推料裝置13位于第二承臺15’的一端,第二發酵隧道5’位于第二承臺15’的另一端。翻面裝置14為一可旋轉180°的臂,由氣缸或電機驅動繞第一承臺15與第二承臺15’之間的軸旋轉。優選的方案中,翻面裝置14的臂上設有電磁鐵,當發酵箱8位于其上時,電磁鐵通電,將發酵箱8吸附,避免在翻面過程中滑動,當翻面裝置14將發酵箱8從第一承臺15翻面到第二承臺15’后電磁鐵失電,松開發酵箱8。可替換的,此處的電磁鐵也可以用真空吸盤替代。
[0033]優選的方案如圖4中,所述的發酵箱8由發酵箱底盒81和發酵箱蓋82組成,在發酵箱底盒81和發酵箱蓋82的外壁設有多個網眼,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