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全自動烏龍茶生產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加工設備,特別是指一種全自動的能高效生產烏龍茶的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機械的作用不可小覷。茶葉機械的廣泛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茶葉品質。近年來,烏龍茶的各種機械化生產設備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特別是在晾青、炒青、做青、包揉以及烘焙等工序中,但是這些設備大多還是單機進行使用。
現有技術中,由于烏龍茶的生產過程都是由多個單機逐個進行的,每款設備必須配置1-2個人,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人工成本較高;人員參與程度較大,人體的飛沫和自身攜帶的細菌都會使茶葉的衛生條件受到負面影響;另外,現有的曬青過程對天氣的依賴程度較大,如果沒有陽光就沒辦法進行,這就極大地降低了烏龍茶的生產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全自動的烏龍茶生產設備,其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全自動烏龍茶生產設備,它包括進料斗、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復合烘干裝置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各部件的控制箱,所述進料斗、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復合烘干裝置依次連接,所述曬青裝置包括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和曬青皮帶,所述進料斗連接于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的入口,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的出口位于曬青皮帶上方;所述搖青裝置包括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自動搖青機以及儲青架,所述曬青皮帶連接至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所述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通過輸送帶連接于儲青架,所述儲青架的茶葉出口連接至自動搖青機的入口 ;所述殺青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電磁殺青機和微波殺青機,所述自動搖青機的茶葉出口連接至電磁殺青機;所述揉捻裝置包括依次連接自動揉捻機和解塊機,所述微波殺青機的茶葉出口連接至自動揉捻機;所述解塊機的出口連接至自動成型機;所述復合烘干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熱風烘干裝置和遠紅外處理裝置,所述自動成型機的茶葉出口連接至熱風烘干裝置。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所述儲青架由至少兩層輸送帶組成,相鄰輸送帶交錯設置,且相鄰輸送帶的運動方向相反。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所述自動搖青機的入口處連接一搖青輸送帶,所述搖青裝置還包括至少一雙向輸送帶和茶葉輸送帶,所述茶葉輸送帶連接至殺青裝置,所述雙向輸送帶的一端位于搖青輸送帶的正上方;所述雙向輸送帶的另一端位于茶葉輸送帶的正上方。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所述自動成型機包括機架,固定在機架中部的一個兩端開口且軸向貫通的立式圓筒,與圓筒下端口相配合的可開閉卸料門,以及一個與圓筒內壁滑動配合且可通過圓筒上端口進出圓筒內腔的上壓盤以及固定在圓筒上方機架上用于驅動上壓盤上下升降的動力機構。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壓盤的動力機構為升降氣缸,該升降氣缸的活塞桿沿圓筒軸向下伸與上壓盤固定連接,以驅動上壓盤上下升降通過圓筒上端口進出圓筒內腔。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所述曬青裝置還包括遠紅外發射裝置,該遠紅外發射裝置布置于曬青皮帶的上方。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烏龍茶生產設備還包括一溫濕度控制室,該溫濕度控制室內安裝有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所述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以及復合烘干裝置均安裝于溫濕度控制室內。由上述對本發明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I、本發明將各單一工藝的加工設備有序串接在一起并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相鄰兩道工藝的加工設備都能良好銜接,使用時,鮮茶能自動有序地完成曬青、搖青、殺青、揉捻以及成型等工藝并最終制成成品,其完全自動化操作,不僅生產效率高,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2、曬青裝置包括遠紅外發射裝置,而遠紅外發射裝置布置于曬青皮帶的上方,該遠紅外發射裝置能對茶青進行全天候處理,因此曬青過程不再依賴天氣,使生產更具靈活性。3、本發明采用電磁及微波的結合對茶葉進行復合殺青,不僅殺青效果明顯,而且減少了茶葉的苦澀和雜味。4、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能為烏龍茶的發酵營造最佳的發酵環境,從而有效確保茶葉的品質。5、雙向輸送帶由雙向電機控制,當雙向輸送帶正向運動時,茶葉掉落至搖青輸送帶并通過搖青輸送帶送入自動搖青機中進行搖青,實際生產中可根據需要反復進行搖青,直至達到理想效果;當雙向輸送帶反向運動時,茶葉掉落至茶葉輸送帶并通過茶葉輸送帶送入后續的殺青裝置殺青。
圖I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儲青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一種全自動烏龍茶生產設備,它包括進料斗I、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6、復合烘干裝置、冷卻裝置8、溫濕度控制室9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各部件的控制箱10。溫濕度控制室9內安裝有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11,所述進料斗I、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6、復合烘干裝置、冷卻裝置8依次連接,且上述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6、復合烘干裝置、冷卻裝置8均安裝于溫濕度控制室9內。繼續參照圖1,曬青裝置包括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21、曬青皮帶22以及遠紅外發射裝置23,遠紅外發射裝置23布置于曬青皮帶22的上方,所述進料斗I連接于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21的入口,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21的出口位于曬青皮帶22上方,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21能使茶葉均勻分攤于曬青皮帶22上。搖青裝置包括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31、自動搖青機32以及儲青架33,曬青皮帶32連接至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31,所述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31通過輸送帶311連接于儲青架33,所述儲青架33的茶葉出口連接至自動搖青機32的入口。同時參照圖2,儲青架33由五層輸送帶331組成,相鄰輸送帶331交錯設置,且相鄰輸送帶331的運動方向相反。自動搖青機32的入口處連接一搖青輸送帶321,所述搖青裝置還包括雙向輸送帶34和茶葉輸送帶35,所述茶葉輸送帶35連接至殺青裝置,所述雙向輸送帶34的一端位于搖青輸送帶321的正上方;所述雙向輸送帶34的另一端位于茶葉輸送帶35的正上方。雙向輸送帶34由雙向電機控制(圖中未畫出),當雙向輸送帶34正向運動時,茶葉掉落至搖 青輸送帶321并通過搖青輸送帶321送入自動搖青機32中進行搖青,實際生產中可根據需要反復進行搖青,直至達到理想效果;當雙向輸送帶34反向運動時,茶葉掉落至茶葉輸送帶35并通過茶葉輸送帶35送入后續的殺青裝置殺青。殺青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電磁殺青機41和微波殺青機42,所述自動搖青機32的茶葉出口連接至電磁殺青機41 ;所述揉捻裝置包括依次連接自動揉捻機51和解塊機52,所述微波殺青機42的茶葉出口連接至自動揉捻機51 ;所述解塊機52的出口連接至自動成型機6 ;所述復合烘干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熱風烘干裝置71和遠紅外處理裝置72,所述自動成型機6的茶葉出口連接至熱風烘干裝置71 ;所述遠紅外處理裝置72的茶葉出口連接至冷卻裝置8,冷卻裝置8的出口連接至茶葉暫存箱12并最終制成成品。上述自動成型機6、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11分別已在本申請人的兩個專利中公開,其公告號分別為201797925U和2720311,其具體結構在此不再贅述。上述僅為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明保護范圍的行為。
權利要求
1.一種全自動烏龍茶生產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料斗、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復合烘干裝置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各部件的控制箱,所述進料斗、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復合烘干裝置依次連接,所述曬青裝置包括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和曬青皮帶,所述進料斗連接于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的入口,第一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的出口位于曬青皮帶上方;所述搖青裝置包括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自動搖青機以及儲青架,所述曬青皮帶連接至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所述第二茶葉均勻布葉給料機通過輸送帶連接于儲青架,所述儲青架的茶葉出口連接至自動搖青機的入口 ;所述殺青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電磁殺青機和微波殺青機,所述自動搖青機的茶葉出口連接至電磁殺青機;所述揉捻裝置包括依次連接自動揉捻機和解塊機,所述微波殺青機的茶葉出口連接至自動揉捻機;所述解塊機的出口連接至自動成型機;所述復合烘干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熱風烘干裝置和遠紅外處理裝置,所述自動成型機的茶葉出口連接至熱風烘干裝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烏龍茶生產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儲青架由至少兩層輸送帶組成,相鄰輸送帶交錯設置,且相鄰輸送帶的運動方向相反。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烏龍茶生產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搖青機的入口處連接一搖青輸送帶,所述搖青裝置還包括至少一雙向輸送帶和茶葉輸送帶,所述茶葉輸送帶連接至殺青裝置,所述雙向輸送帶的一端位于搖青輸送帶的正上方;所述雙向輸送帶的另一端位于茶葉輸送帶的正上方。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烏龍茶生產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曬青裝置還包括遠紅外發射裝置,該遠紅外發射裝置布置于曬青皮帶的上方。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烏龍茶生產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烏龍茶生產設備還包括一溫濕度控制室,該溫濕度控制室內安裝有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所述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以及復合烘干裝置均安裝于溫濕度控制室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全自動烏龍茶生產設備,它包括進料斗、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復合烘干裝置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各部件的控制箱,所述進料斗、曬青裝置、搖青裝置、殺青裝置、揉捻裝置、自動成型機、復合烘干裝置依次連接。本發明將各單一工藝的加工設備有序串接在一起并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相鄰兩道工藝的加工設備都能良好銜接,使用時,鮮茶能自動有序地完成曬青、搖青、殺青、揉捻以及成型等工藝并最終制成成品,其完全自動化操作,不僅生產效率高,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
文檔編號A23F3/06GK102669317SQ20121019312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3日
發明者林清矯 申請人:林清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