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在機體框架2的下方;收割裝置4,其安裝在機體框架2的前端部;脫粒裝置5,其搭載在機體框架2的上方左側(一側);駕駛部6,其配置在機體框架2上的右前側;谷粒箱(谷粒存積裝置)7,其在機體框架2的上方右側(一側)且配置在駕駛部6的后方;以及柴油發動機(以下,稱作發動機)8,其在機體框架2上且配置在駕駛部6的后下方。送風筒61連接在聯合收割機1的谷粒箱7的底部,第一輸送筒20 (排出筒的一部分)連接在送風筒61上。并且,在聯合收割機1中,在第一輸送筒20的入口側設置送風裝置60,在第二輸送筒30(排出筒的一部分)的出口側設置引導谷粒排出用的排出裝置70。這里,排出筒主要由第一輸送筒20和第二輸送筒30構成。并且,本實用新型的谷粒排出裝置包括該排出筒、排出裝置70以及送風筒61等。
[0057]行駛裝置3設置在機體框架2的下方。行駛裝置3將來自發動機8的驅動力傳遞到左右一對的履帶3a,從而使聯合收割機1行駛。
[0058]收割裝置4設置在機體框架2的前方。收割裝置4通過來自發動機8的驅動力驅動而進行收割谷桿、將收割的谷桿輸送到脫粒裝置5。經由后述的操作面板開關80 (參照圖5)操作收割裝置4。收割裝置4主要具有收割部4a和輸送裝置4e。收割動力傳遞機構將來自發送機8的驅動力傳遞到收割部4a以及輸送裝置4e。
[0059]收割部4a具有攪龍(auger)框架4b、攪龍(省略圖示)、收割谷桿用的主切斷裝置4c以及攏入滾筒4d。收割部4a設置為通過由控制裝置100(參照圖5)控制的收割部升降液壓缸(收割部升降驅動裝置,省略圖示)來自如地調節相對于機體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攪龍框架4b具有底板4bl、車寬方向左右一對的左右側板4b2以及后板4b3。攪龍在攪龍框架4b內沿車寬方向配置,被旋轉自如地支承。在主切斷裝置4c中,往復移動的活動刃(省略圖示)通過形成在固定刃(省略圖示)的前后方向的間隙而切斷谷桿。主切斷裝置4c借助于升降缸(省略圖示)進行升降。在主切斷裝置4c中,借助于從發動機8傳遞來的驅動力進行驅動來收割谷桿,通過攪龍的驅動來攏入該谷桿。攏入滾筒4d—邊拉起種植的谷桿一邊將其向主切斷裝置4c以及攪龍側攏入。攏入滾筒4d設置為借助于由控制裝置100控制的攏入滾筒升降缸(攏入滾筒升降驅動裝置,省略圖示)自如地調節相對于收割部4a的上下方向的高度。
[0060]輸送裝置4e設置在收割部4a的后側,更具體地說是在收割部4a和脫粒裝置4e之間。輸送裝置4e借助有發動機8的驅動力將由主切斷裝置4c收割的谷桿從收割部4a輸送到脫粒裝置5。
[0061 ] 脫粒裝置5設置在收割裝置4的后側且在谷粒箱7的側方,具有上部的脫粒部(省略圖示)和下部的分揀部(省略圖示)。脫粒部通過來自發動機8的驅動力對輸送來的谷桿進行脫粒。分揀部是通過來自發動機8的驅動力分離出由脫粒部脫粒后的谷桿的秸桿等夾雜物和谷粒的裝置。
[0062]駕駛部6包括在工作人員落座的狀態下,用于進行駕駛操作或收割操作等的駕駛席。駕駛部6設置在機體框架2的前側且在發動機8的上方。并且,在駕駛部6的周圍的工作人員落座的狀態下能夠進行操作的位置上,設置例如操作面板開關80、顯示面板(省略圖示)、用于進行收割裝置4的升降操作的收割升降桿、以及用于進行排出筒的升降操作、旋轉操作和伸長操作的排出操作桿(省略圖示)等。
[0063]谷粒箱7是暫時存積由脫粒裝置5分揀出的谷粒的谷粒存積裝置。谷粒箱7設置在駕駛部6的后方且在機體框架2的車寬方向的右側。排出筒連接在谷粒箱7上。排出筒通過來自發動機8的驅動力來輸送谷粒箱7內的谷粒,使其向谷粒箱7的外部排出。通過來自送風裝置60的風力將谷粒箱7內的谷粒輸送到排出筒內,具體而言,是輸送到立設在谷粒箱7的后方的第一輸送筒20內以及從該第一輸送筒20的上端部延伸的第二輸送筒30內,從而從排出裝置70向外部排出。
[0064]發動機8搭載在形成于駕駛部6的下方的發動機室(省略圖示)。
[0065]第一輸送筒20為由配設在聯合收割機1的后側的彈性體(例如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的圓筒部件(內徑dl),一端部20a連接在后述的送風裝置60的送風筒61上。一端部20a和送風筒61以在周面無間隙地緊貼的狀態來連接。后述的送風裝置60配設在送風筒61的入口側。由此,在第一輸送筒20中,經由送風筒61流入的谷粒借助風力被輸送到第一輸送筒20內而流向第二輸送筒30。并且,如圖3所示,在第一輸送筒20上形成有在聯合收害J機1的后側的上側彎曲的彎曲部20A。如圖3、圖4所示,第二輸送筒30的內側筒32連接在第一輸送筒20的另一端部20b上。并且,第一輸送筒20相對于機體旋轉自如。并且,第一輸送筒20相對于機體升降自如。
[0066]液壓缸作用軸21與后述的旋轉驅動裝置50的液壓缸51連接。液壓缸作用軸21形成為左右方向與軸方向一致的圓柱狀。以該液壓缸作用軸21為作用點(旋轉軸),彎曲部罩23以升降軸23a為中心相對于垂直部罩24上下轉動。由此,與第一輸送筒20連接的第二輸送筒30相對于機體進行升降。
[0067]此外,垂直部罩24為從機體框架2的上表面附近沿上下方向延伸到彎曲部罩23的下端部附近的圓筒狀部件,覆蓋第一輸送筒20上的彎曲部20A的下側的直線部分。并且,垂直部罩24通過旋轉驅動裝置50的電動馬達(省略圖示)的工作,繞著圓柱狀的垂直部罩24的中心軸線旋轉。并且,在垂直部罩24的上端部朝向上方伸出有彎曲部罩支承部24a,該彎曲部罩支承部24a將彎曲部罩23的后部支承為繞左右方向的升降軸23a旋轉自如。
[0068]如圖3所示,支承部件(第一支承部件)22在彎曲部20A中從下方支承第一輸送筒20。支承部件22為輥狀,其外周面上側與第一輸送筒20的外周面下側抵接來進行支承。通過支承部件22,第一輸送筒20從與支承部件22的抵接位置到另一端部20b形成有被保持為水平狀、即軸方向呈直線狀延伸的直線部20B。由此,不論第一輸送筒20以及第二輸送筒30的旋轉方向(伸出方向)如何,防止第一輸送筒20的另一端部20b相對于第二輸送筒30的一端部30a扭轉。
[0069]這樣的第一輸送筒20的彎曲部20A附近,即聯合收割機1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上部由彎曲部罩23覆蓋、保護。
[0070]如圖1、圖2所示,第二輸送筒30配設在聯合收割機1的上側,在軸方向上伸縮自如。如圖3、圖4所示,第二輸送筒30是內側筒32插入到外側筒31的雙層筒結構的鋼管。該外側筒31相對于內側筒32進退自如。如圖8所示,外側筒31的內徑dl與第一輸送筒20的內徑dl相同。此外,內側筒32的外徑被設定為與外側筒31的內徑dl大致相同,且比內徑dl稍小。這里,“相同”是指包括“大致相同”(比相同稍小,比相同稍大)。內側筒32的一端部(基端部)32a(第二輸送筒30的一端部30a)插入于第一輸送筒20的另一端部(末端部)20b,以連接的狀態被固定。并且,后述的排出裝置70連接在外側筒31的另一端部(末端部)31b (第二輸送筒30的另一端部30b)上。
[0071]這樣的第二輸送筒30經由后述的操作面板開關80,通過伸縮驅動裝置40來自如地調節長度,通過旋轉驅動裝置50來自如地調節伸出方向。例如,在包括行駛時的谷粒的非排出時等時候,在第二輸送筒30中,使外側筒31相對于內側筒32后退到后退位置(使內側筒32收納在外側筒31內)以縮短第二輸送筒30的軸方向的長度,并且,對旋轉驅動裝置50進行控制以使第一輸送筒20旋轉并下降到機體上的旋轉收納位置從而使第一輸送筒20以及第二輸送筒30為收納狀態。此時,第二輸送筒30載置并支承于后述的支承部件(第二支承部件)33 (參照圖1)。并且,在例如在移動到谷粒的排出場所時等時候,在第二輸送筒30中,使外側筒31相對于內側筒32前進到前進位置以伸長第二輸送筒30的長度,并且,使第一輸送筒20旋轉到機體上的旋轉伸出位置以使第一輸送筒20和第二輸送筒30為伸出狀態。此時,第二輸送筒30脫離支承部件33。
[0072]在本實施方式中,后退位置是指使外側筒31相對于內側筒32后退到最后以使第二輸送筒30的長度為最短的位置。
[0073]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和圖2所示,旋轉收納位置是指第二輸送筒3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最下位置(第二輸送筒30載置于支承部件33的位置),并且,是指在第二輸送筒30的排出裝置70相對于液壓缸作用軸21位于左前方的狀態下的第一輸送筒20以及第二輸送筒30的位置。并且,將在第一輸送筒20以及第二輸送筒30位于旋轉收納位置的情況下的第一輸送筒20相對于機體的旋轉角度稱作旋轉收納角度。
[0074]在本實施方式中,前進位置是指使外側筒31前進到軸方向上相對于內側筒32的可進退范圍的中間位置的位置。
[0075]旋轉伸出位置是指由工作人員預先設定的第一輸送筒20以及第二輸送筒30的位置。
[0076]并且,在第二輸送筒30中,在外側筒31的外周上,在收納狀態下與后述的支承部件33抵接的位置上配設有加強部件31A。加強部件31A對在外側筒31的外周上在收納狀態下與后述的支承部件33抵接的位置進行加強。加強部件31A形成為覆蓋外側筒31的外周的下側的半圓柱狀。加強部件31A通過焊接等手段固定在外側筒31上。加強部件31A的軸方向的長度為比外側筒31短且能夠覆蓋與支承部件33抵接的位置的長度即可。
[0077]支承部件33配設在機體上,配設于在收納狀態下從下方支承外側筒31的位置上。支承部件33具有腳部33a和外側筒承托部33b。腳部33a是從機體向上方延伸的桿狀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