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步行式插秧機的擺動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64088閱讀:25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步行式插秧機的擺動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減輕步行式插秧機的轉向操作的操作力的機構-步行式插秧機的擺動體。
過去,在步行式插秧機中,在步行式插秧機的機體前部配置著發動機和變速箱體等,在上述變速箱體的后部固定設置著傳動機架,在支承著插秧部的同時,給插秧部傳遞動力。而且,在上述變速箱體的左右側上下擺動自由地突出設置著擺動體,在該擺動體內,在其前端部樞支承著行走輸出軸的一端,在擺動體后端部內樞支承著車軸,在該車軸和行走輸出軸上分別固定設置著鏈輪,在該鏈輪上圈繞著傳動鏈條,通過由一組的鏈輪和傳動鏈條組成的動力傳遞機構來傳遞驅動力,從而驅動車軸上的行走輪。
另外,在前述行走輸出軸上配設著離合機構,使用該離合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結合或脫離操作,操作到結合側時就傳遞動力,操作到脫離側時就切斷對于行走輪的動力傳遞。在把左、右其中的一側的離合機構操作為脫離側時,被操作的行走輪停止行走,從而插秧機的機體進行轉彎。
而且,在前述擺動體上連接著連桿機構,該連桿機構的另一端連接在升降液壓缸上,在驅動該升降液壓缸時,通過連桿機構使擺動體上下擺動,從而升降插秧機機體,在田地上有凸凹的情況下,通過追隨其凸凹或傾斜個別地使擺動體擺動來保持插秧機機體的左右水平,以使插秧機機體的插秧姿勢保持水平,上述的技術是人們所公知的。
但是在前述的現有技術的步行式插秧機中的擺動體內配設著由一組鏈輪和傳動鏈條組成的動力傳遞機構,因車軸和行走輸出軸間的減速比不能做的太大,相對于車軸來說行走輸出軸的旋轉不能成為高速旋轉。因此,前述行走輸出軸被低速旋轉地驅動著,該行走輸出軸的轉矩變大,從而操作側離合機構的側離合器桿的操作力變大。
如果該側離合器桿的操作力大,在校正行進方向時或在田端進行轉彎操作時就需要很大的操作力。因為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頻繁地握持離合器桿,所以操作人員會變得非常疲勞。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為了達到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提出了如下的技術方案,在在插秧機機體的前部配置著變速箱體,在該變速箱體的后面配置著插秧部件,在變速箱體的側部突出設置著借助升降機構而上下擺動的擺動體,在該擺動箱的后部軸支承著行走輪所構成的本發明的步行式插秧機中,在前述擺動箱內配置著多個減速機構,在變速箱體的行走輸出軸和車軸之間的大致中間位置設置著減速軸,在該行走輸出軸和減速軸之間設置有第一減速機構,在該減速軸與車軸之間設置著第二減速機構,上述減速軸、第一減速機構和第二減速機構都設置在擺動體的內部。
而且,前述減速機構由鏈輪和傳動鏈條組成,前述第一減速機構的行走輸出軸上的鏈輪和第二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的齒數相同,第一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的齒數與第二減速機構的車軸上的鏈輪的齒數相同。


圖1是具有本發明的擺動體的步行式插秧機的側視圖。
圖2是表示變速箱體和插秧體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擺動體的內部構造的俯視剖面圖。
圖4是表示使用了擺動體的升降機構的側視圖。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是具有本發明的擺動體的步行式插秧機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變速箱體及插秧體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擺動體的內部構造的俯視剖面圖。圖4是表示使用了擺動體的升降機構的側視圖。
首先,參照
圖1、圖2對6條種植型的步行式的插秧機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在插秧機的前部配設著動力部。構成該動力部的發動機2設置在機體的前部,該發動機2的上部用機蓋3覆蓋著,通過圖中未示的皮帶將該發動機2的動力傳遞到配置其后部的擺動體4。從該擺動體4的后部向后面伸出設置有中間傳動支架5,在該中間傳動支架5的后部固定設置有中間插秧體21,該中間插秧體21具有左右一對的插秧爪10、10。而且從前述變速箱4的左右側固定設置著俯視略呈L型的側傳動支架6、6,在該側傳動支架6、6的后部固定設置有具有左右一對插秧爪10、10的側插秧體22。在前述中間傳動支架5和側傳動支架6、6的內部軸支承著圖中未示的傳動軸,將動力傳遞給各插秧體21、22、22,并驅動插秧爪10、10…,從而可以進行6條種植。圖中的100是插秧機中間船體,110、110是插秧機的側船體。
而且,在前述中間插秧體21的后部固定設置有操縱支架11的基體部,該操縱支架11伸出設置在后上方。在該操縱支架11的后上部固定設置著俯視為“コ”字形的操縱柄12和桿箱。在前述操縱柄12的后部設置著轉彎離合器桿13、13。在桿箱上設置著升降桿14、插秧離合器桿15等。
在前述操縱支架11上固定設置著支撐支架16,并且左右滑動自由地載置著秧苗載置臺17。該秧苗載置臺17與橫向設置在前述側插秧體22上方的圖中未示的橫向進給軸連動,秧苗載置臺17左右往復地運動著。
在前述變速箱4的左右側伸出設置著上下擺動可能的擺動體25、25,在各擺動體25、25后部的車軸19上固定設置著行走輪18、18。而且,驅動行走前述行走輪18、18移動的同時,由插秧爪10從左右可往復滑動的秧苗載臺17上將一株份的秧苗取出,連續地進行插秧作業。
而且,如圖4所示,左右分別的前述擺動體25、25通過作為升降機構的分別多個的連桿機構30、30與配設在機體前部的液壓油缸31、31相連接并連動,前述機構可用于補正田地的凹凸不平所帶來的前后左右的傾斜,或者,通過前述升降桿14的操作來升降機體從而可以進行路上行走。
下面,對驅動行走前述行走輪18、18的動力傳遞機構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在前述變速箱體4上左右地軸支承著輸入軸40,該輸入軸40的一端從變速箱體4的側面向側向伸出著,在其端部固定設置著皮帶輪41,通過圖中未示的皮帶輸入發動機2的動力。在前述變速箱體4內軸支承著輸入軸40和插秧側中間軸44、插秧側輸出軸45。上述插秧側中間軸44和插秧側輸出軸45分別與上述輸入軸40平行。
在前述插秧側中間軸44上滑動自由地結合著變速切換齒輪44、44b,通過切換變速切換齒輪44a、44b的位置,從輸入軸40上的齒輪把減速了的動力傳遞給插秧側中間軸44,從而來進行插秧側的驅動變速。
通過齒輪將該被變速了的動力傳遞給插秧側輸出軸45,通過固定該插秧側輸出軸45的中間部的錐形齒輪將動力傳遞給傳動支架5內。而且,將插秧側輸出軸45的左右端部從變速箱體4側面向側向伸出,將動力傳遞給前述側傳動支架6、6內。
而且,通過軸支承前述輸入軸40和與前述輸入軸40平行地軸支承行走側中間軸46、行走輸出軸47、47,在行走側中間軸46上左右滑動自由地結合著切換齒輪46a,通過切換上述切換齒輪46a的位置與輸入軸40上的齒輪嚙合來使減速了的動力傳遞給行走側中間軸46。而且,通過使前述插秧側中間軸44上的齒輪和切換齒輪46a相嚙合,將插秧側中間軸44作為對于行走側中間軸46的副軸使用,給行走側中間軸46傳遞逆轉的動力。
前述行走輸出軸47、47分別被軸支承在變速箱體4的側部,將左右的行走輸出軸47、47的各內側端部設置于變速箱體4的左右中間部,中間齒輪53轉動自由地外嵌于各行走輸出軸47、47內端部側,將上述中間齒輪53嚙合在行走側中間軸46上的齒輪上,用來傳遞行走側中間軸46的動力。通過側離合機構50、50從上述中間齒輪53向行走輸出軸47、47傳遞動力。
上述側離合機構50、50由中央齒輪53的輪轂、筒狀的離合器本體51和鋼球構成,上述中間齒輪53的輪轂是用于支承行走輸出軸47、47的內端側,上述筒狀的離合器本體左右滑動自由地設在行走輸出軸47上,上述鋼球裝在上述輪轂和離合器本體51之間可將上述兩者結合起來。
在前述離合器本體51、51的外周面上,外嵌著與前述轉彎離合桿13、1 3連動的操作臂52,由該操作臂52可使操作離合器本體51滑動。若將上述離合器本體51滑動到外側,在離合器本體51的結合部中推壓輪轂端部內的鋼球,通過該鋼球將中間齒輪53的輪轂和行走輸出軸47結合起來。若將離合器本體51滑動到內側,鋼球不結合,就成為切斷向行走輸出軸47的動力傳遞的離脫狀態。
前述行走輸出軸47、47的端部插入在前述的可上下擺動地突出設置的擺動體25、25內。即,在前述擺動體25的一側端(前端)固定設置著由軸承等組成的樞結部55,在該樞結部55內樞支承著行走輸出軸47的端部,擺動體25以行走輸出軸47為中心擺動。而且,從前述行走輸出軸47向擺動體25內傳遞動力,從而驅動行走輪18、18行走。
下面,對本發明涉及的前述擺動體25內的機構進行說明。在上述擺動體25內配設有多級(例如,二級)的減速機構,通過該減速機構來驅動樞支在擺動體25的后端上的前述車軸19。即,如圖3所示,在伸設在前述擺動體25內的行走輸出軸47的端部上固定設置著驅動鏈輪56。而且,在前述擺動體25的大致中間位置上樞支著減速軸60,在該減速軸60上轉動自由地外嵌著輪轂61,在該輪轂61的外周面的外側固定設置著減速第一鏈輪62。前述減速第一鏈輪62與驅動鏈輪56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減速第一鏈輪62和驅動鏈輪56之間圈繞著傳動鏈條66,由此構成了第一減速機構。
在前述輪轂61的外周面的內側固定設置著減速第二鏈輪63。該減速第二鏈輪63與固定設置在車軸19上的從動鏈輪64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上述從動鏈輪64和減速第二鏈輪63上圈繞著傳動鏈條67,由此構成了第二減速機構。
通過將前述減速軸60配置在行走輸出軸47和車軸49間的大致中間部位,第一減速機構的傳動鏈條66和第二減速機構的傳動鏈條67可使用相同的傳動鏈條,在組裝時不會弄錯傳動鏈條,而且其傳動鏈條具有通用性,從而可降低成本。
通過調整向前述插秧部側傳遞動力的減速比和傳向行走驅動側的減速比,可以使第一減速機構的減速比和第二減速機構的減速比相同。即,將前述減速第二鏈輪63和驅動鏈輪56做成同齒數、同形狀的鏈輪,成為通用的零件。而且通過使前述從動鏈輪64和減速第一鏈輪62同齒數、同形狀,成為通用零件,可降低制作成本。
而且,前述擺動體25內的動力傳遞機構不是只限定于鏈輪、傳動鏈條的機構,也可以是使用皮帶輪、傳動皮帶,將兩個皮帶輪一體地游動嵌合在前述減速軸60上的機構。另外還可以是在前述擺動體25內前后配置兩個傳動軸、并且通過減速用的齒輪進行連動的減速機構。
這樣,前述行走輸出軸47的驅動力通過由驅動鏈輪56和傳動鏈條66、減速第一鏈輪62構成的第一減速機構減速后,再把被減速的驅動力通過由減速第二鏈輪63、傳動鏈條67、從動鏈輪64構成的第二減速機構減速,將行走輸出軸47的驅動分為二級次減速后驅動車軸19。這樣地二級構成的擺動體25內的減速機構,即使增大對于行走輸出軸47的車軸19的減速比,各減速機構的減速比也不會變得很大,在各鏈輪56、61、62、64上不會載負大的轉矩,所以不會產生齒折斷等的不正常的情況。
即使將車軸19適合于插秧部的插秧速度,通過該二級設置的減速機構其減速比增大,由此可高速地維持行走輸出軸47的轉數,從而,向使用了前述的側離合機構50的離合器本體51的動力傳遞的結合狀態和脫離狀態的切換變得很順利,減輕了使離合器本體51滑動的轉彎離合桿13、13的操作力。
如圖4所示,在前述擺動體25上固定設置有支座70、70,該支座70、70位于構成減速機構的減速軸60的大致后上方,使用該支座70、70樞支著前述的多個的連桿機構30的臂端。通過使上述擺動體25擺動,如前所述的機體進行升降,在擺動體25的支座70、70的配設位置上負載著大的負荷。雖然因該負荷前述擺動體25,以支座70、70為中心產生若干的撓曲,沒有二級構成的動力傳遞機構的傳動鏈的一方松弛、而另一方緊張的不正常的情況,使兩動力傳遞機構的傳動鏈條的張力保持一定,不斷地傳遞著正確的動力。
本發明因是如上所述的構成,就產生了如下的效果。即,在由在機體前部配置變速箱體,在該變速箱體的后面配置插秧部、在變速箱體的側部突出設置擺動體、該擺動體通過升降機構上下擺動、在該擺動箱的后部軸支承著行走輪構成的步行式插秧機中,因在前述擺動體內配置了多個減速機構,同車軸相比較其行走輸出軸可維持高速旋轉,該行走輸出軸用于向擺動體內傳遞動力,這樣,向進行轉彎的側離合機構的結合或脫離狀態的切換變得很順利,操作上述側離合機構的操縱桿的操作力變輕,容易進行校正行進方向的操作,而且,在田端的轉彎操作也變得輕松自如。
而且,通過在變速箱的行走輸出軸和車軸之間的大致中間位置設置減速軸,在上述行走輸出軸和減速軸之間設置第一減速機構,在減速軸和車軸之間設置第二減速機構,上述減速軸、第一減速機構和第二減速機構都設置在擺動體內。在例如其減速機構使用鏈輪、傳動鏈條的情況下,其第一減速機構和第二減速機構中可以使用相同的傳動鏈條,在工廠中組裝時不會弄錯傳動鏈條,從而使組裝作業簡單化,因該傳動鏈條具有通用性,所以,可降低成本。
另外,將減速機構由鏈輪和傳動鏈組成,通過使前述第一減速機構的行走輸出軸上的鏈輪和第二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做成相同的齒數、使第一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和第二減速機構的車軸上的鏈輪的齒數相同,就可使第一減速機構和第二減速機構的鏈輪作為通用零件使用,因為使相同的零件變多,所以,提高了零件的通用性,從而可以降低本。
權利要求
1.一種步行式插秧機,該步行式插秧機在其機體前部配置著變速箱體,在上述變速箱體的側部突出設置著擺動體,該擺動體借助升降機構而上下擺動,在上述擺動體的后部軸支承著行走輪;上述構成的本發明的步行式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擺動體內配置了多個減速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在變速箱體的行走輸出軸和車軸之間的大致中間處設置減速軸,該減速軸設置在前述擺動體內。在前述變速箱的行走輸出軸和減速軸之間設置第一減速機構,在前述減速軸和車軸之間設置第二減速機構,并且該第一減速機構和第二減速設置在前述擺動體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將前述減速機構由鏈輪和傳動鏈條構成,將前述第一減速機構的行走輸出軸上的鏈輪和第二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設定為相同的齒數,將第一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和第二減速機構的車軸上的鏈輪設定為相同的齒數。
全文摘要
步行式插秧機,該步行式插秧機由變速箱體、插秧部、擺動體及行走輪構成。在前述擺動體25內配置著多個減速機構,例如在擺動體25內設置兩級減速機構,在擺動體內,在變速箱4的行走輸出軸和車軸間的大致中間處設有減速軸60,第一減速機構的行走輸出軸47上的鏈輪56和第二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63的齒數相同,第一減速機構的減速軸上的鏈輪62和第二減速機構的車軸上的鏈輪64的齒數相同。該步行式插秧機減輕了側離合機構的操作力。
文檔編號A01C11/02GK1220080SQ9712550
公開日1999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1997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1997年12月15日
發明者西陽一朗, 南石俊樹, 井上誠 申請人:洋馬農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