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核電泵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壓水堆核電站核安全栗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
【背景技術】
[0002]CRP1000、M310和ACP1000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的低壓安注栗和安全殼噴淋栗的推力軸承均要求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水,現有核電機組中通常使用油脂潤滑,通過軸承體翅片進行散熱,雖然潤滑脂潤滑的軸承在無預潤滑啟動的特性上具有優點,但在設備轉速較高,且核電站系統無冷卻的條件下,潤滑脂幾乎不存在移熱和散熱性能,也不可能像潤滑油一樣不斷的帶走摩擦表面由于磨損而出現的金屬肩末和其他雜質,同時在高溫下潤滑脂有相轉變且容易氧化變質,因此使用中給設備的長期穩定運行帶來風險。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通過設置油封筒、軸套、軸承體結構、軸承蓋、甩油盤及風扇建立上述軸承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軸承蓋上端設置風扇,實現了無冷卻系統的軸承結構;同時,對油封筒與核電栗的上軸之間采用軸向間隙設置、對油封筒與軸套之間采用軸向間隙設置,并且在軸套內設置噴油通道、通氣通道,使得整個結構能夠實現軸承裝置實現無預潤滑啟動。本實用新型經上述結構設計,能夠簡化核電站系統配置,提高設備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該軸承裝置包含:
[0006]軸承體結構,所述軸承體結構底部與核電栗的進出水殼體連接,該軸承體結構套設在核電栗的上軸上;
[0007]油封筒,設置在所述軸承體結構內,并與所述軸承體結構底部連接;所述油封筒套設在核電栗的上軸上;
[0008]軸套,所述軸套設置在所述軸承體結構內部,該軸套的一端套設在所述油封筒外偵U,該軸套的另一端套設在所述核電栗的上軸上;
[0009]軸承蓋,與所述軸承體結構頂部連接,并套設在所述核電栗的上軸上;
[0010]甩油盤,套設在所述軸套上;
[0011]風扇,套設在所述核電栗的上軸上,并設置在所述軸承蓋上方。
[0012]所述軸承體結構包含:
[0013]軸承體,設置在所述軸套外側,該軸承體底部與核電栗的進出水殼體連接,該軸承體頂部與所述軸承蓋連接;
[0014]圓錐滾子軸承組件,設置在所述軸承體內部,并套設在所述軸套上。
[0015]所述軸承體包含:
[0016]軸承殼體,所述軸承殼體設置在所述軸套外側,該軸承殼體底部與核電栗的進出水殼體連接,該軸承殼體頂部與所述軸承蓋連接;
[0017]多個散熱筋板,間隔設置在所述軸承殼體外壁上;
[0018]軸體組件定位件,設置在所述軸承殼體內壁上,固定所述滾子軸承組件。
[0019]所述軸承殼體上設有油溫測量孔、多個軸承溫度測量孔;
[0020]每個所述軸承溫度測量孔貫通至所述滾子軸承組件;外部軸承溫度測量儀設置在對應所述軸承溫度測量孔內,對所述滾子軸承組件進行溫度測量。
[0021 ]所述油封筒呈圓筒結構;
[0022]所述油封筒與所述核電栗的上軸之間呈間隙配合,該油封筒與所述核電栗的上軸之間具有3-8mm的軸向間隙;
[0023]所述油封筒與軸套之間呈間隙配合,該油封筒與所述軸套之間具有0.8_2mm的軸向間隙。
[0024]所述軸套內設有階梯通孔,所述階梯通孔的上端內徑小于下端內徑;
[0025]所述軸套通過所述階梯通孔的上端套設在所述核電栗的上軸上,該軸套通過所述階梯通孔的下端與油封筒形成軸向間隙;
[0026]所述軸套內還設有噴油通道、通氣通道;
[0027]所述通氣通道設置在該軸套側壁與所述階梯通孔之間,所述通氣通道的一端與該軸套側壁相通,該通氣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階梯通孔的下端相通;
[0028]所述噴油通道設置在所述軸套側壁與所述階梯通孔之間,所述噴油通道的一端與該軸套側壁相通,該噴油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軸套底端相通;與所述軸套底端相通的所述噴油通道一端與外部吸油管連接;
[0029]所述甩油盤設置在所述軸套側壁上所述通氣通道開口的位置。
[0030]該軸承裝置還包含:密封件;
[0031 ]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軸承蓋與所述軸承體結構之間;所述密封件與所述軸承蓋之間的軸向間隙設為0.5-2mm之間。
[0032]當核電栗的上軸轉動時,帶動所述風扇轉動,為軸承裝置提供足夠風量進行冷卻。
[0033]所述風扇轉動的風速范圍是2800rad/min-3000rad/min。
[0034]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35]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通過設置油封筒、軸套、軸承體結構、軸承蓋、甩油盤及風扇建立上述軸承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軸承蓋上端設置風扇,實現了無冷卻系統的軸承結構;風扇的設計不但具有良好的冷卻效果,而且可降低軸承體散熱的設計難度,大大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同時,對油封筒與核電栗的上軸之間采用軸向間隙設置、對油封筒與軸套之間采用軸向間隙設置,并且在軸套內設置噴油通道、通氣通道,使得整個結構能夠實現軸承裝置實現無預潤滑啟動。本實用新型經上述結構設計,能夠簡化核電站系統配置,提高設備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圖說明】
[0036]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7]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的軸承體結構示意圖。
[0038]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的軸套結構示意圖。
[0039]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的風扇結構示意圖。
[0040]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1]以下結合附圖,通過詳細說明一個較佳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闡述。
[0042]如圖1、圖5所示,一種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該軸承裝置包含:油封筒1、軸套2、軸承體結構3、軸承蓋4、甩油盤5及風扇6。
[0043]其中軸承體結構3底部與核電栗的進出水殼體連接,該軸承體結構3套設在核電栗的上軸上。油封筒I設置在軸承體結構3內,并與軸承體結構3底部連接;油封筒I套設在核電栗的上軸上。軸套2設置在軸承體結構3內部,該軸套2的一端套設在油封筒I外側,該軸套2的另一端套設在核電栗的上軸上。軸承蓋4與軸承體結構頂部連接,并套設在核電栗的上軸上。甩油盤5套設在軸套2上。
[0044]本實用新型中,核電栗用稀油潤滑無預潤滑啟動無冷卻軸承裝置頂部靠近外部聯軸器的位置。軸承體結構3固定于核電栗的進出水殼體上,為靜止零件。軸套2是安裝在核電栗的上軸上的,為轉動零件。油封筒I主要用于將軸承體結構3內潤滑油腔與外界大氣聯通。風扇6用于軸承裝置提供足夠的風量進行外部冷卻。
[0045]本實用新型采用無冷卻的軸承部件設計,其中,風扇6的設計不但具有良好的冷卻效果,同時可降低軸承裝置的散熱設計難度,大大提高了其中軸承的使用壽命。
[0046]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風扇6,由核電栗的上軸100帶動旋轉,本實施例中轉速可達到1500rpm。本實用新型對于風扇6的設計,根據軸承散熱量計算,確定風扇葉片數量、葉片偏轉角度、葉片直徑大小等,考慮噪音和動平衡問題。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風扇采用一次沖壓成型的不銹鋼薄鋼板制作。
[0047]如圖1、圖2所示,軸承體結構3包含:滾子軸承組件31、軸承體32。其中,軸套2設置在軸承體32內部,該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