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攝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攝像機等的攝像裝置,特別涉及通過將麥克風機構隔 著設于攝像裝置的前箱體中的閃光燈機構配置在其左右兩側部而能夠 更立體地進行聲音的收錄的攝像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攝像機,如圖17所示,已知有在攝像機的前箱體101的前表 面側設置用來安裝麥克風主體部102的凹部103,將一對麥克風主體部 102沿橫向排列而組裝在該凹部103內的裝置。另外,在上述麥克風主 體部102的外周部上安裝有配重環104。在外周部上安裝有上述配重環 104的麥克風主體部102安裝在由彈性體等的橡膠材料構成的減振器 105上。上述減振器105具備內筒部106、形成為將該內筒部106的一端部 折回的狀態的外筒部107、和設在該外筒部107的端部上的凸緣部 108。并且,在上述內筒部106內收容有在外周部上安裝有上述配重環 104的麥克風主體部102。收容上述麥克風主體部102的減振器105的 外筒部107收納在麥克風保持體109的收納孔110內。并且,將在上述 收納孔110內收容有上述減振器105的麥克風保持體109如圖18所示 那樣插入到上述攝像機的前箱體101的凹部103內。通過在上述麥克 風保持體109的收納孔110的周緣部111和上述攝像機的前箱體101 的凹部103的底面112之間夾持上述凸緣部108,成為將麥克風主體部 102經由上述減振器105安裝在上述凹部103內的結構(例如參照特開 平10-294981號公報)在上述以往的揭zf象機中,有如下所述的問題。 (1 )如上所述,由于是在攝像機的前箱體101的前表面側設置用 來組裝麥克風機構的凹部103并將一對麥克風機構105組裝到該凹部 103內的結構,所以用來將麥克風機構105組裝到攝像機的前箱體101 的前面的空間被較多地分割。(2 )由于一對麥克風機構105在橫向上排列而組裝在上述凹部103 內,所以雖然對于捕捉來自前方的聲音是有效的,但是難以使聲音具
有進深感。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需要如上述以往的攝像機那樣在攝像 機的前箱體的前表面側設置用來安裝麥克風機構的凹部、并且在前箱 體的兩側部能夠立體地捕捉聲音的攝像機。本發明的攝像裝置具備攝像機主體部、設在該攝像機主體部的前 表面側的前箱體、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的上表面側的取景器、和設 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的第1側面上的把持帶,在上述前箱體內,隔著 閃光燈機構在左右兩側部組裝有麥克風機構。在隔著閃光燈機構配置在左右兩側部的麥克風機構中設有多個麥 克風主體部。此外,將上述多個麥克風主體部在上述前箱體的前后方 向上以既定的間隔配置。上述麥克風機構包括上述麥克風主體部、保持該麥克風主體部的 由彈性材料形成的減振器、和將該減振器安裝在減振器安裝孔內的減振器支承板;將上述減振器支承板在使上述減振器面向設在上述前箱 體的麥克風安裝部上的麥克風承接孔的狀態下安裝在上述前箱體的內 表面上。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上,設有當安裝到上述前箱體的內表面 上時與設置在該前箱體的內表面上的定位部卡合來進行該減振器支承 板相對于上述前箱體的內表面的定位的被定位部。在上述減振器中,設有插入保持上述麥克風主體部的內筒部、形 成為將該內筒部的一端折回的狀態的外筒部、和設在該外筒部的一端 部上的凸緣部,并且在上述凸緣部的外周面上設有環狀的凹槽,通過 將上述減振器支承板的麥克風承接孔的周緣部嵌合到該環狀的凹槽內 而安裝到上述減振器支承板上。通過隔著閃光燈機構配置在左右兩側部的麥克風機構能夠更立體 地收錄聲音。特別是,由于在隔著上述閃光燈機構而配置在左右兩側 部的麥克風機構中設有多個麥克風主體部,所以麥克風主體部的數量 至少為4個以上,能夠通過這些麥克風主體部更立體地收錄聲音。此 外,由于將上述多個麥克風主體部在上述前箱體的前后方向上以既定 的間隔配置,所以能夠相對于從上述前箱體的前后方向傳來的聲音具 有立體感。 由于將上述減振器安裝在減振器支承板的減振器安裝孔內,所以 能夠經由上述減振器支承板使減振器在面向設在上述前箱體的麥克風 安裝部上的麥克風承接孔的狀態下容易地安裝到上述前箱體內。特別 是,在安裝到上述前箱體的內表面上時,通過使設在上述減振器支承 板上的被定位部與設在上述前箱體的內表面上的定位部卡合,能夠進 行上述減振器支承板相對于上述前箱體的定位。通過將上述減振器支 承板的麥克風承接孔的周緣部嵌合到設于上述減振器的凸緣部上的環 狀的凹槽內,能夠容易地將上述減振器安裝到上述減振器支承板上。
圖l是從把持帶側觀察第1實施方式的攝像機的立體圖。圖2是從監視器側觀察攝像機的立體圖。圖3是取景器及監視器為使用狀態的立體圖。圖4是把持攝像機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是攝像機的要部的立體圖。圖6是圖5的A-A剖視圖。圖7是在前箱體上安裝有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的狀態的立體圖。圖8是麥克風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9是麥克風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IO是減振器的剖視圖。 圖11是減振器的剖視圖。圖12是安裝在前箱體上的麥克風機構的剖視圖。圖13是使用攝像機攝影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4是減振器的另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5是減振器的另一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6是減振器的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7是現有例的立體圖。圖18是現有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按照(1)攝像裝置的概略結構、(2)麥克風機構的結構、 (3)把持部(指尖抵接部)的結構、(4)作用、(5)其他實施例的 順序說明本發明的攝像裝置。 U)攝像裝置的概略結構圖1~圖3表示作為攝像裝置的一例的攝像機1,圖l是從把持帶 側觀察攝像機1的立體圖,圖2是從監視器側觀察攝像機1的立體圖, 圖3是取景器及監視器為使用狀態的立體圖。攝像機1具備攝像機主 體部2、設在該攝像機主體部2的前表面側的前箱體3、設在上述攝像 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側的取景器4、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第1 側面2b上的把持帶5、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與上述第1側面2b 對置的第2側面2c上的監視器6、和拆裝自如地安裝在上述攝像機主 體部2的后端面2d上的電池盒7。在上述前箱體3的上部設有收納式 的閃光燈8,在該閃光燈8的兩側部設有一對麥克風機構9、 9。在上 述前箱體3的前端部上可拆裝地安裝有鏡頭罩10。此外,在上述攝像 機主體部2的上述第1側面2b上設有插入存儲卡11的存儲卡插入口 12。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上設有在把持上述攝像機主體 部2時指尖抵接的把持部13。并且,如圖4所示,在使拇指llle到把持帶5之外的狀態下將食 指llla、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指llld插入到上述攝像機主體 部2的第1側面2b與把持帶5之間,能夠用上述中指lllb、無名指 lllc、小指llld的指尖推壓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上的 把持部13來把持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并且用出到把持帶5之外的拇 指lllc操作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后面2d側的電源按鈕14及運 動圖像攝影用的開始停止按鈕15等,能夠用食指llla操作設在上述 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上的靜止圖像攝影用的開始停止按鈕16 及變焦按鈕17等。(2)麥克風機構的結構如圖3所示,上述麥克風機構9配置在設于上述前箱體3的上部 的彈出式閃光燈機構8的兩側部上。如圖7所示,上述麥克風機構9具備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21、 22。上述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21、 22在上述前箱體3的前后方向a、 b上以既定的間隔配置。 如圖8所示,上述麥克風機構9具備上述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 21、 22、收納這些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21、 22的由橡膠等的彈性 材料形成的第l、第2減振器23、 24、和將這些第1、第2減振器23、 24安裝到第1、第2減振器安裝孔25、 26中的減振器支承板27。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在使安裝在上述第l減振器安裝孔25中的笫 1減振器23面向設在上述前箱體3的麥克風安裝部28上的第1麥克風 承接孔29、使安裝在上述笫2減振器安裝孔26中的第2減振器24面 向設在上述麥克風安裝部28上的第2麥克風承接孔30的狀態下安裝 在上述前箱體3的內表面上。如圖9所示,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在一側部具備當安裝在上述前 箱體3的內表面上時與設在該前箱體3的內表面上的定位部31卡合而 進行該減振器支承板27相對于上述前箱體3的內表面的定位的第1被 定位部32,在另一側部具備與設在上述前箱體3的內表面上的圓柱狀 的凸臺部33的周面卡合的圓孤面狀的第2被定位部34 (參照圖8)。如圖10、圖11所示,上述第1減振器23具備收納上述第1麥克 風主體部21的內筒部41、形成為將該內筒部41的一端折回的狀態的 外筒部42、和設在該外筒部42的一端部上的凸緣部43。上述凸緣部 43在外周面上具備環狀的凹槽44。上述第1減振器23通過將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的第l減振器安裝 孔25的周緣部嵌合到環狀的凹槽44內而安裝到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 上。上述第2減振器24也與上述第1減振器23同樣地形成,安裝在上 述減振器支承板27的第2減振器安裝孔26中。上述第1、第2減振器23、 24的內筒部41形成為在上述前箱體3 的前后方向a、 b上較長的長圓形狀,這些減振器23、 24的內筒部41 在串聯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1減振器23的內筒部"的上表面45上設有比上述麥克 風主體部21的外徑小徑的孔部46,并且在上述內筒部41內,設有插 入保持上述第1麥克風主體部21的圓筒狀的麥克風主體收納部47。在 上述麥克風主體收納部47的下表面48上形成有切口部49,通過將該 切口部49推壓擴展而將上述麥克風主體部21收納在上述麥克風主體 收納部47內。并且,上述第1麥克風主體部21的上表面經由上述孔 部46面向外部,并且與上述第1麥克風主體部21連接的導線50經 上述切口部49被拉出到上述內筒部41的外部。上述第2減振器24的內筒部41也與上述第1減振器23的內筒部 41同樣地形成,上述第2麥克風主體部22的上表面經由上述孔部46 而面向外部,并且與上述第2麥克風主體部22連接的導線51經由上 述切口部49被拉出到上述內筒部41的外部。另外,在上述第1、第2 減振器23、 24的內筒部41的下部設有蓋板安裝部52,通過安裝在該 蓋板安裝部52上的蓋板53將上述切口部49關閉。如圖10所示,第1減振器23安裝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的第1 減振器安裝孔25中,第2減振器24安裝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的第 2減振器安裝孔26中。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使安裝在上述第l減振器安裝孔25中的第1 減振器23面對設在上述前箱體3的麥克風安裝部28上的第1麥克風承 接孔29,使安裝在上述第2減振器安裝孔26中的第2減振器24面對 設在麥克風安裝部28上的第2麥克風承接孔30。并且,如圖9所示, 將設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上的第1被定位部32與設于上述前箱體3 上的定位部31卡合,并且令設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的一側部的圓 弧面狀的第1被定位部34 (參照圖8)與設于上述前箱體3的內表面 上的圓柱狀的凸臺部33的周面卡合,由此在定位在上述前箱體3的麥 克風安裝部28的內表面上的狀態下安裝。而且,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 的背面側由蓋板54覆蓋。如圖9所示,上述蓋板54在一側部具備舌片狀的第1固定部35, 在另一側部具備凸臺狀的第2固定部36。上述蓋板54通過令第1固定 部35卡合在設在上述前箱體3上的定位部31而在將設于上述減振器 支承板27上的第l被定位部32推壓在上述前箱體3的內表面上的狀態 下固定。此外,上述凸臺狀的第2固定部36在疊合于設在上述前箱體 3的內表面上的圓柱狀的凸臺部33的前端部上的狀態下由小螺釘37固 定。并且,如圖12所示,通過將上述第1、第2減振器23、 24的凸緣 部43用上述蓋板54的周緣部54a推壓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上而將 設在減振器支承板27上的上述第1、第2減振器安裝孔25、 26封閉, 防止從上述第1、第2減振器23、 24向外部漏出而使上述主體部內的 馬達音等被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21、 22拾取。在上述前箱體3的 麥克風安裝部28的外表面上組裝有格柵單元61。 如圖8、圖9所示,上述格柵單元61具備設有無數個小孔的金屬 或合成樹脂制的麥克風格柵62、疊合在該麥克風格柵62的下表面上的 無紡布制的過濾片63、和支承上述麥克風格柵62與過濾片63的合成 樹脂制的底板64。上述麥克風格柵62具備多個卡合突起65,通過在將上述過濾片63 夾在與上述底板64之間的狀態下使上述多個卡合突起65卡合在設于 上述底板64上的突起卡合部66上而組裝到上述底板64的表面上。上述底板64具備卡合突起67,通過使該卡合突起67與設在上述 前箱體3上的突起卡合部68卡合而組裝到上述前箱體3的麥克風安裝 部28上。(3)把持部(指尖抵接部)的結構如圖1所示,上述把持部13,以從前表面側(前箱體3側)朝向 后面2d側沿光軸方向呈帶狀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 的上表面2a上。并且,如上所述,在把持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時,上 述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指llld的指尖與其抵接。如圖5所示,上述把持部13的上表面為從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 前表面側朝向后面側呈上升梯度的傾斜面13a。上述傾斜面13a具備傾 斜角度較小的第1傾斜面部l兆、和傾斜角度比該第1傾斜面部大 的第2傾斜面部13c,小指llld的指尖抵接在上述笫1傾斜面部13b 上,食指llla、中指lllb、無名指lllc的指尖抵接在第2傾斜面部 13c上。上述把持部13的傾斜角度如圖13所示那樣形成為,與由將要把 持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述食指llla、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 指llld彎折時的這些食指llla、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指llld的指尖的高低差產生的傾斜角度一致。此外,如圖6所示,上述把持部13的上表面13a,從上述攝像機 主體部2的第1側面2b的端部到對置于該第1側面2b的第2側面2c 的端部之間形成為大致圓弧狀的凹面,在將上述食指llla、中指lllb、 無名指lllc、小指llld的指尖抵接在上述把持部13的上表面13a上 時,使上述食指llla、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指llld的指尖貼 合在上述把持部13的上表面13a,能夠通過上述指尖可靠地推壓上述 把持部13。此外,上述把持部13的上表面i: a通過做成粗糙面等的方
法被實施了防滑處理,在推壓上述把持部13的上表面13a時防止指尖 滑動。上述把持部13是與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獨立(分體)地形成而 安裝在攝像機主體部2上的結構。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的設有上述把持部13的部分的附 近形成為與上述把持部13的傾斜角度大致相同的傾斜角度的傾斜面 2f。在上述傾斜面2f的上端側配置有上述取景器4。上述取景器4可通 過傾斜機構(圖示省略)相對于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調節 傾斜角度地安裝。上述取景器4將向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側伏倒時的最 小傾斜角度設定為與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及上述把持部13 的長度方向(光軸方向)的傾斜角度大致相等的值。并且,在將上述 取景器4向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側伏倒并使上述取景器4成為 最小傾斜角度時,如圖1、圖2所示,上述取景器4和上述攝像機主體 部2的上表面2a及上述把持部13以大致相同的傾斜角度連續,消除 了上述把持部13存在而帶來的不適感,在外觀上也較好。上述取景器 4在從向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側伏倒的最小傾斜角度的狀 態到圖3所示的相對于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以大致直角豎 立的最大傾斜角度的范圍內能夠設為希望的傾斜角度來使用。 (4)作用實施例的攝像裝置是上述那樣的結構,如圖13所示,將食指llla、 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指llld的4根手指插入到把持帶5與上述 攝像機主體部2的一側面2b之間,用這些指尖推壓上述傾斜狀的把持 部13。另一方面,用出到上述把持帶5的外部的拇指llle的指根部分 支承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后端的下端部。由于在用上述食指llla、 中指lllb、無名指lllc、小指llld等的指尖推壓上述把持部13時施 加的力Fl的方向、與通過上述拇指的指根部分對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 的后端的下端部施加的力F2的方向為大致對置方向,所以不會如推壓 以往的上述攝像機主體部的平坦的上表面的情況那樣在攝像機主體部 上產生旋轉方向(伏倒方向)的力F3,因而,能夠以穩定的狀態把持 攝像機主體部2。特別是,如果在將眼睛抵接在取景器4的眼杯4a上 的狀態下進行攝影,則通過由眼睛推壓的力F4能夠以更穩定的狀態把 持攝像機主體部2。 通過使食指llla成為自由的狀態,能夠用食指llla進行設在上述 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上的靜止圖像攝影用的開始停止按鈕16 及變焦按鈕17的操作。此外,通過出到上述把持帶5的外部的拇指llle 能夠進行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2的后面2d側的電源按鈕14及運動 圖像攝影用的開始停止按鈕15等的操作。并且,攝影時的錄音是通過配置在設于上述前箱體3的上部的彈 出式的閃光燈機構8的兩側部的麥克風機構9的各自的第1、第2麥克 風主體部21、 22、即共計4個麥克風主體部21、 22進行的。這些麥克風主體部21、 22由于經由第1、第2減振器23、 24安裝 在前箱體3上,所以被保護而不受來自上述前箱體3側的振動影響。 此外,如圖12所示,將上述第1、第2減振器23、 24的凸緣部"用 上述蓋板54的周緣部54a推壓在上述減振器支承板27上,將上述第1、 第2減振器安裝孔25、 26的周緣部密封。因而,能夠防止組裝在攝像 機主體部2及前箱體3內的馬達等發出的噪音從上述減振器安裝孔 25、 26漏出到前箱體3外而被上述第1、第2麥克風主體部21、 22拾取。(5)其他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中,上述第1、第2減振器23、 M的內筒部41形成 為在上述前箱體3的前后方向a、 b上較長的長圓形狀,將這些減振器 23、 24的內筒部41在串聯方向上配置,并且將上述第1麥克風主體部 21和上述第2麥克風主體部22安裝在沿上述第1減振器23和上述第2 減振器24的串聯方向配置的長圓形狀的內筒部41的端部(離開的方 向的端部)上,但為了將上述第1麥克風主體部21與上述第2麥克風 主體部22的上述前箱體3的前后方向a、 b的間隔取得較大,如圖14 所示,也可以將上述第1、笫2麥克風主體部21、 22安裝在上述第1、 第2減振器23、 24的內筒部41的中央部。此外,如圖15所示,也可 以將上述第1、第2減振器23、 24的內筒部41的長度方向設置為相對 于上述前箱體3的前后方向a、 b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外,如圖16所 示,也可以在上述內筒部41的一部分上設置切口部41a。在通過設置 上述切口部41a而成型減振器時,能夠抑制所謂氣孔等帶來的上述內 筒部41的變形或應變等。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表示了出于用來確 保電子設備的安全性的規格而將上述笫1減振器23與第2減振器24 分體地形成的情況,但也可以根據減振器的大小而將上述第1減振器23與笫2減振器24—體地形成。此外,作為攝像裝置而舉例說明了攝 像機,但攝像裝置也可以是靜像照相機、其他照相機。
權利要求
1、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攝像機主體部、設在該攝像機主體部的前表面側的前箱體、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的上表面側的取景器、和設在上述攝像機主體部的第1側面上的把持帶;上述前箱體隔著閃光燈機構在左右兩側部內置有麥克風機構。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麥克風機構具備多個麥克風主體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個麥克風 主體部在上述前箱體的前后方向上以既定的間隔配置。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麥克風機構具備上述麥克風主體部、保持該麥克風主體部的由彈性材料形成的減振器、和將該減振器安裝在減振器安裝孔內的減 振器支承板;上述減振器支承板,將上述減振器在面向設在上述前箱體的麥克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減振器支承 板具備被定位部,所述被定位部在安裝到上述前箱體的內表面上時與 設在該前箱體的內表面上的定位部卡合來進行該減振器支承板相對于 上述前箱體的內表面的定位。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減振器具備插入保持上述麥克風主體部的內筒部、形成為將該內筒部的一端折回的狀態的外筒部、和設在該外筒部的一端部上的 凸緣部;上述凸緣部在外周面上具備環狀的凹槽,通過將上述減振器支承 板的麥克風承接孔的周緣部嵌合到該環狀的凹槽內而安裝到上述減振 器支承板上。
全文摘要
在設于攝像機的前箱體上的閃光燈機構的兩側部配置麥克風機構,將這些麥克風機構組裝到上述前箱體內。攝像機(1)具備攝像機主體部(2)、設在攝像機主體部(2)的前表面側的前箱體(3)、設在攝像機主體部(2)的上表面(2a)側的取景器(4)、設在攝像機主體部(2)的第1側面(2b)上的把持帶(5)、和設在攝像機主體部(2)上的閃光燈機構(8)。在上述前箱體(3)內,隔著閃光燈機構(8)在左右兩側部組裝有麥克風機構(9)。
文檔編號H04N5/225GK101156436SQ20068001143
公開日2008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6日
發明者堤裕加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