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傳輸信號化信息的方法,發射站,移動站和消息單元的制作方法
已有技術本發明如獨立權利要求前序部分所述,涉及一種在發射站和接收站之間傳輸信號化信息的方法、一種發射站、一種接收站、以及一種消息單元。
在文獻“RRC協議規范”(TS 25.331 v.1.1.0,3 GPP TSG RAN WG1)中公開了一種在一個基站和一個移動站之間傳輸信號化信息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在所述基站和移動站之間至少建立一個傳輸信道,該信道專門用于在基站和移動站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在一種這樣的傳輸信道中,可對脈沖應答作出估算,而且所估算的脈沖應答可用于被發送信號的預畸變處理,因此在接收站內可省掉校正處理。一種這樣的預畸變處理方法見文獻“聯合預畸變簡述”TSG-RAN WG1中所公開的聯合預畸變處理方法。
根據所列舉的文獻“RRC協議規范”,采用一種這樣的預畸變處理方法經專門建立的數據信道,從基站向移動站傳輸數據,其中將產生的問題是在移動站中無法得知基站是否已經通過預畸變方式經至少一個專門建立的傳輸信道傳輸了數據,或者沒有傳輸。通過這種方式無法使移動站決定它是否必須對從基站經專門建立的傳輸信道所接收的數據進行校正處理,或者不進行處理。
本發明的優點本發明所述傳輸信號化信息的方法,特別是具有相應的獨立權利要求中的特征的本發明所述發射站和本發明所述接收站,其優點是,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向接收站傳輸第三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發射站或者在隨后的與接收站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中,是否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以提高接收站對所述數據的接收質量。通過該方式可以使接收站在建立從發射站至接收站的傳輸信道之前決定它必須怎樣對發射站或者在隨后的與接收站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發出的數據進行解碼,從而保證實現最佳的數據接收。如果接收站通過以上方式確定由對應的發射站發送的數據已經在對應的發射站中經過了處理,則接收站將不進行復雜的校正處理,因為所述數據已經以相應提高的接收質量抵達接收站。通過該方式可以將接收站的功率消耗減至最小,這對于作為用蓄電池工作的移動站構成的接收站是很有利的。
通過從屬權利要求所述的措施可以對獨立權利要求所述的方法、發射站和接收站實現進一步的改進和改良。
其中特別有利的是,所述從發射站向接收站傳輸的第三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對需發送數據采用何種方式處理。通過該方法可以使接收站內可能需要的校正處理得到進一步的區分,因此接收站內的校正處理對于需建立的傳輸信道將以最佳方式與對需發送信號的處理相匹配。通過該方法可進一步實現接收站內功率消耗的最佳化和最小化。此外,還可以避免錯誤的校正處理,該處理不會與需發送數據的處理方式相匹配。
另一個優點是,所傳輸的第三消息涉及的是多個用于需發送數據傳輸的傳輸信道,條件是在這些傳輸信道內的處理方式相同。通過該方法可以減少傳輸第三消息所需的數據量。
另一個優點是,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向接收站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傳輸第二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在發射站中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以及在接收站中對該數據的檢測。通過該方法可以防止發射站對需發送給接收站的數據以一種方式進行處理,在該方式中發射站對該數據不進行校正處理,或者僅進行有限的處理。通過該方法可以使發射站對需發送給接收站的數據的處理與接收站所支持的檢測或者校正機制相匹配,從而保證最佳的傳輸。
另一個優點是,作為需發送數據,從發射站向接收站傳輸的信號化信息的最早處理時間是根據所述第二信息得知一個接收站或多個接收站所支持的發射站的處理方式,其中在所述第三消息移送到接收站后采用接收站所支持的處理方式。通過該方法可以在建立從發射站至接收站的專用傳輸信道之前,在發射站內對信號化信息進行處理,從而提高接收站的接收質量,使得接收站內所需的校正開銷減少,因此將接收站內的校正開銷盡量提前進行,節省了功率消耗。
另一個優點是,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向接收站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傳輸第一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在發射站中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通過該方法可以使接收站選擇需發送數據的處理方式,并且將選擇出的處理方式通過所述第二消息通知給發射站。這種選擇可以由接收站按以下方式進行,即選擇一種對接收站最有利的、最節省開銷和功率的檢測和校正方法,該方法的對象是發射站發送的數據。
所述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和第三消息可以分別通過相應的獨立權利要求所述消息單元在發射站和接收站之間進行傳送,而且特別有利的方式是將其簡單地集成在已經存在的信號化協議內。
下面作為舉例假定發射站1是作為一個移動無線網的基站構成的,接收站5是作為移動站構成的。在所述基站1和接收站5之間至少建立的一條傳輸信道是作為無線信道構成的。所述移動無線網、基站1和移動站5例如可以按照GSM標準(全球移動通信系統)構成,或者按照UMTS標準(通用移動遠程通信系統)或類似的標準構成。下面作為實例假設所述移動無線網、基站1和移動站5是按照UMTS標準構成的。按照UMTS標準構成的移動無線網的基礎是一種在TDD方式(時分復用)下工作的CDMA系統。其中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要建立一個半復用連接,該連接用于基站1向移動站5以及移動站5向基站1在不同時隙內的傳輸。對于從基站1向移動站5的傳輸至少規定一個時隙。在該時隙內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的數據是按照一種CDMA碼進行編碼的,并且調制到一個載波頻率上。所述CDMA碼、時隙和載波頻率分別代表了一種物理資源,其組合構成了從基站1向移動站5的傳輸信道。移動站5包括第一接收單元85,它經第一選擇裝置25以選擇方式與第一檢測裝置30或與第二檢測裝置35連接。在該第一接收單元85內連接著第一計算裝置20。該第一計算裝置20控制移動站5的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和第一選擇裝置25。在所述第一接收單元85上連接著第一接收天線60,并且在所述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上連接著移動站5的一個發射天線70。移動站5的所述第一接收天線60和發射天線70例如可以通過一個天線分路器相互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式發射/接收天線。所述基站1包括第二計算裝置50、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和一個處理單元55。在該第二計算裝置50上經第二接收單元90連接著第二接收天線65。所述處理單元55經第二選擇裝置75以選擇方式與第一天線單元10或者與第二天線單元15連接。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經第三選擇裝置80以選擇方式與所述第一天線單元10或者與所述處理單元55連接。所述第一選擇裝置25、第二選擇裝置75和第三選擇裝置80可以分別如
圖1所示作為可控開關構成,其中所述第一選擇裝置25由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控制,所述第二選擇裝置75和第三選擇裝置80由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控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10是作為獨立發射天線構成的。所述第二天線單元15包括至少兩個發射天線,從而能夠實現在一個發射反向工作方式中對信號的發射。在基站1內也可以將發射和接收天線按照移動站5所述的方式組合成一個發射反向工作方式的發射/接收天線,或者多個發射/接收天線,借助于天線分向濾波器實現所述的組合。
為了至少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建立一條傳輸信道,需要先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進行信號化信息的交換,從而啟動相應物理資源的引導,以構成必須的傳輸信道。所以應當規定,經需建立的傳輸信道從基站1向移動站5發送的數據應當在基站1內處理,以便提高移動站5接收該數據的質量。被接收數據的檢測在移動站5內只需要很少的開銷,甚至沒有開銷,所以可以減少移動站5內的功率消耗,并且提高移動站5的待機時間。移動站5能夠在兩個不同的檢測裝置30、35之間切換,切換的依據是接收基站1的數據時具有何種質量。但是在移動站5內需要得知以下知識,即需發送的數據是否已經在基站1內經過了處理。所以在建立傳輸信道之前,由基站1隨信號化信息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第三消息,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在發射站1內是否已經執行了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該第三消息是由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產生的,并且經第三選擇裝置80和第一天線單元10發射給第一接收單元85。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然后根據第三消息檢測是否已經在基站1內對需發送數據進行了處理。如果已經進行了處理,則為進行檢測,選擇第一檢測裝置30,否則選擇第二檢測裝置35進行檢測。作為選擇方案可以規定,需發送的數據在基站1內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處理。然后隨第三消息也從基站1向接收站5發送以下信息,即需發送數據是按何種方式處理的。所述移動站5可以如圖1中的虛線所示,包括第三檢測裝置36,它經所述第一選擇裝置25同樣與第一接收單元85相連。所述第一選擇裝置20隨后將根據第三消息首先檢查需發送數據是否已經在基站1內經過處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則第一計算單元20將要求第一選擇裝置25將第一接收單元85與第二檢測裝置35相連。否則的話,第一計算裝置20將根據第三消息檢查,需發送數據在基站1內是按照何種方式進行處理的。根據處理的方式不同,第一計算單元20可以要求第一選擇裝置25將第一檢測裝置30或第三檢測裝置36與第一接收單元85相連。需由基站1發送的數據此時將由與第一接收單元85相連的檢測裝置檢測。
還可以規定,從基站1向移動站5發送的數據僅在一個唯一的專有傳輸信道內傳輸。但是也可以規定,建立多個專有傳輸信道進行傳輸。所述第三消息將從基站1出發,經每條需建立的傳輸信道分別傳輸給第一接收單元85的第一計算裝置20。該方式在以下情況中是必要的,因為在不同傳輸信道內發送的數據在基站1內是按照不同的方式處理的,或者在一條傳輸信道內數據未經處理即發出,并且在另一條傳輸信道內處理數據。但是當在多個傳輸信道內向移動站5傳輸沒有經基站1處理的數據時,或者當不同的傳輸信道所傳輸的數據是按照相同的方式處理時,則也可以規定,從基站1向移動站5經多條傳輸信道傳輸唯一一個第三消息,其條件是在該傳輸信道內有相同的處理方式,或者在該傳輸信道內沒有執行處理。
在基站1內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一種方式是需由基站1發送的數據由第一天線單元10用一個發射天線發射,或者由第二天線單元15按照一種發射反向法用多個發射天線發射。采用具有發射天線的第一天線單元10是用于沒有對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的普通情況。使用具有多個發射天線的第二天線單元15時,在移動站5內產生一種多路接收,通過在一個或多個接收路徑上的信號空缺或者衰減可以通過一個接收路徑實現無衰減補償。因此,利用第三消息,可傳輸以下信息,即由基站1發送的數據是否是由第一天線單元10發射的,或者是由第二天線單元15發射的。如果需發送數據是由第一天線單元10發射的,則第一計算裝置20將要求第二檢測裝置35經第一選擇裝置25接通第一接收裝置85。否則的話,第三檢測裝置36將經第一選擇裝置25與第一接收單元85接通。所述第二檢測裝置35按照公知的方式對所接收的數據進行校正和檢測,例如按照一種聯合檢測方法(JD)。這樣一種方法可參見文獻“系統描述性能評測”,設計組德爾塔(Concept Group Delta)WB-TDMA/CDMA,ETSI,SMG2。其中涉及到一種所謂多用戶參考和符號間參考的組合式退回方法。其中多用戶參考產生于編碼的相互影響,所述編碼對應著不同的移動站,并經復用傳輸信道進行傳輸。符號間參考是通過無線信道內的信號多路傳播而產生的。
所述第三檢測裝置36同樣可以按照一種JD方法工作,并且與所使用的第二天線單元15相匹配,對應于校正所需的對所用傳輸信道的脈沖應答的估算。
需由基站1發送的數據,其處理可按以下方式進行,在處理單元55內對需發送數據進行預畸變處理。所述預畸變通過待建立傳輸信道的特性在與第二檢測裝置35的比較中得到補償,所以需由基站1發送的數據抵達第一接收單元85時沒有畸變,并且不必在移動站5內進行校正處理。所接收的數據然后通過第一檢測裝置30例如僅采用相互關聯接收方式進行檢測,使得第一檢測裝置30經第一選擇裝置25與第一接收單元85連通。
第一檢測裝置30可以僅作為相互關聯接收機構成,例如按照一種所謂的“匹配濾波器”概念構成,參見文獻《信號傳輸》,呂克著,施普林格出版社,第5版,1991年,因為它可由基站1檢測相應處理的數據,該數據沒有畸變,所以,能以較高的接收質量抵達移動站5。
反之,如果數據從基站1以無預畸變方式經第一天線單元10發送給移動站5,則信號抵達第一接收單元85時是畸變的,所以必須輸送到第二檢測裝置35進行校正處理,從而提高了開銷。這種非常復雜而且導致功率消耗的方案作為一個實例是具有第一檢測裝置30的一種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在這種情況中或者沒有第三消息,或者第三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含有的信息是在基站內沒有進行處理。
一種實現更高接收質量的方式是所述預畸變與第二天線單元15的發射聯系在一起,使得需發送信號不僅保持不畸變,而且抵達接收單元85時也沒有信號空缺或者衰減。在這種情況中也可以例如將第一檢測裝置30以一種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方式與第一接收單元85相連,其間經過第一選擇裝置25。采用所述第三消息可傳送的信息是由基站1發送的數據是通過第二天線單元15發射的,并且在基站1內對需發送數據進行了預畸變處理。
第一選擇裝置25將相應的檢測裝置與第一接收單元85的連接,其控制是通過第一計算裝置20根據對相應的第三消息的計算實現的。
在這里所述的采用TDD方式工作的CDMA系統中,預畸變處理的進行可采用上述公知文獻“聯合預畸變簡述”中公開的連環預畸變方法(JP)。相應地在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的第三消息內包含的信息是需發送數據是否已經按照JP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在所述JP方法中,基站1通過從移動站5至基站1的傳輸所使用的時隙對移動站5至基站1的傳輸信道脈沖應答進行評估。該評估也可以用于從基站1至移動站5建立的傳輸信道,因為在TDD工作方式中,兩個傳輸信道的傳輸特性在上行和下行方向上基本相同,并且不會產生頻率差。需發送的數據在傳輸到移動站之前采用反向評估的脈沖應答進行褶合,從而實現預畸變。
此外還可以規定,采用信號化信息在第三消息之前從移動站5向基站1傳輸第二消息,該消息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在基站1中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以及在移動站5中對該數據的檢測。所述第二消息是由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產生的,并且由移動站5的發射天線70發射給基站1。在基站內由第二接收單元90經第二接收天線65接收,并且傳輸給第二計算裝置50。由移動站5所支持的處理方式取決于移動站5內經第一選擇裝置25將第一接收單元85與檢測裝置30、35、36的連接。所以在這個實施例中,第二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移動站5內通過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方式進行的檢測,以及按照一種聯合檢測方法在兩個不同的階段中考慮到錯誤識別和/或修正進行的檢測。第二計算裝置50然后對第二消息進行計算,以決定以何種方式支持移動站5對發送信號進行處理。第二計算裝置50然后檢測該方式是否也支持基站1的處理。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確認,由移動站5提供的通過純粹相互關聯方式的檢測,例如是與通過預畸變、或預畸變和發射反向工作方式的處理相匹配的。此外第二計算裝置50還將根據第二消息確認,需發送數據在發射到移動站5之前并沒有經過處理,或者僅通過發射反向工作方式進行了部分處理,因為采用聯合檢測方法可對待建立的傳輸信道中的畸變信號進行校正和檢測,并通過衰減對所述信號施加或多或少的影響。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在該實施例中確認,由移動站5支持的處理方式也得到基站1的支持。第二計算裝置50隨后選擇出至少一種處理方式,它不僅得到基站1的支持,也得到移動站5的支持,并且按照以下方式控制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使其提供至少一種所選擇的處理方式進入第三消息內。此外,第二計算裝置50還控制處理單元55和第二選擇裝置75,其方式是需發送數據按照至少一種所選擇的方式得到處理。如果例如第二計算裝置50根據第二消息確認,移動站5支持一種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方式的檢測,則它將要求處理單元55為進行需發送信號的預畸變處理,讓第二選擇裝置75將第二天線單元15或第一天線單元10與處理單元55相連。此外,第二計算裝置50還要求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產生包括以下信息的第三消息,即需發送的數據已經進行了預畸變處理,并且經一個或多個天線發射。如果預畸變是采用JP方法進行的,則該信息同樣也可在第三消息中給出。
這種對需發送數據處理方式的選擇可使移動站5實現最小的接收數據檢測開銷,并且實現最小的功率消耗。
此外還可以規定,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基站1向移動站5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傳輸第一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在基站1中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其中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在發出第三消息之前產生第一消息,并將該消息發送給移動站5。在所述的實施例中,該第一消息包含的信息是需發送的數據沒有進行預畸變處理,并且僅用移動站5上的一個發射天線發出。此外,該第一消息還包括以下信息,即需從基站1發送的數據可以已進行了預畸變處理,并且僅從一個唯一的發射天線發出。另外,該第一消息中還可以包含以下信息,即需從基站1發送的數據已經進行了預畸變處理并且經多個天線發出。并且,該第一消息中還可包含以下信息,即需發送數據沒有經過預畸變處理,但是可經多個天線發出。因此有4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可在基站1內進行,并且作為信息包含在所述第一消息內。其中也包括對沒有預畸變的數據不進行處理,和僅使用一個發射天線作為處理方式。按以上方法產生的第一消息在移動站5的第一接收單元85內被接收,并且傳送給第一計算裝置20進行計算。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對第一消息的計算目的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基站1對需發送信號的處理。該第一計算裝置20檢查該處理方式是否也得到移動站5的支持。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計算裝置20確認由移動站5采用或不采用發射反向工作方式進行的預畸變處理是通過第一檢測裝置30以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方式支持的。此外,該第一計算裝置20還確認,沒有預畸變的不處理以及僅用一個發射天線可通過第二檢測裝置35借助于聯合檢測方法支持。另外,該第一計算裝置20還確認沒有預畸變的處理以及具有發射反向工作方式的處理通過第三檢測裝置36借助于聯合檢測方法得到支持。
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對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的控制方式是在第二消息中至少給出一種處理方式,該方式不僅得到基站1的支持,而且也得到移動站5的支持。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在該實施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對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加以控制,即在第二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可以用純粹相互關聯接收方式進行檢測。當然在第二消息中也可以含有以下信息,即檢測可以按照聯合檢測法先用校正實現。但是在最后所述的信息中,關于按照聯合檢測法進行的校正不能進入第二消息,因此可保證基站1對需發送信號的處理可實現在移動站5內用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方式進行檢測,從而減小了移動站5內的功率消耗。
另一種選擇方式是作為需發送數據,信號化信息本身經處理后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該傳輸最早發生的時間是根據第二消息由移動站5支持的一種處理方式或者由移動站5支持的多種處理方式已被基站1所知,其中的處理至少以移動站5支持的一種方式進行。在向移動站5傳輸經過處理的信號化信息之前,還要向移動站5發送一個對應的第三消息,使移動站5及時得知所使用的處理方式,從而使移動站5在傳輸經處理的信號化信息之前能夠相應地配置第一選擇裝置25,讓所要求的檢測裝置與第一接收單元85連接。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在向移動站5傳輸信號化信息時節省移動站5的功率消耗,特別是當信號化信息按以下方式處理時,即第一檢測裝置30采用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方式檢測所接收的信號化信息。在所述的實施例中,信號化信息在基站1內例如可按以下方式處理,即該信息經過預畸變后通過一個或多個發射天線發出。在移動站5內的檢測是通過第一檢測裝置30經第一選擇裝置25與第一接收單元85連通而實現的,所以可達到純粹的相互關聯接收。
信號化信息經處理后從基站1傳輸給移動站5,從該時刻開始,第二計算裝置50將要求第三選擇裝置80將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與第一天線單元10之間的連接斷開,并且將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與處理單元55連通。所述處理將按照以上所述的對需發送數據的一般處理方式進行。所有隨后對信號化信息由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產生的消息將根據所選擇的一種處理方式或選擇的多種處理方式經處理后發送給移動站5。
如果需發送數據在處理單元55內沒有經過預畸變處理,而是僅僅通過多個天線發射的處理,則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規定,需發送數據僅僅透明地經所述處理單元55傳輸。
經過處理的需發送數據可以在一個傳輸信道內傳輸,該信道專用于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連接。在處理單元55內按照聯合預畸變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的情況下,這種方式甚至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這種預畸變處理僅適用于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專用上行和下行信道,不適用于由多個移動站共同使用的信道。相應處理的信號化信息也可以在所述傳輸信道內傳輸,該信道僅供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連接。然而該方式最早發生在從基站1向移動站5發出第三消息之后,因為此后才能建立這個傳輸信道。此前所述信號化信息將在一個或多個移動站擁有的信道內傳輸。該方式也用于傳輸需在第三消息之前傳輸的第一消息。
所述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和第三消息分別以消息單元的形式作為信號化信息的一部分傳輸。這樣的消息單元可以采用特別簡單的方式插入到已有的用于信號化信息交換的協議內。
由基站1向移動站5發送的信號化信息是通過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產生的,并且由第一天線單元10經一個或多個移動站共同使用的信道發射給移動站5,只要需建立的位于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專有傳輸信道尚未存在。如果存在這條傳輸信道,則其他信號化信息從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經處理單元55以及或者是第一天線單元10或者是第二天線單元15發送給移動站5。為了生成信號化信息所需的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由第二計算裝置50控制,該裝置包括一個無線資源控制器RRC(無線資源控制)。經該RRC,移動無線網的運營商可決定相應物理資源的分配,以便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建立所述專有傳輸信道。在RRC中,采用該方式對需建立的傳輸信道物理資源進行管理。是否以及何時在一個時隙傳輸信道內采用一種聯合預畸變處理方法取決于RRC移動無線網絡運營商。何種物理資源以何種方式由RRC分配給哪個移動站也由RRC通過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構成的信號化信息傳輸給相應的移動站。對于該信號化信息所構成的消息以及所屬的消息單元公開在所列舉的文獻“RRC協議規范”中。
在圖2中,沿時間軸表示出信號化的一種可能的流程圖,它表示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交換的信號化信息與時間的相關性。
由移動站5向基站1發送的信號化信息的產生可以通過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實現,并由第一計算裝置20控制。移動站5的信號化信息的計算是通過基站1內的兩個計算裝置50實現,并且信號化信息的計算由基站1通過移動站5的第一計算裝置20完成。
如圖2所示的信號化流程圖對于一條抵達移動站5的報文(Telefonanruf)呼叫被描述在一個所謂的“空載模式”中,在其中既不存在移動站5和基站1之間的數據傳輸,也不知道移動站5在移動無線網內的精確停留地點。在這種“空載模式”中,移動站5只能大致在移動無線網內定位。其中有多個分別由一個基站覆蓋的無線蜂窩組成一個相應的定位區,并且移動站5在這樣一個定位區內的停留是已知的。如果移動站5離開了一個定位區,以便進入另一個定位區,則它將向網絡運營商通知該變換。只有當移動站5例如作為移動電話構成的移動站5被呼叫時,而且處在“空載模式”中時,基站1才會首先發出一個“呼叫”消息給移動站5,呼叫是經一個呼叫信道PCH進行的,因為移動站5由于其在“空載模式”中只能大致定位,所以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聯絡上移動站。從基站1至移動站5的連接在下面被稱為下行連接,從移動站5至基站1的連接被稱為上行連接。所以所述呼叫信道是一個下行連接的連通。通過該呼叫信道,移動站5得到所收到的呼叫信號。所述“呼叫”消息在第一時刻t1進入移動站5。在“空載模式”中,移動站5的出發點是向它發送的信號化信息并沒有經過處理,所以第一計算裝置20對第一選擇裝置25的控制方式是使第二檢測裝置35與第一接收單元85連接,并且開始進行聯合檢測校正以及在移動站5內進行檢測。該過程在圖2中在移動站5一側是通過字母組合JD處在第一時刻t1表示的。針對所述“呼叫”消息,移動站5將作出以下反應,它經一個物理RACH信道(隨機存取信道),向基站1發射一個所謂的“RRC連接請求”消息,所述RACH信道表示一個所有移動站都能使用的上行連接信道。通過該消息,移動站5要求網絡運營商經基站1建立一個連通呼叫方用戶的遠程通信連接。所述基站1的RRC以及移動無線網的網絡運營商接受該“RRC連接請求”消息,并且要求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向移動站5發出對“RRC連接請求”消息的回答,即發出一個“RRC連接設置”消息。經該“RRC連接請求”消息,處在移動無線網內的移動站5可被得知,并通過該方式在移動無線網的一個無線蜂窩內定位。在所述的這個實施例中,所述蜂窩應當是基站1的無線蜂窩。多個處在所述基站1的無線蜂窩內的移動站經一個共有的FACH(上行存取信道)得到信號化信息。所述FACH是一個處在基站1的無線蜂窩內的用于多個移動站的一個共用下行連接信道。所述“RRC連接設置”消息從基站1經FACH傳輸給移動站5。該“RRC連接設置”消息是移動站5在第二時刻t2接收的,并且同樣通過第二檢測裝置35,按照聯合檢測方法進行校正和檢測處理。處在第一時刻t1和第二時刻t2之間的時間段的作用是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建立一個信號化連接,該連接在下行連接中是通過FACH構成的,在上行連接中是通過RACH構成的。其中的RACH是基站1的無線蜂窩內的所有移動站均可進入的一個信道。所以信號化連接從第二時刻t2起完全被激活,并且可用于進行后面的信號化處理。
因為采用所述的聯合預畸變方法的預畸變僅專門適用于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建立的傳輸信息的傳輸信道,而不適用于所有處在基站1無線蜂窩內的移動站能夠接入的傳輸信道,所以聯合預畸變方法不能用于經FACH進行的信號化信息的交換。因此使用FACH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信號化信息時,還需要在移動站5內采用普通的畸變和檢測方法,例如按照聯合檢測法進行。根據該實施例,所述方法的條件是移動站5能夠支持按照聯合預畸變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的信號的接收,其方式是它將第一檢測裝置30與第一接收單元85連接,從而提供一種純粹的相關接收。這意味著移動站5可以接收JP預畸變信號。為了向移動無線網通知該性能,移動站5在得到了“RRC連接設置”消息后,向基站發出一條“UE性能信息”消息。UE在這里表示“用戶設備”,并且是指移動站5。“UE性能信息”消息的結構可從所述的文獻“RRC協議規范”中得知。所發出的“UE性能信息”消息還包括一個消息單元,其名稱為“UE模式性能”。在該消息單元內還發出以下信息,即移動站5是否支持TDD和/或FDD(頻分多址)。所述消息單元“UE模式性能”同樣公開在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參見下面的表1。
表1
根據本發明,在該消息單元“UE模式性能”內還應該插入附加的信息,它向基站1發出信號,該信號是移動站5是否應當向基站1發送“UE性能信息”消息,以支持聯合預畸變方法進行的預畸變處理。如表2所示,本發明以該方式補充了新的消息單元“UE模式性能”。
表2
補充的參數信息“TDD-模式(JD/JP)”在本實施例中表示在TDD工作模式中,移動站5支持對JP法預畸變信號的檢測。而注釋“僅對TDD模式”則表示,這種檢測的支持僅用于TDD工作模式。所述JP方法例如是不能用在FDD工作模式中的,因為從移動站5至基站1的下行信道中不能估算出從基站1至移動站5的上行信道脈沖應答,原因是在FDD工作模式中上行和下行信道有不同的頻率位置。
此時移動無線網可根據新的消息單元“UE模式性能”得知移動站5可以從基站1接收到JP預畸變信號。所述RRC將在此基礎上要求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讓移動站5發送一條對“UE性能信息”消息的接收確認,其形式為一條“UE性能信息確認”消息。該消息也是由移動站5按照JD方法進行校正和檢測,因為它還沒有在基站1內經過預畸變,并在FACH上發送給移動站5。
經FACH和RACH,隨后在移動站5和基站1或移動無線網之間對于收到的呼叫交換正式數據傳輸的參數,傳輸通過需建立的一條專有傳輸信道進行或者經需建立的多條專有傳輸信道進行。該過程在圖2中用雙箭頭“直接傳輸”表示。成功完成了參數的交換和確認后,對于需連接的傳輸信道經“直接傳輸”由基站1向移動站5通過FACH下行連接信道發送一條“RAB設置”消息(無線接入集合信道)。該“RAB設置”消息的結構同樣公開在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基站1用所述“RAB設置”消息通知移動站5正式的有效數據通信所需的配置。該配置基于此前經“直接傳輸”所交換的參數。不僅經“直接傳輸”在移動站5內接收的信號化信息,而且所述“RAB設置”消息均由基站1經FACH發送給移動站5,并且在移動站5內還要按照JD方法進行校正和檢測。所述“RAB設置”消息還包含一條消息單元,其名稱是“下行連接時隙信息”作為號碼信息,即在下行連接中使用的時隙內由移動站5在下行連接中建立的傳輸信道號碼信息,也就是說,表明在哪個時隙內移動站5經需建立的傳輸信道在下行連接中接收來自基站1的數據。所述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同樣公開在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見表3所示。
表3
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可以在下行連接中建立多條專有傳輸信道,其形式為每個移動站5均分配一個時隙。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的注釋“對每個時隙”的含義是對所分配的每個時隙適用相同的條件。
所述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是“RAB設置”消息的一個選擇消息單元。
根據本發明,基站1在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中還對每個所分配的時隙發出信號化信息,即數據在該時隙內是否在基站1中按照JP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用于經所建立的傳輸信道進行傳輸。其中所分配的不同時隙可得到不同的處理,即所分配的第一時隙的數據可以按照JP方法在基站1內進行預畸變,而所分配的第二時隙的數據在基站1內則不進行預畸變。所述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可以僅提供給每個對應于下行連接的相應建立的傳輸信道的時隙,并且表明數據在該時隙內是否已經在基站1中按照JP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或者沒有經過處理。其中可以規定在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中包含以下信息,即數據在分配給下行連接的一個時隙內是否已經在基站1中按照JP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或者沒有進行處理,對于所分配的多個時隙可以組合在一起,條件是數據在這些時隙內,在基站1中,采用了相同的處理方法。
表4給出了一個按照本發明實現的新的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的實例。
表4
根據表4所示的實例,所述“下行連接時隙信息”按照本發明向移動站5告知的消息是在移動站5的下行連接中,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需建立的傳輸信道所分配的所有時隙完全工作在TDD方式中,而且其傳輸的數據采用JP預畸變處理方法。
在圖2所示的信號化流程圖中,描述了在基站1中通過JP方法處理需發送數據的實例。當然還可以規定在基站1中對需發送數據采用任何其他的預畸變方法或處理方法,通過該方法可以提高移動站5接收這些數據的質量。相應地這些處理方法必須表示在新的消息單元“UE模式性能”,或者表示在新的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中。
在移動站5中對“RAB設置”消息的接收是在第三個時刻t3進行的。在第二時刻t2和第三時刻t3之間,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信號化信息的交換是經FACH在下行連接中進行的,而經RACH則在上行連接中進行,所以移動站5所接收的信號化信息可以在該實例中采用JD方法進行校正和檢測。接收到“RAB設置”消息后,移動站5將配置其物理層,并且建立從移動站5至基站1的一條新的物理上行連接傳輸信道。完成了配置后,移動站5經新建立的,而且剛剛配置好的上行連接傳輸信道向基站1發出一條“RAB配置完成”消息。通過該“RAB配置完成”消息,移動站5向基站1發出信號,表明它已經建立起這條從移動站5至基站1的上行連接傳輸信道,該信道專用于數據從移動站5向基站1的傳輸。
當發送出“RAB配置”消息后,基站1將相應地建立起一條從基站1至移動站5的下行連接傳輸信道,該信道專用于數據從基站1至移動站5的傳輸。經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建立的這兩條傳輸信道可以實現一種半復用TDD工作方式,其中一個或多個時隙分別構成一個專用上行連接傳輸信道,并且一個或多個與其不同的時隙分別構成一條專用的下行連接傳輸信道。以該時隙在相應的上行傳輸信道中傳輸的信息,基站1可以從中估算出對應的下行連接傳輸信道的一個脈沖應答,其中該估算出來的脈沖應答也表示對至少一個下行連接傳輸信道的脈沖應答的估算。該估算可用于在基站1內對需發送數據進行JP預畸變處理,所述數據經至少一個下行連接傳輸信道從基站1傳輸給移動站5。所有信號化信息和數據或有效數據,凡是由移動站5從此刻開始從基站1接收到的均在移動站5上的至少一條新的下行連接傳輸信道上接收。這不僅包括所接收的呼叫的原始數據和有效數據,也包括額外適用的信號化數據。所述用“數據交換”表示的處在移動站5和基站1之間的雙箭頭就是這種數據交換,它經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專用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傳輸信道之間的聯系進行。由基站1向移動站5發送的數據至少對于基站1內的一條下行連接傳輸信道要按照JP方法進行預畸變,并且傳輸給移動站5,此處它可通過純粹的相關接收用第一檢測裝置30檢測出來。
在圖3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中,所述信號化流程圖可以按以下方式變化,移動站5已經在第二時刻t2通過“RRC連接設置”消息從基站1分配到一條上行連接和一條下行連接信道,該信道專用于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的信號化信息交換。所述移動站5對“RRC連接設置”消息的確認方式是向基站1發送一條“RRC連接設置完成”消息,該消息可經新建立的上行連接信道傳輸給基站1,并且告知基站,該上行連接信道已經成功建立。其中在第二時刻t2已經分配給移動站5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可用于傳輸信號化信息,該信道與在第三時刻t3分配給移動站5的用于傳輸呼叫的有效數據的上行連接傳輸信道和下行連接傳輸信道是不同的。
當然也可以規定,在第二時刻t2分配給移動站5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也用于從第三時刻t3起進行針對呼叫的有效數據傳輸,其中在第二時刻t2建立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在第三時刻t3不必重新配置。第二個實施例是在圖3中顯示的,它是一種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需要重新配置的變化方案。
第二個實施例的特征是在第二時刻t2即分配給移動站5專有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而JP方法則仍然從第三時刻t3開始使用,并且如上所述在“RAB設置”消息中向移動站5發出信號。在使用于第二時刻t2分配給移動站5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時,也可在第三時刻t3后進行移動站5的JP方法的信號化,該方法是基站1自第三時刻t3起所使用的,也對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進行了必要的重新配置,所述配置是在移動站5向基站1發出“RAB設置完成”消息之后,并且在交換有效數據之前進行的,見圖3所示。對于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的信號化信息的重新配置還沒有由基站1進行預畸變,所以在移動站5內仍按JD方法校正和檢測。對于重新配置需要由基站向移動站5發送一條“TRCH重新配置”消息,該消息公開在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通過這條“TRCH重新配置”消息可以對一些參數,例如已經在第二時刻t2分配給移動站5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的數據進行重新配置。經過這種重新配置的上行連接信道,隨后由移動站5發送一條“TRCH重新配置完成”消息,移動站利用該消息通知基站1已經成功完成了上行連接信道的重新配置。其后,所進入的呼叫的有效數據交換將可以在基站1和移動站5之間經重新配置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進行。因為如第一個實施例所述,在“RAB配置”消息中,所述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就包含了基站1內預畸變的信息,所以“TRCH重新配置”消息在基站內將進行預畸變,例如按照JP方法進行,所以該消息在移動站5接收時可通過純粹的相關接收方法檢測出來。但是當然也可以規定,本發明所述“下行連接時隙信息”消息單元被集成“TRCH重新配置”消息內,使得“TRCH重新配置”消息在移動站5內仍按照JD方法校正和檢測,只有當隨后進行了進入的呼叫的有效數據交換后,并且必要時額外交換了信號化信息后,才在移動站5內通過純粹的相關接收進行檢測,因為所述信息在基站1內是按照JP方法進行預畸變處理的。其中還可以規定,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公開的“TRCH重新配置”消息(TRCH=傳輸信道)中含有消息單元“下行連接時隙信息”,該信息可通知移動站5,在基站1內是否進行了某種處理,例如對隨后需發送的數據進行了預畸變。
因為根據第二個實施例,從第二時刻t2開始,即建立一條專有下行連接信道,用于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信號化信息,所以從第二時刻t2起,即可由基站1對基站1發送的信號化信息進行預畸變,使得所述信息在移動站5內通過純粹的相關接收被檢測出來,達到在移動站5內從最早時刻起節約功率消耗的效果。從所述第二實施例出發,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得到圖4所示的第三實施例,移動站5在“RRC連接請求”消息內向基站1發出一條名稱為“原始UE性能”的消息單元,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移動站5是否支持預畸變處理,例如按照JP方法進行的處理,或者支持基站1中的其他處理。所述“RRC連接請求”消息公開在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它剛好與所屬的選擇性消息單元“原始UE性能”相同。該消息單元“原始UE性能”迄今為止還沒有被填入內容,如表5所示。
表5
根據本發明該消息單元可以如表6所示加以變換表6
在表6所示的實施例中,移動站5通過新的消息單元“原始UE性能(Capability)”告知基站1,它支持基站1內的JP方法預畸變處理。這種支持是通過所接收數據的純粹相關接收方式實現的。在第二時刻t2由基站1經上述FACH向移動站5傳輸的“RRC連接設置”消息將以未經預畸變的方式傳輸,并且在移動站5內通過JD方法校正和檢測。在該“RRC連接設置”消息中,如以上關于“TRCH重新配置”消息所述,規定了消息單元“下行連連接時隙信息”,通過該信息使基站1告知移動站5,所述數據在用于后續信號而建立的從移動站5至基站1的專有下行連接信道中是按照JP方法進行預畸變處理的。此外,隨著“RRC連接設置”消息還給移動站5分配至少一條下行連接信道和一條上行連接信道,用于后面的信號交換。移動站5確認“RRC連接設置”消息的方式是向基站1發送一條“RRC連接設置完成”消息,該消息經新建立的上行連接信道傳輸給基站1,并且告知基站,該上行連接信道已經成功建立。“UE性能信息”消息和“UE性能信息確認”消息的交換如圖4所示不再需要,所以隨后可以在所分配的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中進行“直接傳輸”,其中從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的數據已經按照JP方法進行了預畸變處理。以上方法首先適用于所有其他從基站1至移動站5為建立連接而發送的信號化數據和有效數據。所以在“RAB設置”消息中也不需要以下信息,即向移動站5告知基站1內的JP預畸變。但是,這種信息對于可能需要為上行連接和下行連接信道重新配置而規定的“TRCH重新配置”消息是必要的,因為在重新配置時可能需要給移動站5分配新的時隙。
圖5表示的是第四實施例,它對應于第一實施例,但區別是插入了一個附加的“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利用該消息可使基站1要求移動站5將“UE性能信息”消息發送給基站1。“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從基站1出發接續在“RRC連接設置”消息后面發送給移動站5,并且在其中同樣按照聯合檢測方法進行校正和檢測。所述“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同樣公開在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中。在該“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中,通常傳輸給移動站5的信息是關于用信號化信息交換的信號化數據的類型。根據本發明,在所述“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中還可以附加一個消息單元,它向移動站5查詢以下信息,即在基站1內有何種處理方式可得到移動站5的支持,其中在該附加的消息單元或者另一條附加的消息單元“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中,也可以包含以下由基站1向移動站5傳輸的信息,該信息是基站1內可能用何種方式對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在這里所述的實施例中,這樣一種附加的消息單元例如可以表明,有4種規定的處理方式可通過基站1完成,條件是將不予處理也算作一種處理方式。特別是可以在這里多數的實施例中表明基站1內可能進行的預畸變采用JP方法。該附加的消息單元還包括基站1所支持的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方式,或者包含圖1所示的第一消息。
所述附加消息單元可以選擇性地與“RRC連接設置”消息一起從基站1發送給移動站5,從而省略所述“UE性能信息請求”消息。因為在“RRC連接設置”消息中已經傳輸了“下行連接時隙信息”消息單元,所以附加消息單元也可以作為“下行連接時隙信息”消息單元的組合部分傳輸,所以在“RRC連接設置”消息中不需要附加的消息單元。
所述前3個實施例中的消息單元從基站1傳輸給移動站5時,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由基站1向移動站5發送的數據在基站1內是否進行了處理,相應地包含在圖1所示的第三消息中。而所述前3個實施例中的消息單元從移動站5傳輸給基站1時,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移動站5是否支持基站1對需發送數據在基站1內的處理,或者移動站5支持基站1內的何種處理方式,相應地包含在圖1所示的第二消息中。
在所述的第四實施例中,僅作為舉例假定在基站1內按照JP方法進行處理。然而也可以采用所述的消息單元對需發送數據在基站1內以任意處理方式發出信號。其中的信號可通過在對應的消息單元中插入一個或多個比特實現。當然也可以采取商定的方式,在第三消息中設置的一個比特用于一種基站1專門執行的處理需發送數據的方式,而未設置該比特則表示在基站1內不進行這種方式的處理。在第二消息中設置的一個比特可約定為,需發送數據的一種專用處理方式得到移動站5的支持。而未設置該比特則表示移動站5不支持這種處理方式。相應地也可對所述第一消息進行約定。在第一消息內設置的一個比特可以約定表示基站1支持一種專門的方式對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而未設置該比特則表示基站1不支持該處理方式。
此外,發送給基站1的第一消息還可包含一條附加的一般性系統信息,見所述文獻“RRC協議規范”公開的內容,連續地或者以固定的間隔向移動無線網內的所有移動站發射。該第一消息可以包含一條額外的消息單元,該消息向移動站指明,移動無線網或屬于該移動無線網的移動站支持何種方式對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這條額外的消息單元也可按照表6構成,然后由基站1發送,其名稱例如可以是“基站性能信息”消息單元。
圖6表示移動無線網的一個局部,其中發射站1表示第一基站,它覆蓋第一無線蜂窩1000,其中還設置了另一個發射站2,它表示第二基站,并且覆蓋第二無線蜂窩2000,所述第一無線蜂窩1000和第二無線蜂窩2000相鄰布置,并且在一個過渡區3000內有少許重疊。移動站5如圖6所示,在第一無線蜂窩1000內部的過渡區3000內移動。所述發射站1此時確認移動站5相對于第二基站2可以用較高接收質量進行信號交換,即高于第一基站1的質量。所以第一基站1通過第二基站2準備進行待建立或已建立連接的移交。這種移交也被稱為“交接”。為了準備和組織這種交接,在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間必須交換相應的信號化信息。其中可以規定,第一基站1在該信號化信息中向移動站5傳輸第三消息,該消息所包含的信息是在完成了移交后,在第二基站內是否對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以提高移動站5對該數據的接收質量,如果需要處理,則按照何種方式進行這種處理。通過這種方法,移動站5在交接的情況下,可以在從第一基站1更換到第二基站2之前,即在第二基站2和移動站5之間建立一條專有傳輸信道之前,以上述方式決定,采用何種方式對第二基站2發送的數據進行校正和檢測,以保證最佳的數據接收質量,同時又盡可能減小功率消耗。對第二基站發送的數據的可能的處理方式例如可以是第一基站1所支持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是與其不同的方式。當然,第二基站2也可以僅支持一種處理方式。
權利要求
1.在一個特別是基站的發射站(1)和一個特別是移動站的接收站(5)之間傳輸信號化信息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1)向接收站(5)傳輸第三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發射站(1)或者在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中,特別是當接收站(5)從一個無線網的第一無線蜂窩變換到第二無線蜂窩時,是否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以提高接收站(5)對所述數據的接收質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從發射站(1)向接收站(5)傳輸的第三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對需發送數據采用何種方式處理。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傳輸的第三消息涉及的是剛好一個用于需發送數據傳輸的傳輸信道。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傳輸的第三消息涉及的是多個用于需發送數據傳輸的傳輸信道,條件是在這些傳輸信道內的處理方式相同。
5.如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傳輸的第三消息涉及的信息是需由發射站(1)或者需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發出的數據是由一個天線(10)發射的,還是由多個天線(15)發射的。
6.如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傳輸的第三消息涉及的信息是需由發射站(1)或者需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傳輸的數據是否對需發出的信息進行預畸變處理,特別是按照一種聯合預畸變方法進行處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傳輸的第三消息涉及的信息是在接收站(5)和發射站(1)或者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之間,是否根據至少一個時隙傳輸信道的估算脈沖應答進行預畸變處理。
8.如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1)向接收站(5)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傳輸第二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在發射站(1)中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以及在接收站(5)中對該數據的檢測。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在發射站(1)中,需發送數據根據所述第二消息處理的方式得到接收站(5)對該數據檢測方式的支持。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經以上處理的需發送數據在一個傳輸信道內傳輸,該信道僅在發射站(1)和接收站(5)之間建立連接。
11.如權利要求8、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作為需發送數據,從發射站(1)向接收站(5)傳輸的信號化信息的最早處理時間是根據所述第二信息得知一個接收站(5)或多個接收站(5)所支持的發射站(1)的處理方式,其中在所述第三消息移送到接收站(5)后采用接收站(5)所支持的處理方式。
12.如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1)向接收站(5)在所述第三消息之前傳輸第一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以何種方式支持在發射站(1)中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消息經一個可連接多個接收站的傳輸信道傳輸。
14.如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信號化信息最早在第三信息發送完畢后,從發射站(1)或者從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向接收站(5)傳輸,并且所述信號化信息此前經一個可連接多個接收站的傳輸信道傳輸。
15.實施如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方法的接收站(5),特別是移動站,其特征是,設有第一計算裝置(20),它對一個特別是基站的發射站(1)發出的第三消息進行計算,以決定是否對由發射站(1)或者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向接收站(5)發出的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從而提高對發射站(1)或者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的接收質量。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對第三消息進行計算,以決定采用何種方式對由發射站(1)或者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發出的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
17.如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設有第一選擇裝置(25),它根據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計算出的第三消息對檢測裝置(30,35)進行選擇,所述檢測裝置可實現對由發射站(1)或者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發出的需發送數據的檢測。
18.如權利要求15、16或17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設有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它根據所述接收站(5)支持的對發射站(1)發出的需發送數據的處理方式,生成第二消息并且移送給發射站(1)。
19.如權利要求15至1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接收站(5),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對發射站(1)的第一消息進行計算,以決定采用何種方式支持發射站(1)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檢測該方式是否也支持接收站(5)的處理,并且所述第一計算裝置(20)對第一消息生成裝置(40)的控制方式是至少給出一種對第二消息的處理方式,該方式不僅得到發射站(1)的支持,而且也得到接收站(5)的支持。
20.實施如權利要求1至14中任何一項所述方法的發射站(1),特別是基站,其特征是,設有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它生成第三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發射站(1)或者在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中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以提高特別是一個移動站的接收站(5)對所述數據的接收質量,并且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將第三消息移送給接收站(5)。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發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在第三消息中給出在發射站(1)或者在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中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的方式。
22.如權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發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在移送第三消息之前生成第一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發射站(1)所支持的方式或者發射站(1)所支持的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的方式,并且所述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將第一消息移送給接收站(5)。
23.如權利要求20、21或22所述的發射站(1),其特征是,設有第二計算裝置(50),它對一個接收站(5)發出的第二消息進行計算,以決定采用何種方式支持接收站(5)對需發送數據的處理,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檢測該方式是否也支持發射站(1)的處理,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至少選擇一種處理方式,該方式不僅得到發射站(1)的支持,而且也得到接收站(5)的支持,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對第二消息生成裝置(45)的控制方式是在第三消息中至少給出一種所選擇的處理方式,并且所述第二計算裝置(50)對一個處理單元(55)的控制方式是它按照至少一種所選擇的方式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發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處理單元(55)執行一種預畸變處理,特別是按照一種聯合預畸變方法進行預畸變處理。
25.如權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發射站(1),其特征是,所述處理單元(55)經多個天線(15)發射需發送的數據。
26.一種消息單元,用于從一個特別是基站的發射站(1)向一個特別是移動站的接收站(5)發送消息,尤其是在信號化信息交換的范圍內進行發送,其特征是,所述消息單元包含的信息涉及是否對由發射站(1)或者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發出的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從而提高接收站(5)的接收質量。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消息單元,其特征是,所述消息單元包含的信息涉及以何種方式對需發送數據進行處理。
28.一種消息單元,用于從一個特別是基站的發射站(1)向一個特別是移動站的接收站(5)發送消息,尤其是在信號化信息交換的范圍內進行發送,其特征是,所述消息單元包含的信息涉及以何種方式支持處理由發射站(1)或者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發出的需發送數據,從而提高接收站(5)的接收質量。
29.一種消息單元,用于從一個特別是移動站的接收站(5)向一個特別是基站的發射站(1)發送消息,尤其是在信號化信息交換的范圍內進行發送,其特征是,所述消息單元包含的信息涉及以何種方式支持處理由發射站(1)或者由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發出的需發送數據,從而當接收站(5)檢測到該信號時,提高接收站(5)的接收質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在發射站(1)和接收站(5)之間傳輸信號化信息的方法,還提出了一種發射站、接收站和可逆的消息單元,其作用是減少移動接收站內的功率消耗。采用所述信號化信息從發射站(1)向接收站(5)傳輸第三消息,該消息中包含的信息是:在發射站(1)或者在隨后的與接收站(5)對應的另一個發射站(2)中,特別是當接收站(5)從一個無線網的第一無線蜂窩變換到第二無線蜂窩時,是否對需發送的數據進行處理,以提高接收站(5)對所述數據的接收質量。
文檔編號H04L27/36GK1370385SQ00811937
公開日2002年9月18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1999年8月30日
發明者馬丁·漢斯, 約瑟夫·勞門, 馬克·貝克曼, 福爾克爾·戴希曼 申請人:羅伯特·博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