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關于一種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關于一種對顯示模組背部進行散熱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顯示裝置被大量廣泛的使用在各式的電子產品中,例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導航裝置、醫療器材等等。此外,顯示裝置亦常用于作為單獨的顯示器,例如電視及電腦屏幕等。常見的顯示裝置包含液晶顯示裝置、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裝置及其他主動或被動的顯示裝置。
[0003]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的顯示裝置,散熱一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例如需針對光源、電路或其他熱源設置風扇等散熱機構。以液晶顯示裝置為例,背光模組經常為產生熱能的來源。此外,隨著面板解析度及顯示面積的提高,電路的功率也相應提高,因此產生了更多的熱需要被排除。傳統上會在顯示面板的背側設置散熱裝置,然而由于顯示面板的背側若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則會造成影像異常甚至傷害顯示面板,因此散熱裝置并不能與顯示面板的背側進行熱傳導,除非大量使用風扇等裝置,否則散熱效果將無法達到要求。然而以一些特殊要求的電子裝置而言,例如醫療儀器,大量的風扇將會造成過大的噪音,而不符合需求。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較好的散熱效率。
[0005]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降低因風扇而產生的噪音。本發明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支撐殼體及第一散熱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背面,其中,該背面包含第一散熱區塊;支撐殼體設置為與該背面相對,且該支撐殼體與該背面間夾有夾層空間;第一散熱模組,設置于該夾層空間內,該第一散熱模組包含第一散熱本體和第一彈性單元,第一散熱本體具有相背的第一熱交換面及第一受壓面,該第一熱交換面可熱交換地與該第一散熱區塊連接,第一彈性單元,被壓縮地設置于該第一受壓面及該支撐殼體之間,其中,該第一彈性單元以該支撐殼體為反力來源提供該第一受壓面第一壓迫力。
[0006]較佳的,該第一散熱本體具有導引柱,該導引柱設置于該第一受壓面上,該第一彈性單元包含線圈彈簧,該線圈彈簧套合于該導引柱上。
[0007]較佳的,該第一散熱本體具有多個散熱柱,該多個散熱柱設置于該第一受壓面上。
[0008]較佳的,該第一彈性單元包含線圈彈簧,該線圈彈簧套合于該多個散熱柱的其中之一上。
[0009]較佳的,還包含至少一限位單元,該至少一限位單元設置于第一散熱本體的一側,且該至少一限位單元連接于該背面及該支撐殼體中的至少其一,以限制該第一散熱本體在平行該背面的平面維度上的位移。
[0010]較佳的,該限位單元形成為條狀,且沿平行該第一散熱本體的側邊方向延伸。
[0011]較佳的,該支撐殼體包含至少一支撐板,該至少一支撐板與該第一受壓面相對,該第一彈性單元的一端抵觸于該至少一支撐板的其中之一。
[0012]較佳的,該第一散熱模組包含導熱介質層,該導熱介質層設置于該第一熱交換面及該第一散熱區塊之間,該導熱介質層分別較該第一熱交換面及該第一散熱區塊的材質具有彈性。
[0013]較佳的,還包含第二散熱模組,該第二散熱模組設置于該夾層空間內,該第二散熱模組包含第二散熱本體和第二彈性單元。第二散熱本體,具有相背的第二熱交換面及第二受壓面;其中,該背面包含獨立于該第一散熱區塊的第二散熱區塊,該第二熱交換面可熱交換地與該第二散熱區塊連接。第二彈性單元,被壓縮地設置于該第二受壓面及該支撐殼體之間。該第二彈性單元以該支撐殼體為反力來源提供該第二受壓面第二壓迫力。
[0014]較佳的,該第二壓迫力大于該第一壓迫力。
[0015]與現有技術相對比,本發明顯示裝置的顯示模組產生的熱能經由第一熱交換面傳導離開背面,而達到散熱的效果;由于第一彈性單元已被預先壓縮,因此已儲存有一彈性位能,而可以支撐殼體為反力來源,而在第一受壓面上施加第一壓迫力,藉由施加第一壓迫力,可使第一熱交換面與第一散熱區塊間的連接更為緊密,而進一步提升熱傳導的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顯示裝置的實施例示意圖;
[0017]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側剖視示意圖;
[0018]圖3為圖1的第一散熱模組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0019]圖4為圖3的第一散熱本體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0020]圖5A為顯不裝置的變化實施例不意圖;
[0021]圖5B為圖5A所不實施例的另一變化不意圖;
[0022]圖6為圖1的支撐殼體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0023]圖7為本發明顯示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0024]圖8為圖7所示實施例的側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散熱結構的顯示裝置;其中顯示裝置較佳包含非自發光及自發光顯示裝置。非自發光顯示裝置較佳可包含液晶顯示裝置,而自發光顯示裝置較佳可包含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裝置。顯示裝置較佳具有較高的像素配置,例如醫療級顯示裝置。此夕卜,本發明提供的散熱結構亦可與風扇等其他散熱裝置配合使用,但可有效降低風扇的使用量并降低噪音。
[0026]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100、支撐殼體300及第一散熱模組500。顯示模組100具有背面110,而背面110上的至少一部分為第一散熱區塊111。在此較佳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0為具有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因此背面110較佳即為背光模組的底面。顯示模組100在顯示影像時會產生熱,例如背光模組或內部其他電路模組產生的熱能,這些熱能即可經由第一散熱區塊111向外傳導。第一散熱區塊111包含背面110的至少一部分面積,在較極端的實施例中,第一散熱區塊111亦可遍及背面110的全部。當顯示模組100運作時,相較于背面110的其他區域,第一散熱區塊111較佳具有較高的操作溫度。
[0027]支撐殼體300設置成與背面110相對,亦即自顯示模組100的背側支撐顯示模組100。如圖1及圖2所示,支撐殼體300與背面110間夾有夾層空間200,供設置第一散熱模組500。支撐殼體300可包含金屬或塑料材質所形成的板件外殼,亦可為由肋條或橫梁及外框所組成的框架。第一散熱模組500包含有第一散熱本體510及第一彈性單元530。第一散熱本體510較佳為金屬或其他具良好熱傳效率的材質所制成,以將熱能自第一散熱區塊111導出。進一步如圖1及圖2所示,第一散熱本體510具有相背的第一熱交換面511第一受壓面513 ;其中第一熱交換面511可熱交換地與第一散熱區塊111連接。藉由此設計,可將顯示模組100產生的熱能經由第一熱交換面511傳導離開背面110,而達到散熱的效果。
[0028]第一熱交換面511與第一散熱區塊111的連接較佳包含直接或間接的連接,例如直接抵觸連接或藉由本實施例所示的導熱介質層400來連接。如圖2所示,導熱介質層400設置于第一熱交換面511與第一散熱區塊111間,并分別與第一熱交換面511及第一散熱區塊111貼合。較佳地,導熱介質層400分別較第一熱交換面511及第一散熱區塊111具有彈性,藉由充分地與第一熱交換面511與第一散熱區塊111上的微小凹陷或不平區域貼合,以增加熱傳導的效率。此外,第一受壓面513上較佳可設置有復數個散熱鰭片515來增加散熱的效果。
[0029]另如圖1及圖2所示,第一彈性單元530被壓縮地設置于第一受壓面513及支撐殼體300之間。由于第一彈性單元530已被預先壓縮,因此已儲存有一彈性位能,而可以支撐殼體300為反力來源,從而在第一受壓面513上施加第一壓迫力F1,換句話說,該第一彈性單元530以該支撐殼體300為反力來源提供該第一受壓面513第一壓迫力匕。藉由施加第一壓迫力F1,可使第一熱交換面511與第一散熱區塊111間的連接更為緊密,例如使導熱介質層400的厚度縮小或密度加大,而進一步提升熱傳導的效率。第一彈性單元530較佳可包含線圈彈簧、彈性橡皮或其他可藉由預壓而儲存彈性位能的元件。
[0030]與圖1所示的散熱模組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散熱本體510具有導引柱550,導引柱550設置于第一受壓面513上。當第一彈性元件530是線圈彈簧時,則可以套合于導引柱550上。藉由此設置,可以確保第一彈性元件530沿著導引柱550的延伸方向提供第一壓迫力,而減少歪斜的可能。此外,當第一受壓面513上僅設置單一的第一彈性元件530及導引柱550時,導引柱550較佳設置于第一受壓面513的中心。當具有多個第一彈性元件530及導引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