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dang)序號:10768290閱(yue)讀:471來源:國知局
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顯示裝置,具備:安裝部,在位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區域的周邊的非顯示區域中配置在其一端側;第1金屬層,形成在顯示區域與安裝部之間,在第1方向上延伸;第2金屬層,形成在非顯示區域的另一端側,在第1方向上延伸;層間絕緣膜,覆蓋第1及第2金屬層,非顯示區域中的膜厚比顯示區域中的膜厚薄;多個配線部,在顯示區域中與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排列于第1方向;第1端部,隔著層間絕緣膜與第1金屬層對置,與第1金屬層及多個配線部電連接;第2端部,隔著層間絕緣膜與第2金屬層對置,與第2金屬層及多個配線部電連接;第1端部及第2端部的至少一方沿著第2方向從接近于顯示區域的一側向顯示區域側相反側形成有狹縫。
【專利說明】 曰f駐罷業不表直
[0001 ] 本申請基于2014年12月25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4 — 262256號主張優先權,在此引用其全部內容。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3]液晶顯示裝置為了使液晶層中的液晶分子進行初始取向,具備在對置的基板的與液晶層接觸的面上形成的取向膜。如果在位于取向膜的下層的平坦化膜的表面上存在階差,則有可能在取向膜上發生成膜不良。作為一例,公開了這樣一種技術:在平坦化膜的圖案端部,平坦化膜具備膜厚較薄的薄膜部,從而避免發生較大的階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根據一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具備:安裝部,在位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區域的周邊的非顯示區域中被配置在該非顯示區域的一端側;第I金屬層,形成在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安裝部之間,在第I方向上延伸;第2金屬層,形成在上述非顯示區域的另一端側,在上述第I方向上延伸;層間絕緣膜,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第2金屬層覆蓋,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膜厚比在上述顯示區域中的膜厚薄;多個配線部,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在與上述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排列在上述第I方向上;第I端部,隔著上述層間絕緣膜與上述第I金屬層對置,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多個配線部電連接;以及第2端部,隔著上述層間絕緣膜與上述第2金屬層對置,與上述第2金屬層及上述多個配線部電連接;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的至少一方沿著上述第2方向從接近于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向與上述顯示區域側相反側形成有狹縫。
[0005]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2金屬層被配置在比上述第I金屬層距上述顯示區域更遠的位置。
[0006]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I金屬層具備在上述第I方向上排列的第I部分金屬層及第2部分金屬層;相鄰的上述第I部分金屬層及上述第2部分金屬層經由連接部相互電連接。
[0007]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I部分金屬層及上述第2部分金屬層和上述連接部使用相同的導電材料一體地形成。
[0008]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層間絕緣膜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具有第I膜厚,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I金屬層之間的區域、或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2金屬層之間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I膜厚薄的第2膜厚。
[0009]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層間絕緣膜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具有第I膜厚,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與上述第I金屬層或第2金屬層對置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I膜厚薄的第3膜厚。
[0010]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層間絕緣膜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具有第I膜厚,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I金屬層之間的區域、或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2金屬層之間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I膜厚薄的第2膜厚,在與上述第I金屬層或第2金屬層對置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2膜厚薄的第3膜厚。
[0011 ]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狹縫將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在與上述第I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貫通。
[0012]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狹縫將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貫通。
[0013]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狹縫形成在與上述配線部之間對應的位置。
[0014]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I金屬層或上述第2金屬層在與上述狹縫對置的位置形成有金屬層狹縫。
[0015]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層間絕緣膜具有形成在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第2金屬層對置的位置、將上述層間絕緣膜貫通的接觸部;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經由上述接觸部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第2金屬層電連接。
[0016]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與上述配線部一體地形成。
[0017]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接觸部按照每上述配線部形成。
[0018]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狹縫將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的與上述接觸部對置的區域之間在上述第2方向上貫通。
[0019]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具有與上述接觸部對置并被上述狹縫區劃出的部分;上述區劃出的部分是非矩形形狀。
[0020]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區劃出的部分的靠近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比遠離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長。
[0021]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區劃出的部分的靠近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比遠離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短。
[0022]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是與上述接觸部對置并被上述狹縫區劃出的部分;上述區劃出的部分沒有形成在一直線上。
[0023]根據一技術方案,該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透明導電膜,在上述第2方向上延伸,排列在上述第I方向上,與上述第I金屬層直接對置;以及傳感器電極,由上述透明導電膜、上述第I金屬層、上述第2金屬層、上述配線部、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構成;上述傳感器電極在上述顯示區域上顯示圖像的顯示期間被施加用來控制像素的顯示的電壓,在與上述顯示期間不同的時刻的檢測期間被施加用來檢測被檢測物的接近或接觸的電壓。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表示有關本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概略的立體圖。
[0025]圖2是表示像素的結構的圖。
[0026]圖3是表示顯示裝置的截面的圖。
[0027]圖4是表示第I基板上的傳感器電極的圖。
[0028]圖5是表示傳感器電極的構造的平面圖。
[0029]圖6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圖5中所圖示的VI—VI’的截面的圖。
[0030]圖7A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端部的形狀的圖。
[0031 ]圖7B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2]圖7C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3]圖7D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4]圖7E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5]圖7F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6]圖7G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7]圖7H是表示圖7A中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
[0038]圖8A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第2絕緣膜的形狀的圖。
[0039]圖8B是表示圖8A中所圖示的第2絕緣膜的變形例的圖。
[0040]圖8C是表示圖8A中所圖示的第2絕緣膜的變形例的圖。
[0041 ]圖8D是表示圖8A中所圖示的第2絕緣膜的變形例的圖。
[0042 ]圖8E是表示圖8A中所圖示的第2絕緣膜的變形例的圖。
[0043 ]圖8F是表示圖8A中所圖示的第2絕緣膜的變形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本公開不過是一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就保持實用新型的主旨而做的適當變更從而容易地想到的形態,當然也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中。此外,為了使說明變得更明確,與實際的形態相比,附圖中有關于各部的寬度、厚度、形狀等示意地表示的情況,但不過是一例,并不是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解釋。此夕卜,在本說明書和各圖中,有對于發揮與已有的圖相關而與上述內容相同或類似的功能的構成要素賦予相同的標號而適當省略重復的詳細說明的情況。
[0045]圖1是表示有關本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概略的立體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顯示裝置具有液晶顯示面板的情況進行說明,但并不限于此,作為顯示面板也可以使用有機電致發光等的自發光型顯示面板、或具有電泳元件等的電子紙型顯示面板等。
[0046]顯示裝置DSP具備顯示面板PNL、驅動顯示面板PNL的驅動IC芯片1C、照明顯示面板PNL的背光單元BL、控制模塊CM、以及柔性電路基板FPCl、FPC2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方向X例如是顯示面板PNL的短邊方向。第2方向Y是與第I方向X交叉的方向,是顯示面板PNL的長邊方向。此外,第3方向Z是與第I方向X及第2方向Y交叉的方向。
[0047]顯示面板PNL具備第I基板100、與第I基板100對置配置的第2基板200、和夾持在第I基板100與第2基板200之間的液晶層(后述的液晶層LQ)。顯不面板PNL具備顯不圖像的顯示區域DA及位于顯示區域DA的周邊的框狀的非顯示區域NDA。顯示面板PNL在顯示區域DA內具備在第I方向X及第2方向Y上以矩陣狀排列的像素PX。另外,顯示區域DA相當于在第2基板200中形成為框狀的周邊遮光層BMA的內側的區域。顯示面板PNL具有顯示圖像的顯示面PD和位于顯示面H)的相反側的背面PB。
[0048]背光單元BL被配置在顯示面板PNL的背面PB側。作為這樣的背光單元BL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形態,但關于詳細的構造省略說明。
[0049]驅動IC芯片IC被安裝在顯示面板PNL的第I基板100上。柔性電路基板FPCl被安裝在第I基板100上,將顯示面板PNL與控制模塊CM連接。柔性電路基板FPC2將背光單元BL與控制模塊CM連接。
[0050]這樣的結構的顯示裝置DSP相當于通過將從背光單元BL向顯示面板PNL入射的光由各像素PX有選擇地透射來顯示圖像的所謂透射型的液晶顯示裝置。但是,顯示裝置DSP也可以是通過將從外部朝向顯示面板PNL入射的外光由各像素PX有選擇地反射來顯示圖像的反射型的液晶顯示裝置,也可以是具備透射型及反射型的兩者的功能的半透射型的液晶顯示裝置。
[0051]圖2是表示像素的結構的圖。
[0052]各像素PX具備開關元件PSW、像素電極PE、共通電極CE、以及液晶層LQ等。開關元件PSW例如由薄膜晶體管(TFT)形成。開關元件PSW與柵極線G及信號線S電電連接。柵極線G例如在第I方向X上延伸。信號線S在第2方向Y上延伸。另外,柵極線G及信號線S既可以形成為直線狀,也可以是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彎曲。
[0053]像素電極PE電電連接在開關元件PSW上。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對置,通過在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之間產生的電場驅動液晶層LQ。保持電容CS例如形成在共通電極CE與像素電極PE之間。
[0054]圖3是表示顯示裝置的截面的圖。另外,這里表示將顯示裝置DSP沿著第I方向X切斷的剖視圖。
[0055]S卩,顯示裝置DSP具備上述顯示面板PNL及背光單元BL等。另外,圖示的顯示面板PNL主要具有與利用平行于基板主面的橫電場的顯示模式相對應的結構,但沒有被特別限制,也可以具有與利用相對于基板主面垂直的縱電場、相對于基板主面而傾斜方向的電場或者它們的組合的顯示模式相對應的結構。
[0056]在利用橫電場的顯示模式中,例如可以采用在第I基板100上具備像素電極PE及共通電極CE雙方的結構。在利用縱電場及斜電場的顯示模式中,可以采用例如在第I基板100上具備像素電極PE、在第2基板200上具備共通電極CE的結構。另外,這里的所謂基板主面,是與由相互正交的第I方向X和第2方向Y規定的X—Y平面平行的面。
[0057]顯示面板PNL具備第I基板100、第2基板200及液晶層LQ。第I基板100和第2基板200在形成了規定的間隙的狀態下被貼合。液晶層LQ被封入在第I基板100與第2基板200之間。
[0058]第I基板100使用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等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第I絕緣基板10形成。第I基板100在第I絕緣基板10的與第2基板200對置的一側具備信號線S、共通電極CE、像素電極PE、第I絕緣膜11、第2絕緣膜12、第3絕緣膜13、導電層EL、以及第I取向膜AL I等。另外,這里省略了開關元件PSW、柵極線G、以及夾在它們之間的各種絕緣膜的圖示。
[0059]信號線S形成在第I絕緣膜11之上,與像素PX具有的開關元件PSW的源極電極電電連接。開關元件PSW的漏極電極等也形成在第I絕緣膜11之上。
[0060]第2絕緣膜12配置在信號線S及第I絕緣膜11之上。共通電極CE形成在第2絕緣膜12之上。共通電極CE在第I方向X上隔開間隔地排列。導電層EL形成在共通電極CE之上,與共通電極CE電連接。這樣的導電層EL例如位于信號線S的正上方。
[0061]第3絕緣膜13配置在共通電極CE、導電層EL及第2絕緣膜12之上。像素電極PE形成在第3絕緣膜13之上。各像素PX具有的像素電極PE分別位于相鄰的信號線S之間,經由第3絕緣膜13與共通電極CE對置。此外,各像素電極PE在與共通電極CE對置的位置具有狹縫SL。這樣的共通電極CE及像素電極PE例如由氧化銦錫(I TO)或氧化銦鋅(IZO)等的透明的導電材料形成。第I取向膜ALl將像素電極PE及第3絕緣膜13覆蓋。
[0062]另一方面,第2基板200使用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等的具有光透射性的第2絕緣基板20形成。第2基板200在第2絕緣基板20的與第I基板100對置的一側具備遮光層BM、濾色部CF、外覆層OC、第2取向膜AL2等。
[0063]第2絕緣基板20具有圖1所示的位于顯示面H)側的第I主面20a、和位于與第I基板100對置側的第2主面20b。遮光層BM形成在第2絕緣基板20的第2主面20b上,區劃各像素PX。
[0064]濾色部CF分別形成在第2絕緣基板20的第2主面20b上,它們的一部分與遮光層BM重疊。濾色部CF包括例如由被著色為紅色的樹脂材料形成的紅色濾色部、由被著色為綠色的樹脂材料形成的綠色濾色部、由被著色為藍色的樹脂材料形成的藍色濾色部。進而,濾色部CF也可以包括由透明的樹脂材料或被較淡地著色的樹脂材料形成的白色濾色部。另外,濾色部CF也可以設在第I基板100上。外覆層OC將濾色部CF覆蓋。外覆層OC由透明的樹脂材料形成。第2取向膜AL2將外覆層OC覆蓋。
[0065]第I光學元件ODl配置在第I絕緣基板10與背光單元BL之間。第2光學元件0D2配置在第2絕緣基板20的第I主面20a側。第I光學元件ODl及第2光學元件0D2分別至少包括偏光板,也可以根據需要包括相位差板。第I光學元件ODl中包含的偏光板及第2光學元件0D2中包含的偏光板例如被配置為各自的吸收軸正交的正交尼科爾的位置關系。
[0066]圖4是表示第I基板的傳感器電極的圖。
[0067]第I基板100具備傳感器電極SE、安裝部MT、導線L及第I取向膜ALl。另外,第I基板100具有顯示區域M及非顯示區域NDA,在非顯示區域NDA中,具備位于第2方向Y的一側的一端101及位于第2方向Y的另一側的另一端102。
[0068]傳感器電極SE在顯示區域DA中在第2方向Y上形成為帶狀,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及另一端102側伸出。此外,傳感器電極SE在第I方向X上排列,形成在顯示區域DA的大致整面上。
[0069]安裝部MT在第I基板100的非顯示區域NDA中配置在一端101側。在圖示的例子中,具備安裝部MT的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的沿著第2方向Y的寬度比非顯示區域NDA的另一端102側的沿著第2方向Y的寬度長。在安裝部MT中,第I基板100具備驅動IC芯片1C。導線L在圖示的例子中,形成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從各傳感器電極SE向安裝部MT延伸。導線L將各自的傳感器電極SE與驅動IC芯片IC電連接。
[0070]第I取向膜AL通過在第I基板100的形成有傳感器電極SE的一側涂敷材料并使其硬化而形成。硬化例如通過光硬化或熱硬化等的化學反應實施。第I取向膜ALl例如由聚酰亞胺等的樹脂材料形成。第I取向膜ALl根據需要也可以進行取向處理,也可以匹配于液晶的顯示模式而由具備水平取向性或垂直取向性等的適當的取向性的材料形成。第I取向膜ALl遍及顯示區域DA的整面配置,并且其端部延伸到非顯示區域NDA。在非顯示區域NDA中,朝向一端101側延伸的第I取向膜ALl的沿著第2方向Y的寬度Dll比朝向另一端102側延伸的第I取向膜ALl的沿著第2方向Y的寬度D12長。例如,在一端101側的非顯示區域NDA中,第I取向膜ALl與傳感器電極SE的端部對置,還朝向安裝部MT延伸。另外,在圖示的例子中,在另一端102側的非顯示區域NDA中,第I取向膜ALl不延伸到與傳感器電極SE的端部對置的位置。
[0071]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傳感器電極SE作為靜電電容方式的接觸面板的電極發揮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傳感器電極SE施加電壓,將由被檢測物的接近帶來的電容變化從而產生的電壓變化或電流變化作為檢測信號向檢測電路傳送。另外,也可以是檢測電路裝備在圖1所示的驅動IC芯片1C、控制模塊CM、柔性電路基板FPCl等中,也可以裝備在搭載有本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DSP的電子設備中。檢測信號在檢測電路中被解析。檢測電路將檢測信號解析,檢測與顯示區域DA接近或接觸的被檢測物的在顯示區域DA內的位置。另外,在與上述傳感器電極SE協同作用而形成接觸面板的情況下,顯示裝置DSP優選的是還具備在第I方向X上延伸且在第2方向Y上排列的電極。
[0072]在本實施方式中,傳感器電極SE還包括上述共通電極CE。即,對于傳感器電極SE,在顯示區域DA上顯示圖像的顯示期間中,施加使液晶層LQ產生電場并對像素PX的顯示進行控制的電壓。并且,在與顯示期間不同的時刻的檢測期間中,在傳感器電極SE上施加用來檢測被檢測物的接近或接觸的電壓。
[0073]圖5是表示傳感器電極的構造的平面圖。
[0074]傳感器電極SE具備透明導電膜TC、第I金屬層MLl、第2金屬層ML2、配線部CL、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
[0075]透明導電膜TC相當于參照圖3而說明的共通電極CE,在顯示區域DA中在第2方向Y上形成為帶狀。此外,透明導電膜TC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及另一端102側伸出。
[0076]第I金屬層MLl形成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更具體地講,形成在顯示區域DA與安裝部MT之間。第2金屬層ML2形成在非顯示區域NDA的另一端102側。第I金屬層MLl及第2金屬層ML2分別在第I方向X上延伸。多個第I金屬層MLl (部分金屬層)在第I方向X上排列。相鄰的多個第I金屬層MLl經由第I連接部CNl相互被電連接。進而,這樣的第I連接部CNl與導線L電連接。此外,多個第2金屬層ML2(部分金屬層)在第I方向X上排列。相鄰的第2金屬層ML2經由第2連接部CN2相互電連接。第I金屬層MLl、第2金屬層ML2、第I連接部CNl、第2連接部CN2及導線L例如位于同一層,能夠使用相同的導電材料一并形成。
[0077]配線部CL相當于參照圖3而說明的導電層EL,與透明導電膜TC對置。多個配線部CL分別在顯示區域DA中在第2方向Y上延伸,在第I方向X上排列。此外,這些配線部CL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及另一端102側分別伸出。這些配線部CL例如沿著第I方向X以等間隔排列,但配線部CL彼此的間隔也可以不是一定。在圖示的例子中,配線部CL形成為平行于第2方向Y的直線狀,但配線部CL的形狀并不限定于直線狀,也可以彎曲。
[0078]第I端部BRl形成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與第I金屬層MLl對置。第I端部BRl經由第I接觸部CTl與第I金屬層MLl電連接。第I端部BRl與第I金屬層MLl同樣在第I方向X上延伸,此外,多個第I接觸部CTl在第I方向X上排列。
[0079]第2端部BR2形成在非顯示區域NDA的另一端102側,與第2金屬層ML2對置。第2端部BR2經由第2接觸部CT2與第2金屬層ML2電連接。第2端部BR2與第2金屬層ML2同樣在第I方向X上延伸,此外,多個第2接觸部CT2在第I方向X上排列。
[0080]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與多個配線部CL電連接。配線部CL、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例如位于同一層,可以使用相同的導電材料一體地形成。如以上那樣,構成傳感器電極SE的透明導電膜TC、第I金屬層MLl、第2金屬層ML2、配線部CL、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相互被電連接。[0081 ]另外,導線L、第I金屬層MLl、第2金屬層ML2、配線部CL、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使用鋁、金、銀、銅、絡、鉬、鉭、鈦、銦、銥、銠、媽等的導電材料形成。
[0082]圖6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圖5所圖示的VI— VI’的截面的圖。另外,在圖6的說明中,所謂“上”,是指相對于第I絕緣基板10、第I取向膜ALl位于的一側。此外,在圖6中,省略了位于顯示區域DA中的第3絕緣膜13及像素電極PE的圖示。
[0083]第I金屬層MLl及第2金屬層ML2在一例中形成在第I絕緣膜11之上,與在圖3中圖示的信號線S位于同一層,由與信號線S相同的材料形成。
[0084]第2絕緣膜12形成在第I絕緣膜11之上,相當于將第I金屬層MLl及第2金屬層ML2覆蓋的層間絕緣膜。第I接觸部CTl形成在與第I金屬層MLl對置的位置,將第2絕緣膜12貫通。第2接觸部CT2形成在與第2金屬層ML2對置的位置,將第2絕緣膜12貫通。第2絕緣膜12例如由丙烯樹脂等的有機材料形成,膜厚形成得比由無機材料形成的第I絕緣膜11厚。但是,第2絕緣膜12的上表面并不一定為平坦。在圖示的例子中,位于第I金屬層MLl及第2金屬層ML2的正上方的第2絕緣膜12的上表面與位于顯示區域DA的第2絕緣膜12的上表面相比沿著第3方向Z向上方突出。
[0085]透明導電膜TC形成在第2絕緣膜12之上。透明導電膜TC既可以與第I金屬層MLl及第2金屬層ML2對置,也可以不對置。在圖示的例子中,透明導電膜TC沒有形成在第I接觸部CTl及第2接觸部CT2的內部。
[0086]配線部CL形成在透明導電膜TC之上。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從配線部CL連續地形成。第I端部BRl形成在第2絕緣膜12之上,形成在第I接觸部CTl的內部。第I端部BRl在第I接觸部CTl的內部與第I金屬層MLl接觸而電連接。第2端部BR2形成在第2絕緣膜12之上,形成在第2接觸部CT2的內部。第2端部BR2在第2接觸部CT2的內部與第2金屬層ML2接觸而電連接。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受到第I金屬層MLl及第2金屬層ML2或第2絕緣膜12的上表面的階差的影響,包括與配線部CL相比沿著第3方向Z向上方突出的部分。
[0087]第I取向膜ALl在顯示區域DA中形成在比配線部CL靠上方。第I取向膜ALl在非顯示區域NDA的一端101側將第I端部BRl覆蓋,形成在第2絕緣膜12之上。另外,在圖示的例子中,第I取向膜ALl在非顯示區域NDA的另一端102側不覆蓋第2端部BR2。換言之,第I取向膜ALl沒有延伸到第2金屬層ML2的正上方的位置。
[0088]第I金屬層MLl被配置在從顯示區域DA的一端部DAA在第2方向Y上離開了相當于第I距離Dl的位置。第2金屬層ML2被配置在從顯示區域DA的另一端部DAB在第2方向Y上離開了相當于第2距離D2的位置。第2距離D2比第I距離Dl大。即,位于非顯示區域NDA的另一端102側的第2金屬層ML2與位于比非顯示區域NDA的另一端102側寬的一端101側的第I金屬層MLl相比,被配置在距顯示區域DA更遠的位置。另外,由于第I端部BRl與第I金屬層MLl對置,第2端部BR2與第2金屬層ML2對置,所以第2端部BR2與第I端部BRl相比被配置在距顯示區域DA更遠的位置。這里,顯示區域DA的一端部DAA及另一端部DAB相當于參照圖1而說明的周邊遮光層BMA的內緣的位置。
[0089 ]另外,在用來形成第I取向膜AL I的涂敷工序中,將第I取向膜AL I的液態材料在使第I絕緣基板10朝下使傳感器電極SE朝上的狀態下涂敷到第I基板100的表面上。此時,需要將第I取向膜ALl成膜到顯示區域DA的整面上。但是,在被涂敷液態材料的面上形成有階差的情況下,液態材料的擴散容易受阻。因此,研究了增加液態材料的涂敷量、遍及包括顯示區域DA在內的大范圍來進行液態材料涂敷的方法。
[0090]另一方面,在第I取向膜ALl由具有較高的透濕性的材料形成的情況下,不希望第I取向膜ALl延伸到第I基板100的端部而與外界氣體接觸。因此,優選的是,第I取向膜ALl形成為,止于與第I基板100的端部相比靠內側。近年來,希望顯示裝置DSP的窄框化,除了安裝部MT以外,沿著各邊的非顯示區域NDA的寬度有縮小的趨勢。因此,將液態材料從顯示區域DA朝向安裝部MT在比較大范圍中涂敷,另一方面,在除了安裝部MT以外的沿著各邊的非顯示區域NDA中涂敷的涂敷量被限制。
[0091]如上述那樣,顯示裝置DSP具備傳感器電極SE,該傳感器電極SE具有第I金屬層ML、第2金屬層ML2、配線部CL、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由于在第2端部BR2的正下方存在第2金屬層ML2,所以第2端部BR2的與第I取向膜ALl對置的一側的面與配線部CL的與第I取向膜ALl對置的面相比有位于沿著第3方向Z而遠離第I絕緣基板10的一側的情況。即,在使第I絕緣基板10朝下使傳感器電極SE朝上的狀態下,存在第2端部BR2的表面被配置在比配線部CL的表面高的位置,在第I取向膜ALl的基底層發生階差的情況。
[0092]根據第I實施方式,第2金屬層ML2被配置在與第I金屬層MLl相比距顯示區域DA更遠的位置。因此,即使對置于第2金屬層ML2的第2端部BR2的表面和配線部CL的表面發生階差,在第2端部BR2的附近的顯示區域DA中第I取向膜ALl的液態材料的擴散也不易被阻礙,能夠將第I取向膜ALl形成到顯示區域DA的另一端部DAB。另一方面,第I取向膜ALl的液態材料從顯示區域DA朝向安裝部MT遍及比較大的范圍而被涂敷,所以能夠將第I取向膜ALl可靠地形成到顯示區域DA的一端部DAA。因而,能夠遍及顯示區域DA的整體以大致均勻的膜厚形成第I取向膜AU。由此,能夠抑制因第I取向膜ALl的形成不良或膜厚的不均勻造成的顯示品質下降。
[0093]接著,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94]圖7A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端部的形狀的圖。此外,圖7B?圖7H是表示圖7A所圖示的端部的變形例的圖。另外,圖7A?圖7H所圖示的構造既可以單獨實施,也可以組合實施。
[0095]第3端部BR3沿著第I方向X不連續地形成。即,在圖7A所示的例子中,第3端部BR3沿著第2方向Y從顯示區域DA側形成有狹縫SLb。狹縫SLb在第3方向Z上將第3端部BR3貫通,在第2方向Y上將第3端部BR3貫通。狹縫SLb形成在與配線部CL31至CL35之間對應的位置。接觸部CT31至CT35分別按照配線部CL31至CL35形成。并且,狹縫SLb將第3端部BR3的與接觸部CT31至CT35對置的區域之間在第2方向Y上貫通。結果,第3端部BR3具有與接觸部CT31至CT35對置并被狹縫SLb區劃的部分BR31至BR35。部分BR31、部分BR32、部分BR33、部分BR34及部分BR35依次在第I方向X上排列。在圖示的例子中,部分BR31至BR35沿著第I方向X在同一直線上排列。
[0096]第3端部BR3與第3金屬層ML3對置。部分BR31與配線部CL31—體地形成,經由接觸部CT31與第3金屬層ML3電連接。此外,部分BR32與配線部CL32—體地形成,經由接觸部CT32與第3金屬層ML3電連接。此外,部分BR33與配線部CL33—體地形成,經由接觸部CT33與第3金屬層ML3電連接。此外,部分BR34與配線部CL34—體地形成,經由接觸部CT34與第3金屬層ML3電連接。此外,部分BR35與配線部CL35—體地形成,經由接觸部CT35與第3金屬層ML3電連接。另外,對于第3端部BR3,部分的個數及配線部的數目并不限于圖示的例子。
[0097]這樣的第3端部BR3能夠應用到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的至少一方中。第3金屬層ML3對應于圖5的第I金屬層MLl或第2金屬層ML2,接觸部CT31至CT35對應于圖5的第I接觸部CTl或第2接觸部CT2,配線部CL31至CL35對應于圖5的配線部CL。
[0098]根據這樣的第2實施方式,第3端部BR3沿著第I方向X不連續地形成。因此,即使對置于第3金屬層ML3的第3端部BR3的表面與配線部CL的表面發生階差,第3端部BR3的部分間的間隙也作為流路發揮功能,能夠促進涂敷工序中的液態材料從顯示區域DA向非顯示區域NDA的擴散。
[0099]在該第2實施方式中,并不限于圖6所示的第2距離D2比第I距離Dl大的情況,也可以是第2距離D2與第I距離Dl等同以下。即,與第I距離Dl及第2距離D2的大小關系無關,即使是第3端部BR3接近于顯示區域DA的情況,也能夠遍及顯示區域DA的整體以大致均勻的膜厚形成第I取向膜AU。因而,能夠得到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0100]圖7B所圖示的變形例的第3端部BR3與圖7A所圖示的第3端部BR3的不同點在于部分BR31至BR35的位置。即,在第I方向X上排列的部分BR31至BR35中的部分BR33的位置比部分BR32及部分BR34的位置在第2方向Y上距顯示區域DA更近。此外,部分BR31比部分BR32在第2方向Y上距顯示區域DA更遠。部分BR35比部分BR34在第2方向Y上距顯示區域DA更遠。即,在沿第I方向X排列的部分BR31至BR35中,位于中央的部分BR33距顯示區域DA最近,越是配置在遠離中央的位置的部分,距顯示區域DA越遠。
[0101]在這樣的變形例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特別是,在該變形例中,越是距第3端部BR3的中央遠的位置,越能夠促進液態材料的擴散。
[0102]圖7C所圖示的變形例的第3端部BR3與圖7A所圖示的第3端部BR3的不同點在于部分BR31至BR35的位置。即,在第I方向X上排列的部分BR31至BR35中的部分BR33的位置比部分BR32及部分BR34的位置在第2方向Y上距顯示區域DA更遠。此外,部分BR31比部分BR32在第2方向Y上距顯示區域DA更近。部分BR35比部分BR34在第2方向Y上距顯示區域DA更近。即,在沿第I方向X排列的部分BR31至BR35中,位于中央的部分BR33距顯示區域DA最遠,越是配置在遠離中央的位置的部分,距顯示區域DA越近。
[0103]在這樣的變形例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特別是,在該變形例中,越是距第3端部BR3的中央較近的位置,越能夠促進液態材料的擴散。
[0104]圖7D所圖示的變形例的第3端部BR3與圖7A所圖示的第3端部BR3的不同點在于部分BR31至BR35的形狀。即,部分BR31至BR35是非矩形形狀,距顯示區域DA近的一側的第I方向X的長度比距顯示區域DA遠的一側的第I方向X的長度長。
[0105]在這樣的變形例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特別是,在該變形例中,由于部分BR31至BR35的間隙隨著遠離顯示區域DA而被擴大,所以能夠朝向遠離顯示區域DA的一側促進液態材料的流出。
[0106]圖7E所圖示的變形例的第3端部BR3與圖7A所圖示的第3端部BR3的不同點在于部分BR31至BR35的形狀。即,部分BR31至BR35是非矩形形狀,距顯示區域DA近的一側的第I方向X的長度比距顯示區域DA遠的一側的第I方向X的長度短。
[0107]在這樣的變形例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特別是,在該變形例中,由于部分BR31至BR35的間隙在距顯示區域DA近的一側被擴大,所以能確保接納從顯示區域DA朝向第3端部BR3擴散的液態材料的容量。因此,能夠促進液態材料從顯示區域DA朝向第3端部BR3的擴散。
[0108]圖7F所圖示的變形例的第3端部BR3與圖7A所圖示的第3端部BR3的不同點在于部分BR31至BR35的形狀。即,部分BR31與在第I方向X上相鄰的部分BR32連續地形成。部分BR34與在第I方向X上相鄰的部分BR35連續地形成。部分BR33通過形成在部分BR32與部分BR33之間及部分BR33與部分BR34之間的狹縫SLb,與在第I方向X上相鄰的部分BR32及BR34不連續地形成。
[0109]即使在這樣的變形例中,由于在部分BR32與部分BR33之間及部分BR34與部分BR33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能夠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0110]圖7G所圖示的變形例的第3端部BR3與圖7A所圖示的第3端部BR3的不同點在于部分BR31至BR35的形狀。即,部分BR31通過形成在部分BR31與部分BR32之間的狹縫SLb,與在第I方向X上相鄰的部分BR32不連續地形成。部分BR33與在第I方向X上相鄰的部分BR32及BR34連續地形成。部分BR35通過形成在部分BR34與部分BR35之間的狹縫SLb,與在第I方向X上相鄰的部分BR34不連續地形成。
[0111]即使在這樣的變形例中,由于在部分BR31與部分BR32之間及部分BR34與部分BR35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能夠得到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0112]圖7H所圖示的變形例與圖7A所圖示的例子的不同點在于第3金屬層ML3的形狀。第3金屬層ML3形成為梳齒狀。第3金屬層ML3在與狹縫SLb對置的位置形成有金屬層狹縫SLm。金屬層狹縫SLm從顯示區域DA側形成,不將第3金屬層ML3在第2方向Y上貫通而在中途中斷。即,第3金屬層ML3在第2方向Y從顯示區域DA離開的位置上,在第I方向X上連續地形成。第3金屬層ML3與部分BR31至部分BR35分別對置。在該第3金屬層ML3中,在部分BR31與部分BR32之間、部分BR32與部分BR33之間、部分BR33與部分BR34之間及部分BR34與部分BR35之間的區域,形成有缺口。
[0113]在這樣的變形例中,在第3金屬層ML3的正上方形成階差,另一方面,在缺口的正上方階差被減小。因此,能確保接納從顯示區域DA朝向第3端部BR3擴散的液態材料的容量。因此,能夠促進液態材料從顯示區域DA朝向第3端部BR3的擴散。
[0114]接著,對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15]圖8A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第2絕緣膜12的形狀的圖。此外,圖8B?圖8F是表示圖8A所圖示的第2絕緣膜12的變形例的圖。另外,在圖SB?8F中,省略了位于顯示區域DA的第3絕緣膜13及像素電極PE的圖示。
[0116]傳感器電極SE具備第4端部BR4、第4金屬層ML4、接觸部CT4及配線部CL4。第4端部BR4隔著將第4金屬層ML4覆蓋的第2絕緣膜12與第4金屬層ML4對置。第4端部BR4經由接觸部CT4與第4金屬層ML4電連接。第4端部BR4與配線部CL4 一體地形成。這樣的第4端部BR4能夠應用到上述第I實施方式的第I端部BRl及第2端部BR2的至少一方中。第4金屬層ML4與圖5的第I金屬層MLl或第2金屬層ML2對應,接觸部CT4與圖5的第I接觸部CTl或第2接觸部CT2對應。
[0117]在該第3實施方式中,作為層間絕緣膜的第2絕緣膜12在非顯示區域NDA中的膜厚比在顯示區域DA中的膜厚薄。即,在圖8A所示的例子中,第2絕緣膜12在顯示區域DA中在第3方向Z上具有第I膜厚Wl。此外,第2絕緣膜12在顯示區域DA與第4金屬層ML4之間的區域中在第3方向Z上具有第2膜厚W2。第2膜厚W2比第I膜厚Wl薄。此外,第2絕緣膜12在與第4金屬層ML4對置的區域中在第3方向Z上具有第3膜厚W3。另外,第3膜厚W3是與第2膜厚W2等同以下。第3膜厚W3和第4金屬層ML4的第3方向Z的厚度的合計是第4膜厚W4。這里,第4膜厚W4比第2膜厚W2厚。
[0118]根據這樣的第3實施方式,位于第I取向膜ALl的下層的第2絕緣膜12其非顯示區域NDA中的膜厚比顯示區域DA中的膜厚薄。因此,在非顯示區域NDA中,抑制了比顯示區域DA突出的那樣的階差的形成。由此,能夠促進涂敷工序中的液態材料從顯示區域DA向非顯示區域NDA的擴散。
[0119]在該第3實施方式中,并不限于圖6所示的第2距離D2比第I距離Dl大的情況,也可以是第2距離D2與第I距離Dl等同以下。即,與第I距離Dl及第2距離D2的大小關系無關,即使是第4端部BR4接近于顯示區域DA的情況,也能夠遍及顯示區域DA的整體以大致均勻的膜厚形成第I取向膜AU。因而,能夠得到與上述第I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0120]在圖8B所圖示的變形例中,第2膜厚W2比第I膜厚Wl薄,第3膜厚W3比第2膜厚W2薄。這里,第4膜厚W4與第2膜厚W2大致相等。因而,在第4端部BR4和配線部CL4的邊界附近,在配線部CL4與第4端部BR4之間,在對置于第I取向膜ALl的面上不發生階差。
[0121]在圖8C所圖示的變形例中,第2膜厚W2比第I膜厚Wl薄,第3膜厚W3比第2膜厚W2薄。這里,第4膜厚W4比第2膜厚W2薄。因此,在第4端部BR4和配線部CL4的邊界附近,第4端部BR4的對置于第I取向膜ALl的面與配線部CL4的對置于第I取向膜ALl的面相比,在第3方向Z上相對于第I絕緣基板10更近。
[0122]在圖8D所圖示的變形例中,第2膜厚W2與第I膜厚Wl相等。第3膜厚W3比第2膜厚W2薄。這里,第4膜厚W4比第2膜厚W2厚。
[0123]在圖8E所圖示的變形例中,第2膜厚W2與第I膜厚Wl相等。第3膜厚W3比第2膜厚W2薄。這里,第4膜厚W4與第2膜厚W2大致相等。因而,在第4端部BR4和配線部CL4的邊界附近,在配線部CL4與第4端部BR4之間,在對置于第I取向膜ALl的面上不發生階差。
[0124]在圖8F所圖示的變形例中,第2膜厚W2與第I膜厚Wl相等。第3膜厚W3比第2膜厚W2薄。這里,第4膜厚W4比第2膜厚W2薄。因此,在第4端部BR4和配線部CL4的邊界附近,第4端部BR4的對置于第I取向膜ALl的面與配線部CL4的對置于第I取向膜ALl的面相比,在第3方向Z上相對于第I絕緣基板1更近。
[0125]在這樣的圖8B?圖8F所圖示的變形例中,也能夠得到與圖8A所圖示的第3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0126]另外,第丨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第3實施方式既可以單獨實施,也可以同時實施。如果同時實施,則能夠得到更好的效果。
[0127]根據本實施方式,只要是在形成有傳感器電極SE的面上通過涂敷、硬化而進行成膜的膜即可,并不限定于取向膜,都能夠抑制顯示區域中的成膜不良。因而,在這樣的膜給顯示品質帶來影響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本實施方式提供能夠抑制顯示品質下降的顯示裝置。
[0128]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抑制顯示品質下降的顯示裝置。
[0129]以上通過例示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但這些實施方式只是例示,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事實上,這些新的實施方式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體現;而且,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對這里給出的實施方式進行各種省略、替代及變更。權利要求書和其等同物包含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內的這些形式或變更。
【主權項】
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 安裝部,在位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區域的周邊的非顯示區域中被配置在該非顯示區域的一端側; 第I金屬層,形成在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安裝部之間,在第I方向上延伸; 第2金屬層,形成在上述非顯示區域的另一端側,在上述第I方向上延伸; 層間絕緣膜,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第2金屬層覆蓋,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膜厚比在上述顯示區域中的膜厚薄; 多個配線部,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在與上述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第I方向上排列; 第I端部,隔著上述層間絕緣膜與上述第I金屬層對置,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多個配線部電連接;以及 第2端部,隔著上述層間絕緣膜與上述第2金屬層對置,與上述第2金屬層及上述多個配線部電連接; 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的至少一方沿著上述第2方向從接近于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向與上述顯示區域側相反側形成有狹縫。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金屬層被配置在比上述第I金屬層距上述顯示區域更遠的位置。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金屬層具備在上述第I方向上排列的第I部分金屬層及第2部分金屬層; 相鄰的上述第I部分金屬層及上述第2部分金屬層經由連接部相互電連接。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部分金屬層及上述第2部分金屬層和上述連接部使用相同的導電材料一體地形成。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層間絕緣膜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具有第I膜厚,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I金屬層之間的區域、或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2金屬層之間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I膜厚薄的第2膜厚。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層間絕緣膜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具有第I膜厚,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與上述第I金屬層或第2金屬層對置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I膜厚薄的第3膜厚。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層間絕緣膜在上述顯示區域中具有第I膜厚,在上述非顯示區域中的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I金屬層之間的區域、或上述顯示區域與上述第2金屬層之間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I膜厚薄的第2膜厚,在與上述第I金屬層或第2金屬層對置的區域中具有比上述第2膜厚薄的第3膜厚。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狹縫將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在與上述第I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貫通。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狹縫將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在上述第2方向上貫通。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狹縫形成在與上述配線部之間對應的位置。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金屬層或上述第2金屬層在與上述狹縫對置的位置形成有金屬層狹縫。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層間絕緣膜具有形成在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第2金屬層對置的位置、將上述層間絕緣膜貫通的接觸部; 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經由上述接觸部與上述第I金屬層及上述第2金屬層電連接。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與上述配線部一體地形成。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觸部按照每個上述配線部形成。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狹縫將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的與上述接觸部對置的區域之間在上述第2方向上貫通。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具有與上述接觸部對置并被上述狹縫區劃出的部分; 上述區劃出的部分是非矩形形狀。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區劃出的部分的靠近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比遠離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長。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區劃出的部分的靠近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比遠離上述顯示區域的一側的上述第I方向的長度短。19.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端部或上述第2端部是與上述接觸部對置并被上述狹縫區劃出的部分; 上述區劃出的部分沒有形成在一直線上。2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 透明導電膜,在上述第2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第I方向上排列,與上述第I金屬層直接對置;以及 傳感器電極,由上述透明導電膜、上述第I金屬層、上述第2金屬層、上述配線部、上述第I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構成; 上述傳感器電極在上述顯示區域上顯示圖像的顯示期間被施加用來控制像素的顯示的電壓,在與上述顯示期間不同的時刻的檢測期間被施加用來檢測被檢測物的接近或接觸的電壓。
【文檔編號】G02F1/1337GK205450518SQ201521101069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5日
【發明人】大沼高裕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本顯示器
網(wa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