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馬達以及車載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dang)序號:10659914閱讀(du):256來源:國知局
馬達以及車載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馬達以及車載裝置,該馬達,包括:轉子,其具有以在軸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軸;定子,其與轉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個線圈;軸承,其支承軸;金屬制的軸承保持架,其從軸向覆蓋定子,并支承軸承;匯流條,其相對于定子位于比軸承保持架靠軸向外側的位置,并具有與從線圈延伸的線圈端連接的連接端子;線圈支架,其位于定子與軸承保持架之間,并固定于定子,在軸承保持架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線圈端穿過的貫通孔,線圈支架具有絕緣支承部,在絕緣支承部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線圈端穿過的開口部,絕緣支承部的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軸承保持架的貫通孔的內側。
【專利說明】
馬達以及車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馬達以及車載裝置。【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一種內轉子型無刷馬達。例如,以往的馬達具有:軸承;保持軸承的絕緣板;以及位于比絕緣板靠軸向外側的匯流條。該馬達的線圈的繞組端穿過設置于絕緣板的貫通孔來與匯流條的端子連接。繞組端通過貫通孔來進行定位,從而與匯流條的端子的連接變得容易。
[0003]由于車載用的馬達承受較強的振動,因此作為保持軸承的部件優選使用剛性較高的金屬材料。然而,在保持軸承的部件為金屬材料的情況下,存在不能夠確保與線圈端的絕緣的問題。
[0004]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防止線圈端的短路的同時,使線圈端的定位變得容易的馬達。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馬達的一個實施方式包括:轉子,其具有以在軸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軸;定子,其與所述轉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個線圈;軸承,其支承所述軸;金屬制的軸承保持架,其從軸向覆蓋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軸承;匯流條,其相對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軸承保持架靠軸向外側的位置,并具有與從所述線圈延伸的線圈端連接的連接端子; 線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與所述軸承保持架之間,并固定于所述定子。在所述軸承保持架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線圈端穿過的貫通孔。所述線圈支架具有絕緣支承部,在所述絕緣支承部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線圈端穿過的開口部。絕緣支承部的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所述軸承保持架的貫通孔的內側。
[0006]本發明的馬達的一個實施方式包括:轉子,其具有以在軸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軸;定子,其與所述轉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個線圈;軸承,其支承所述軸;金屬制的軸承保持架,其從軸向覆蓋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軸承;匯流條,其相對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軸承保持架靠軸向外側的位置,并具有與從所述線圈延伸的線圈端連接的連接端子; 以及匯流條保持架,其支承所述匯流條。在所述軸承保持架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線圈端穿過的貫通孔。所述線圈支架具有絕緣支承部,在所述絕緣支承部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線圈端穿過的開口部。絕緣支承部的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所述軸承保持架的貫通孔的內側。
[0007]根據本發明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能夠提供一種在防止線圈端的短路的同時使線圈端的定位變得容易的馬達。
[0008]有以下的本發明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參照附圖,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驟、特點和優點。【附圖說明】
[0009]圖1是一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平面圖。
[0010]圖2是一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剖視圖。
[0011]圖3是一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分解立體圖。
[0012]圖4是一實施方式的馬達的局部剖視圖。
[0013]圖5是一實施方式的定子的平面圖。
[0014]圖6是變形例1的定子的平面圖。
[0015]圖7是變形例2的定子的平面圖。
[0016]圖8是變形例3的定子的平面圖。[〇〇17]圖9是變形例4的線圈支架的立體圖。
[0018]圖10是包括變形例5的線圈支架的馬達的剖視圖。
[0019]圖11是變形例6的馬達的平面圖。
[0020]圖12是變形例6的馬達的局部剖視圖。
[0021]圖13是一實施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馬達進行說明。另外,本發明的范圍并不限于以下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范圍內可以任意地變更。并且,在以下附圖中,為了理解各結構,存在實際的結構與各結構的比例尺及數量等不同的情況。
[0023]在附圖中,示出了與馬達的中心軸線J平行的Z軸。并且,在以下說明中,將Z軸方向的正的一側(+Z側)稱為“上側”,將Z軸方向的負的一側(-Z側)稱為“下側”。并且,只要沒有特別地說明,在以下說明中,將以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將以中心軸線J為中心的周向、即繞中心軸線J的方向簡稱為“周向”,將與中心軸線J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或Z軸方向)稱為軸向。
[0024]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所謂在軸向上延伸除了指嚴格地在與中心軸線J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情況以外,還包括在相對于軸向不足45度的范圍內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況。并且,在本說明書中,所謂在徑向上延伸除了指嚴格地在徑向上、即在與上下方向(Z軸方向) 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況以外,還包括在相對于徑向不足45度的范圍內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況。
[0025]< 馬達 >
[0026]圖1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的平面圖(從+Z側觀察的圖)。圖2是沿著圖1的I1-1I線的馬達1的剖視圖。圖3是馬達1的分解圖。[〇〇27]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包括轉子10、定子20、第一軸承12、第二軸承13、軸承保持架30、具有匯流條40的匯流條單元49、線圈支架50以及機殼60。
[0028][轉子][〇〇29]如圖2所示,轉子10具有軸11、轉子鐵芯14以及轉子磁鐵15。軸11以在軸向(Z軸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J為中心。軸11被第一軸承12和第二軸承13支承為能夠繞中心軸線J 旋轉。軸11的上側端部11a相對于軸承保持架30向上側突出。并且,在軸11的上側端部11a固定有傳感器磁鐵16。在傳感器磁鐵16的上側,與其相向配置有省略圖示的傳感器元件,通過傳感器元件測量軸11的旋轉角度。軸11的下側端部1 lb經由輸出軸孔部6 la向機殼60的外部突出。在軸11的下側端部1 lb安裝有馬達1的驅動對象物。
[0030]轉子鐵芯14固定于軸11。轉子鐵芯14在周向上包圍軸11。轉子磁鐵15固定于沿著轉子鐵芯14的周向的外側面。轉子鐵芯14以及轉子磁鐵15與軸11成為一體地旋轉。
[0031][定子][〇〇32]如圖2所示,定子20與轉子10對置并包圍轉子10的徑向外側。定子20具有定子鐵芯 25、上側絕緣件26、下側絕緣件27以及多個線圈21。定子鐵芯25具有鐵芯背部25a和從鐵芯背部25a向徑向內側延伸的多個齒部25b。線圈21通過上側絕緣件26以及下側絕緣件27卷繞于齒部25b。[〇〇33]上側絕緣件26位于定子鐵芯25的上側。下側絕緣件27位于定子鐵芯25的下側。上側絕緣件26和下側絕緣件27覆蓋定子鐵芯25的齒部25b的周向端面以及軸向端面。
[0034]圖4是選取了沿馬達1的中心軸線J且與圖2不同的截面的局部剖視圖。如圖4所示, 在上側絕緣件26設置有向上側延伸的多個爪部26a。爪部26a沿定子20的內周緣設置。在爪部26a的上端部設置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突起26b。爪部26a的上端部的突起26b掛在后述的線圈支架50的爪承接部56上。[〇〇35]圖5示出了定子20的平面圖(從+Z側觀察的圖)。另外,在圖5中,示出了定子20容納于機殼60的狀態。并且,在圖5中,例示性地示出了一個匯流條40。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定子20具有十二個線圈21。線圈線22從各線圈21延伸出來。線圈線22經過定子20的上側被拉繞至線圈支架50的開口部53(圖1參照)的下側。為線圈線22的端部的線圈端21a穿過開口部53并在開口部53的上側連接于匯流條40。[〇〇36]十二個線圈21構成兩組三相電路。一個三相電路分別在U相、V相、W相具有兩個線圈21。另一個三相電路分別在U’相、V’相、W’相具有兩個線圈21。從同組的三相電路的同相的線圈21延伸的線圈端21a彼此連接于同一匯流條40。由此,同組的三相電路的同相的線圈 21彼此并聯。
[0037]從各線圈21向上下各引出一條線圈線22。線圈端21a為從線圈21的卷繞起始部或卷繞結束部向上側延伸出的線圈線22的端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線22被從各線圈21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連接端子側(上側)引出的位置為定子20的徑向外偵t從線圈21延伸的線圈線22在定子20的上側被從徑向外側向內側拉繞,并在線圈端21a 上,在定子20的徑向內側附近連接于匯流條40。因此,線圈線22沒有集中在定子20上表面的徑向內側、或外側,能夠在抑制線圈線22在上下方向(軸向)上重疊的同時進行拉繞,進而能夠抑制定子20的軸向尺寸增大。[〇〇38][軸承][〇〇39]如圖2所示,第一軸承12以及第二軸承13將軸11支承為能夠旋轉。第一軸承12位于定子20的上側。第二軸承13位于定子20的下側。第一軸承12以及第二軸承13的結構并沒有特別地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軸承。
[0040][軸承保持架]
[0041]如圖2所示,軸承保持架30位于定子20的上側,并從軸向上側覆蓋定子20。軸承保持架30支承第一軸承12。軸承保持架30固定于機殼60。軸承保持架30的俯視(XY面觀察)形狀例如是與軸11同心的圓形。軸承保持架30具有第一軸承保持部33和圓板部32。[〇〇42]第一軸承保持部33為與軸11同心的圓筒狀。在第一軸承保持部33的徑向內側嵌合有第一軸承12的外圈。第一軸承保持部33具有從上端向徑向內側延伸的上緣部33b。在上緣部33b的中央設置有與軸11同心的圓形的孔部33a。軸11a貫通于孔部33a。[〇〇43]圓板部32從第一軸承保持部33向徑向外側延伸。圓板部32的上下表面與中心軸線 J正交。在圓板部32設置有多個貫通孔31。即,在軸承保持架30設置有多個貫通孔31。貫通孔 31沿軸向貫通軸承保持架30。從線圈21延伸的線圈端21a穿過貫通孔31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個貫通孔31中穿過多條(兩條)線圈端21a。
[0044]軸承保持架30為金屬制成。因此,軸承保持架30剛性強,能夠牢固地支承第一軸承 12。即使在振動下,通過第一軸承12被軸承保持架30支承的軸11也難以相對于中心軸線J引起軸振動。由此,即使在振動下,也能夠使馬達1的旋轉性能穩定。
[0045][機殼][〇〇46]機殼60支承定子20和第二軸承13。如圖2所示,機殼60具有朝向上側開口的筒狀。 機殼60具有馬達筒狀部62、底部63以及第二軸承保持部61。[〇〇47]馬達筒狀部62具有包圍定子20的徑向外側的圓筒形狀。在馬達筒狀部62的內側面固定有定子20。底部63設置于馬達筒狀部62的下端。第二軸承保持部61位于底部63的俯視時的中央。第二軸承保持部61為與軸11同心的圓筒狀。第二軸承13的外圈嵌合于第二軸承保持部61的徑向內側。第二軸承保持部61具有從下端向徑向內側延伸的下緣部61b。在下緣部61 b的中央設置具有與軸11同心的圓形的輸出軸孔部61 a。[〇〇48][匯流條單元][〇〇49] 如圖2所示,匯流條單元49位于軸承保持架30的上側。匯流條單元49覆蓋機殼60的上側開口。匯流條單元49固定于機殼60。匯流條單元49具有匯流條保持架48和多個(六個) 匯流條40。
[0050]如圖1所示,匯流條40具有主體部42和連接端子41。主體部42具有用于與圖示省略的外部裝置連接的插座部42a。[〇〇511連接端子41與從線圈21延伸的線圈端2 la連接。連接端子41具有朝向徑向外側開口的U字形狀。連接端子41與線圈端21a通過在夾持線圈端21a的狀態下進行焊接而連接。另夕卜,在圖1中,示出了連接端子41與線圈端21a連接之前的狀態。連接端子41以夾持線圈端 21 a的方式通過電極棒(圖示省略)被加壓,進一步通過從電極棒流經電流,來與線圈端21 a 進行焊接(電阻焊接)。[0〇52]連接端子41從主體部42向徑向內側延伸。線圈端2 la在定子20的上側被從徑向外側附近的位置向徑向內側附近拉繞,來與連接端子41連接。[〇〇5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個連接端子41連接有多個(兩個)線圈端21a。連接于連接端子41的多個線圈端21a為同相的線圈端21a。像這樣,通過將多個線圈端21a連接于匯流條40 的一個連接端子41,能夠減少匯流條40的數量。而且,通過將線圈端21a連接于連接端子41, 能夠將同相的線圈端21a彼此接線。即,能夠在制造工序中,省略用于線圈端21a的接線的工序,從而能夠達到制造工序的簡化。[〇〇54]匯流條保持架48由樹脂材料構成,通過埋入匯流條40的一部分進行嵌件成型來構成一體化的匯流條單元49。如圖1所示,匯流條保持架48具有圓筒部45、匯流條保持部46以及多個橋部47。圓筒部45具有與軸11同心的圓筒形狀并向上下開口。軸11貫通于圓筒部45 的內側。匯流條保持部46具有從外側包圍圓筒部45的圓環形狀。匯流條40的主體部42被埋入匯流條保持部46的內部。在圓筒部45與匯流條保持部46之間設置有在徑向上延伸的橋部 47。并且,匯流條40的連接端子41位于圓筒部45與匯流條保持部46之間。
[0055][線圈支架][〇〇56]如圖2所示,線圈支架50位于定子20與軸承保持架30之間。線圈支架50固定于定子 20。線圈支架50例如由樹脂等絕緣材料構成。[〇〇57]如圖3所示,線圈支架50具有環狀板部55、多個(六個)絕緣支承部51以及多個爪承接部56。使線圈端21a穿過的開口部53設置于絕緣支承部51。[〇〇58]環狀板部55由圓環形狀的板材構成,且上下表面與中心軸線J正交。在環狀板部55 的中央設置有與軸11同心的圓形開口 55a。軸11貫通于圓形開口 55a。環狀板部55位于定子 20的上側、且位于軸承保持架30的下側。因此,環狀板部55將在定子20的上側被拉繞的線圈線22(圖5參照)的上側覆蓋,來確保線圈線22與軸承保持架30的絕緣。[〇〇59]如圖4所示,多個爪承接部56分別從環狀板部55的內周緣55b向下側延伸。多個爪承接部56從軸向觀察配置在與上側絕緣件26的爪部26a重疊的位置。爪承接部56具有向下側延伸的一對支承軸56a和將支承軸56a的下端彼此連接的下端爪承接體56b,構成矩形的框狀。
[0060]上側絕緣件26的爪部26a的突起26b被爪承接部56的下端爪承接體56b鉤住。即,線圈支架50的爪承接部56與上側絕緣件26的爪部26a構成搭扣配合。通過搭扣配合,線圈支架 50固定于上側絕緣件26。線圈支架50通過對齊周向的位置而與定子20重合,從而能夠容易地固定于定子20。[0〇61 ]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為將線圈支架50固定于定子20的結構,能夠提高向線圈端 21a的開口部53以及貫通孔31插入的容易性。在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中,組裝作業員在使線圈端21a穿過線圈支架50的開口部53的同時將線圈支架50安裝于定子20。之后,在使線圈端 21a從線圈支架50的上側穿過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同時安裝軸承保持架30。像這樣, 通過為將線圈支架50固定于定子20的結構,能夠構成線圈端21a分別插入到開口部53和貫通孔31中的組裝順序。并且,在軸承保持架30的安裝工序中,由于線圈端21a被線圈支架50 支承,因此線圈端21a向貫通孔31的插入較為容易。作為比較例,假想線圈支架50固定于軸承保持架30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組裝作業員需要將線圈端21a連續插入到線圈支架50的開口部53和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中。并且,在插入時,由于線圈端21a失去支承,因此增加了插入的困難性。[〇〇62] 如圖3所示,線圈支架50的多個絕緣支承部51沿環狀板部55的內周緣55b在周向上排列設置。在絕緣支承部51設置有貫通于軸向的開口部53。并且,絕緣支承部51具有從開口部53的邊緣沿軸向朝向軸承保持架30側(即上側)延伸的壁部52。
[0063]如圖1所示,開口部53為從軸向觀察在徑向上延伸的圓角的長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個開口部53穿過多條(兩條)線圈端21a。穿過同一開口部53的多個線圈端21a為同相的線圈端2 la。通過在開口部53使同相的線圈端21a匯總穿過,能夠防止異相的線圈端2 la 彼此短路。并且,開口部53實現了將連接于匯流條40的一個連接端子41的線圈端21a收攏的功能,從而線圈端21 a向連接端子41的連接變得容易。
[0064] 如圖2所示,開口部53沿軸向具有大小不同的第一區域53a和第二區域53b。第一區域53a位于上側(與定子20相反的一側),第二區域53b位于下側。與第一區域53a相比,第二區域53b開口較大。第一區域53a為開口部53的最窄的部分。第一區域53a與第二區域53b通過錐形面平緩地相連。即,開口部53朝向定子20側(下側)擴展。由于線圈端21a被從定子20 側插入到開口部53中,因此通過使開口部53為朝向下側擴展的形狀,插入作業變得容易。 [〇〇65]開口部53的第一區域53a(即,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穿過開口部53的線圈端21a穿過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由此,開口部53能夠抑制軸承保持架30與線圈端21a的接觸。
[0066] 壁部52從開口部53的邊緣向上側延伸,并具有筒狀。即,在壁部52的內側設置有開口部53。壁部52包圍并支承線圈端21a的外周。由此,壁部52變得能夠通過軸向上的足夠的長度來支承線圈端21a的外周,從而能夠提高線圈端21a的支承的可靠性。[〇〇67]壁部52貫通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壁部52位于線圈端21a的外周與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之間。由此,線圈端21a與貫通孔31的內周面通過壁部52被隔開, 從而能夠提高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絕緣的可靠性。[〇〇68]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馬達1,通過利用線圈支架50的絕緣支承部51來支承線圈端 21a,能夠對線圈端21a進行定位。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線圈端21a與匯流條40的連接端子 41的連接。并且,通過線圈支架50的絕緣支承部51的支承,能夠防止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接觸。即,能夠提高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絕緣的可靠性, 從而提高馬達1的動作的穩定性。
[0069]<變形例1?變形例3>[0〇7〇]接下來,對上述的馬達1能夠采用的變形例1?變形例3的定子20A進行說明。圖6? 圖8是示出變形例1?變形例3的定子20A、20B、20C的平面圖。另外,在圖6?圖8中,示出了定子20A、20B、20C容納于機殼60的狀態。并且,在圖6?圖8中,例示性地示出了一個匯流條。 [〇〇71]變形例1?變形例3的定子20A、20B、20C的線圈線22被從線圈21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向上側引出的位置或線圈端21a與匯流條的連接位置與上述的實施方式不同。 [〇〇72]在圖6所示的變形例1中,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匯流條40具有主體部42和從主體部42向徑向內側延伸的連接端子41。并且,定子20A的線圈線22A被從線圈21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向上側引出的位置為定子20A的徑向內側。在定子20A中,從線圈21延伸的線圈端21a在定子20A的徑向內側附近連接于匯流條40。在定子20A的上側,線圈線22A集中在定子20A的內側附近,并被拉繞。根據本變形例,能夠將線圈線22A的長度變短,從而線圈線22A的拉繞變得容易。[〇〇73]在圖7所示的變形例2中,匯流條40B具有主體部42B和從主體部42B向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端子41B。并且,定子20B的線圈線22B被從線圈21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向上側引出的位置為定子20B的徑向外側。在定子20B中,從線圈21延伸的線圈端21a在定子 20B的徑向外側附近連接于匯流條40B。在定子20B的上側,線圈線22B集中在定子20B的外側附近,并被拉繞。即使在本變形例中,也能夠與變形例1相同,將線圈線22B的長度變短,從而線圈線22B的拉繞變得容易。[〇〇74] 在圖8所示的變形例3中,與變形例2相同,匯流條40B具有主體部42B和從主體部 42B向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端子41B。并且,定子20C的線圈線22C被從線圈21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向上側引出的位置為定子20C的徑向內側。在定子20C中,從線圈21延伸的線圈端21a在定子20C的徑向外側附近連接于匯流條40B。在定子20C的上側,線圈線22C被從徑向內側向外側拉繞。因此,線圈線22C沒有集中在內側或外側。根據本變形例,能夠在抑制在上下方向(軸向)將線圈線22C重疊的同時進行拉繞,從而抑制了定子20的軸向尺寸增大。
[0075]<變形例4>
[0076]接下來,對上述的馬達1能夠采用的變形例4的線圈支架150進行說明。圖9是本變形例的線圈支架150的絕緣支承部151的立體圖。與上述的線圈支架50相比,本變形例的線圈支架150在絕緣支承部151的結構方面不同。
[0077]在絕緣支承部151設置有貫通于軸向的開口部153。一條線圈端21a穿過絕緣支承部151。并且,在絕緣支承部151設置有從開口部153向一個方向(徑向外側)擴展、并貫通于軸向的誘導孔155。
[0078]絕緣支承部151具有從開口部153的邊緣沿軸向朝向上側延伸的壁部152。壁部152 朝向面內的與軸向正交的一個方向(徑向外側)開口。壁部152的開口方向相對于開口部153 與誘導孔155擴展的方向一致。壁部152僅設置于開口部153的邊緣,未設置于誘導孔155的邊緣。在本說明書中,在開口部153與誘導孔155相連構成的一個孔中,位于壁部152的內側的區域為開口部153,這以外的區域為誘導孔155。[〇〇79] 壁部152在俯視時具有U字形狀。壁部152具有:相互對置的一對對置壁152a;以及在徑向內側將一對對置壁152a連接的連接壁152b。在一對對置壁152a彼此對置的壁面上分別設有凸部152c。一對凸部152c之間的距離比線圈端21a的線徑稍窄。壁部152的內側、即被一對凸部152c和連接壁152b包圍的區域在俯視時具有沿著線圈端21a的外形的形狀。壁部 152通過一對凸部152c和連接壁152b包圍線圈端21a,從而能夠支承線圈端21a。
[0080] 壁部152的內側、即被一對凸部152c和連接壁152b包圍的區域為開口部153的最窄的部分。開口部153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由此, 在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支承線圈端21a,從而能夠抑制貫通孔31與線圈端21a的接觸。[0081 ]接下來,對向本變形例的絕緣支承部151的開口部153插入線圈端2 la的順序進行說明。首先,作業員將線圈端21a插入到誘導孔155中。接下來,作業員使線圈端21a向軸向內側移動,并通過線圈端21a的外周面將一對凸部152c擴展來使線圈端21a嵌入凸部152c的徑向內側。由此,通過壁部152來支承線圈端21a。
[0082] 根據本變形例的絕緣支承部151,通過設置從開口部153擴展的誘導孔155,能夠使向開口部153的插入作業變得容易。并且,通過將線圈端21a嵌入到凸部152c的徑向內側,能夠提高線圈端21a的支承的可靠性。而且,通過使凸部152c之間的距離比線圈端21a的線徑窄,能夠抑制線圈端21a從開口部153向誘導孔155移動,從而能夠提高絕緣的可靠性。[〇〇83]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壁部52相同,壁部152向上側延伸并貫通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配置(參照圖2)。因此,壁部152位于線圈端21a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與軸承保持架30 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之間。由此,壁部152能夠提高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絕緣的可靠性。
[0084]另外,誘導孔155也可以是朝向線圈支架150的一側(徑向外側)開口的缺口。并且, 在本變形例中,在一個開口部153穿過一條線圈端21a。然而,也可以在一個開口部153使從同相的線圈21延伸的兩條以上的線圈端21a穿過。
[0085]<變形例5>[〇〇86]接下來,對上述的馬達1能夠采用的變形例5的線圈支架350進行說明。圖10是采用了變形例5的線圈支架350的馬達1的局部剖視圖。與上述線圈支架50相比,本變形例的線圈支架350主要在絕緣支承部351的結構方面不同。線圈支架350的絕緣支承部351不具有壁部。[〇〇87] 線圈支架350位于定子20與軸承保持架30之間。線圈支架350固定于定子20。線圈支架350具有絕緣支承部351。在絕緣支承部351設置有貫通于軸向的開口部353。在開口部 353穿過線圈端21a。另外,在本變形例中,也可以在一個開口部353穿過兩條以上的線圈端 21a〇[〇〇88] 開口部353具有比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小的開口徑。開口部353在軸向上具有一樣的內徑,且開口部353沿軸向的整個區域是最窄的部分。開口部353從軸向觀察位于貫通孔31的內側。穿過開口部353的線圈端21a穿過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由此,開口部353能夠抑制軸承保持架30與線圈端21a的接觸。[〇〇89]根據本變形例,線圈支架350不具有從開口部353的周緣延伸的壁部。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若開口部353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貫通孔31的內側,則也能夠抑制線圈端 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接觸來確保絕緣。另外。開口部353的最窄部分的內徑相對于貫通孔 31的內徑越小,則即使在線圈端21a傾斜的情況下,也變得容易確保絕緣。并且,開口部353 越接近貫通孔31,則即使在線圈端21a傾斜的情況下,也變得容易確保絕緣。
[0090]<變形例6>[0091 ]接下來,對變形例6的馬達2進行說明。
[0092]圖11是本變形例的馬達2的平面圖。并且,圖12是沿著圖11的XI1-XII線的剖視圖。 與上述的馬達1相比,馬達2主要在不具有線圈支架50以及匯流條單元249的結構這兩個方面上不同。在關于馬達2的以下說明中,對與上述的馬達1相同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標注同一符號來省略其說明。[〇〇93]與上述的馬達1相同,馬達2包括轉子10、定子20、第一軸承12、第二軸承13、軸承保持架30以及機殼60 (參照圖2)。并且,如圖11所示,馬達2包括匯流條單元249。[〇〇94]匯流條單元249位于軸承保持架30的上側。匯流條單元249具有匯流條(中性點用匯流條240A以及相用匯流條240B)和匯流條保持架248。即,馬達2包括匯流條240A、240B和匯流條保持架248。[〇〇95]如圖11所示,中性點用匯流條(匯流條)240A在匯流條單元249中具有一個。中性點用匯流條240A具有主體部242A和從主體部242A延伸的多個(四個)連接端子241。中性點用匯流條240A將連接于各個連接端子241的線圈端21a彼此電連接,作為被星形接線的三相電路的中性點發揮功能。[〇〇96]相用匯流條(匯流條)240B在匯流條單元249中具有三個。相用匯流條240B具有主體部242B和連接端子241。主體部242B按各個匯流條而具有不同的形狀。主體部242B具有用于與省略圖示的外部裝置連接的連接部242a。[〇〇97]如圖11所示,中性點用匯流條240A以及相用匯流條240B的連接端子241具有朝向一方開口的U字形狀。連接端子241與線圈端21a的連接通過在夾持線圈端21a的狀態下焊接而實現。另外,在圖11中,示出了連接端子241與線圈端21a連接之前的狀態。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在一個連接端子241上連接一個線圈端21a,但也可以連接多個線圈端21a。[〇〇98]匯流條保持架248由樹脂材料構成,通過埋入匯流條240A、240B的一部分進行嵌件成型來構成一體化的匯流條單元249。匯流條保持架248支承匯流條240A、240B。[〇〇99]如圖11所示,匯流條保持架248具有圓板形狀。在匯流條保持架248的中央設置有軸11貫通的孔248a。并且,匯流條保持架248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絕緣支承部251。
[0100]在絕緣支承部251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使線圈端21a穿過的開口部253。中性點用匯流條240A或相用匯流條240B的連接端子241位于開口部253的上側,且中性點用匯流條 240A或相用匯流條240B的連接端子241連接有穿過開口部253的線圈端21a。[〇1 〇1 ] 如圖12所示,絕緣支承部251具有從開口部253的邊緣沿軸向朝向軸承保持架30側 (即,下側)延伸的壁部252。即,壁部252內側的區域為開口部253。[〇1〇2]壁部252具有圓筒形狀。在壁部252的內周面的下端設置有向下側擴展的錐形面 252a。因此,壁部252內側的開口部253朝向定子20側(下側)擴展。線圈端21a從定子20側插入到開口部253中。通過使開口部253為朝向下側擴展的形狀,線圈端21a容易地插入到開口部253中。[〇1〇3]在壁部252的內周面中除了錐形面252a以外的部分設置有在軸向上延伸的周面 252b。被周面252b包圍的區域為開口部253的最窄的部分。開口部253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由此,在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側支承線圈端21a,從而能夠抑制貫通孔31與線圈端21a的接觸。[〇1〇4] 壁部252插入到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中。壁部252位于線圈端21a的外周與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內周面之間。由此,線圈端21a與貫通孔31的內周面通過壁部252 被隔開,從而能夠提高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絕緣的可靠性。
[0105]根據本變形例,與上述的馬達1相同,也能夠確保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貫通孔31的絕緣。并且,與馬達1相同,能夠對線圈端21a進行定位來使線圈端21a與連接端子 241的連接變得容易。而且,與上述的馬達1相比,能夠不具有線圈支架50而達到上述的效果。即,由于能夠減少零件數,因而能夠實現成本削減。
[0106]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以及變形例,各實施方式的各結構以及它們的組合等只是一個例子,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結構的添加、省略、置換以及其他變更。[〇1〇7]<電動動力轉向裝置>
[0108]接下來,對搭載了上述的馬達1(或馬達2)的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將馬達1搭載于電動動力轉向裝置(車載裝置)500的例子進行說明。圖13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500的示意圖。[〇1〇9]電動動力轉向裝置500搭載于汽車車輪的轉向機構。電動動力轉向裝置500是通過油壓來減輕轉向力的裝置。如圖1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500包括馬達1、轉向軸574、油栗576以及控制閥577。
[0110] 轉向軸574將來自方向盤571的輸入傳遞至具有車輪572的車軸573。油栗576使向車軸573傳遞利用油壓產生的驅動力的動力油缸575產生油壓。控制閥577控制油栗576的油。在電動動力轉向裝置500中,馬達1被搭載作為油栗576的驅動源。
[0111]上述實施方式的馬達1(或馬達2)能夠優選采用于以電動動力轉向裝置500為代表的車載裝置。馬達1通過絕緣支承部51來提高線圈端21a與軸承保持架30的絕緣的可靠性。 因此,即使在像車載裝置那樣承受較強振動的環境下,也能夠確保絕緣。[〇112]另外,上述各結構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圍內可以恰當地組合。
【主權項】
1.一種馬達,包括: 轉子,其具有以在軸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軸; 定子,其與所述轉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個線圈; 軸承,其支承所述軸; 金屬制的軸承保持架,其從軸向覆蓋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軸承; 匯流條,其相對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軸承保持架靠軸向外側的位置,并具有與從所述線圈延伸的線圈端連接的連接端子;以及 線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與所述軸承保持架之間,并固定于所述定子, 在所述軸承保持架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所述線圈端穿過的貫通孔, 所述線圈支架具有絕緣支承部,在所述絕緣支承部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所述線圈端穿過的開口部,所述馬達的特征在于, 所述絕緣支承部的所述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所述軸承保持架的所述貫通孔的內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絕緣件, 所述線圈支架通過搭扣配合固定于所述絕緣件。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絕緣支承部的所述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位于與所述定子相反的一側。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絕緣支承部具有從所述開口部的邊緣的至少一部分沿軸向朝向所述軸承保持架側延伸的壁部。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開口部朝向所述定子側擴展。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絕緣支承部的一個所述開口部以及所述軸承保持架的一個所述貫通孔穿過有多個所述線圈端,多個所述線圈端連接于所述匯流條的一個所述連接端子。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向徑向內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所述連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外側。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向徑向內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連所述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內側。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所述連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外側。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所述連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內側。11.一種車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12.—種馬達,包括: 轉子,其具有以在軸向上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軸; 定子,其與所述轉子相向配置,并具有多個線圈; 軸承,其支承所述軸; 金屬制的軸承保持架,其從軸向覆蓋所述定子,并支承所述軸承; 匯流條,其相對于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軸承保持架靠軸向外側的位置,并具有與從所述線圈延伸的線圈端連接的連接端子;以及匯流條保持架,其支承所述匯流條, 在所述軸承保持架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所述線圈端穿過的貫通孔, 所述匯流條保持架具有絕緣支承部,在所述絕緣支承部設置有貫通于軸向并供所述線圈端穿過的開口部,所述馬達的特征在于, 所述絕緣支承部的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從軸向觀察位于所述軸承保持架的所述貫通孔的內偵U。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絕緣支承部的所述開口部的最窄的部分位于與所述定子相反的一側。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絕緣支承部具有從所述開口部的邊緣的至少一部分沿軸向朝向所述軸承保持架側延伸的壁部。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位于所述線圈端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軸承保持架的所述貫通孔的內周面之間。16.根據權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包圍所述線圈端的外周。17.根據權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朝向與軸向正交的面內的一個方向開口, 在所述絕緣支承部設置有從所述開口部朝向所述一個方向擴展、并貫通于軸向的誘導孔。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開口部朝向所述定子側擴展。19.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絕緣支承部的一個所述開口部以及所述軸承保持架的一個所述貫通孔穿過有多個所述線圈端,多個所述線圈端連接于所述匯流條的一個所述連接端子。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穿過同一所述開口部的多個所述線圈端為同相的線圈端。21.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向徑向內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所述連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外側。22.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向徑向內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連所述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內側。2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所述連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外側。2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匯流條具有主體部和從所述主體部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所述連接端子, 從所述線圈的卷繞起始部以及卷繞結束部沿軸向朝向所述連接端子側引出線圈線的位置為所述定子的徑向內側。25.一種車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權利要求12所述的馬達。
【文檔編號】H02K13/02GK106026476SQ201610094089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2月19日
【發明人】河本達郎, 右田貴之, 新子剛央, 川上真央, 木津貴祐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yan)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