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306848閱讀:24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
馬達轉子是臺灣機械工業出口的大宗產品,在國際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由于馬達轉子的精密度要求極高,以及馬達的性能和各種功能,都有賴于轉子的質量,因此必須在生產工藝上予以嚴格保證。傳統的馬達轉子的制造過程如下所述首先,馬達轉子的坯件由多片形狀相同的圓形金屬薄片用專用機器疊置一體而成,之后再用成型機將坯件的前后端外緣環圍處注入鋁水使各薄片粘固以達到相互導電的目的。
傳統成型機所采用的注鋁模具類似于一般的澆鑄模具,由于模孔的深淺是固定的,故轉子的坯件也必須符合模孔的深淺且要求具有相同的厚度,然而,如前所述,該坯件是由專用機器疊置,在機器的操作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誤差,而造成疊置片數過多或過少,從而使坯件厚薄不同;當操作人員將較薄的坯件置入模孔中灌鋁時,鋁水會將坯件的兩端面完全覆蓋,而較厚的坯件又將被模具本身壓迫,使其內的軸孔變形或造成灌鋁不完全,從而也成為廢品。
于是,作業人員要在將坯件胚置入成型模具進行灌鋁前,必須先秤重(利用天平)篩選出合格重量的坯件,之后再將合格的坯件軸孔穿入一替代軸,以防止坯件在灌鋁時被模具壓迫使軸孔變形,坯件然后才能夠置入模具中進行灌鋁,而壓灌鋁完成后,又必須將替代軸頂出,才能得到成品。
因此在傳統技術中馬達轉子的成型作業須經秤重、穿軸、灌鋁及退出軸等四道工序,從而耗費很多的人工及時間,因此增加了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簡化馬達轉子成型工藝,提供一種適合于對不同厚度的馬達轉子進行灌鋁的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點是它包括一前模,一后模,設有與轉子外徑相配的各套筒狀模孔,及一與后模后側結合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所述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包括一馬蹄形的基座,在其主端面上設有數個圓形淺槽,而在各淺槽的中央部位穿設一通孔以供數根頂桿分別插入,另一主端面的上側緣中央設有一注油孔,在該注油孔兩側的適當位置上設有數個泄油孔,所述的主端面上側緣的內部為一空腔,數個活塞閥,包括主體、活塞桿與彈性元件,所述的主體內部設一魚眼孔以形成使前、后兩端的大、小不同的孔徑,在其外緣中央靠前端處設有一注油孔;所述活塞桿呈十字形,其內部具有一貫穿前后的通孔,其中段為略具有拔模斜度的突出部,在適當位置上設有油封;所述彈性元件套設于活塞桿的后段延伸桿上,活塞桿的中、后段分別與所述主體魚眼孔的前、后端內徑相配合以使主體的魚眼孔前端與活塞桿的突出部之間形成一油槽;一液壓油輸入裝置,以及一隔板,其后端面設有數個圓形淺槽,在各淺槽的中央設有一圓形通孔。
上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進一步的特點是活塞閥的數目與模具的模孔數目相同,隔板端面上設有與活塞閥數目相同的通孔,后模的模孔與隔板通孔的位置相對,當活塞閥與隔板結合,閥體中的活塞桿穿過隔板的通孔后恰位于后模的后側端面前。
上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點還在于套設在活塞桿上的彈性元件為一彈簧。
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點還在于套設在活塞桿上的彈性元件由預定數目的盤式簧片組合而成,它們與活塞桿均裝設在基座內所設的凹槽中,各盤式簧片的斷面形狀為盤狀的弓起。
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點還在于該各盤式簧片的排列方式可由各盤式簧片按盤口對盤口及盤底對盤底的接合方式依序交叉排列地相連接。
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點還在于該各盤式簧片的排列方式可由各盤式簧片將之先區分成盤口與盤底呈接合狀的相同兩組,所述兩組盤式簧片通過盤口進行排列接合。
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點還在于該各盤式簧片的排列方式可由各盤式簧片分成盤口與盤底呈接合狀的相同兩組,所述兩組盤式簧片由盤底與盤底進行排列接合。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優點是可將厚度不同的馬達轉子頂迫在模具的適當位置處,從而可避免現有技術所產生的各種缺陷;同時由于無需產砰重、穿軸、及頂軸等各工序,因此較傳統技術更省時、省工,從而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此外,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盤式簧片,借助較強的彈性回復力和少量液壓油輸入即可將活塞桿向前頂出,因此可避免油封的泄漏受損從而避免了拆卸維修。
以下通過一最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特點及目的。
附圖簡要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圖1實施例的組合立體圖。
圖3是圖1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圖1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
圖5是示出另一實施例的盤式簧片裝配排列第一種方式放大的剖視圖。。
圖6是示出另一實施例的簧片裝配排列第二種方式放大的剖視圖。
圖7是示出另一實施例的盤式簧片裝配排列第三種方式的放大的剖視圖。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其由一前模10、一后模20及一輔助加壓控制裝置30組成,后模20的各模孔22根據轉子24(即工作物)的外徑尺寸設計成套筒狀,再在后模20的后側結合輔助加壓控制裝置30。
輔助加壓控制裝置30由一基座31、一液壓油輸入裝置、數個油壓活塞閥32及一隔板33等構成,所述基座31呈馬蹄形,在主端面34上設有數個圓形淺槽35,各淺槽35的中央部位穿設一通孔36以供數根頂桿37分別插入,另一主端面34的上側緣中央設有一注油孔38,在該注油孔38的兩側適當位置上設有數個泄油孔39,主端面34上側緣的內部為空腔。
所述各油壓活塞閥32的結構完全相同,其結構如下所述所述活塞閥32分為主體40、活塞桿41與彈簧60,,所述主體40內部設一魚眼孔42使前、后兩端的孔徑大、小不同,另在其外緣中央靠前端處設一注油孔43;所述活塞桿41呈十字形,其內部具有一貫穿前后的通孔44,中段的突出部45設計成略具拔模斜度,而在其適當位置上設有油封46;其彈簧60套于活塞桿41的后段延伸桿47的部位;活塞桿41由主體40的魚眼孔42前端置入,由于活塞桿41中段突出部45的外徑與主體40魚眼孔42前端置入,由于活塞桿41中段突出部45的外徑與主體40魚眼孔42前端的內徑相同,而活塞桿41后段突出部45的外徑與主體40魚眼孔42前端的內徑相同,而活塞桿41后段的延伸桿47外徑又與魚眼孔42后端的內徑相同,因此,兩者結合后,主體40的魚眼孔42前端與活塞桿41的突出部45之間,形成一油槽,當液壓油由注油孔43注入后,將可使活塞桿41向前頂出。
由于其液壓油輸入裝置是已有技術,因此故不予贅述。
隔板33后端面也設有數個圓形淺槽48,且也在各淺槽48的中央通設一圓孔49。
因此,該輔助加壓控制裝置30各構件的組裝程序是首先將各頂桿37插入活塞閥32中,再將頂桿37的外露部份插入基座31的通孔36內,再在基座31上側緣所設的泄油孔39處各連結一油管50,而將油管50的另一端與相對的活塞閥32注油孔43接通,之后,利用四端所設的螺栓51將隔板33與基座31相鎖合,此時,活塞閥32位于隔板33與基座31之間,活塞閥32的前后兩面恰好容納于基座31與隔板33的相對淺槽35、48中,活塞閥32的活塞桿41前端則穿入隔板33的圓孔49中。
請參閱圖3、4,如圖所示,當操作者將工作物24置入模孔22后,通過一成型機(圖中未示)將后模20推向前模10并接合,此時液壓油輸入裝置(圖中未示)啟動,將液壓油從基座31的注油孔38注入,使油充斥于基座31上側緣的中空內部,再經由泄油孔39及油管50注入活塞閥32中并使活塞桿41向前推出,壓迫位于后模20的套筒式模孔22,而將工作物24正確地壓迫于前、后模10、20之間,此時各活塞桿41便會因馬達轉子(工作物)24厚薄不同,而各自頂推出不同的距離并定位,最后便可進行灌鋁作業,待灌鋁作業完成后,前、后模10、20便會立即分離,同時,成型機上的頂推裝置將推出使頂桿37向前移動,直至間接頂推位于模孔22中的頂料桿26,最后由頂料桿26將工件24推出模孔22即完成作業。
另外設在后模10、20及隔板33適當位置上的冷卻水進出口52、53,以及前、后模10、20間的結合定向裝置54及澆道28和頂桿37及頂料桿26的操作原理都為已知技術,故不贅述。
此外,油壓活塞閥32內部所設彈簧60的作用為加強其活塞桿41頂推之力,馬達轉子的規格和種類繁多,特別是對于尺寸較大的坯件,必須施以較大的壓力彈簧力可提供助推力,同時也能彌補液壓油輸出壓力的不足。
在另一最佳實施例中,活塞閥32內部所設的彈簧60由預定數目的盤式簧片70取代,該各盤式簧片70的斷面形狀為盤狀的弓起用于套設在活塞桿41上,由于是用以制作較大型的馬達轉子,因此該預定數目的盤式簧片70及活塞桿41均裝設在基座31內部所開設的凹槽310中,這樣恰好可以構成一可供注入液壓油的空間,而該預定數目的盤式簧片70的排列方式是可由各盤式簧片70按照盤口701對盤口701及盤底702對盤底702的接合方式依序交叉排列相連接(如圖5所示),或者其排列方式也可是由各盤式簧片70將之先區分成盤口701對盤底702接合狀的相同兩組,而后再使該兩組盤式簧片70由盤口701與盤口701進行排列接合(如圖6所示),除此之外,其排列方式也可由各盤式簧片70將之先區分成盤口701與盤底702接合狀的相同兩組,然后再使該兩組盤式簧片70由盤底702與盤底702進行排列接合(如圖7所示),由預定數目的盤式簧片70所構成的彈性元件可發揮較強的彈性回復力以將活塞桿41向前頂出,再配合液壓油注入各盤式簧片70所容納的凹槽310中予以協助頂推活塞桿41,由于其中液壓油注入基座31內部開設的凹槽30中僅需適量即可,等填滿即可停止供油將之封閉,從而避免因不斷加壓所造成油封的泄漏受損。
權利要求1.一種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前模;一后模;設有與轉子的外徑相配的各套筒狀模孔,及一與后模的后側結合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所述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包括一馬蹄形的基座,在其主端面上設有數個圓形淺槽,而在各淺槽的中央部位穿設一通孔以供數根頂桿分別插入,另一主端面的上側緣中央設有一注油孔,在該注油孔兩側的適當位置上設有數個泄油孔,所述的主端面上側緣的內部為一空腔,數個活塞閥,包括主體、活塞桿與彈性元件,所述的主體內部設一魚眼孔以形成前、后兩端的大、小不同的孔徑,在其外緣中央靠前端處設一注油孔;所述活塞桿呈十字形,其內部具一貫穿前后的通孔,其一中段設計成略具拔模斜度的突出部,在其適當位置上設有油封;所述彈性元件套設于活塞桿的后段延伸桿上,活塞桿的中、后段分別與所述主體魚眼孔的前、后端內徑相配合以使主體的魚眼孔前端與活塞桿的突出部之間形成一油槽;一液壓油輸入裝置;以及一隔板,其后端面設有數個圓形淺槽,在各淺槽的中央設有一圓形通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活塞閥的數量與模具的模孔數量相同,隔板端面上有與活塞閥數量相同的通孔,后模的模孔與隔板通孔的位置相對,當活塞閥與隔板結合,閥體中的活塞桿穿過隔板的通孔,而恰位于后模的后側端面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套設在活塞桿上的彈性元件為一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套設在活塞桿上的彈性元件由預定數目的盤式簧片組合而成,它們與活塞桿均裝設在基座內所設的凹槽中,各盤式簧片的斷面形狀為盤狀的弓起。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各盤式簧片的排列方式是由各盤式簧片按盤口對盤口及盤底對盤底的接合方式依序交叉排列地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各盤式簧片的排列方式由各盤式簧片分成盤口與盤底呈接合狀的相同兩組,所述兩組盤式簧片由盤口與盤口進行排列接合。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各盤式簧片的排列方式可由各盤式簧片分成盤口與盤底呈接合狀的相同兩組,所述兩組盤式簧片由盤底與盤底進行排列接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達轉子成型模具的輔助加壓控制裝置,它由一前模、一后模及一輔助加壓控制裝置組合成,后模的各模孔按轉子外徑設計成套筒狀,再在后模的后側結合輔助加壓控制裝置,當操作者將工作物置入模孔后通過成型機將后模推向前模并接合,同時啟動液壓油輸入裝置,并通過一系列動作,將工作物正確壓迫在前、后模間,最后便可進行灌鋁作業,因此可節省人力及時間,從而降低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H02K15/02GK2231832SQ9521618
公開日1996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1995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1995年6月27日
發明者能煌 申請人:能煌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