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耳連接組件及二次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涉及二次電池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極耳連接組件及二次電池。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由于二次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環使用次數多、存儲時間長等優點,在移動電話、數碼攝像機和手提電腦等便攜式電子設備上得到了廣泛使用,并且在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等電動交通工具及儲能設施等大中型電動設備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鋰離子電池的這種應用為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做出了貢獻。
[0003]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日益完善,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近,同時電動汽車對為其提供能量的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4]現有電芯的正、負極極耳分別處于兩側,通過將頂蓋引腳與極耳進行超聲波焊接或電阻焊接方式進行電連接,從而實現將電芯電流由內部導通至電芯外部,一般情況下,出于安全考慮,頂蓋上會設置有薄弱的安全閥結構,以保證電芯在失效狀態下安全閥可以打開及時將電芯內部的氣體排出,避免出現爆炸等安全事故。但是在極耳與引腳進行激光焊接時,焊接的頻率會使安全閥失效。
[0005]同時,對于高功率型電芯,需求電芯的內阻較小,對于頂蓋結構,其電阻主要部分是引腳的結構電阻,電阻與長度成正比,與截面成反比。對于電芯結構,其長、寬反向空間已被限制,一般通過增大引腳厚度來降低電阻。但超聲波焊接可進行焊接的總厚度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當焊接厚度大于2?3mm時,將出現虛焊等焊接不良,影響電芯的電性能。
【發明內容】
[0006]本申請提供了一種極耳連接組件及二次電池,能夠有效地保證極耳與引腳間的電連接性能,同時該結構安全性能高。
[0007]本申請所提供的極耳連接組件包括引腳以及夾持件,所述引腳包括連接部以及兩個導電部,兩個所述導電部設置在所述連接部的兩側,且均與所述連接部相連,兩個所述導電部相對的側面上均設置有貼合區,所述導電部能夠圍繞所述導電部與所述連接部的相連部位進行轉動并改變兩個所述導電部之間的間距,所述貼合區和極耳的側面貼合時,所述導電部有朝極耳方向收縮的趨勢,所述夾持件包括固定部以及兩個夾持部,兩個所述夾持部設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兩側,且均與所述固定部相連,兩個所述導電部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能夠伸入兩個所述夾持部之間,并被兩個所述夾持部夾緊,所述夾持部有朝所述導電部方向收縮的趨勢。
[0008]優選地,兩個所述導電部相互背離的兩個側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緊貼區,兩個所述夾持部相對的兩個側面分別設置有與所對應的所述第一緊貼區相適配的第二緊貼區,
[0009]當所述導電部被兩個所述夾持部夾緊時,所述第一緊貼區與所述第二緊貼區能夠緊密貼合在一起。
[0010]優選地,所述第一緊貼區上設置有第一咬合齒,所述第二緊貼區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咬合齒相匹配的第二咬合齒,
[0011]當所述第一緊貼區與所述第二緊貼區緊密貼合在一起時,所述第一咬合齒與所述第二咬合齒交錯咬合。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緊貼區由靠近所述連接部的一側至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側,逐漸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傾斜。
[0013]優選地,兩個所述夾持部相對的兩側,沿著遠離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依次包括非緊貼區以及所述第二緊貼區,所述非緊貼區以及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夾持部的側面共同圍成第一避空區。
[0014]優選地,所述非緊貼區由與所述第二緊貼區相接的一側至與所述固定部相接的一側,逐漸向相互遠離的方向傾斜。
[0015]優選地,兩個所述導電部相對的兩側,沿著遠離所述連接部的方向依次包括非貼合區以及所述貼合區,所述非貼合區以及所述連接部朝向所述導電部的側面共同圍成第二避空區。
[0016]優選地,所述非貼合區由與所述貼合區相接的一側至與所述連接部相接的一側,逐漸向相互遠離的方向傾斜。
[0017]優選地,所述固定部與所述夾持部的連接部位遠離對稱面的一側倒圓角。所述固定部與所述夾持部的連接部位遠離對稱面的一側倒圓角。
[0018]基于上述極耳連接組件,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二次電池,包括電芯、極耳、頂蓋、極柱以及極耳連接組件,所述頂蓋位于所述電芯的頂部,所述極耳由所述電芯的側部伸出,且沿豎直方向延伸,所述極柱穿過所述頂蓋,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極柱電連接,兩個所述導電部分別位于所述極耳的兩側,且兩個所述導電部遠離所述連接部的一端均伸入兩個所述夾持部之間,并被兩個所述夾持部夾緊,使所述貼合區與所述極耳的側面緊密貼合。
[0019]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請所提供的極耳連接組件可以有效地保證極耳與引腳間的電連接性能,同時該結構簡單可靠,不會對引腳的厚度進行限制。
[0020]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請。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電芯裝配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電芯裝配的側視圖;
[0023]圖3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引腳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引腳的側視圖;
[0025]圖5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夾持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6為本申請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夾持件的側視圖;
[0027]圖7為本申請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電芯裝配的側視圖。
[0028]附圖標記:
[0029]10-引腳;
[0030]101-連接部;
[0031]102-導電部;
[0032]103-第一緊貼區;
[0033]104-第一咬合齒;
[0034]20-夾持件;
[0035]201-固定部;
[0036]202-夾持部;
[0037]203-第二緊貼區;
[0038]204-第二咬合齒;
[0039]205-第一避空區;
[0040]206-非緊貼區。
[0041]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圖中的極耳連接組件及二次電池的放置狀態為參照。
[0043]如圖1至圖5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極耳連接組件,包括引腳10以及夾持件20,引腳10包括連接部101以及兩個導電部102,兩個導電部102設置在所述連接部101的兩側,且均與連接部101相連,兩個導電部102相對的側面上均設置有貼合區,導電部102能夠圍繞導電部102與連接部101的相連部位進行轉動并改變兩個導電部102之間的間距,貼合區和極耳側面貼合時,導電部102有朝極耳方向收縮的趨勢。夾持件20包括固定部201以及兩個夾持部202,兩個夾持部202設置在固定部201的兩側,且均與固定部201相連,兩個導電部102遠離連接部101的一端能夠伸入兩個夾持部202之間,并被兩個夾持部202夾緊,裝配后,所述夾持部有朝所述導電部方向收縮的趨勢。
[0044]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中極耳3位于電芯2的兩側,而電芯2中的引腳10將位于兩側的極耳3與位于電芯2頂部的極柱5電連接。在極耳3伸入兩個夾持部202之間時,夾持部202夾緊極耳3,使得引腳10的兩個導電部102的貼合區與極耳3接觸,極耳3通過引腳10的連接部與極柱5相連。
[0045]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兩個導電部102相互背離的兩個側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緊貼區103,兩個夾持部202相對的兩個側面分別設置有與所對應的第一緊貼區103相適配的第二緊貼區203,當導電部102被兩個夾持部202夾緊時,第一緊貼區103與第二緊貼區203能夠緊密貼合在一起。
[0046]需要說明的是:引腳10為楔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