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半導體裝置
[0001]相關串請
[0002]本申請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號(申請日:2014年9月11日)為基礎申請的優先權。本申請通過參照該基礎申請而包含基礎申請的全部內容。
技術領域
[0003]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半導體裝置。
【背景技術】
[0004]作為兼具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棚.雙極型晶體管)與二極管的半導體裝置,有反向導通型的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在反向導通型的IGBT中,P型集極區域的一部分被置換為η型區域,該η型區域作為二極管的陰極區域發揮功能。
[0005]但是,在反向導通型的IGBT中,因被導入至IGBT的P型基極區域的雜質元素而導致空穴的注入變多,所以存在難以進行二極管的高速開關化的情況。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開關速度的半導體裝置。
[0007]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具備:第I電極;第2電極;第I導電型的第I半導體區域,設置于所述第I電極與所述第2電極之間;第I元件區域,具有設置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與所述第I電極之間的第2導電型的第2半導體區域、設置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與所述第2電極之間的第2導電型的第3半導體區域、設置于所述第3半導體區域與所述第2電極之間的第I導電型的第4半導體區域、以及隔著第I絕緣膜設置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所述第3半導體區域及所述第4半導體區域內的第3電極;第2元件區域,具有設置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與所述第I電極之間且雜質濃度高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的第I導電型的第5半導體區域、及設置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與所述第2電極之間的第2導電型的第6半導體區域;以及分離區域,具有第2導電型的第7半導體區域,且位于所述第I元件區域與所述第2元件區域之間,所述第2導電型的第7半導體區域設置于所述第I半導體區域與所述第2電極之間,且與所述第2電極相接。
【附圖說明】
[0008]圖1 (a)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圖1 (b)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俯視圖。
[0009]圖2(a)及圖2(b)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導通狀態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0]圖3 (a)及圖3 (b)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FWD區域的恢復狀態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1]圖4(a)及圖4(b)是表示第1參考例的半導體裝置的作用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2]圖5(a)及圖5(b)是表示第2參考例的半導體裝置的作用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3]圖6(a)及圖6(b)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作用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4]圖7(a)是表示半導體裝置內的恢復時的載流子密度的模擬結果的一例的曲線圖,圖7(b)?圖7(d)是圖7(a)所示的模擬中所使用的半導體裝置的模型。
[0015]圖8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6]圖9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7]圖10是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8]圖11是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
[0019]圖12是表示第6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
[0020]圖13是表示第7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對相同的部件標附相同的符號,對于已說明過一次的部件,適當省略其說明。此外,在實施方式中,只要未特別說明,則以n+型、η型、η型的順序表示η型(第1導電型)的雜質濃度變低。此外,以Ρ+型、Ρ型的順序表示Ρ型(第2導電型)的雜質濃度變低。
[0022](第1實施方式)
[0023]圖1 (a)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圖1 (b)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性俯視圖。
[0024]圖1 (a)中,表示圖1 (b)的A-A’線截面,圖1 (b)中,表示對圖1 (a)的B_B’線截面進行俯視時的狀態。此外,以下所示的圖中,為了表示半導體裝置的方向,導入了三維坐標(XYZ坐標系)ο
[0025]第1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1是上下電極構造的半導體裝置。半導體裝置1具備電極10(第1電極)、電極11(第2電極)、IGBT區域101(第1元件區域)、FWD(FreeWheelingD1de,續流二極管)區域102 (第2元件區域)及分離區域103。半導體裝置1中,作為晶體管的IGBT區域101與作為回流二極管的FWD區域102未直接連接,在這兩個區域之間設置有分離區域103。
[0026]半導體裝置1中,在電極10與電極11之間,設置有η型半導體區域21及η型半導體區域22。η型半導體區域22位于電極10與η型半導體區域21之間。半導體區域22的雜質濃度高于半導體區域21的雜質濃度。
[0027]半導體區域21為IGBT區域101、FWD區域102及分離區域103的各區域所共有地配置。半導體區域21具有:設置于IGBT區域101的部分21a、設置于FWD區域102的部分21b及設置于分離區域103的部分21c。
[0028]半導體區域22為IGBT區域101、FWD區域102及分離區域103的各區域所共有地配置。半導體區域22具有:設置于IGBT區域101的部分22a、設置于FWD區域102的部分22b及設置于分離區域103的部分22c。在實施方式中,將相同導電型的半導體區域21與半導體區域22 —并設為半導體區域20 (第1半導體區域)。
[0029]因此,將半導體區域21的部分21a及半導體區域22的部分22a設為半導體區域20的第I部分20a。將半導體區域21的部分21b及半導體區域22的部分22b設為半導體區域20的第2部分20b。將半導體區域21的部分21c及半導體區域22的部分22c設為半導體區域20的第3部分20c。
[0030]首先,對IGBT區域101進行說明。
[0031]IGBT區域101中,在半導體區域20的第I部分20a與電極10之間設置有p+型集極區域25 (第2半導體區域)。集極區域25與電極10相接。
[0032]在半導體區域20的第I部分20a與電極11之間,設置有P型基極區域30 (第3半導體區域)。在基極區域30與電極11之間,選擇性地設置有n+型發射極區域40(第4半導體區域)。發射極區域40沿X方向延伸。基極區域30及發射極區域40與電極11相接。
[0033]此外,在IGBT區域101中,也可將半導體區域21的部分21a換稱為η型基極區域21a,將半導體區域22的部分22a換稱為η型緩沖區域22a,將電極10換稱為集極電極10,將電極11換稱為發射電極11。
[0034]此外,柵極電極50 (第3電極)隔著柵極絕緣膜51 (第I絕緣膜)而與半導體區域20的第I部分20a、基極區域30及發射極區域40相接。柵極電極50從電極11側向電極10側延伸,沿X方向延伸。多個柵極電極50各自沿Y方向排列。圖1(a)所示的柵極電極50的構造是所謂的溝槽柵極型構造,但其構造也可為平面型。
[0035]如此,在IGBT區域101中,設置有具備發射電極、n+型發射極區域、p型基極區域、η型基極區域、P+型集極區域、集極電極及柵極電極的IGBT。
[0036]接下來,對FWD區域102進行說明。
[0037]在FWD區域102中,在電極10與電極11之間,設置有半導體區域20的第2部分20bο在半導體區域20的第2部分20b與電極10之間,設置有n+型陰極區域26 (第5半導體區域)。陰極區域26與電極10相接。陰極區域26與電極10歐姆接觸。陰極區域26的雜質濃度高于半導體區域20的雜質濃度。
[0038]在半導體區域20的第2部分20b與電極11之間,設置有P型陽極區域31 (第6半導體區域)。陽極區域31與電極11相接。陽極區域31與電極11肖特基接觸或低電阻性接觸。
[0039]在電極11與陽極區域31之間,選擇性地設置有P+型陽極區域32(第8半導體區域)。陽極區域32沿X方向延伸。多個陽極區域32各自沿Y方向排列。陽極區域32與電極11相接。陽極區域32與電極11歐姆接觸。陽極區域32的雜質濃度高于陽極區域31的雜質濃度。另外,對于陽極區域32,也可將其從半導體裝置I去除。例如,從圖l(a)、(b)所示的構造將陽極區域32去除后的構造也包含在實施方式中。
[0040]此外,在FWD區域102中,也可將半導體區域22的部分22b換稱為η型陰極區域22b,將半導體區域21的部分21b換稱為本征區域(intrinsic區域)21b,將電極10換稱為陰極電極10,將電極11換稱為陽極電極11。
[0041]此外,在FWD區域102中,設置有與電極11相接的連接區域52 (第I連接區域)。連接區域52隔著絕緣膜53 (第2絕緣膜)而與半導體區域20的第2部分20b、陽極區域31及陽極區域32相接。連接區域52從電極11側向電極10側延伸,沿X方向延伸。多個連接區域52各自沿Y方向排列。
[0042]如此,在FWD區域102中,設置有具備陽極電極、陽極區域、本征區域、陰極區域及陰極電極的 PIN (Positive-1ntrinsic-Negative,正-本征-負)二極管。
[0043]接下來,對分離區域103進行說明。
[0044]在分離區域103中,在電極10與電極11之間,設置有半導體區域20的第3部分20c。半導體區域20的第3部分20c被半導體區域20的第1部分20a與半導體區域20的第2部分20b夾著。半導體區域20的第3部分20c與電極10相接。例如,半導體區域20中的部分22c與電極10肖特基接觸或低電阻性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