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首先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將整個目標切成若干個子區域并保留子區域之間的虛擬面;其次利用三角形離散所有子區域表面并輸出剖分后的子區域網格信息;再次對每個子區域建立各自的笛卡爾網格,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和子區域之間的耦合,獲得子區域表面的感應電流;最后利用子區域表面感應電流計算遠區散射場進而可獲得該導體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本發明在保證計算結果精度的前提下,減少了輔助點電流數目,降低了內存需求,提高了收斂速度和仿真效率。
【專利說明】
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雷達電磁仿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 散射特性獲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雷達探測系統技術的飛速發展,復雜電大尺寸導體目標的電磁散射分析在理 論分析與實際應用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岸基、機載、艦載雷達對飛機、艦艇、導彈等電大 尺寸導體目標進行識別和散射成像時,以及用于導航的雷達對周圍障礙物目標進行探測 時,都要對目標進行雷達散射分析。因而,復雜電大尺寸導體目標的雷達散射特性研究在國 防和民用領域都具有顯著的學術價值和廣泛的應用背景。矩量法作為一種精確的數值方 法,被廣泛應用于分析各種復雜電磁問題。然而矩量法的內存需求和計算復雜度非常高,因 此,受到計算機資源的限制,無法處理電大尺寸目標的電磁散射問題。為了降低計算復雜度 并減少內存需求量,近年來發展了許多了基于矩量法的快速算法。這些快速算法主要包含 兩類,一類是快速多極子和多層快速多極子,它們都是基于平面波展開和矢量加法原理的 快速算法,此類算法完全依賴于積分核。還有一類是基于快速傅里葉變換的快速算法,如共 輒梯度快速傅里葉變換法、預修正快速傅里葉變換法、積分方程傅里葉變換法以及自適應 積分方法。共輒梯度快速傅里葉變換法采用均勻的矩形網格對目標進行建模,然而對任意 復雜目標建模不夠精確。預修正快速傅里葉變換法、積分方程傅里葉變換法以及自適應積 分方法是將RWG基函數或者格林函數映射到矩形網格中,利用格林函數的拓撲利茲特性來 減小存儲量,并采用快速傅立葉變換加速在迭代求解中矩陣與矢量的乘積。與快速多極子 算法相比,基于快速傅立葉變換的快速算法具有與積分核幾乎無關以及對平面結構更為高 效的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電磁散射分析中。但是,為了保證格林函數的拓普利茲特性, 基于快速傅里葉變換快速算法的一個缺陷是對于任意復雜的導體目標,浪費了大量的不參 與遠場阻抗元素計算的輔助點電流。
[0003] 現有的電磁仿真方法存在計算輔助點電流數目較多,內存需求較大,收斂速度和 仿真效率較低。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旨 在解決現有的電磁仿真方法存在計算輔助點電流數目較多,內存需求較大,收斂速度和仿 真效率較低的問題。
[0005]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所 述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包括:
[0006] 首先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將整個目標切成若干個子區域 并保留子區域之間的虛擬面;
[0007] 其次利用三角形離散所有子區域表面并輸出剖分后的子區域;
[0008] 再次對每個子區域建立各自的笛卡爾網格,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和子區域之間的 耦合,獲得子區域表面的感應電流;
[0009] 最后利用子區域表面感應電流計算遠區散射場進而可獲得該導體目標的雷達散 射截面。
[0010] 進一步,生成仿真所需的若干個子區域模型具體包括:
[0011] 步驟一,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然后將整個目標切分為Q個 子區域,在子區域之間的分割處添加虛擬面,使各個子區域處于閉合狀態;
[0012] 步驟二,采用三角形網格剖分所有閉合子區域,并導出所有子區域的剖分網格信 息,包括三角形頂點坐標和編號等數據;
[0013] 步驟三,根據子區域上的剖分網格信息,搜索子區域之間公共虛擬面上的三角形 網格信息,分別進行標記,將其區分開來;
[0014] 步驟四,對于每個子區域,分別標記實際表面和虛擬面的剖分信息,搜索實際表面 上三角形和虛擬面上三角形的公共邊并導出其上公共邊信息,包括公共邊的編號,公共邊 上點的編號,公共邊長度及三角形對的面積和電流方向;
[0015] 進一步,獲取雷達目標子區域上的表面感應電流具體包括:
[0016] 步驟一,利用均勻平面波照射雷達目標的子區域,入射電場表示為:
[0017] E' (r) = [En0+ £r,^)cxp(JA- (sincos^i+ sinco%0£)-r j ;
[0018] 其中,EHr)為入射電場矢量,r為場點位置矢量,|和多分別為電場9和f?極化方向 的單位矢量,Ee和&分別是#極化和參極化的幅度,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奶.;)為平 面波入射角度,$,$和3分別為x,y,z方向的單位方向向量;
[0019]步驟二,對于每個子區域,分別引入可包圍自己的長方體,并x,y,z方向上均勻劃 分網格,得到一系列的笛卡爾網格點,隨后將子區域上的RWG基函數投影到包含其的小長方 體上的格點上,并得到每個子區域上RWG基函數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A x,q, Ay,q,Az,q和Ad,q,下標q為子區域編號;
[0020]步驟三,利用目前的一種快速算法-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每個子區域上的初始表 面感應電流系數$4/1_,/1,.^、|1_和/^,¥分別為初始實際表面電流系數和虛擬表 面電流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0022]其中,為近區耦合矩陣,^為第q個子區域上的初始表面感應電流系數,j為單 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是自由空間波阻抗,F1和F分別是快速傅里葉逆變換和快速傅里葉 變換,別為子區域上基函數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 的轉置,G q是格林函數矩陣,$為平面波入射激勵矢量,上述線性方程組采用雙共輒梯度 法求解;
[0023]步驟四,若第q個子區域與第q+1個子區域有共同的虛擬面,則該虛擬面上感應電 流強加兩次如下的邊界條件:
[0026]其中,為第q個子區域上與第q+1個子區域交界的虛擬面上第k個公共邊上的 電流系數,fArf,q,k(r)為第q個子區域上與第q+1個子區域交界的虛擬面上第k個公共邊上的 RWG基函數,〈〉表示內積,NArf,<^PNArf,q+1分別是第q個子區域和第q+1個子區域上虛擬面RWG 基函數的個數,L算子表示如下:
[0028]其中,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是自由空間波阻抗,Js表示在表面S上積分,J (V)為感應電流,可由RWG基函數展開,r為場點位置矢量,V為源點位置矢量,▽為梯度算 子,G(r,V )是格林函數;有N個虛擬面,強加邊界條件2N次;
[0029] 步驟五,對于第q個子區域,其他子區域上感應電流在該子區域上產生總散射矢量 〇
[0030] X {/?(r),x[/°/;;(r)]);
[0031] 其中,2表示求和,Q為總區域個數,fq(r)為第q個子區域的RWG基函數,L算子表達 式同上,$為第j個子區域初始表面感應電流系數,t(r)為第j個子區域的RWG基函數。
[0032] 平面入射波的照射&°,修正第q個子區域上的激勵矢量@如下:
[0033]
[0034] 其中,為其他子區域上感應電流在第q個子區域上產生的總散射矢量
[0035] 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該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計算如下:
[0037] 其中,為近區耦合矩陣,^為第q個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j為單位復 數,k是空間波數,%是自由空間波阻抗,F1和F分別是快速傅里葉逆變換和快速傅里葉變 換,和分別為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的轉置,G q是格林函數 矩陣,^為修正后的第q個子區域上的激勵矢量。
[0038] 計算其他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
[0039]步驟六,通過將上標"1"改為"i",重復步驟四和步驟五的迭代求解過程并檢驗Q個 子區域新舊電流誤差直到收斂,檢驗公式如下:
[0041] 其中,為收斂誤差,max表示取最大值,Toler為設定的收斂精度,i和i+1是迭代 次數,&為第i次迭代時第q個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q = l,2~Q)。
[0042] 進一步,獲得子區域上表面電流在遠區產生的散射場和雷達散射截面具體包括:
[0043] 步驟一,第q個子區域上的感應電流在遠區產生的散射場五9&;"為:
[0044] xr9 x J£[/w (r;)/? (r;)+1ArJ (r; )]〇 (r, ,r; )dr;:;
[0045] 其中,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no是自由空間波阻抗,r為場點位置矢量,V為 源點位置矢量,和iArKr%)分別為第q個子區域真實面和虛擬面上的電流系數,f q (r%)為第q個子區域上的RWG基函數,G(rq,r%)為格林函數。
[0046] 步驟二,所有子區域上的感應電流在遠區產生的總散射場為:
[0047] EZ(r) = tET^ q-l
[0048] 其中,Q為總的區域個數,為第q個子區域產生的散射場
[0049] 本發明提供的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區域分解,通過虛擬面強加電流連續性和 區域之間的耦合作用來求解導體目標的電磁散射特性方法,在保證計算結果精度的前提 下,減少了輔助點電流數目,降低了內存需求,提高了收斂速度和仿真效率。
[0050]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51] 1、本發明采用了區域分解的思想,對于每個子區域可進行獨立剖分和求解,極大 地提高了對于電大尺寸目標建模的靈活性,并改善了矩陣的條件數從而提高了收斂速度。 [0052] 2、本發明針對每個子區域建立各自的笛卡爾網格,減少了輔助格點電流數目并提 高了快速傅里葉變換的效率,降低了格林函數矩陣的內存需求。
[0053] 3、本發明由于將大目標劃為小目標進行獨立求解,更有利于靈活選擇合適的笛卡 爾網格并實現該算法的并行化。
【附圖說明】
[0054]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流程 圖。
[0055]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實施例的實現流程圖。
[0056]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建立的雷達目標劃分為子區域的模型示意圖。
[0057]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建立的角反射器仿真示意圖。
[0058]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建立的角反射器劃分兩個子區域的模型示意圖。
[0059]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本發明和現有自適應積分方法仿真角反射器的雷達 散射截面對比圖。
[0060]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建立的階梯狀目標仿真示意圖。
[0061]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建立的階梯狀目標劃分四個子區域的模型示意圖。
[0062]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本發明和現有自適應積分方法仿真階梯狀目標的雷 達散射截面對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3]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 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 限定本發明。
[0064]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的描述。
[0065]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包 括以下步驟:
[0066] S101: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將整個目標切成若干個子區域 并保留子區域之間的虛擬面;
[0067] S102:利用三角形離散所有子區域表面并輸出剖分后的子區域網格信息;
[0068] S103:對每個子區域建立各自的笛卡爾網格,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和子區域之間 的耦合,獲得子區域表面的感應電流;
[0069] S104:利用子區域表面感應電流計算遠區散射場進而可獲得該導體目標的雷達散 射截面。
[0070]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的描述。
[0071 ]參照圖2和圖3,本發明的實現步驟如下:
[0072] 步驟1:生成仿真所需的若干個子區域模型。
[0073] (1.1)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將整個目標切分為若干個子 區域,保留子區域之間的虛擬面,以立方體為例,如圖3所示,將立方體分為兩個子區域,紅 色區域為虛擬交界面;
[0074] (1.2)采用三角形剖分所有閉合子區域,并導出所有子區域的剖分信息;
[0075] (1.3)根據子區域上的剖分信息,搜索子區域之間公共虛擬面上的剖分信息并將 其區分開來;
[0076] (1.4)對于每個子區域,分別標記實際表面和虛擬面的剖分信息,搜索實際表面上 三角形和虛擬面上三角形的公共邊并導出其上公共邊信息;
[0077] 步驟2:獲取雷達目標子區域上的表面感應電流。
[0078] (2.1)利用均勻平面波照射雷達目標的子區域,入射電場表示為:
[0079] E' (r) --^{End+ £'(^5jcxp( jA (sin {9. cos cox + sin {9. sin ^.v+ cos 6^/)-r );
[0080] 其中,#和參分別為電場9和#極化方向的單位矢量,Ee和&分別是沒極化和#極化 的幅度,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j 為平面波入射角度;
[0081] (2.2)對于每個子區域,分別引入可包圍自己的長方體,并x,y,z方向上均勻劃分 網格,得到一系列的笛卡爾網格點,隨后將子區域上的RWG基函數投影到包含其的小長方體 上的格點上,并得到每個子區域上RWG基函數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A x,q,Ay,q, 八2, (1和八(:1,卩,下標9為子區域編號;
[0082] (2. 3)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每個子區域上的初始表面感應電流系數 乃二Pun' ^和分別為初始實際表面電流系數和虛擬表面電流系數,計算 公式如下:
[0084] 其中,為近區耦合矩陣,%是自由空間波阻抗,F1和F分別是快速傅里葉逆變 換和快速傅里葉變換,Gq是格林函數矩陣,@為平面波入射激勵矢量,上述線性方程組采用 雙共輒梯度法求解。
[0085] (2.4)若第q個子區域與第q+1個子區域有共同的虛擬面,則該虛擬面上感應電流 強加兩次如下的邊界條件:
[0088] 其中,f(r)是RWG基函數,〈〉表示內積,NArf,<^PNArf,q+i分別是第q個子區域和第q+1 個子區域上虛擬面RWG基函數的個數,L算子表示如下:
[0090]其中,J(V)為感應電流,可由RWG基函數展開,Ga,^)是格林函數。若有N個虛擬 面,利用上述方法,強加邊界條件2N次。
[0091 ] (2.5)對于第q個子區域,其他子區域上感應電流在該子區域上產生總散射矢量 為:
[0092] AV:= t (/;(0^K/i(0]);
[0093] 再考慮平面入射波的照射)^,從而修正第q個子區域上的激勵矢量^如下:
[0094]
[0095] 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該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尤,計算如下:
[0097] 利用類似的方法,可計算其他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
[0098] (2.6)通過將上標"1"改為"i",重復步驟(2.4)和步驟(2.5)的迭代求解過程并檢 驗Q個子區域新舊電流誤差直到收斂,檢驗公式如下:
[0100] 其中,/丨_為收斂誤差,Toler為設定的收斂精度,i和i+1是迭代次數。
[0101] 步驟3:獲得子區域上表面電流在遠區產生的散射場和雷達散射截面。
[0102] (3.1)第q個子區域上的感應電流在遠區產生的散射場£^?為:
[0103] E^1 (r ) = }kr]^q x/ x (r^)fq (r;)+1Arf (r;)]g (r ,r; )dr';
[0104] (3.2)所有子區域上的感應電流在遠區產生的總散射場£=::/為:
[0105] 每二⑷=ixscat。
[0106] 下面結合試驗對本發明的應用效果作詳細的描述。
[0107] 1.試驗仿真條件
[0108] 仿真試驗中使用的平面入射波頻率300MHz,入射波波長為1.0m,電場方向為0極 化。整個計算過程在配置為Intel Dual XE0N主頻2.27GHz和24GB內存的電腦上完成的,采 用雙共輒梯度法作為迭代求解器。
[0109] 2.試驗仿真實例與結果分析 [0110]仿真試驗1:
[0111]入射平面波頻率為300MHz,入射角度= 45'_屬二-90 入射波電場為0極化, 角反射器長、寬和高都為3m,厚度是0.1m。將角反射器切成兩個子區域,兩個子區域離散的 三角形數目分別為5838和5768,對應的RWG基函數數目分別是8757和8652。圖4給出了該角 反射器的仿真模型,圖5給出了該角反射器切成兩個子區域的仿真模型。
[0112] 用本發明方法對圖5中切成兩個子區域的仿真模型的雷達散射截面進行計算,并 與現有自適應積分方法AIM計算的圖4中整個目標模型的雷達散射截面進行對比,其結果如 圖6所示。
[0113] 從圖6可以看出,本發明方法計算的雷達散射截面圖與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的雷 達散射截面圖在整個散射區域內基本一致,從而證明了本發明方法的正確性。
[0114]用本發明方法計算圖5中模型的雷達散射截面時與現有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圖4 中模型的雷達散射截面在輔助格點數目、消耗的內存需求、每一次FFT和IFFT的計算時間以 及迭代次數方面進行對比,其結果見表1。
[0116]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本發明方法使用的輔助格點數目、對格林函數的內存需求和迭 代次數遠遠少于現有自適應積分方法,同時也提高了 FFT和IFFT的計算效率。
[0117] 仿真試驗2:
[0118] 入射平面波頻率為300MHz,入射角度M二45>,,二90'_卜階梯狀目標尺寸如圖7 所示。將階梯狀目標切為四個子區域,這四個子區域離散的三角形數目分別為964,792,594 和398,對應的RWG基函數為1466,1188,891和552。圖7給出了階梯狀目標的仿真模型,圖8給 出了該階梯狀目標切成四個子區域的仿真模型。
[0119] 用本發明方法對圖8中切成四個子區域的仿真模型的計算極化雷達散射截面,并 與現有自適應積分方法AIM計算的圖7中整個目標模型的極化雷達散射截面進行對比,其結 果如圖9所示。
[0120] 從圖9可以看出,本發明方法可以計算多個子區域的雷達散射截面。
[012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 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 一種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子區 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包括: 首先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將整個目標切成若干個子區域并保 留子區域之間的虛擬面; 其次利用三角形離散所有子區域表面并輸出剖分后的子區域網格信息; 再次對每個子區域建立各自的笛卡爾網格,利用自適應積分方法和子區域之間的耦 合,獲得子區域表面的感應電流; 最后利用子區域表面感應電流計算遠區散射場進而可獲得該導體目標的雷達散射截 面。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生成仿真所需的若干個子區域模型具體包括: 步驟一,利用CAD軟件對雷達導體目標進行幾何建模,將整個目標切分為Q個子區域,在 子區域之間的分割處添加虛擬面,使各個子區域處于閉合狀態; 步驟二,采用三角形網格剖分所有閉合子區域,并導出所有子區域的剖分網格信息,包 括三角形頂點坐標和編號數據; 步驟三,根據子區域上的剖分網格信息,搜索子區域之間公共虛擬面上的三角形網格 信息,分別進行標記; 步驟四,對于每個子區域,分別標記實際表面和虛擬面的剖分信息,搜索實際表面上三 角形和虛擬面上三角形的公共邊并導出其上公共邊信息,包括公共邊的編號,公共邊上點 的編號,公共邊長度及三角形對的面積和電流方向。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獲取雷達目標子區域上的表面感應電流具體包括: 步驟一,利用均勻平面波照射雷達目標的子區域,入射電場表示為:其中,E1 (r)為入射電場矢量,r為場點位置矢量,和#分別為電場Θ和P極化方向的單 位矢量,Ee和^分別是在極化和參極化的幅度,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龜供)為平面 波入射角度,i,?,和I分別為x,y,z方向的單位方向向量; 步驟二,對于每個子區域,分別引入可包圍自己的長方體,并x,y,z方向上均勻劃分網 格,得到一系列的笛卡爾網格點,隨后將子區域上的RWG基函數投影到包含其的小長方體上 的格點上,并得到每個子區域上RWG基函數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A x,q,Ay,q, 八2, (1和八(^,下標9為子區域編號; 步驟三,利用快速算法-自適應積分方法計算每個子區域上的初始表面感應電流系數 C9分別為初始實際表面電流系數和虛擬表面電流系數,計算 公式如下: 其中,ΖΓ1為近區耦合矩陣,^為第q個子區域上的初始表面感應電流系數,j為單位復 數,k是空間波數,%是自由空間波阻抗,F1和F分別是快速傅里葉逆變換和快速傅里葉變 換,4',4^,4<,和4^分別為子區域上RWG基函數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的 轉置,G q是格林函數矩陣,為平面波入射激勵矢量,上述線性方程組采用雙共輒梯度法求 解;步驟四,若第q個子區域與第q+Ι個子區域有共同的虛擬面,則該虛擬面上感應電流強 加兩次如下的邊界條件:其中,4為第q個子區域上與第q+Ι個子區域交界的虛擬面上第k個公共邊上的電 流系數,fArf,q,k(r)為第q個子區域上與第q+Ι個子區域交界的虛擬面上第k個公共邊上的 RWG基函數,〈〉表示內積,NArf,<^PNArf,q+1分別是第q個子區域和第q+Ι個子區域上虛擬面RWG 基函數的個數,L算子表示如下:其中,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是自由空間波阻抗,Js表示在表面S上積分,J(V) 為感應電流,由RWG基函數展開,r為場點位置矢量,V為源點位置矢量,▽為梯度算子,G(r, V )是格林函數;有N個虛擬面,強加邊界條件2N次; 步驟五,對于第q個子區域,其他子區域上感應電流在該子區域上產生總散射矢量Δ0 為:其中,Σ表示求和,Q為總區域個數,fq(r)為第q個子區域的RWG基函數,L算子表達式同 上,^為第j個子區域初始表面感應電流系數,t(r)為第j個子區域的RWG基函數; 平面入射波的照射^.,修正第q個子區域上的激勵矢量^如下: 其中,ΔΙ^1為其他子區域上感應電流在第q個子區域上產生的總散射矢量,利用自適應 積分方法計算該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ij,計算如下:其中,為近區耦合矩陣,&為第q個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j為單位復數,k是 空間波數,n Q是自由空間波阻抗,F 4和F分別是快速傅里葉逆變換和快速傅里葉變換, 分別為x,y,z分量以及其散度的投影系數的轉置,Gq是格林函數矩 陣,^為修正后的第q個子區域上的激勵矢量; 計算其他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 步驟六,通過將上標"Γ改為"i",重復步驟四和步驟五的迭代求解過程并檢驗Q個子區 域新舊電流誤差直到收斂,檢驗公式如下:其中,為收斂誤差,max表示取最大值,Toler為設定的收斂精度,i和i + Ι是迭代次 數,.?為第i次迭代時第q個子區域上新的表面電流系數(q = l,2···^。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子區域自適應積分的電磁散射特性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獲得子區域上表面電流在遠區產生的散射場和雷達散射截面具體包括: 步驟一,第q個子區域上的感應電流在遠區產生的散射場五#_為:其中,j為單位復數,k是空間波數,%是自由空間波阻抗,r為場點位置矢量,V為源點位 置矢量,1_1(匕)和iArKr%)分別為第q個子區域真實面和虛擬面上的電流系數,fjr%)為 第q個子區域上的RWG基函數,GOq,!·%)為格林函數; 步驟二,所有子區域上的感應電流在遠區產生的總散射場五為:其中,Q為總的區域個數,if1為第q個子區域產生的散射場。
【文檔編號】G06F17/50GK105930567SQ201610231905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4日
【發明人】王興, 李艷艷, 張帥, 張玉, 洪濤, 趙勛旺, 龔書喜
【申請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