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單立管旋流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上的管網給排水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立管旋流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建筑上的管網給排水系統中所采用立管有:單立管和雙立管。其中,采用單立管構造的給排水系統:是通過在建筑中從上到下貫穿設置一根豎向的管道來實現,該管道在排水的同時兼具通氣的功能。正是基于單立管構造的給排水系統中省去了雙立管中的排氣管,使其具有能夠節省排氣管和管件的成本,占用更少空間面積的優點,故有逐漸取代雙立管給排水系統的勢頭。
[0003]現有技術中公告號為CN203215168U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旋流三通管件,包括中部擴容立管,和連接于所述立管上端的上導流套、連接于立管下端的漏斗狀下導流套,和沿所述立管外表面切向向外延伸相貫通連接的橫支管,所述下導流套內壁還均勻分布有若干旋流筋。且在專利中還公開有以下內容(參見說明書第5段):優選地,所述旋流筋的橫截面設為梯形,梯形上底寬為3.0mm,下底寬為4.0mm,且所述旋流筋下底面與所述下導流套內壁呈α夾角,所述α為20°?45°,優選地,所述夾角α為30°且所述旋流筋設為6條,試驗證明,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才會更佳,能最大程度減緩立管水流速度,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
[0004]上述旋流三通管件的技術方案中指出:當旋流筋下底面與所述下導流套內壁呈α夾角,所述α為20°?45°,旋流筋設為6條時,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才會更佳,能最大程度減緩立管水流速度,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
[0005]故申請人考慮設計一種單立管旋流器,使其具有不同于現有技術結構的旋流筋,且同樣具有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的技術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6]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單立管旋流器,使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的優點的同時,具有不同于現有技術結構的旋流筋,且同樣具有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的技術效果。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8]一種單立管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體呈圓筒形的立管,與所述立管的上端相連的上導流套、與所述立管的下端相連且整體呈漏斗狀的下導流套;所述立管上還貫通連接有支管;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有旋流筋;所述旋流筋為沿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條形片狀結構;所述旋流筋為在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周向上均勻設置的四條。
[0009]本實用新型的單立管旋流器中設置的旋流筋的結構,與現有技術中普遍采用的凸條狀且為至少五條的旋流筋完全不同。在采用本實用新型結構中的旋流筋,因每條旋流筋為垂直于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并沿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這樣的結構設置,使得旋流筋的上表面能夠更好的承接流水來導流,并更快地形成旋流。
[0010]與此同時,本實用新型中所采用的旋流筋結構,能夠使得兩相鄰旋流筋之間圍形成利于水流下排的排水通道,且因僅設置有四條旋流筋,故可使得兩相鄰旋流筋之間在下導流套周向上的距離更大,使得形成排水通道的寬度更寬,從而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和排水降噪效果。與此同時,也因設置了四條旋流筋,能夠在保證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的同時,也促使水流在下排的過程中有效形成旋流,從而在旋流中部形成排氣通道,更好地滿足單立管的設計要求(需兼具排水和排氣的功能)。
[0011]作為改進,所述旋流筋的寬度從上往下逐漸減小。
[0012]上述改進方案的實施,使得旋流筋的寬度能夠適應呈漏斗狀的下導流套的結構,讓旋流筋上位于臨近下導流套的下端處的寬度不致于因過寬而對排水與排氣造成影響。與此同時,旋流筋的寬度從上往下逐漸減小的結構特征,可使得旋流筋上位于下導流套內壁上部處的部分能夠更好的承接流水并導流,旋流筋上位于下導流套內壁下部處的部分,因寬度更小,從而對旋流的阻擋更小,更利于旋流水的下排。
[0013]作為改進,所述下導流套的外壁上固定設置有橫向外凸形成的至少一圈止水環。
[0014]因在建筑中定位好單立管旋流器,需在單立管旋流器周邊灌入混凝土來對其固定。實施上述改進后,可使得止水環能夠插入并固定在混凝土中,有效防止單立管旋流器的外壁與混凝土連接處出現滲水情況。
[0015]作為改進,所述止水環為在所述下導流套的外壁的高度方向間隔設置的兩圈。
[0016]實施上述改進后,能夠形成多重阻隔,從而起到進一步防止滲水的作用。
[0017]作為改進,所述下導流套的下端豎直向下延伸形成有圓筒狀的阻火圈安裝位。
[0018]實施上述改進后,能夠在阻火圈安裝位安裝價格更低且更容易買到的圓環形阻火圈,從而降低使用成本。
[0019]作為改進,所述立管和上導流套為一體成型結構。
[0020]實施上述改進后,能夠省去立管和上導流套之間的粘連工作,從而提高本實用新型單立管旋流器的安裝效率。
[0021]本實用新型單立管旋流器,具有結構簡單合理,安裝起來快捷方便的優點,還能夠使得下排的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適合在管網給排水系統中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排水旋流器的主視圖。
[0023]圖2是圖1中A-A剖視圖。
[0024]圖3是圖1中B-B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針對描述中采用諸如上、下、左、右等說明性術語,目的在于幫助讀者理解,而不旨在進行限制。
[0026]如圖1至3所示,一種單立管I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體呈圓筒形的立管1,與所述立管I的上端相連的上導流套2、與所述立管I的下端相連且整體呈漏斗狀的下導流套3 ;所述立管I上還貫通連接有支管4 ;所述下導流套3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有旋流筋5 ;所述旋流筋5為沿所述下導流套3的內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導流套3的內壁的條形片狀結構;所述旋流筋5為在所述下導流套3的內壁的周向上均勻設置的四條。具體實施時,立管I與下導流套3之間可采用螺紋連接或通過密封膠粘接。
[0027]具體實施時,所述立管I上的支管4可為一個并使得該立管I形成三通;所述立管I上的支管4也可為兩個從而使得該立管I形成四通。上述結構均視為落入本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
[0028]其中,所述旋流筋5的寬度從上往下逐漸減小。
[0029]具體實施時,在不同高度的水平橫截面上,旋流筋5的寬度與下導流套3內半徑的比值α為25%~35%,優選α =30%,這樣,即可保證具有導流并形成旋流功能的同時,也不會出現因過寬而對排水和排氣造成影響的情況。
[0030]其中,所述下導流套3的外壁上固定設置有橫向外凸形成的至少一圈止水環6。
[0031]其中,所述止水環6為在所述下導流套3的外壁的高度方向間隔設置的兩圈。
[0032]其中,所述下導流套3的下端豎直向下延伸形成有圓筒狀的阻火圈安裝位7。
[0033]其中,所述立管I和上導流套2為一體成型結構。
[0034]上述單立管I旋流器中設置的旋流筋5的結構中因每條旋流筋5為垂直于所述下導流套3的內壁并沿所述下導流套3的內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這樣的結構設置,使得旋流筋5的上表面能夠更好的承接流水來導流,并更快地形成旋流。
[0035]上述單立管I旋流器中所采用的旋流筋5結構,能夠使得兩相鄰旋流筋5之間圍形成利于水流下排的排水通道,且因僅設置有四條旋流筋5,故可使得兩相鄰旋流筋5之間在下導流套3周向上的距離更大,使得形成排水通道的寬度更寬,從而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和排水降噪效果。與此同時,也因設置了四條旋流筋5,能夠在保證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的同時,也促使水流在下排的過程中有效形成旋流,從而在旋流中部形成排氣通道,更好地滿足單立管I的設計要求。
[0036]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需指出是,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上述變形和改進的技術方案應同樣視為落入本申請要求保護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單立管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體呈圓筒形的立管,與所述立管的上端相連的上導流套、與所述立管的下端相連且整體呈漏斗狀的下導流套;所述立管上還貫通連接有支管;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有旋流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筋為沿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條形片狀結構;所述旋流筋為在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周向上均勻設置的四條。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筋的寬度從上往下逐漸減小。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導流套的外壁上固定設置有橫向外凸形成的至少一圈止水環。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環為在所述下導流套的外壁的高度方向間隔設置的兩圈。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導流套的下端豎直向下延伸形成有圓筒狀的阻火圈安裝位。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和上導流套為一體成型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立管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體呈圓筒形的立管,與所述立管的上端相連的上導流套、與所述立管的下端相連且整體呈漏斗狀的下導流套;所述立管上還貫通連接有支管;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有旋流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筋為沿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條形片狀結構;所述旋流筋為在所述下導流套的內壁的周向上均勻設置的四條。本實用新型單立管旋流器,具有結構簡單合理,安裝起來快捷方便的優點,還能夠使得下排的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適合在管網給排水系統中推廣使用。
【IPC分類】F16L55/033, F16L41/02
【公開號】CN204756257
【申請號】CN201520562793
【發明人】張建
【申請人】重慶建亞機械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