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心風機及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離心風機及空調器,包括蝸殼和風輪,蝸殼包括底板及圍繞底板的周緣而設的側板,底板及側板構成安裝腔,底板設有進風口,蝸殼還包括與出風口連通的出風孔道,出風孔道包括靠近底板的第一孔壁及遠離底板的第二孔壁;風輪安裝于安裝腔內,且風輪朝向底板的端面與底板的距離不大于第一孔壁與底板的距離;蝸殼及風輪共同形成氣流通道,蝸殼及風輪分別設有擋流部,氣流通道圍繞風輪上的擋流部形成U形擋流通道。風輪驅動空氣從進風口進入,沿著底板進入氣流通道,再從出風孔道排出。如此不僅可保證氣流進入氣流通道迅速,而且由于U形擋流通道的作用氣流回流得到了抑制,從而避免渦流的問題,進而提高了離心風機的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
離心風機及空調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換熱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離心風機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柜式空調器中的離心風機工作時,外部的空氣進入離心風機后在蝸殼后盤存在嚴重的回流,從而產生渦流,導致離心風機的效率較低。
【發明內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提高工作效率的離心風機及空調器。
[0004]一種離心風機,包括:
[0005]蝸殼,包括底板及圍繞所述底板的周緣而設的側板,所述底板及所述側板構成安裝腔,所述底板設有進風口,所述側板設有出風口,所述蝸殼還包括與所述出風口連通的出風孔道,所述出風孔道包括靠近所述底板的第一孔壁及遠離所述底板的第二孔壁;及
[0006]風輪,安裝于所述安裝腔內,且所述風輪朝向所述底板的端面與所述底板的距離不大于所述第一孔壁與所述底板的距離;
[0007]所述蝸殼及所述風輪共同形成氣流通道,所述蝸殼及所述風輪分別設有擋流部,所述氣流通道圍繞所述風輪上的擋流部形成U形擋流通道。
[0008]上述離心風機,風輪在蝸殼內轉動形成驅動力,以驅動外部的空氣從進風口進入,沿著底板進入氣流通道,再從出風孔道排出。如此不僅可保證氣流在驅動力的作用下進入氣流通道迅速,而且由于U形擋流通道的作用氣流回流時需方向需發生多次改變,可使氣流回流得到了抑制,從而避免氣流在蝸殼中容易回流產生渦流的問題,進而提高了離心風機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離心風機的噪音。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蝸殼設有第一擋流部,所述第一擋流部為沿所述底板的周緣朝外凸設的環形凹槽;
[0010]所述風輪設有第二擋流部,所述第二擋流部設于所述端面的周緣且其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擋流部,所述第二擋流部與所述第一擋流部的底部之間及與所述第一擋流部的兩側壁之間分別具有間隙。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部分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擋流部的一個側壁及所述側板形成環形臺階。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擋流部的一個側壁與所述側板的內壁共壁設置。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風輪設有第三擋流部及與所述端面相鄰的側邊,所述第三擋流部沿所述側邊的底部周緣而設且朝所述側板延伸,所述第三擋流部與所述側板之間具有間隙;
[0014]所述蝸殼設有第四擋流部,所述第四擋流部設于所述側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孔壁與所述底板之間的位置,所述第四擋流部與所述側邊之間具有間隙;
[0015]所述第四擋流部與所述底板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三擋流部與所述底板的距離,且所述第三擋流部的邊緣不露出于所述第四擋流部。
[00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四擋流部遠離所述底板的表面與所述第一孔壁的延伸面共面設置。
[001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三擋流部自所述側邊朝所述側板的延伸尺寸為I?6mm ο
[00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端面與所述底板的距離比所述第一孔壁與所述底板的距離小I?3mm。
[0019]—種空調器,包括空調主體及上述離心風機,所述離心風機設于所述空調主體內。
[0020]該空調器采用上述離心風機,防止產生渦流,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噪音。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一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結構圖;
[0022]圖2為圖1所示離心風機的A處放大圖;
[0023]圖3為另一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0025]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0026]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27]參照圖1,本較佳實施例一的離心風機100,可用于空調器中,設于空調器的機體內。
[0028]參照圖1及圖2,該離心風機100包括蝸殼110和風輪120。蝸殼110包括底板112及圍繞底板112的周緣而設的側板114,底板112及側板114構成安裝腔(圖未標)。
[0029]底板112設有進風口(圖未示)。側板114設有出風口(圖未標)。蝸殼110還包括與出風口連通的出風孔道116。出風孔道116包括靠近底板112的第一孔壁1161及遠離底板112的第二孔壁(圖未示)。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具有距離設置。
[0030]風輪120安裝于安裝腔內,且風輪120朝向底板112的端面122位于第一孔壁1161所在高度與底板112所在高度之間,即端面122與底板112的距離小于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
的距離。
[0031]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端面122與底板112的距離比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的距離小I?3mm。可以理解,風輪120朝向底板112的端面122與第一孔壁1161也可在同一高度設置,即端面122與底板112的距離等于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的距離。
[0032]蝸殼110及風輪120共同形成氣流通道,蝸殼110及風輪120分別具有擋流部,氣流通道圍繞風輪120上的擋流部形成U形擋流通道。U形擋流通道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通道段、第二通道段及第三通道段,第一通道段與第三通道段并排設置。即氣流在氣流通道中先進入第一通道段、再改變方向進入第二通道段,繼續改變方向進入第三通道段。
[0033]上述離心風機100,風輪120在蝸殼110內轉動形成驅動力,以驅動外部的空氣沿著虛線箭頭所示方向(見圖2)從進風口進入,沿著底板112進入氣流通道,再從出風孔道116排出。如此U形擋流通道氣流在驅動力的作用下進入氣流通道迅速,而且由于U形擋流通道的作用氣流回流時需方向需發生多次改變,可使氣流回流得到了抑制,從而避免氣流在蝸殼110中容易回流產生渦流的問題,進而提高了離心風機100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離心風機100的噪音。
[0034]可以理解,蝸殼110可為一端開口結構,在實際安裝時,將蝸殼110的開口抵止空調器的內壁上以將風輪120封閉在蝸殼110內部。可以理解,蝸殼110也可含有蓋板(圖未示),蓋板與底板112相對設置,且蓋板與側板112連接,以將風輪120封閉在蝸殼110內部。
[0035]優選的,端面122與底板112的距離為δ,風輪120的與端面122相鄰的側邊124與側板114的距離為▲!■,且21111]1<5<10_,2_< Δ r<10mm。如此通過控制氣流通道的大小,進一步抑制回流,避免渦流的產生,從而提高離心風機100的工作效率。
[0036]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蝸殼110設有第一擋流部1121,第一擋流部1121為沿底板112的周緣朝外凸設的環形凹槽。
[0037]風輪120設有第二擋流部1221,第二擋流部1221設于端面122的周緣且部分第二擋流部1221收容于第一擋流部1121。第二擋流部1221與第一擋流部1121的底部之間及與第一擋流部1121的兩側壁之間分別具有間隙。如此風輪120在安裝腔中轉動,第二擋流部1221位于第一擋流部1121中,風輪120、側板114及底板112三者圍繞第二擋流部1221共同形成U形擋流通道,該U形擋流通道使原本沿底板112流動的氣流,隨著第二擋流部1221朝風輪120軸向流動,由于第一擋流部1121的底部阻隔再沿風輪120軸向反向流動,然后通過側板114上的出風孔道116排出。
[0038]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部分底板112、第一擋流部1121的一個側壁及側板114形成環形臺階。可以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擋流部1121的一個側壁可與側板114的內壁共壁設置。
[0039]參照圖3,在另一實施例中,風輪120朝向底板112的端面122與底板112的距離小于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的距離。
[0040]風輪120設有第三擋流部1241及與端面122相鄰的側板124。第三擋流部1241沿側邊124的底部周緣而設且朝側板114延伸,第三擋流部1241與側板114之間具有間隙。
[0041]蝸殼設有第四擋流部1141,第四擋流部1141設于側板114上且位于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之間的位置,第四擋流部1141與側邊124之間具有間隙,從而使氣流從第四擋流部1141與風輪120之間的間距排出。
[0042]如此風輪120在安裝腔中轉動,風輪120、側板114及底板112三者圍繞該風輪120的第三擋流部1241形成U形擋流通道,該U形擋流通道使原本沿底板112流動的氣流,由于第三擋流部1241的阻隔沿著虛線箭頭所示方向(見圖3),沿側板114流動,再反向沿側邊124與第三擋流部1241流動,然后通過側板114上的出風孔道161排出。
[0043]第四擋流部1141與底板112的距離大于第三擋流部1241與底板112的距離。即第四擋流部1141與第三擋流部1241交錯設置,且第四擋流部1141更靠近出風口。第四擋流部1141蓋住部分第三擋流部1241。可以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第四擋流部1141也可恰好蓋住第三擋流部1241的邊緣,只要第三擋流部1241的邊緣不露出于第四擋流部1141即可。
[0044]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第四擋流部1141遠離底板112的表面與第一孔壁1161的延伸面共面設置。可以理解,第四擋流部1141遠離底板112的表面也可位于第一孔壁1161的延伸面與底板之間的位置,只要第四擋流部1141與底板112的距離大于第三擋流部1241與底板112的距離,從而使氣流必須繞第四擋流部1141排出。
[0045]可以理解,該側邊124的底部周緣朝側板114延伸,可為側邊124的底部邊緣沿其周緣朝側板114延伸,也可為側邊124的底部靠近底部邊緣的位置沿其周緣朝側板114延伸。
[0046]具體的,第三擋流部1241自側邊124朝側板114的延伸尺寸為I?6mm。
[0047]可以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端面122位于第一孔壁1161所在高度與底板112所在高度之間,即端面122與底板112的距離小于第一孔壁1161與底板112的距離,則圖2所示的U形擋流通道可與圖1所示的U形擋流通道結合使用。從進氣口進來的氣流先隨著該端面122的第二擋流部1221朝風輪120軸向流動,由于第一擋流部1121的底部阻隔再沿風輪120軸向反向流動;接著由于側邊124的第三擋流部1241的阻隔沿側板114流動,再反向沿側邊124與側板114的第三延伸1141段流動,然后通過側板114上的出風孔道116排出。如此雙重U形擋流通道的雙重阻隔作用,抑制渦流產生,消除回流現象,進一步提高離心風機100的工作效率。
[0048]本發明還提供了一實施例的空調,該空調包括空調主體及離心風機100,離心風機100設于空調主體內。
[0049]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0050]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蝸殼(110),包括底板(112)及圍繞所述底板(112)的周緣而設的側板(114),所述底板(112)及所述側板(114)構成安裝腔,所述底板(112)設有進風口,所述側板(114)設有出風口,所述蝸殼(110)還包括與所述出風口連通的出風孔道(116),所述出風孔道(116)包括靠近所述底板(112)的第一孔壁(1161)及遠離所述底板(112)的第二孔壁;及 風輪(120),安裝于所述安裝腔內,且所述風輪(120)朝向所述底板(112)的端面(122)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不大于所述第一孔壁(1161)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 所述蝸殼(110)及所述風輪(120)共同形成氣流通道,所述蝸殼(110)及所述風輪(120)分別設有擋流部,所述氣流通道圍繞所述風輪(120)上的擋流部形成U形擋流通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蝸殼(110)設有第一擋流部(I 121),所述第一擋流部(1121)為沿所述底板(112)的周緣朝外凸設的環形凹槽; 所述風輪(120)設有第二擋流部(1221),所述第二擋流部(1221)設于所述端面(122)的周緣且其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擋流部(1121),所述第二擋流部(1221)與所述第一擋流部(1121)的底部之間及與所述第一擋流部(1121)的兩側壁之間分別具有間隙。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底板(112)、所述第一擋流部(1121)的一個側壁及所述側板(114)形成環形臺階。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流部(1121)的一個側壁與所述側板(114)的內壁共壁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風輪(120)設有第三擋流部(1241)及與所述端面(122)相鄰的側邊(124),所述第三擋流部(1241)沿所述側邊(124)的底部周緣而設且朝所述側板(114)延伸,所述第三擋流部(1241)與所述側板(114)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蝸殼(110)設有第四擋流部(1141),所述第四擋流部(1141)設于所述側板(114)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孔壁(1161)與所述底板(112)之間的位置,所述第四擋流部(1141)與所述側邊(124)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第四擋流部(1141)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三擋流部(1241)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且所述第三擋流部(1241)的邊緣不露出于所述第四擋流部(1141)。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擋流部(1141)遠離所述底板(112)的表面與所述第一孔壁(1161)的延伸面共面設置。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擋流部(1241)自所述側邊(124)朝所述側板(114)的延伸尺寸為I?6mm。8.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122)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比所述第一孔壁(1161)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小I?3mm。9.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122)與所述底板(112)的距離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10mm,所述風輪(120)的與所述端面(122)相鄰的側邊(124)與所述側板(114)的距離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10mm。10.—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調主體及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風機,所述離心風機設于所述空調主體內。
【文檔編號】F04D17/08GK106050688SQ201610593818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5日 公開號201610593818.8, CN 106050688 A, CN 106050688A, CN 201610593818, CN-A-106050688, CN106050688 A, CN106050688A, CN201610593818, CN201610593818.8
【發明人】廖俊杰, 李樹云, 朱芳勇, 蔡劍, 高智強, 彭光前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