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04453閱讀:34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油泵,詳細地說,涉及一種在使具有外齒的內轉子以偏心狀態與 具有內齒的外轉子嚙合的構造的油泵中,通過變更偏心位置的關系而實現噴出量調整的油泵。
背景技術
作為如上述所示構成的油泵,在專利文獻1中,配置有被驅動旋轉的內轉子3和與 該內轉子3的外齒嚙合的外轉子4,該外轉子4配置在相對于內轉子3偏心的位置上。外轉 子4可自由旋轉地支撐在凸輪環5的內周上,利用支撐銷10支撐該凸輪環5,并使其沿徑向 自由擺動,且沿內徑中心方向自由移動,將彈簧7的預緊力作用在凸輪環5上,以使吸入區 域21的油移送積存部11的容積成為最大。通過作用彈簧7的預緊力,在凸輪環5和泵體1之間形成控制壓力室20,對該控制 壓力室20作用噴出口 17的油壓,在噴出口 17的壓力變高時,利用該壓力使凸輪環5沿徑 向擺動移動,利用該擺動移動,以內接齒輪泵的齒高度作為公轉直徑,使外轉子4的旋轉中 心位置公轉。另外,在該專利文獻1中,通過外轉子4公轉,從而使在泵體1的吸入區域21的末 端附近22上,由內轉子3的外齒和外轉子4的內齒形成的油移送積存部11的容積變化,作 為結果,實現噴出量的調整。另外,作為如上述所示構成的油泵,在專利文獻2中,內部轉子3和外部轉子4以 偏心的位置關系配置,在它們之間形成環形齒輪動作間隙5。外部轉子4可自由旋轉地支撐 在調整環14的內周上,在該調整環14的外周形成外側齒列24。在殼體部分1或者沖壓環 27的內周上,形成內側齒列24’,該內側齒列24’和外側齒列24以偏心的位置關系配置。在殼體部分1上,可自由擺動地支撐使調整環14動作的搖桿,通過使該搖桿擺動, 而在內側齒列24’與外側齒列24嚙合的狀態下,使外部轉子4的旋轉軸向內部轉子3的相 反側方向移動90度。通過該移動,可以相對于內部轉子3和外部轉子4之間的環形齒輪間 隙5使低壓端口 8與高壓端口 9之間的位置關系變化,從泵的最大噴出量調整至噴出量為 零。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8-159046號公報(段落編號〔0012 0028〕,圖1 圖4)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10-169571號公報(段落編號〔0030 0046〕,圖1 圖 3)

發明內容
在利用內轉子與外轉子之間的偏心位置關系的變更而進行噴出量調整的油泵中, 要求具有下述特征,即,即使不變更驅動軸的旋轉速度,也可以將噴出量從最大降至幾乎為 零。特別地,在汽車所使用的油泵中,還需要根據發動機的工作狀況或油的溫度將噴出量調 整為較大,從而期望這種泵的有效應用。
5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結構的泵中,雖然作用來自彈簧的預緊力,但由于凸 輪環可向內外自由移動,且可沿內徑中心方向自由擺動而被支撐,所以考慮到內轉子的外 齒與外轉子的內齒之間的嚙合精度會降低。即,該專利文獻1的結構,是在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子的內齒嚙合的狀態下,以追 隨內轉子外周的方式使外轉子移動的動作方式,不具有限制外轉子軸心的移動的引導類部 件。根據上述原因,考慮到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子的內齒之間的嚙合深度發生變化的現象。特別地,在這種泵中,向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子的內齒之間作用較高的壓力。因 此,在凸輪環可向內外自由移動地構成的油泵中,可能因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子的內齒之 間產生的高壓力,而導致內轉子與外轉子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發生變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結構的泵中,在支撐外轉子(外部轉子)的調整環的外周 形成外側齒列,在支撐調整環的殼體上形成內側齒列。在維持該外側齒列與內側齒列之間 的嚙合狀態的狀態下,使調整環動作。由此,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使外轉子圍繞內轉子公 轉的情況下,可以高精度地維持各自的位置關系。但是,不僅導致大型化,而且,在因形成外 側齒列和內側齒列而要求高精度的加工技術這一點上,也存在改善的余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小型化地構成可以通過內轉子與外轉子之間的偏心位置的變 更而進行噴出量調整的油泵。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殼體的內部具有內轉子,其具有外齒,圍繞驅動旋轉軸心 而被驅動;外轉子,其具有數量比該內轉子的外齒多的內齒,與所述內轉子以偏心狀態嚙 合;以及吸引口和噴出口,其與容積隨著所述內轉子的驅動旋轉而變化的、所述外齒和所述 內齒之間的空間相對,進行流體的吸引 噴出,并且,具有調整環,其可自由相對旋轉地從外 部插入所述外轉子上,使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圍繞所述內轉子的旋轉中心公轉,所述調 整環具有用于輸入驅動力的操作部,并且,具有引導單元,其形成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 體上,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時,對所述調整環進行引導。根據該結構,通過對調整環的操作部的操作,而實現下述動作,S卩,引導單元使調 整環的滑動接觸部始終與殼體的引導面接觸,使外轉子的旋轉中心圍繞內轉子的旋轉中心 公轉。在該結構中,形成于調整環上的滑動接觸部始終與引導面接觸。因此,與如專利文獻 1所示凸輪環可以自由移動的構造的油泵相比較,不會使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子的內齒之 間的嚙合量發生變化。另外,由于只要將該滑動接觸部和引導面形成為與調整環的移動所 需的行程對應的尺寸即可,所以可以抑制大型化。其結果,通過外轉子相對于內轉子的偏心 位置的變更,可以高精度且小型地構成可調整噴出量的油泵。特別地,在該結構中,如上述 所示使調整環以公轉的方式移動時的操作部的移動方式并不是1種,而可以采用各種移動 方式。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自由地確定操作部的操作行程及操作方向等,可以提高 設計的自由度。本發明也可以構成為,所述弓丨導單元具有引導銷,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 殼體中的一個上;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上,對所述引 導銷進行引導。另外,所述引導單元也可以具有凸起部,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 體的一個上,向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凸出;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 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上,對所述凸起部進行引導。根據該結構,可以在被由引導銷和引導槽構成的引導單元引導的狀態下,使調整
6環動作。另外,可以在被由凸起部和引導槽構成的引導單元引導的狀態下,使調整環動作。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與所述引導槽在所述內轉子的周向以及 徑向上的形狀對應。根據該結構,可以以與引導槽的形狀對應的動作軌跡使調整環動作。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引導單元具有引導銷,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 的一個上,以與所述驅動旋轉軸心平行的姿態設置;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 所述殼體的另一個上,在與所述引導銷相對的位置上,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而形成,對 所述引導銷進行引導。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引導單元具有凸起部,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 及所述殼體的一個上,向與所述驅動旋轉軸心垂直的方向凸出;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 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的另一個上,在與所述凸起部相對的位置上,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 跡而形成,對所述凸起部進行引導。根據該結構,通過使引導銷被引導槽引導、或者使凸起部被引導槽引導,從而可以 使調整環沿動作軌跡進行動作。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引導槽由自轉引導槽部以及公轉引導槽部中的至少任一個 構成,其中,該自轉引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與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為同 一轉動中心的軌跡,該公轉引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圍繞所述內轉子的旋轉 中心公轉的軌跡。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引導槽由自轉引導槽部以及公轉引導槽部中的至少 任一個構成,其中,該自轉引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與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 心為同一轉動中心的軌跡,該公轉引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如下軌跡,即,與 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以所述內轉子的軸心為旋轉中心進行轉動的軌跡相同的轉動軌跡。根據該結構,可以利用自轉引導槽部使調整環以外轉子的旋轉中心進行自轉。另 外,可以利用公轉引導槽部使調整環以內轉子的旋轉中心進行公轉,或者可以沿著使外轉 子的旋轉中心以內轉子的軸心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軌跡,使調整環公轉。本發明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自轉引導槽部引導時,從所述噴出口噴 出的流體的流體壓力與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轉子的轉速成正比。另外,也可以在所述調 整環被所述公轉引導槽部引導時,從所述噴出口噴出的流體的流體壓力一邊減壓,一邊與 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轉子的轉速成正比。根據該結構,例如,在調整環被由自轉引導槽部和公轉引導槽組合而成的引導槽 引導時,一邊噴出與驅動旋轉的轉速成正比的流體壓力的流體,一邊成為將減壓后的流體 噴出的狀態。本發明也可以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自轉引導槽部引導時,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 轉子的偏心方向不變化,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公轉引導槽部引導時,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 外轉子的偏心方向變化。根據該結構,在外轉子被自轉引導槽引導而自轉的情況下,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 子的內齒之間的嚙合位置不變化,流體的噴出量也不變化。另外,在外轉子被公轉引導槽引 導而公轉的情況下,內轉子的外齒與外轉子的內齒之間的嚙合位置變化,流體的噴出量也變化。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操作部由被供給流體的第1操作部和被供給流體的第2操作 部構成,并具有隔斷部,其禁止流體在所述第1操作部和所述第2操作部之間的流動。另外,也可以具有控制閥,其對向所述第1操作部的流體供給進行控制。根據該結構,通過選擇性地對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中的一個供給流體的方式, 而實現調整環的動作。另外,可以利用控制閥控制相對于第1操作部的流體,從而對調整環 的動作進行控制。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內轉子的所述外齒與所述外轉子的所述內齒之間的多個所 述空間,均與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噴出口連通。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內轉子的所述外齒的形 狀以及所述外轉子的所述內齒的形狀為,可以使所述外齒與所述內齒之間的多個所述空間 均與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噴出口連通的形狀。根據該結構,通過連通可以將外齒與內齒之間的空間中的流體而向噴出口送出。 另外,由于利用外齒和內齒的形狀,將外齒與內齒之間的空間中的流體向噴出口送出,所以 可以實現內轉子和外轉子的順暢旋轉。本發明也可以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連通槽,其將所述外齒和所述內齒之間的多個 所述空間、與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噴出口連通。如果是該結構,則由于利用連通槽將外齒與內齒之間的空間中的流體向吸引口或 者噴出口送出,所以可以實現內轉子和外轉子的順暢旋轉。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連通槽由下述部分構成,即第1連通槽,其將所述空間以及 所述外轉子與所述調整環之間的凹陷部連通;以及第2連通槽,其將所述凹陷部以及所述 吸引口連通。根據該結構,可以將外齒與內齒之間的空間中的流體,利用第1連通槽向外轉子 外部的調整環的凹陷部送出,或將流體向其相反方向送出。另外,可以將凹陷部的流體利用 第2連通槽向吸引口送出。由此,可以實現內轉子和外轉子的順暢旋轉。本發明也可以是,所述引導單元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時,使所述調整環的滑動接 觸部始終在所述殼體的弓I導面上滑動。根據該結構,由于在操作部被操作的情況下,調整環的滑動接觸部持續地與殼體 的引導面滑動接觸,所以調整環以反映引導面形狀的方式被引導。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滑動接觸部,由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上的2個凸起部構成,所 述引導面設置在所述殼體上,分別與所述2個凸起部滑動接觸,并且,在所述殼體上設置按 壓單元,其將所述調整環向所述調整環的中心朝向所述2個凸起部之間的方向按壓。如果是該結構,則通過與2個凸起部對應的引導面和按壓單元,確定調整環的姿 態。因此,無論調整環的操作量如何,都將調整環維持在期望的位置,從而實現穩定的噴出 量調整。本發明也可以使所述操作部構成為,具有形成在所述調整環的一部分上的臂部, 并且,在該臂部的一側的空間,且在由所述殼體的內壁和所述調整環的外壁圍成的空間中, 形成流體儲存部,在所述臂部的另一側,設置用于按壓該臂部的預緊部件,基于所述流體儲 存部的流體壓力和所述預緊部件的預緊力,驅動所述臂部。如果是該結構,則通過調節作用在臂部上的流體壓力,可以適當變更臂部的操作 量,從而適當地調節流體的噴出量。在本發明中,其油泵轉子構成為,具有所述內轉子,其形成n(n為自然數)個外 齒;以及所述外轉子,其形成與所述外齒嚙合的n+1個內齒,在兩個轉子嚙合而進行旋轉
8時,利用在所述兩個轉子的齒面間形成的腔室的容積變化吸入、排出流體,從而輸送流體, 所述內轉子的外齒形狀為,對于由數學曲線形成的齒形形狀的齒頂圓Al的半徑RAl和齒槽 圓A2的半徑RA2,RAl > RDl > RA2 式(1)RAl > RD2 > RA2 式(2)RDl 彡 RD2式(3)在滿足式(1)的半徑RDl的圓Dl外側,將所述齒形形狀向外徑方向變形,或者在 滿足式(2)和式(3)的半徑RD2的圓D2內側,將齒形形狀向內徑方向變形,或者進行上述 兩種變形,由此,可以不減少齒數而增加油泵的噴出量。


圖1是實施例1中將調整環設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狀態和使調整環移動至極限的狀 態的油泵的剖面圖。圖2是實施例1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將調整環設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狀態和使調整環 移動至極限的狀態的油泵的剖面圖。圖3是實施例2中將調整環設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狀態和使調整環移動至極限的狀 態的油泵的剖面圖。圖4是表示實施例2中自轉引導槽部和公轉移動槽部的形狀、動作方式的圖。圖5是表示實施例2中調整環進行自轉和公轉時的油的噴出量 噴出壓力的曲線 圖。圖6是示意地表示實施例2中內轉子的外齒形狀的設定時的變形方式的圖。圖7是表示實施例2中在外齒與內齒之間形成的間隙的圖。圖8是實施例3中將調整環設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狀態和使調整環移動至極限的狀 態的油泵的剖面圖。圖9是表示實施例3中第2引導部不同的結構的剖面圖。圖10是表示實施例3中第2引導部不同的結構的剖面圖。圖11是表示實施例3中第1 ·第2引導部不同的結構的剖面圖。圖12是表示實施例3的第1壓力降低槽和第2壓力降低槽的放大圖。圖13是實施例4中將調整環設定在初始位置上的狀態和使調整環移動至極限的 狀態的油泵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下面,基于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基本結構〕圖1示出設置在汽車等具有發動機的車輛上的油泵。該油泵具有驅動軸11,其配 置在殼體1的內部,與驅動旋轉軸心X同軸心。還具有內轉子12,其與該驅動軸11 一體 旋轉;多個內齒13A,其與該內轉子12的多個外齒12A嚙合;以及外轉子13,其可以圍繞從 驅動旋轉軸心X偏心的從動軸心Y (旋轉中心)自由旋轉而被支撐。
該油泵在殼體1的壁部IA上具有吸引口 2以及噴出口 3,它們與外齒12A和內齒 13A之間的空間對應地,對作為流體的油進行吸引·噴出。還具有調整環14,其從外面插 在該外轉子13上;以及引導單元G,其通過使該調整環14的滑動接觸部C與殼體的引導面 S滑動接觸,而設定調整環14的姿態。雖然在附圖中沒有示出,但在殼體1上,在與上述壁部IA相對的位置處,配置與該 壁部IA平行姿態的壁部。內轉子12、外轉子13、調整環14配置在被殼體1的一對壁部夾 入的位置上。另外,驅動軸11配置為貫穿一對壁部中的至少一個。該油泵用于向汽車等的發動機供給潤滑油,或向油壓致動器供給動作油。驅動軸 11被來自發動機的輸出軸的驅動力旋轉驅動。另外,該油泵具有調整油的噴出量的結構,下 面說明其結構。上述內轉子12的外齒12A被成型為按照次擺線曲線或者擺線曲線的齒面形狀。在 外轉子13的內周上,形成有齒數比內轉子12的外齒12A的齒數多1個的內齒13A。該外轉 子13的內齒13A被成型為下述齒面形狀,S卩,在內轉子12圍繞驅動旋轉軸心X旋轉,且與 其聯動地外轉子13圍繞從動軸心Y旋轉時,內齒13A與該內轉子12的外齒12A接觸。在該油泵中,內轉子12沿箭頭A的方向進行驅動旋轉。因此,在調整環14位于圖 1(a)所示的姿態(初始位置)時,吸引口 2與在內轉子12的外齒12A和外轉子13的內齒 13A之間對油進行減壓的負壓作用區域相對,噴出口 3與在內轉子12的外齒12A和外轉子 13的內齒13A之間對油進行壓縮的正壓作用區域相對。由此,以從吸引口 2吸引油,從噴出 口 3將油送出的方式起作用。外轉子13的外周被成型為以從動軸心Y作為中心的圓形,上述調整環14的內表 面被成型為圓形,其內徑形成為使得外轉子13嵌入。在該調整環14的內周上,可自由旋轉 地支撐外轉子13。由此,調整環14的內周的中心位置與外轉子13的從動軸心Y的位置一致。在該調整環14的外周面上,向遠離從動軸心Y的方向凸出的第1臂部C 1以及第 2臂部C2,作為滑動接觸部C(也作為凸起部起作用)而形成。另外,與該第1臂部Cl和第 2臂部C2的前端滑動接觸的圓滑的第1引導面Si、第2引導面S2,作為引導面S而與殼體 1 一體地形成。在該油泵中,在以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的前端與所對應的第1引導面S 1 和第2引導面S2接觸的狀態,調整環14從圖1(a)所示的姿態向圖1(b)所示的姿態移動 的情況下,內轉子12的外齒12A與外轉子13的內齒13A之間的嚙合關系,達到使從動軸心 Y公轉90度的位置關系。另外,第1引導面S 1和第2引導面S2的形狀設定為包絡線,該包絡線基于使從 動軸心Y的位置以驅動旋轉軸心X為中心公轉移動時(沿公轉軌跡移動時)的第1臂部C 1的前端位置和第2臂部C2的前端位置而形成。此外,在使調整環14動作時,調整環14伴 有自轉運動和曲線上的并進運動,但上述兩種運動的組合是任意的。因此,只要從動軸心Y 圍繞驅動旋轉軸心X公轉,就可以適當設定第1臂部C 1的動作量,并且規定調整環14的 動作。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殼體的內表面上具有板狀彈簧4,其將調整環14向朝向各個 第1臂部Cl、第2臂部C2之間的方向按壓,以使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與所對應的第1引導面Sl和第2引導面S2滑動接觸。該板狀彈簧4作為按壓單元起作用,即,使作為滑 動接觸部C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與所對應的第1引導面Sl和第2引導面S2滑動 接觸。由該作為滑動接觸部C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與它們對應的第1引導面Sl 和第2引導面S2、以及板狀彈簧4,構成本發明的引導單元G。另外,在調整環14的外周面 中隔著板狀彈簧4的2個位置處,設置有密封條5,其由柔軟且可變形的可撓性材料形成。第1臂部C 1作為本發明的操作部起作用。在該第1臂部Cl的移動方向上的一 側的空間,且由殼體的內壁、調整環14的外壁圍成的空間中,形成流體儲存部1P。另外,在 第1臂部Cl的移動方向上的另一側,作為預緊部件而具有壓縮螺旋彈簧6。在該油泵中,具有對來自油壓泵P的控制油進行控制的電磁閥V。還具有用于控制 該電磁閥V的控制裝置16。該控制裝置16取得發動機轉速、發動機負載、水溫等信息,基于 如上述所示取得的信息,控制電磁閥V。通過進行這種控制,利用電磁閥V相對于流體儲存部IP進行控制油的供給/排 出,進行油泵的油噴出量調整。其結果,彌補油溫低的狀況下的壓力損失等。此夕卜,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電磁閥V的控制,可將調整環14自由切換為圖 1(a)所示的位置和圖1(b)所示的位置這2個位置。但是,例如也可以設定如下控制方式, 即,通過設置用于反饋調整環14的姿態的電位計等傳感器,將調整環14的姿態設定為目標 姿態。通過如上述所示構成控制系統,可以無級地調整油的噴出量。而且,在該油泵中,可以以與內轉子12以及外轉子13的轉速成正比的流體壓力, 將油從噴出口 3噴出。〔動作方式〕如通過電磁閥V將向流體儲存部IP作用的控制油設定為零壓力的狀態那樣,在向 流體儲存部IP作用的控制油的壓力與壓縮螺旋彈簧6相比較小的情況下,通過壓縮螺旋彈 簧6的預緊力和板狀彈簧4的預緊力,將調整環14保持在圖1(a)所示的位置。在該位置 處,通過如上述所示對驅動軸11進行驅動旋轉,而進行從吸引口 2吸引油,從噴出口 3將油 送出的動作。與此相對,如通過電磁閥V向流體儲存部IP供給動作油的狀態那樣,在向流體儲 存部IP作用的控制油的壓力與壓縮螺旋彈簧6的預緊力相比增大的情況下,第1臂部Cl和 第2臂部C2沿著所對應的第1引導面Sl和第2引導面S2而移動,使調整環14向圖1 (b) 所示的姿態移動。在該調整環14移動時,使從動軸心Y進行圍繞驅動旋轉軸心X公轉的運動,同時, 使調整環14進行圍繞從動軸心Y自轉的運動。因此,在該移動時,外轉子13也相伴地移動, 在外轉子13的內齒13A與內轉子12的外齒12A嚙合的狀態下,使從動軸心Y進行圍繞驅 動旋轉軸心X公轉的運動。如上述所示,正壓作用區域和負壓作用區域圍繞驅動旋轉軸心X移動,從負壓作 用區域向吸引口 2作用的負壓降低,從正壓作用區域向噴出口 3作用的正壓也降低。其結 果,該油泵的油供給量減少。在使調整環14移動至圖1(b)所示的移動端位置的情況下,負壓作用區域和正壓 作用區域成為跨越吸引口 2和噴出口 3的位置關系。因此,在吸引口 2處幾乎不作用負壓,
11在噴出口 3處幾乎不作用正壓,成為沒有油供給/排出的狀態,作為其結果,可以減少油的
噴出量。如上述所示,在本發明的油泵中,具有引導單元G,其將自轉運動和曲線上的并進 運動任意組合,同時使調整環14圍繞從動軸心Y公轉90度。由此,可以任意設定設置在調 整環14上的第1臂部Cl的行程,同時可以僅使調整環14動作等,從而可以無級地調整油 的噴出量,可以自由地設計油泵。另外,為了使從動軸心Y移動,具有構成滑動接觸部C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 C2、以及與它們對應的第1引導面Sl和第2引導面S2。通過這種簡單的結構,使調整環14 高精度地移動,適當地維持內轉子的外齒12A與外轉子13的內齒13A之間的嚙合量。特別地,為了進行調整環14的移動而向第1臂部Cl作用壓縮螺旋彈簧6的預緊 力,并具有對控制油的壓力進行控制的電磁閥V。由此,成為比較簡單的結構,同時可以基于 發動機轉速及發動機負載,將油的噴出量設為最佳值。特別地,也可以通過電氣控制將外轉 子13移動至任意的位置。在如上述所示構成的油泵中,可以高精度地調整油的噴出量,進 一步實現沒有能量損失的油泵。〔實施例1的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除了上述的實施例1以外,也可以如下述所示構成(在該其他實施方式中, 對于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標注與實施例1共通的編號、標號)。(a)如圖2所示,使引導單元G構成為具有第1引導銷21和第2引導銷22,它們 以與驅動旋轉軸心X平行的姿態,貫穿形成于調整環14上的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 ; 以及圓弧狀的第1引導槽Tl和第2引導槽T2,其與該第1引導銷21以及第2引導銷22對 應,形成在殼體1的壁部IA上。該第1引導槽Tl和第2引導槽T2被成型為,在調整環14移動時,使從動軸心Y 進行圍繞驅動旋轉軸心X公轉的運動,同時,使調整環14進行圍繞從動軸心Y自轉的運動 的形狀。此外,在該其他實施方式中,在向流體儲存部IP供給控制油,使調整環14動作的 油泵中,具有密封條等,其抑制控制油從第1引導槽Tl和第2引導槽T2的部位泄漏。由于如上述所示構成,所以如實施方式所示,可以不設置板狀彈簧4,使構造更簡 單。另外,在該結構中,由于在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的前端與殼體1之間,不需要形 成引導面,所以采用具有油封的程度的結構即可。(b)與其他實施方式(a)的結構相反,通過將第1引導銷21以及第2引導銷22凸 出設置在殼體1的壁部IA上,在第1臂部Cl和第2臂部C2上,形成用于卡入該第1引導 銷21以及第2引導銷22的圓弧狀的引導孔,從而構成引導單元G。通過將該引導孔的形狀成型為,在調整環14移動時,使從動軸心Y進行圍繞驅動 旋轉軸心X公轉的運動,同時,使調整環14進行圍繞從動軸心Y自轉的運動的形狀,從而如 實施方式所示,可以不設置板狀彈簧4,使構造更簡單。(c)將從由發動機驅動的泵供給的控制油,向流體儲存部IP中供給。如上述所示, 通過構成為與發動機的轉速聯動地,供給壓力上升的控制油,可以與發動機的轉速對應,控 制從本發明的油泵的油的噴出量。(d)作為使調整環動作的操作部,具有電動機。通過如上述所示具有電動機,可以 根據需要在任意的定時調整油泵的油噴出量。
12
〔實施例2〕如圖3所示,實施例2的油泵的結構為,殼體1、驅動軸11、內轉子12、外轉子13與 上述實施例1的油泵通用。特別地,在本實施例2中,通過可自由旋轉地外嵌在外轉子13上 的調整環14的動作而調整流體的噴出量的結構不同。此外,對于與實施例1共通的結構, 標注與實施例1相同的編號·標號。在該油泵中,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地,在被2個殼體1夾入的位置處,配置內轉子 12和外轉子13。在殼體1的壁部上,形成有吸引口 2、噴出口 3。在殼體1的內部形成加壓 空間1Q,其將來自噴出口 3的噴出壓力向阻擋部33作用。在調整環14的2個位置上,凸出形成有成為與驅動旋轉軸心X平行姿態的引導銷 31。在殼體1的壁部上形成引導槽32,其使2個引導銷31的凸出端嵌入。由該2個引導銷 31和2個引導槽32構成引導單元G。對于引導槽32的功能,在后面記述。在調整環14的外周上,一體地形成向該調整環14的半徑方向凸出的阻擋部33和 操作臂34(操作部的一個例子)。對于該阻擋部33,在阻擋部33的調整環14半徑方向外 端位置上,形成滑動接觸面33S,在該調整環14的面向加壓空間IQ的部位上,形成受壓面 33R。與滑動接觸面33S滑動接觸的分隔壁35向殼體1的內部凸出形成,在殼體1內部 的與操作臂34對應的空間中,收容有向操作臂34作用預緊力的壓縮螺旋彈簧6。滑動接觸 面33S被成型為下述形狀,S卩,在以通過引導單元G引導調整環14的方式進行動作時,也維 持與分隔壁35的前端接觸的狀態。另外,在調整環14的外周部中,在與阻擋部33相反側的位置上形成卡合凹部36。 在殼體1的與卡合凹部36相對的位置上,形成支撐凹部37。在該卡合凹部36和支撐凹部 37之間,配置密封片38。通過該密封片38、以及滑動接觸面33S與分隔壁35之間的滑動接 觸構造,而抑制加壓空間IQ的壓力降低。2個引導槽32形成為下述形狀,即,將使外轉子13以從動軸心Y為中心自轉的自 轉引導槽部32A、和使外轉子13以驅動旋轉軸心X為中心公轉的公轉引導槽部32B合成的 形狀。說明利用自轉引導槽部32A實現的自轉的原理。如圖4(a)所示,自轉引導槽部32A 均形成為以從動軸心Y為中心的圓弧狀。因此,在以利用該自轉引導槽部32A對引導銷31 進行引導的狀態,調整環14進行動作的情況下,外轉子13的從動軸心Y的位置不會變化。 即,內轉子12與外轉子13之間的偏心方向(相對的偏心位置關系)不會變化。根據上述原因,在按照自轉引導槽部32A使調整環14動作的情況下,內轉子12的 外齒12A與外轉子13的內齒13A之間的嚙合位置不變化,油泵的噴出能力不變化。此外, 對于油泵的噴出能力,可以作為與內轉子12的每個單位時間的轉速相對應的油噴出量而 進行說明。下面,說明利用公轉引導槽部32B實現的公轉的原理。如圖4(b)所示,公轉引導 槽部32B為與從動軸心Y以驅動旋轉軸心X為中心公轉時的動作軌跡Z、周向及徑向的形狀 均相同的形狀。因此,在以利用該公轉引導槽部32B對引導銷31進行引導的狀態,調整環 14進行動作的情況下,調整環14和外轉子13均以驅動旋轉軸心X為中心沿動作軌跡Z公 轉。即,內轉子12與外轉子13之間的偏心方向(相對的偏心位置關系)發生變化。
13
根據上述原因,在按照公轉引導槽部32B使調整環14動作的情況下,內轉子12的 外齒12A與外轉子13的內齒13A之間的嚙合位置發生變化,油泵的噴出能力變化。特別地,可以如圖5所示設定在使驅動軸11的轉速變化時,進行外轉子13的自轉 和公轉的情況下的油的噴出量 噴出壓力的變化特性。此外,如圖5所示,使自轉和公轉交 替進行的機構,是與本實施例2的引導槽32的形狀不同的機構。如該圖所示,在外轉子13自轉的狀況下,油的噴出量 噴出壓力與內轉子12的轉 速成正比而變化。然后,在外轉子公轉的狀況下,無論內轉子12的轉速變化如何,油的噴出 量·噴出壓力不會大幅度變化。特別地,本實施例2的油泵,伴隨著加壓空間IQ的壓力增 大而使調整環14從圖3(a)所示的姿態(初始位置)向圖3(b)所示的姿態動作。在該動 作時,由于維持分隔壁35的凸出端與滑動接觸面33S接觸的狀態,所以油不會泄漏,加壓空 間IQ的壓力也不會降低。另外,調整環14的動作方向,為使從噴出口 3送出的油的噴出量 減少的方向。S卩,在以利用自轉引導槽部32A進行引導的方式使調整環14動作的情況下,將與 內轉子12和外轉子13的轉速成正比的油從噴出口 3送出。另外,在以利用公轉引導槽部 32B進行引導的方式使調整環14動作的情況下,一邊將從噴出口 3送出的油壓力減壓,一邊 將與內轉子12和外轉子13的轉速成正比的油從噴出口 3送出。此外,在圖5中,雖然以自轉和公轉切換的方式進行圖示,但例如也可以構成為, 在從自轉向公轉轉換時,逐漸地提高公轉的比率,并且降低自轉的比率,使調整環14的旋 轉軌跡成為平滑的曲線。換言之,可以設置同時進行自轉和公轉的區域,使調整環14的轉 動軌跡的拐點平緩。如上述所示,可以通過變更公轉的比率和自轉的比率,使調整環14順 暢地轉動。在這種油泵中,會產生下述現象,即,在內轉子12的多個外齒12A和外轉子13的 多個內齒13A中最深嚙合的區域的相反側,位于吸入口 2和噴出口 3中間的中間區域的腔 室R中會封入油。由于該中間區域成為與吸入口 2和噴出口 3均不連通的位置關系,所以存在下述 問題,即,在該中間區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的定時,驅動軸11的負載增大,驅動系統及油泵 產生脈動,產生異響,以及使燃料經濟性惡化。為了消除上述問題,在內轉子12的多個外齒12A和外轉子13的多個內齒13A之 間,形成微小的間隙。具體地說明,內轉子12的外齒形狀采用下述結構,即,對于按照數學曲線形成的 齒形形狀的齒頂圓Al的半徑RAl和齒槽圓A2的半徑RA2,RAl > RDl > RA2 式(1)RAl > RD2 > RA2 式(2)RDl 彡 RD2式(3)在滿足式(1)的半徑RDl的圓Dl外側,將上述齒形形狀向外徑方向變形,或者在 滿足式(2)和式(3)的半徑RD2的圓D2內側,將上述齒形形狀向內徑方向變形。圖6示出內轉子12的齒形變形前后的形狀。作為由眾所周知的擺線曲線構成的齒 形形狀SX,假定與半徑RAl的齒頂圓Al相比半徑較小的半徑RA2的齒槽圓A2。該齒形形 狀SX成為下述的齒形形狀,S卩,在與齒槽圓A2相比半徑較大的半徑RD 1的圓Dl的外側,使齒形形狀SX向外徑方向變形,在與圓Dl相比半徑較小且與齒槽圓A2相比半徑較大的半 徑RA2的圓D2的內側,使齒形形狀SX向內徑方向變形。按照與如上述所示變形的齒形形狀對應的擺線曲線,設定內轉子12的齒形形狀, 然后,根據該內轉子12的齒形形狀,形成比內轉子12的外齒12A的齒數多1個的齒數的內 齒13A。該外轉子13的內齒13A的齒面形狀設定為,在外轉子13以從動軸心Y為中心旋 轉,與其聯動,內轉子12以驅動旋轉軸心X為中心旋轉時,內齒13A與該內轉子12的齒部 12A接觸。通過如上述所示設定內轉子12和外轉子13的齒形形狀,從而如圖7所示,即使內 轉子12的多個外齒12A和外轉子13的多個內齒13A處于在中間區域油被封入腔室R的位 置關系,也在外齒12A和內齒13A之間形成間隙W,利用該間隙W將油向吸引口 2或者噴出 口 3送出,從而消除驅動系統及油泵產生脈動,產生異響,以及使燃料經濟性惡化的問題。如上述所示,由于引導槽32以將自轉區域和公轉區域合成的狀態形成,所以伴隨 著發動機轉速的增大,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增大。另外,在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增大的情 況下,伴隨著向阻擋部33的受壓面33R作用的壓力的增大,使調整環14進行動作,直至該 壓力與壓縮螺旋彈簧6的預緊力達到平衡的位置為止。在該動作時,由于調整環14的姿態由引導單元G確定,所以外轉子13 —邊自轉一 邊公轉,因此,油泵的噴出性能降低。另外,伴隨著發動機轉速的增大,內轉子12的轉速增 大,但由于油泵的噴出性能降低,所以油的噴出量不與發動機轉速的增大成正比,而抑制油 的噴出量。如上述所示,在實施例2中,由于具有2個引導銷31和與其相對應的2個引導槽 32,所以采用使外轉子13自轉的動作方式、使外轉子13公轉的動作方式、以及將它們組合 的動作方式中任一種動作方式。由此,通過引導槽32的形狀設定,即使發動機的轉速增大, 也可以將油的噴出量及噴出壓力設定為期望的值。其結果,可以抑制噴出過量的油的問題, 以及使噴出壓力過剩地上升,使發動機的燃料經濟性惡化的問題。〔實施例2的其他實施方式〕(a)在本實施例2中,由引導銷31和引導槽32構成引導單元G,但例如也可以由 下述部分構成,S卩凸起部,其從調整環14的外周向與驅動旋轉軸心正交的方向凸出;以及 引導槽,其在殼體1中,形成在與凸起部相對的位置上。具體地說,成為與〔實施例1的其他 實施方式〕所示的油泵相同的結構,但在2個引導槽的形狀相同這一點上,與實施例1不同。(b)另外,作為引導單元G,也可以在殼體1上形成凸起部,而在調整環14上形成 與該凸起部接觸的引導槽。即使是該其他實施方式,也具有2個引導槽的形狀相同的特征。〔實施例3〕如圖8所示,實施例3的油泵的結構為,殼體1、驅動軸11、內轉子12、外轉子13與 上述實施例1的油泵通用。特別地,在本實施例3中,使調整環14動作的結構與實施例2 相同,但引導單元G的結構不同。此外,對于與實施例1及實施例2共通的結構,標注與它 們相同的編號 標號。S卩,引導單元G由第1引導部Gl和第2引導部G2構成。第1引導部Gl由下述部 分構成,即第1引導面Ul,其形成在阻擋部33的凹陷部33V上;以及引導銷41,其以與驅 動旋轉軸心X平行的姿態而在殼體上凸出設置。第2引導部G2由下述部分構成,即凸起
15部42,其在調整環14的外周上,向與驅動旋轉軸心X垂直的方向凸出設置;以及第2引導 面U2(引導槽的一個例子),其以與該凸起部42接觸的方式,沿調整環14的動作軌跡而在 殼體1上形成。該第2引導部G2也可以如圖9所示,由下述部分構成,即第2引導面U2,其形成 在凸出部43上,該凸出部43形成在調整環14的外周上;以及凸起部42,其以與該第2引 導面U2接觸的方式,在殼體1上凸出設置。而且,該第2引導部G2也可以如圖10所示,由 下述部分構成,即第2引導面U2,其形成在凸出部43上,該凸出部43形成在調整環14的 外周上;以及滑動接觸銷44,其以與該第2引導面U2接觸的方式,以與驅動旋轉軸心X平 行的姿態而在殼體1上凸出設置。如上述所示,第2引導部G2并不限于附圖所示的結構,可以與部件的磨損及殼體 1的形狀對應地選擇各種結構。特別地,在作為第2引導部G2而采用圖8所示的結構的情況下,第2引導面U2的 曲率變小,可以使凸起部42與較大的區域接觸,即使作為殼體1不使用硬質的材料,也可以 減少第2引導面U2的磨損。與此相同地,在作為第2引導部G2而采用圖10所示的結構的 情況下,作為滑動接觸銷44也可以使用耐磨損性高的材料,可以減少凸出部43和滑動接觸 銷44的磨損。另外,說明作為第1引導部Gl以及第2引導部G2而采用圖11所示的結構的情況。 在調整環14上形成具有第1引導面Ul以及第2引導面U2的第1引導部Gl以及第2引導 部G2,該第1引導面Ul以及第2引導面U2呈現與調整環14的轉動軌跡大致相同的形狀。 另外,第1引導部Gl包圍引導銷41,第2引導部G2包圍滑動接觸銷44。通過采用這種結 構,從而即使向調整環14作用油壓脈動等,也可以保持引導銷41及滑動接觸銷44與調整 環14之間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滑動接觸銷44與第2引導部G2分離。在本實施例3中,具有下述結構,S卩,通過將形成于內轉子12和外轉子13之間的 腔室R(齒間空間)中的油排出,從而釋放被封入該腔室R中的油的壓力,降低旋轉阻力。在這種油泵中,會產生下述現象,S卩,在內轉子12的多個外齒12A和外轉子13的 多個內齒13A中最深嚙合的區域的相反側,位于吸入口 2和噴出口 3中間的中間區域的腔 室R中會封入油。具體地說,如圖12所示,在中間區域達到下述狀態,即,內轉子12的多個外齒12A 中相鄰的一對齒頂、與外轉子13的多個內齒13A中相鄰的一對齒頂接觸,在由它們圍成的 區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由于該中間區域成為與吸入口 2和噴出口 均不連通的位置關系,所以存在下述 問題,即,在該中間區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的定時,驅動軸11的負載增大,驅動系統及油泵 產生脈動,產生異響,以及使燃料經濟性惡化。為了消除上述問題,在2個殼體1的至少一個的壁部上,形成第1壓力降低槽 45 (連通槽的一個例子),其將腔室R的油向阻擋部33的凹陷部33V釋放。而且,在2個殼 體1的至少一個的壁部上,形成第2壓力降低槽46 (連通槽的一個例子),其可以將該凹陷 部33V的壓力向吸引口 2釋放。根據上述結構,伴隨著發動機轉速的增大,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增大。另外,在加 壓空間IQ的油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伴隨著向阻擋部33的受壓面33R作用的壓力的增大,使調整環14進行動作,直至該壓力與壓縮螺旋彈簧6的預緊力達到平衡的位置為止。通過如上述所示使調整環14以被引導單元G引導的方式動作,從而即使發動機的 轉速增大,也可以將油的噴出量及噴出壓力維持在期望的值,可以抑制噴出過量的油的問 題,以及使噴出壓力過剩地上升,使發動機的燃料經濟性惡化的問題。在油泵進行動作時,驅動軸11旋轉,使內轉子12旋轉的情況下,如上述所示,在中 間區域的腔室R中封入油,但由于可以使該油經由第1壓力降低槽45向凹陷部33V中流動, 所以可以緩和腔室R中的壓力上升。另外,在伴隨著發動機轉速的增大而使調整環14動作的情況下,阻擋部33的凹陷 部33V經由第2壓力降低槽46與吸入口 2連通。因此,中間區域的腔室R中的油,經由第1 壓力降低槽45向凹陷部33V流動,進而從凹陷部33V向吸引口 2流動,從而抑制腔室R的 壓力上升。其結果,抑制驅動系統及油泵產生脈動或產生異響,抑制發動機的燃料經濟性惡 化。〔實施例4〕如圖13所示,實施例4的油泵的結構為,殼體1、驅動軸11、內轉子12、外轉子13 與上述實施例1的油泵通用。特別地,在本實施例4中,引導單元G與實施例2相同地,具 有2個引導銷31和與其相對應的2個引導槽32。但是,使調整環14動作的結構與實施例 2、實施例3不同。此外,對于與實施例1共通的結構,標注與實施例1相同的編號·標號。引導銷31、引導槽32、密封片38的配置與實施例2中的配置不同,但具有相同的 功能。另外,在殼體1的內部形成有加壓空間1Q,向其作用來自噴出口 3的噴出壓力。在殼體1的內部形成有高壓側的第1壓力室51,直接作用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 以及低壓側的第2壓力室52,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經由電磁閥V(控制閥的一個例子)作 用于該第2壓力室52。在調整環14的外周上,以相鄰的位置關系形成被作用第1壓力室 51的油壓力的第1受壓臂53(第1操作部·隔斷部的一個例子)、和被作用第2壓力室52 的油壓力的第2受壓臂54(第2操作部的一個例子)。第2受壓臂54,與第1受壓臂53相 比受壓面積較大,在與油壓力作用的方向相反側,配置壓縮螺旋彈簧6。在該油泵中,形成有將加壓空間IQ的油經由濾油器55向電磁閥V供給,并將來自 該電磁閥V的油經由油路56向第2壓力室52供給的油路。油路56在2個殼體1的至少 一個上形成為槽狀。在圖中,一并示出形成于殼體1上的油路56和示意地表示的油路56。在該油泵中,在調整環14動作時,使第1受壓臂53的凸出端與第1壓力室51的內 周面滑動接觸。從而即使調整環14動作,而不會使向該第1受壓臂53供給的油泄漏。另 外,根據上述結構,第1受壓臂53作為禁止油在第1壓力室51與第2壓力室52之間流動 的隔斷部起作用。第2受壓臂54的凸出端也與第2壓力室52的內周面滑動接觸。從而即使調整環 14動作,而不會使向該第2壓力室52供給的油泄漏。控制電磁閥V的控制裝置16,由ECU等構成,基于發動機的轉速、發動機負載、發動 機的冷卻水的水溫等信息,對電磁閥V進行控制。作為控制的具體例,設定有低壓控制模式 和高壓控制模式。在高壓控制模式中,將電磁閥V設定為,阻止來自加壓空間IQ的油流出,且將第2 壓力室52向大氣開放的位置。由此,可以將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作用在第1受壓臂53上,使調整環14動作。在低壓控制模式中,將電磁閥V設定為,將來自加壓空間IQ的油經由油路56而作 用在第2受壓臂54上的位置。由此,通過利用該方式將加壓空間IQ的油壓力作用在第2 受壓臂54上,從而可以利用與高壓控制模式下使調整環14動作的壓力相比較低的壓力,使 調整環14動作。如上述所示,通過利用控制裝置16設定為低壓控制模式,而實現下述動作,S卩,即 使在發動機轉速較低的情況下,也減少來自油泵的油的噴出量,或僅在發動機的轉速較高 的情況下,減少來自油泵的油的噴出量。由此,基于條件,抑制噴出過量的油的問題,以及使 噴出壓力過剩地上升,使發動機的燃料經濟性惡化的問題。〔與全部實施方式關聯的其他實施方式〕(a)作為上述實施例1 實施例3的操作部,也可以具有實施例4中記載的作為第 1操作部的第1受壓臂53和作為第2操作部的第2受壓臂54。在具有這種操作部的情況 下,如實施例4所示,作為隔斷部而具有第1受壓臂53這一點有效。(b)也可以使實施例1、實施例3、以及實施例4的油泵具有下述結構,即,通過設 定實施例2所記載的內轉子12的外齒12A和外轉子13的內齒13A的齒形,而可以在外齒 12A和內齒13A之間形成間隙W,在該間隙W中實現油的流動。通過如上述所示構成,在多 個外齒12A和多個內齒13A中最深嚙合區域的相反側,將位于吸入口 2和噴出口 3中間的 中間區域的腔室R中的油向吸引口 2或者噴出口 3送出,實現油泵的順暢的動作。(c)也可以使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4的油泵,具有實施例3中記載的作為連 通槽的第1壓力降低槽45和第2壓力降低槽46。通過如上述所示構成,在多個外齒12A和 多個內齒13A中最深嚙合區域的相反側,將位于吸入口 2和噴出口 3中間的中間區域的腔 室R中的油向吸引口 2或者噴出口 3送出,實現油泵的順暢的動作。工業實用性本發明也可以用于由電動機驅動的油泵。
18
權利要求
一種油泵,其在殼體的內部具有內轉子,其具有外齒,圍繞驅動旋轉軸心而被驅動;外轉子,其具有數量比該內轉子的外齒多的內齒,與所述內轉子以偏心狀態嚙合;以及吸引口和噴出口,其與容積隨著所述內轉子的驅動旋轉而變化的所述外齒和所述內齒之間的空間相對,進行流體的吸引·噴出,并且,具有調整環,其可自由相對旋轉地從外部插入所述外轉子上,使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圍繞所述內轉子的旋轉中心公轉,所述調整環具有用于輸入驅動力的操作部,并且,具有引導單元,其形成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上,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時,對所述調整環進行引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具有引導銷,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一個上;以及引 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上,對所述引導銷進行引導。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具有凸起部,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一個上,向所述調 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凸出;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 另一個上,對所述凸起部進行引導。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與所述引導槽在所述內轉子的周向以及徑向上的形狀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具有引導銷,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一個上,以與所述驅動旋轉軸心平行 的姿態設置;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上,在與所述引導銷相對的位 置上,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而形成,對所述引導銷進行引導。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具有凸起部,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一個上,向與所述驅動旋轉軸心垂直 的方向凸出;以及引導槽,其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以及所述殼體中的另一個上,在與所述凸起部相對的位 置上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而形成,對所述凸起部進行引導。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槽由自轉引導槽部以及公轉引導槽部中的至少任一個構成,其中,該自轉引 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與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為同一轉動中心的軌跡,該 公轉引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圍繞所述內轉子的旋轉中心公轉的軌跡。
8.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槽由自轉引導槽部以及公轉引導槽部中的至少任一個構成,其中,該自轉引 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與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為同一轉動中心的軌跡,該 公轉引導槽部使所述調整環的動作軌跡具有如下軌跡,即,與所述外轉子的旋轉中心以所 述內轉子的軸心為旋轉中心進行轉動的軌跡相同的轉動軌跡。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油泵,其中,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自轉引導槽部引導時,從所述噴出口噴出的流體的流體壓力與所 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轉子的轉速成正比,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公轉引導槽部引導時,從所 述噴出口噴出的流體的流體壓力一邊減壓,一邊與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轉子的轉速成正 比。
10.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油泵,其中,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自轉引導槽部引導時,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轉子的偏心方向不 變化,在所述調整環被所述公轉引導槽部引導時,所述內轉子以及所述外轉子的偏心方向變化。
11.根據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操作部,由被供給流體的第1操作部和被供給流體的第2操作部構成,并具有隔斷 部,其禁止流體在所述第1操作部和所述第2操作部之間的流動。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油泵,其中,具有控制閥,其對向所述第1操作部的流體供給進行控制。
13.根據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內轉子的所述外齒與所述外轉子的所述內齒之間的多個所述空間,均與所述吸引 口或者所述噴出口連通。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內轉子的所述外齒的形狀以及所述外轉子的所述內齒的形狀為,可以使所述外齒 與所述內齒之間的多個所述空間均與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噴出口連通的形狀。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油泵,其中,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連通槽,其將所述外齒和所述內齒之間的多個所述空間、與所述 吸引口或者所述噴出口連通。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連通槽由下述部分構成,即第1連通槽,其將所述空間以及所述外轉子與所述調 整環之間的凹陷部連通;以及第2連通槽,其將所述凹陷部以及所述吸引口連通。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在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時,使所述調整環的滑動接觸部始終在所述殼體 的引導面上滑動。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滑動接觸部,由設置在所述調整環上的2個凸起部構成,所述引導面設置在所述 殼體上,分別與所述2個凸起部滑動接觸,并且,在所述殼體上設置按壓單元,其將所述調整環向所述調整環的中心朝向所述2個凸起 部之間的方向按壓。
19.根據權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油泵,其中,所述操作部構成為,具有形成在所述調整環的一部分上的臂部,并且,在該臂部的一側 的空間,且在由所述殼體的內壁和所述調整環的外壁圍成的空間中,形成流體儲存部,在所 述臂部的另一側,設置用于按壓該臂部的預緊部件,基于所述流體儲存部的流體壓力和所 述預緊部件的預緊力,驅動所述臂部。
20.根據權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油泵,其中, 其油泵轉子構成為,具有所述內轉子,其形成η個外齒,其中η為自然數;以及 所述外轉子,其形成與所述外齒嚙合的η+1個內齒,在兩個轉子嚙合而進行旋轉時,利用在所述兩個轉子的齒面間形成的腔室的容積變化 吸入、排出流體,從而輸送流體,所述內轉子的外齒形狀為,對于由數學曲線形成的齒形形狀的齒頂圓Al的半徑RAl和 齒槽圓Α2的半徑RA2,RAl > RDl > RA2 式(1) RAl > RD2 > RA2 式(2) RDl 彡 RD2式(3)在滿足式(1)的半徑RDl的圓Dl外側,將所述齒形形狀向外徑方向變形,或者在滿足 式(2)和式(3)的半徑RD2的圓D2內側,將所述齒形形狀向內徑方向變形。
全文摘要
在驅動旋轉軸心X上配置與驅動軸(11)一體旋轉的內轉子(12),具有外轉子(13)和調整環(14),該外轉子(13)具有與內轉子(12)的外齒(12A)嚙合的內齒(13A),可以圍繞從驅動旋轉軸心(X)偏心的從動軸心(Y)自由旋轉,該調整環(14)可自由旋轉地支撐外轉子(13)。構成引導單元(G),其利用設置在調整環(14)上的第1、第2臂部(C1、C2)和與它們滑動接觸的第1、第2引導面(S 1),一邊使從動軸心(Y)圍繞驅動旋轉軸心(X)公轉,一邊使調整環(14)圍繞從動軸心(Y)自轉。
文檔編號F04C14/00GK101978167SQ20098011018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日
發明者小野壽, 沼波晃志, 濱崎正春, 西田裕基, 風岡伸二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