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送出流體的泵。
背景技術:
用于電子設備中的中央處理器(CPU)具有操作中熱量隨著處理速度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近年來,作為這種熱量的應對措施,一種電子設備已投入實際應用,這種電子設備包括一種所謂的液體冷卻系統冷卻裝置,它使用比熱比空氣的比熱高得多的液體致冷劑來冷卻CPU。
如日本專利第3452059號所述,曾有人提出一種冷卻裝置,該裝置具有熱交換型的泵。一種接觸熱交換型泵緊密貼附在發熱的電子元件如CPU上,發熱的電子元件與液體致冷劑熱交換,從而冷卻發熱的電子元件,而且液體致冷劑被進一步循環。
作為應用于冷卻裝置的泵,已經提出極度減小驅動時產生的聲音的要求。
發明內容
鑒于這種情形,做出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驅動時產生的聲音的泵。
按照本發明的一種方式,提供一種泵,它包括一個泵殼,該泵殼具有一個泵室和至少一個通入該泵室的連通口;一個泵輪,該泵輪具有多個葉片,可轉動地設置在泵室中;以及一個電機,該電機具有多個相,使泵輪轉動,其特征在于連通口的數目、葉片的數目和電機的相的數目是質數。
按照本發明的一方式的這種泵可以降低驅動時產生的聲音。
圖1的立體圖表示一個便攜式計算機,它具有按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泵;圖2是圖1的便攜式計算機的局部側剖圖;圖3是圖1的便攜式計算機的底視平面圖;圖4是圖1的便攜式計算機的局部剖開的平面圖,圖示狀態中冷卻裝置容納在第一殼體內;圖5是泵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從受熱板側看去的泵的平面圖;圖7是從底側看去的泵的平面圖,圖示狀態中受熱板被省略;圖8是沿圖7中VIII-VIII線截取的剖視圖;圖9的曲線圖表示在通入泵室的連通口的數目、泵輪葉片數目和電機相數具有非1的公約數的情形中,葉片轉動頻率和聲壓水平之間的關系;以及圖10是從底側看去的按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泵的平面圖,圖中是受熱板被省略的狀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對照圖1至8描述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泵是按照一個實例描述的,該實例應用在設置在作為電子設備的便攜式計算機中的冷卻裝置上。
圖1至3表示作為電子設備的便攜式計算機1。便攜式計算機1包括一個主單元2和一個顯示單元3。主單元2包括具有一扁平箱體形狀的第一殼體10。第一殼體10包括一底壁11a、一上壁11b、一前壁11c、左、右側壁11e,11d和一后壁11f。上壁11b支承一鍵盤12。
如圖2所示,例如,至少第一殼體10的底壁11a是用金屬材料如鎂合金制成的。底壁11a具有一凸部13和一凹部14。凸部13設置在底壁11a的后半部內,從底壁11a的前半部向下突出。凹部14緊靠凸部13之前向著第一殼體10內側凹陷。凹部14沿第一殼體10的寬度方向設置在中部。
如圖2和3所示,在凸部13的底部形成有一對第一腿部15a,15b(在圖2中只畫出一個)。這些腿部15a,15b設置成在第一殼體10的寬度方向上彼此分開。類似地,在底壁11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一對第二腿部16a,16b(圖2中只畫出一個)。這些第二腿部16a,16b設置成在第一殼體10的寬度方向上彼此分開。
第一和第二腿部15a,15b,16a,16b接觸一頂板B的上表面。因此,第一殼體10以前部向下姿態傾斜,在凸部13的底部和頂板B的上表面之間形成一個間隙S。
如圖2和3所示,第一殼體10的后壁11f具有多個第一排放口17。第一排放口17在第一殼體10的寬度方向上成排布置。如圖3所示,凸部13具有一個夾置在凸部和凹部14之間的隔壁18。在隔壁18中形成多個第二排放口19。第二排放口19在第一殼體10的寬度方向上布置成一排,并在凹部14中敞口。
如圖1所示,顯示單元3包括一個第二殼體20和一個液晶顯示板21。液晶顯示板21裝在第二殼體20內。液晶顯示板21具有顯示圖象的屏幕21a。屏幕21a通過在第二殼體20上形成的開口22暴露在第二殼體20外面。
第二殼體20通過一個鉸鏈(未畫出)支承在第一殼體10的后端部。因此,顯示單元3在一關閉位置和一打開位置之間移動,在關閉位置上,顯示單元放置在主單元2上,從上方覆蓋鍵盤12,在打開位置上,顯示單元相對于主單元2抬升,以便露出鍵盤12或屏幕21a。
如圖2,4和8所示,第一殼體10內裝一個印刷電路板30。作為發熱構件的CPU31安裝在印刷電路板30的后端部的上表面上。如圖8所示,CPU30具有一底板32和一個設置在底板32的上表面的中部的集成電路片(IC片)33。IC片33在以高處理速度和增加的功能運轉中具有很大的發熱量,為了保持穩定工作需要冷卻。
如圖4所示,一個液冷系統冷卻裝置40安裝在便攜式計算機1上,利用液體致冷劑如防凍溶液來冷卻CPU31。冷卻裝置40裝在第一殼體10內。冷卻裝置40包括一個用作受熱部分和熱交換器的泵41、一個作為散熱部分的散熱器42、一個循環通路43等。
如圖4至8所示,泵41使液體致冷劑在循環通路43中循環,并包括一個也用作受熱部分的泵殼50、一個泵輪、一個電機80(見圖8)等。
泵殼50具有尺寸大于CPU31的扁平箱體形狀,其平面基本上是方形的。如圖5所示,例如,泵殼50包括一個主殼體51和一個作為受熱部分的受熱板53。例如,主殼體51由合成樹脂形成。應注意的是,主殼體51可以由導熱性好的金屬如鋁合金形成。主殼體51具有一個向下敞開的凹部52。受熱板53用作主殼體51的蓋子。受熱板53設置在主殼體51上,覆蓋凹部52的敞開端。受熱板53的下表面構成一個平的受熱面54。受熱板53是由導熱性好的金屬材料如鋁和鋁合金制成的,通過O形圈55以液密方式封閉凹部52的敞開端。
如圖5,7和8所示,泵殼50的內部被一隔壁56隔成一個泵室57和一個儲存室58。如圖4所示,泵室57朝向主殼體51的四個角部C1至C4中的一個角部C1設置。儲存室58儲存液體致冷劑,并包圍泵室57。隔壁56從主殼體51的上壁51a直立。在隔壁56中形成至少一個連通口,所述連通口通入泵室57,即,將泵室57連通于儲存室58。連通口的數目被設定成一個質數。在該泵殼50中,包括第一連通口59和第二連通口60的兩個連通口設置在隔壁56中。
與角部C1對角設置的角部C3,在主殼體51的四個角部C1至C4中被切割。該角部C3設有作為第一連通部分的排放管61,將泵殼50的內部連接于泵殼50的外部,還設有作為第二連通部分的抽吸管62,將泵殼50的內部連接于泵殼50的外部。排放管61和抽吸管62其間有間隔地水平設置。排放管61的上游端和抽吸管62的下游端通過主殼體51伸向外部。
第一連通管63設置在排放管61的上游端和設在隔壁56中的第一連通口59之間。第二連通管64設置在抽吸管62的下游端和設在隔壁56中的第二連通口60之間。第一連通管63和第二連通管64形成一個單元,構成連通管單元65。
也就是說,排放管61的上游端通過第一連通管63和第一連通口59與泵室57連通。抽吸管62的下游端通過第二連通管64和第二連通口60與泵室57連通。應注意的是,一個氣/液分離孔66可設置在第一連通管63或第二連通管64內。在這種情形中,甚至當泵殼50的取向以任何方向改變時,孔66的位置最好設置成不變地處于儲存在儲存室58內的液體致冷劑的液面之下。
另外,主殼體51的上壁51a的外表面(泵殼50的上表面)具有一個內裝定子的凹部(見圖8)67,該凹部內有下文將講到的定子82,以及具有一個內裝控制基片的凹部(未畫出),該凹部內裝有控制基片(未畫出)。如圖8所示,在主殼體51內可設有一個蓋子50a,該蓋子覆蓋導片82和控制基片,并防止泵殼50內的液體致冷劑的泄漏和蒸發。
盤形泵輪70裝在泵殼50的泵室57內。泵輪70攪動泵室57內的液體致冷劑,將液體致冷劑從泵殼50送至泵殼50的外部(循環通路43)。例如,泵輪70由樹脂形成,具有盤狀主體部分71、穿過主體部分71的中心的轉軸72和多個設置在主體部分71的兩個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如面對受熱板53的端面上的葉片73。泵輪70的葉片73的數目設定成質數。該泵輪70例如具有17個葉片73。如圖5和7所示,這些葉片73相對于泵輪70的轉動中心(轉軸72)徑向布置。葉片73以相等的間隔布置,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度θ1是恒定的(相等的角度)。如圖8所示,泵輪70由主殼體51的上壁51a和受熱板53可轉動地支承,使轉軸72在主殼體51的上壁51a和受熱板53上延伸。
如圖8所示,轉動泵輪70的電機80裝在泵殼50內,電機80具有多個相。例如,設有作為電機80的一個感應電機,具有一個轉子81和一個定子82。轉子呈環狀。轉子81共軸地固定在泵輪70的主體部分71上,并裝在泵室57內。多個陰板和陽板交錯磁化的轉子磁塊81a裝在轉子81內。轉子磁鐵81a與轉子81和泵輪70整體轉動。定子82具有作為多個相的多個磁極。例如,該定子82具有作為多個相的多個線圈83。電機80的相的數目(在本實施例中,相當于線圈83的數目(極數))被設定成質數。如圖5所示,例如,定子82具有7個線圈83。
如圖8所示,定子82裝在主殼體51的上壁51a的外表面所屬的安裝定子的凹部67內。安裝定子的凹部67進入轉子81。因此,定子82共軸地裝在轉子81中。控制基片裝在安裝控制基片的凹部內,并電連接于定子82。
例如,對定子82的電力輸送是與便攜式計算機1的電源接通同時進行的。通過電力輸送,在定子82的周向上產生旋轉磁場,該磁場磁耦合于轉子81的磁鐵。因此,在定子82和轉子81的轉子磁鐵81a之間產生沿轉子81的周向的轉矩,使泵輪70順時針方向轉動。
如上所述,受熱板53的下表面具有平的受熱面54。另一方面,如圖6和8所示,被稱為所謂側通道的一個凸部90設置在受熱板53上表面的面對泵室57的位置上。
凸部90的一個端面91具有與泵輪70的轉動中心O(泵輪70的轉動中心O在泵輪70的轉軸72的中心軸線L(見圖8)上)同心的一個圓的一個部分(圓弧)92;從圓弧部分92的相反兩端相對于圓弧92的中心(面對泵輪70的轉動中心O的位置)徑向延伸的一對邊緣93a,93b;以及使所述邊緣93a,93b的末端彼此相連的圓弧94。上述端面基本呈扇形。凸部90設置在受熱板53的上表面上,使圓弧94面對隔壁56的連通口59,60。應注意的是,凸部90可與受熱板53整體或單獨地形成。
凸部90將從第二連通口60進入泵室57、借助泵輪70在泵室57中沿周向流動的液體致冷劑從第一連通口59滿意地輸送到泵室57的外面。也就是說,由于設有了凸部90,因而在泵室57中被攪動的液體致冷劑貼靠凸部90的側表面,在凸部90上浮動,使其循環方向改變成朝向第一連通口59。因此,在泵室57中被攪動的液體致冷劑可滿意地從第一連通口59被送至泵室57的外面。
如圖7所示,假設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為θ1,在泵41中凸部90的端面91的一對邊緣93a,93b形成的角為θ2,則這些角θ1和θ2被設定成使θ2/θ1的值不為整數。θ1被θ2除所得的商(θ2/θ1的值)可以是無理數。
另外,在驅動上述泵41時所產生的噪聲被分成周期性噪聲和非周期性噪聲。例如,有下述周期性噪聲(1)隨著泵輪70的轉動在液體致冷劑中產生壓力浮動時產生的、由泵輪70的葉片73的數目和泵輪70的轉數決定的噪聲;(2)在泵輪70的葉片73經過泵室57中敞開的連通口59,60時,在液體致冷劑中產生的壓力浮動所產生的噪聲;(3)電機80的相數和泵輪70的轉數的積所決定的數目所產生的噪聲,其中電機80的相數所決定的數目是定子82的相數(電機80中線圈的數目)和轉子81的相數(電機80中轉子磁鐵81a的極數)的積的復數;以及(4)當泵輪70的葉片73經過凸部90時,在液體致冷劑中產生的壓力浮動所產生的噪聲。
如圖9所示,上述(1)中的周期性噪聲按照下式(5)周期性地產生為一次波(n=1)、二次波(n=2)、三次波(n=3)...
(泵輪70的葉片73的數目×泵輪70的轉動頻率)×n(n為自然數)...(5)因此,在一個值覆蓋在上式(5)中形成的聲壓水平的峰值的情形中,泵41產生的周期性噪聲增加。例如,上述情形就是上述(5)產生的聲壓水平的峰值覆蓋另一周期性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的情形(2′)泵輪70的葉片的數目和在泵室57中敞開的連通口59,60具有公約數;(3′)泵輪70的葉片73的數目和電機80的相數(電機80中的定子82的線圈83的數目)具有公約數;以及(4′)θ2/θ1是整數,假設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為θ1,凸部90的端面91的一對邊緣形成的角為θ2。
因此,在泵41中,連通口59,60的數目、葉片73的數目和作為電機80的相數的定子82的線圈83的數目都是質數。如圖5所示,例如,在泵41中,連通孔59,60的數目被設定為2,葉片73的數目被設定為17,線圈83的數目被設定為7。
應注意的是,作為連通口數目、葉片數目和電機相數的組合,最好將連通口數目設定為2、將葉片數目設定為23及將電機設定為3個極。
在這種情形中,當泵輪70轉動時,液體致冷劑的壓力浮動所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當泵輪70的葉片73經過在泵室中敞開的連通口59,60時,在液體致冷劑中的壓力浮動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和電機80的相數所決定的數目和泵輪70的轉數的積所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不易重疊。因此,可以降低驅動泵41時產生的噪聲。
另外,如圖7所示,假設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為θ1,凸部90端面91的一對邊緣形成的角為θ2,θ2/θ1的值不為整數。在本發明中,θ2/θ1的值設定為無理數。
因此,第一連通口59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與第二連通口60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可以被錯開。因此,可以降低驅動泵41時產生的噪聲。
在按照這種方式構制成的泵41中,例如,CPU31放置在印刷電路板30上,從上方覆蓋CPU31,使泵殼50的中心與CPU31的中心(與IC片的中心相同的中心)相匹配。應注意的是,泵殼50的中心與CPU31的中心的匹配意味著,穿過泵殼50的中心的垂線穿過CPU31的中心。
如圖8所示,泵41的泵殼50與印刷電路板30一起固定在第一殼體10的底壁11a上。如圖4所示,泵殼50在四個角部C1至C4中的兩個相鄰角部如角部C1,C2和其余兩個角部C3,C4的中部有三個安裝點68a,68b,68c。第一殼體10的底壁11a在相應于三個安裝部分68a,68b,68c的位置上有三個凸臺部分34。
凸臺部分34從底壁11a向上突出。印刷電路板30疊放在凸臺部分34的末端表面上。
除了上述的安裝部分68a、68b、68c以外,一個用于將泵41安裝在第一殼體10上的安裝機構包括三個圓筒形鑲件100、三個螺簧101、三個C形圈102、三個螺釘103等。每個鑲件100具有一個突出部分100a,沿一個上端中的周向以水平方向向外突出。
泵41按照下述方式以壓緊的方向相對于CPU31固定。應注意的是,圖8表示在安裝部分68a中的一個安裝結構,泵也以類似的結構安裝在安裝部分68b,68c上。
首先將鑲件100穿過螺簧101。將鑲件100插入安裝部分68a。將防止脫落的C形圈102裝配在鑲件100中。因此,在突出部分100a從受熱板53拆下的方向上,鑲件100借助螺簧101處于被推動的狀態。
傳熱油脂(未畫出)施加在IC片33的上表面或受熱面54的面對IC片33的區域上,使泵殼50的受熱面54面對IC片33布置。將螺釘103穿過鑲件100,并擰入印刷電路板30上的凸臺部分34中。因此,鑲件100被固定在凸臺部分34上,泵41借助螺簧101的彈性壓向IC片33。因此,IC片33借助傳熱油脂熱連接于泵殼50的受熱面54。
如圖2所示,冷卻裝置40的散熱器42裝在第一殼體10的突出部分13內。散熱器42包括一個風扇131和一個散熱構件132。風扇131具有一個扁平殼體133,以及一個裝在殼體133內的離心葉輪134。
葉輪134具有一個轉動中心134a和多個從轉動中心徑向伸出的葉片134b。葉輪134通過一扁平電機(未畫出)由殼體133支承。在該電機中,葉輪134以圖4中箭頭所示逆時針方向轉動。
散熱器42的散熱構件132包括一個液體致冷劑流過的致冷劑通道112和多個散熱片113。致冷劑通道112例如包括一扁平銅管,并具有長、短軸線。致冷劑通道112呈環狀,共軸地圍繞葉輪134。該致冷劑通道112疊放在突出部分13的底部上,使短軸線沿著第一殼體10的厚度方向。因此,致冷劑通道112熱連接于第一殼體10。致冷劑通道112具有一個上游端114和一個下游端115。上游端114構成液體致冷劑流入的致冷劑進口114a,下游端115構成液體致冷劑流出的致冷劑出口115a。致冷劑通道112、上游端114和下游端115構成循環通道43的一部分(循環通道43將在下文中描述)。
每個散熱片113是由導熱性好的金屬材料如鋁合金形成的,具有方板形狀。散熱片113沿葉輪134的周向間隔分布,并相對于葉輪134徑向布置。
散熱片113沿第一殼體10的厚度方向直立。散熱片113的下端例如借助焊接而固定在扁平致冷劑通道112的上表面上。因此,確定了散熱片113的分布間隔,使散熱片113熱連接于致冷劑通道112。散熱片113的上端抵靠殼體133的上壁的內表面,熱連接于殼體133。
冷卻裝置40的循環通道43具有第一管線121和第二管線122。第一管線121將泵殼50的排放管61連接于致冷劑通道112的致冷劑入口114a。第二管線122將泵殼50的抽吸管62連接于致冷劑通道112的致冷劑出口115a。
換言之,散熱構件132的致冷劑通道112用作將第一管線121連接于第二管線的第三管線。因此,液體致冷劑在泵單元25和散熱器42之間通過第一管線121、第二管線122和致冷劑通道112循環。
下面將描述冷卻裝置40的操作。
CPU31的IC片33在使用便攜式計算機1期間產生熱。由IC片33發生的熱通過受熱面54傳至泵殼50。由于泵室57和泵殼50的儲存室58注滿液體致冷劑,因而液體致冷劑可吸收許多傳至泵殼50的熱。
向電機80定子82的電力輸送是與便攜式計算機1的供電的接通同時進行的。因此,在定子82和轉子81的轉子磁鐵81a之間產生轉矩,轉子81與泵輪70一起轉動。當泵輪70轉動時,在泵室57中的液體致冷劑被加壓及從排放管61排放,并通過第一管線121引至散熱器42。
在泵41中,連通口59,60的數目、葉片73的數目和電機80的相數(定子82的線圈83的數目)被設定成都是質數。因此,當泵輪70的葉片73經過在泵室57中敞開的連通口59,60時在液體致冷劑中的壓力浮動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由電機80的相數決定的數目和泵輪70的轉數的積所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和在泵輪70轉動時液體致冷劑中的壓力浮動產生的聲壓水平的峰值不易重疊。在泵41中,假定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是θ1,凸部90的端面91的一對邊緣形成的角為θ2,這些角θ1和θ2被設定成使θ2/θ1不是整數。因此,第一連通口59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與第二連通口60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被錯開。因此,在泵41驅動時產生的噪聲比以前減小。
通過在泵殼50中的熱交換加熱的液體致冷劑從致冷劑入口114a被送入致冷劑通道112。液體致冷劑在致冷劑通道112內流向致冷劑出口115a。在流動過程中,由液體致冷劑吸收的IC片33的熱量被傳至致冷劑通道112,并從致冷劑通道112進一步傳至散熱片113。
按照本實施例,由于致冷劑通道112熱連接于第一殼體10的突出部分13,從液體致冷劑傳至致冷劑通道112的熱量可在第一殼體10內擴散。另外,由于散熱片113熱連接于殼體133的上壁,因而從液體致冷劑傳至散熱片113的熱量可釋放至殼體133。
當散熱器42的葉輪134在便攜式計算機1的使用過程中轉動,因而空氣從葉輪134的外周部分徑向排放。空氣作為冷卻空氣穿過相鄰的散熱片113。因此,致冷劑通道112和散熱片113被冷卻,傳至兩者的大部分熱量被冷卻空氣流帶走。另外,該冷卻空氣連同熱量一起經由第一殼體10的第一和第二排放口17,19排放至第一殼體10的后部。此時,第二排放口19在底壁11a的凹部14中敞開。另外,當便攜式計算機1放置在書桌的頂板B上時,一個連接于凹部14的間隙S在底壁11a和頂板B之間形成。因此,從第二排放口19排放的冷卻空氣從凹部14經由間隙S排放至第一殼體10的外面,冷卻空氣流并不被頂板B限制。
對比來說,在散熱器42中通過熱交換冷卻的液體致冷劑從致冷劑出口115a經由第二管線122引入泵殼50的抽吸管62。該液體致冷劑從抽吸管62的下游端通過第二連通口60排至泵殼50內部。
返回泵殼50的液體致冷劑從連通口60被抽吸入泵室57。吸入泵室57的液體致冷劑被再次加壓,并從排放管61送入散熱器42。
當該循環被重復時,IC片33的熱量被連續轉送至散熱器42的散熱構件132,在散熱構件132的散熱片113之間穿過的冷卻空氣向上流動,并被排放至便攜式計算機1的外面。
如上所述,按照本實施例的泵41,連通口59,60的數目、泵輪70的葉片73的數目和電機80的相數被設定成都是質數。因此,在泵輪70的葉片73經過在泵室57中敞開的連通口59,60時在液體致冷劑中的壓力浮動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電機80的相數決定的數目和泵輪70的轉數的積產生的噪聲的聲壓水平的峰值和在泵輪70轉動時液體致冷劑中的壓力浮動產生的聲壓水平的峰值不易重疊。因此,在泵41驅動時產生的噪聲可被減小。
另外,按照本實施例的泵41,假設相鄰葉片形成的角為θ1,凸部90的端面91的一對邊緣93a,93b形成的角為θ2,這些角θ1和θ2被設定成使θ2/θ1不是整數(在本實施例中設定為無理數)。因此,第一連通口59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與第二連通口60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被錯開。因此,泵41驅動時產生的噪聲可被減小。
另外,在本實施例的泵41中,泵殼50具有熱連接于作為發熱件的CPU31。因此,泵41不僅用作送出流體如液體致冷劑的熱交換器,而且也用作接受發熱構件如CPU31的熱量的受熱部分。另外,泵41驅動時產生的噪聲不大。因此,這種泵推薦用在安裝在電子設備如便攜式計算機1上的液冷系統冷卻裝置40中。
下面對照圖10描述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
在本實施例的泵41中,泵輪70的葉片73的數目被設定成質數,例如,17。葉片73不等間隔地布置,使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中的至少一個角不同其它的所述角。葉片73以不等的間隔布置,使相鄰的葉片73構成不同的角。此時,由凸部90的端面91的一對邊緣93a,93b形成的角θ2被由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除所得到的值不是整數。
應注意的是,當葉片73以不等間隔(不恒定的間隔)布置時,葉片73的數目不必為質數。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其它構造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不再贅述。
按照本實施例的泵41,葉片73以不等間隔(不恒定間隔)布置,使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中的至少一個不同于其它的所述角。在這種情形中,當泵輪70轉動時,各葉片73向液體致冷劑施加壓力變化的定時可以錯開。第一連通口59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與第二連通口60和泵輪70的葉片73彼此經過的定時可被錯開。因此,在泵41驅動時產生的噪聲可被減小。
應注意的是,本發明的泵不僅可以廣泛地應用在電子設備如便攜式計算機中,也可以廣泛應用在電子設備上安裝的冷卻裝置及其它設備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泵,它包括一個泵殼(50),該泵殼具有一個泵室(57)和至少一個通入該泵室(57)的連通口(59,60);一個泵輪(70),該泵輪具有多個葉片(73),可轉動地設置在泵室(57)中;以及一個電機(80),該電機具有多個相,使泵輪(70)轉動,其特征在于連通口(59,60)的數目、葉片(73)的數目和電機(80)的相的數目是質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輪(70)包括一個環形轉子磁鐵(81a);具有多個相的一個定子(82)設置在轉子磁鐵(81a)內,以及連通口(59,60)的數目、葉片(73)的數目和定子(82)的相的數目是質數。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葉片(73)相對于泵輪(70)的轉動中心徑向布置,以及所述多個葉片(73)等間隔布置,使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θ1)是不變的。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殼(50)具有一對限定泵室(57)的表面,在所述一對表面的至少一個表面上設有一個凸部(90),該凸部包括一對從泵輪(70)的轉動中心徑向延伸的邊緣(93a,93b),以及假定由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為θ1,由凸部(90)的端面的所述一對邊緣(93a,93b)形成的角為θ2,所述角θ1和θ2被設定成使θ2/θ1的值不是整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假定由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為θ1,由凸部(90)的端面的所述一對邊緣(93a,93b)形成的角為θ2,所述角θ1和θ2被設定為θ2/θ1的值是無理數。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葉片(73)相對于泵輪(70)的轉動中心徑向布置,以及所述多個葉片(73)不等間隔地設置,使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中的至少一個不同于其它的所述角。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葉片(73)相對于泵輪(70)的轉動中心徑向布置,使每對相鄰葉片(73)形成的角提供不恒定間隔。
8.如權利要求1,2或7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殼(50)具有熱連接于一個發熱構件(31)的一個受熱面(54)。
全文摘要
本申請公開一種泵(41),該泵包括一個泵殼(50)、一個泵輪(70)和一個電機(80)。泵殼(50)包括一個泵室(57)和至少一個通入泵室(57)的連通口(59,60)。泵輪(70)包括多個葉片(73),并可轉動地設置在泵室(57)中。電機(80)具有多個相,并轉動泵輪(70)。連通口(59,60)的數目、葉片(73)的數目和電機(80)的相的數目被設定成質數。
文檔編號F04D29/44GK1704608SQ20051006850
公開日2005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日
發明者富岡健太郎, 久野勝美, 高松伴直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