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離心式散熱風扇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85141閱讀:41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離心式散熱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離心式風扇。
背景技術
如圖1、2所示,現有的離心式散熱用風扇,具有一葉轂10,及數個由所述葉轂10環側延伸出的葉片20,所述葉轂10的中心位置可供一傳動組件(未圖示)傳動,使所述葉片20產生旋動,而每兩相鄰葉片20間分別形成有一氣流道30,當所述葉片20旋動產生離心作用時,可使各所述氣流道30內的空氣經葉片20壓送而甩出,同時所述葉片20間會因空氣的送出而形成壓降,致使熱氣與外界空氣的氣壓高過于氣流道30中的氣壓,則熱氣與外界空氣就會補入氣流道30中,這樣,在所述風扇持續作動下,就能達到持續形成流動氣流,而通過風扇轉動下的離心作用送出,以達散熱的效果。
但是,現有的離心式散熱風扇的葉轂10與葉片20的頂面101、201及底面102、202都是呈水平狀設計,而外界空氣與熱氣是經由所述葉轂10與葉片20的上、下方進入氣流道30中,因此熱氣與外界空氣在補入氣流道30時,其氣流方向會受垂直轉折的影響而無法呈穩定順暢流動,進而造成流動氣流實際輸出的風壓與流量低落,另外,由于氣流方向的轉折,還會在空氣進入氣流道30處形成擾流,相對造成阻擋效應,而影響傳動組件(未圖示)的輸出效率,更有甚者,這些氣流還會使風扇產生偏心轉動而發出不明的噪音。
另外,離心式散熱風扇于使用時還需要考慮散熱上的問題,也就是流動氣流于排出之前需要盡速地將其排除與降溫,才能達到較佳的散熱效率。所以當風扇裝置完成后,除了需要保留暢通的出風口40之外,還會在出風口40處裝置有一散熱媒介50,以輔助吸熱后的流動氣流快速散熱,然而一般散熱媒介50大致呈格狀,其設置于出風口40處相形下就會擋阻到流動氣流的排出,使得輸出風量降低約35%至55%,所以若在流動氣流壓力不足下,所述散熱媒介50是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則散熱效率就明顯低落,再加上現有的離心式散熱風扇所形成的流動氣流實際輸出風壓與流量原本就低,所以具有散熱效果不彰之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高輸出風壓及流量的離心式散熱風扇。
本實用新型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具有一葉轂,及數個由所述葉轂環側延伸出的葉片,其特點是所述葉片分別具有一沿所述葉轂的頂接緣朝上斜傾的第一導引面,及一沿所述葉轂的底接緣朝下斜傾的第二導引面。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連結所述葉轂環側的連結端部,及一相反的自由端部,所述自由端部于其一末端段朝旋轉方向彎弧約2度至10度,而所述葉片的第一、二導引面的傾斜角度分別為45度至60度;所述葉轂還具有一旋轉中心、一以旋轉中心為中心軸線朝上所形成的一頂錐面,且所述頂錐面更與所述葉片分別形成相對斜傾連結狀態。
采用上述結構方案,可使得散熱風扇于實際使用時的風壓與空氣流量增大,并使進氣流更加順暢而防止發生擾流與噪音等現象的發生。

下面通過較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離心式散熱風扇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現有的離心式散熱風扇的一平面示意圖;圖2是現有的離心式散熱風扇的一使用狀態示意圖,說明氣流的流向;圖3是一風扇的平面圖,說明本實用的一較佳實施例;圖4是所述較佳實施例的一平面示意圖,說明風扇裝置于散熱機殼內;圖5是所述較佳實施例的一使用狀態示意圖,說明氣流的流向;圖6是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離心式散熱風扇的輸出(風壓/空氣流量)比較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4、5所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它具有一葉轂1,及數個由所述葉轂1環側延伸出的葉片2。
每一葉片2分別具有一沿所述葉轂1的頂接緣11朝上斜傾的第一導引面21、一沿所述葉轂1的底接緣12朝下斜傾的第二導引面22、一連結所述葉轂1環側的連結端部23,及一相反于連結端部23的自由端部24。所述自由端部24于其一末端段241朝葉片2的旋轉方向彎弧2度至10度(θ1),而所述葉片2的第一、二導引面21、22的傾斜角度(θ2、θ3)分別為45度至60度。另外,所述葉轂1還具有一旋轉中心13、一以旋轉中心13為中心軸線朝上所形成的一頂錐面14,且所述頂錐面14更與所述葉片2分別形成相對斜傾連結狀態。
一般而言,本實用新型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大都是裝置在一散熱機殼3內,并通過馬達(未圖示)高速帶動所述葉轂1,使所述葉片2轉動而形成流動氣流,然后再導引流動氣流經由散熱機殼3內的輸出風道31送往外界,且由于流動氣流不斷地送出所產生的真空效應,可使得熱源中的熱氣與外界的空氣因壓差的影響,而馬上被吸入流動氣流中,然后再輸往外界以達散熱的目的。
然而,一般離心式散熱風扇所能實現的輸出風量與風壓的多大是散熱風扇能否達到散熱效果的要件,也就是說輸出風量與風壓若越大,熱源中的熱氣吸出率就能越高,達到散熱的目的就更為顯著,但是輸出風量與風壓大都是源自馬達驅動風扇轉動的轉速來決定,馬達的轉速越高,輸出風量與風壓相形下就會變大,但是馬達本身相對的成本與大小也會相對提升,所以一般現行的散熱風扇,常會因馬達的轉速不足,導致輸出風量與風壓過低,而產生散熱不彰的情況,或者是馬達的轉速能夠達到,但增加相當高的成本,因此申請人緣致力于研究離心式散熱風扇多年,發現離心式散熱風扇除了改變馬達轉速,可增加風壓與風量之外,也可以通過風扇本體的導引設計,將流動氣流的阻力減至最低,而經過多次的測試與研究,將散熱風扇的本體做以下的改進,用以相對提高馬達、輸出風壓與風量的輸出效率。
首先,如圖3、4、5所示,為改善風扇進氣流受垂直轉折(如圖2所示)所產生的阻擋情況以增加進氣流的流動順暢度,在風扇的每一葉片2上制設有一沿所述葉轂1的頂接緣11朝上斜傾的第一導引面21,及一沿所述葉轂1的底接緣12朝下斜傾的第二導引面22,且根據多次試驗后,所述葉片2的第一、二導引面21、22的傾斜角度(θ2、θ3)分別為45度至60度,可得最佳的輸出效率,另外,搭配所述第一導引面21,而以所述葉轂1的旋轉中心13為中心軸線朝上制設成一頂錐面14,使所述頂錐面14與所述葉片2的第一導引面21分別形成相對斜傾連結狀態,而為一彎弧狀氣流入口,使得進氣流進入風扇時受擋阻減壓減量的情況相對降低。其次,于所述葉片2的自由端部24的末端段241朝葉片2的旋轉方向彎弧約2度至10度(θ1),且所述葉片2自由端部24的末端段241與所述葉轂1中心線13的最小距離,為所述葉片2自由端部24的末端段241與所述葉轂1中心線13最大距離的4/5至7/8倍,這樣,可使得風扇的葉片2于轉動下具有集風的效果,讓每一葉片2間迅速產生真空,而利于熱源的熱氣與外界空氣被快速吸入,而達最佳的輸入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離心式散熱風扇作測試比較,如圖6所示,確實能夠以同樣的馬達的輸出功率,相對提升輸出的風量與風壓,而以最低的制造成本取得效果最佳的離心式扇熱風扇。
歸納上述,本實用新型「離心式散熱風扇」所能獲得的功效及優點歸納如下1、由于本實用新型具有導引進氣流的效果,所以可改善風扇進氣流受垂直轉折所產生的阻擋情況,因此可相對增加進氣流的流動順暢度,以提升輸出風量與風壓。
2、由于本實用新型每一葉片2的自由端部24的末端段241朝葉片2的旋轉方向彎弧約2度至10度(θ1),所以可使得風扇的葉片2于轉動下具有集風效果,讓各所述葉片2間迅速產生真空,而利于熱源的熱氣與外界空氣被快速吸入,而達最佳的輸入效果。
3、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進氣流是沿所述葉片2的第一、二導引面21、22及圓錐面14進入,而呈彎弧路徑流向,所以不會發生氣流方向受垂直轉折的影響,進而降低流動氣流實際輸出風壓與流量的情況。
4、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進氣流是沿所述葉片2的第一、二導引面21、22及圓錐面14進入,而呈彎弧路徑流向,所以氣流方向不發生轉折,則熱源的熱氣與外界空氣就不易形成擾流,因此馬達(未圖示)的實際輸出效率就不會受影響,也不會使風扇產生偏心轉動而發出不明的噪音現象。
5、由于本實用新型可得最佳的風壓與風量輸出,因此縱算所述散熱機殼3的出風口處裝置有一散熱媒介32,使輸出風量降低約35%至55%,但輸出的風壓與風量仍能達到一定值,以維持穩定的散熱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離心式散熱風扇,具有一葉轂,及數個由所述葉轂環側延伸出的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分別具有一沿所述葉轂的頂接緣朝上斜傾的第一導引面,及一沿所述葉轂的底接緣朝下斜傾的第二導引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轂還具有一旋轉中心、一以旋轉中心為中心軸線朝上所形成的一頂錐面,所述頂錐面與每一葉片分別形成相對斜傾連結狀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每一葉片的第一導引面的傾斜角度為45度至60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每一葉片的第二導引面的傾斜角度為45度至60度。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具有一連結所述葉轂環側的連結端部,及一相反的自由端部,且所述自由端部于其末端段朝旋轉方向彎弧2度至10度。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式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自由端部的末端段與所述葉轂中心線的最小距離,為所述葉片自由端部的末端段與所述葉轂中心線最大距離的4/5至7/8倍。
專利摘要一種離心式散熱風扇,所述風扇具有一葉轂,及數個由所述葉轂環側延伸出的葉片,所述葉片分別具有一沿所述葉轂的頂接緣朝上斜傾的第一導引面、一沿所述葉轂的底接緣朝下斜傾的第二導引面、一連結所述葉轂環側的連結端部,及一相反的自由端部,所述葉片的第一、二導引面的傾斜角度分別為45度至60度。另外,所述葉轂還具有一旋轉中心、一以旋轉中心為中心軸線朝上所形成的一頂錐面,且所述頂錐面與所述葉片分別形成相對斜傾連結狀態。
文檔編號F04D29/30GK2527760SQ0127124
公開日2002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1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1年11月20日
發明者劉榮聰 申請人:元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